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慢脾风方论

夫慢风之候,面青额汗,舌短头低,眼合不开,困睡中摇头吐舌,频呕腥臭,噤口咬牙,手足微搐而不收,或身冷,或身温而四肢冷,其脉沉微,阴气极盛,胃气极虚,十救一二。盖由慢惊之候,复吐泻损脾,病传已极,总归虚处,惟脾所受,故曰脾风。若逐风则无风可逐,若疗惊则无惊可疗,但脾间痰涎,虚热往来。其合眼者,脾困气乏,神志沉迷,痰涎凝滞,然尔世所谓慢风难疗者,慢脾风是也。然慢脾一名虚气。凡小儿或吐泻之后,面色虚黄,大势虚损,若因虚而发热,继此必得慢脾风。才见摇头斜视,以手扑人,昏困喜睡,额上多汗,身亦黏汗,其声沉小而焦,即是脾风之证,不必皆由急慢惊风传至。治法大要生胃回阳,黑附汤、川乌散、金液丹、白丸子各一半、生附四君子汤可酌斟用之,胃气渐复,则异功散温平而调理之,如蝎附散、阴痫散等亦可参用。若是眼半开半合,手足不冷,证候尚在慢惊,则不必用回阳,或已入慢脾而阳未甚脱者,亦不可用硫黄附子辈。凡服回阳汤剂,手足渐暖者,仍以醒脾散类。慢惊下痰,轻者,神保既济丹、白僵蚕丸;重者,辰砂膏。此治慢脾风之大要也。

黑附汤

治慢脾风盛,四肢厥逆。

附子 三钱,炮,去皮  木香 一钱半  甘草 五分  白附子 一钱

上剉散,每服三钱,姜五片煎服。若手足暖而苏省,即止。

川乌散

祛风回阳。

川乌 生,二分  全蝎 木香 各一分

上剉散,每服三字,姜四片煎服。如呕吐者,加丁香。

蝎附散

回阳气,豁风痰。

全蝎 七个,去毒  附子 二钱,炮  南星 炮  白附子 炮  木香 各一钱

上剉散,每服五分,姜五小片,慢火熟煎服

生附四君子汤

助胃回阳。

上以四君子汤加生附子四分之一,厥逆者对加,每一钱,姜三片,煎熟,以匙送下。

白僵蚕丸方

传慢惊,脾阳气未甚脱者,可用此截风痰。

胆星 二钱  僵蚕 炒  地龙 全蝎 炙  五灵脂 各一钱

上为末,煮半夏糊丸,麻子大,每服五丸,姜汤下。

星苏散

治慢脾风,口噤不语,痰热,及治诸惊风口噤。

大南星 一个,泡

上剉散,每服三字,姜四片、紫苏五叶同煎出,入雄猪胆汁少许,温和服。凡不语者,大小便须要调导,慢脾风不语只用南星,以人参、石菖蒲为佐。

木香汤

治慢惊脾风得效。

南星 泡  白附子 煨  天麻 木香 陈皮 茯苓 莲肉 各二钱去心  黄芪 炙  白术 石菖蒲 去毛  甘草 各一钱

上剉散,每服三钱,姜、枣煎服。

快脾汤

治慢惊,脾困不食,和胃祛风。

大南星 一两,切棋子块,用生姜一两、厚朴一两同煮熟,去姜、朴用南星焙干  木香 二钱半  茯苓 五钱  天麻 二钱半  全蝎 七个

上为末,甘草生姜汤调下。

金液丹

治吐利日久,脾胃虚损,手足厥逆,精神昏倦,多睡露睛,口鼻气凉,欲成慢惊风者。又治大人阳虚阴寒,身冷,脉微,自汗,小便不禁。

舶上硫黄 十两,研极细,用磁合盛,令八分水和赤石脂封缝,盐泥固脐,晒干,地上埋一小罐子,盛水满,安合子在上,又以盐泥固脐,以三日三夜加火一煅,候冷取出为末

上以柳木棰乳钵内研细,每服二钱,生姜汤下。大人药末一两,用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

异功散

温中和气,吐泻不思饮食,及治虚冷病,先服,正气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橘红 木香 各等分

上剉散,每服三字,姜、枣煎。一方无木香。

阴痫散

祛风豁痰,回阳正胃。

白附子 生  附子 生  南星 生  半夏 各等分。生

上剉散,井水浸七日,逐日换水,浸去水干,入全蝎末二钱,同研极细,每服一字,生姜汤下。

至圣保命丹 方见胎惊

醒脾散 方见前慢惊

治小儿食痫,先用真珠天麻圆推下,次服定痫妙良药味。

治小儿风痫者,先用化风丹去其风热,次服定痫妙药。

急惊,阳症也,俱腑受病,乃小儿客痰热于心膈。丹溪云:属热痰,宜降火下痰,养血。按:东垣云急惊者,小儿平常无事,忽发壮热,手足搐搦,痰涎壅塞,身热面赤;或因大声大惊而发搐,发过如故,此无阴也;或因素热;或食生冷油腻,膈实有痰,肝有风热而致,宜凉惊丸下之。

慢惊,阴症也,脏受病尔,虽静乃危症。一名 疭,似搐而不甚搐。按:东垣云面青白,身无热,口中气冷,多啼不寐,目上视,牙紧,呕涎或自汗。多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身冷,气出亦冷,手足 疭,昏睡露睛,此无阳也。丹溪云频泻利将成慢惊,用钱氏白术散加减用。

慢脾风多于吐泻病后得之。医谓脾虚以温补之;不已,复以凉药治之;又不能已,谓本伤风又乱攻之,脾气即虚,内不能散,外不能解故然。一云:凡小儿头虽温而足冷,或兼腹胀,或眼珠青白,或呕,或渴,或泻,以上五症,忽然吐而作搐者,名慢脾风,速与补脾益真汤。如因惊而搐者,宜前朴散。若身冷黏汗,直卧如尸,喘嗽头软,气粗,二便不禁,不可治。又谓即慢惊之甚尔。凡治慢惊,宜去龙脑,虽合用,亦须温药佐之,或少用。

七宝妙砂丹

治婴孩、小儿慢惊风及慢脾候,神情昏困,膈上有虚痰,不能得化,不可服巴豆轻粉,恐动脏腑,只将神仙所留妙方与服。其痰须臾自下,良久神情已定,眼目微开,渐与温平药调理胃气,兼顺理惊风药与服,勿更攻击。其方乃一文开元通宝铜钱,名七宝妙砂丹。 钱样见后,其钱背上下有两月字,只有一个月字者不用,钱色淡黑,颇小诸钱。将钱顿铁匙头,于炭火内烧,霎时,四维上下各出黄白珠子,遍舷都是,将出候冷,倾放茶盏中,入朱砂末少许,只作一服。煎金银薄荷汤送下。多收此钱,准备缓急;或先烧成珠子,收拾亦得。此方坠下小儿虚痰,别无它作证候者用之,乃保十全,功效无可疑讶。

此是钱样。

议曰:调治婴孩小儿,慢脾风候,无过前件药,对证克效,须审慢脾已传未传之理。其儿眼开未合,尚在慢惊,脚手不冷之时,未可便与回阳,且与七宝妙砂丹一二服。眼合沉困,阴证极盛者,方可与服回阳。凡服回阳醒脾汤剂,手足渐暖,仍与观音全蝎散及醒脾散兼服。凡慢脾风候最为恶证,只可前方调治,虽曰紧急,不得并杂用之,泛泛不惟无益,枉劳其功,虚延其候,闲养其疾。此疾传阴,阴重病盛,如灯无油,只见次第蜕去。若不助阳生胃,只知截风去惊,儿疾转见增重,且儿阴证未至十分,与药如其寒凉,攻得阴重阳亏,难以救疗。若也失其阳气,随阴而化,所谓制之在始,无在于末医。慢脾风证候如其所述,用药犹可救活。若鄙夫意见不同,难以省活呼哉!

真珠天麻圆

治急惊风,请量用之,以通为度。此方仍治吊肠、锁肚、撮口,至为妙绝,功效无比。圆如麻子大,初生患者,三日三圆,五日五圆,七日七圆。加青黛,名青黛圆。

天南星炮天麻白附子炮。各一钱巴霜一字腻粉半钱重芜荑炒全蝎麸炒滑石各钱半

上各治为末,水煮细曲,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一岁五圆,随大小加减,薄荷汤点茶清送下。此方乃下惊风,又去痰热,须先服截风定搐,次与下之,切不可以多利之,但通为度。宜询问前人已未曾下,惟恐病家不晓此理,遂致疏失。若初医在我,则当循证截风定搐,或朱蝎散。尚有痰热,宜与下之,免作风候。且小儿被惊发风,殊不知先有热在脏。若知有热在脏,甚勿惊看。盖热盛即心气虚,一惊触心,心气迸散,所以面青唇白。良久惊气却收,其或肝虚入肝,肺虚入肺,五脏六腑皆由虚处,其惊气自然投入,因而作疾。然急惊之急,痰热相触,触乱神情,气脉互驰,经络乘热即生风,风热不散,筋吊脉缩,或搐,或搦,或掣,或引,各于轻重,所适而然。善医者,截风定搐,有热与痰随而下之,其搐搦自定,惊悸自舒,吊缩自宽,风热自散,何患气不苏醒,神不舒畅?直言至简,良士当知之矣。

补脾益真汤

治胎禀怯弱,因吐利后成慢惊风,或因变蒸客忤,或因惊吓,或因误服镇心寒凉药而作。

木香 当归 人参 黄芪 诃子肉 丁香 陈皮 厚朴 姜制  甘草 炙  草果肉 豆蔻 麸裹煨  茯苓 官桂 白术 半夏 姜制  附子 炮。各等分  全蝎 微炒,去毒,每服用一个

上剉,每三钱,姜二片,枣一枚,水煎服讫,揉腹以助药力。渴者,去附子、丁香、肉豆蔻,倍参、苓;泻,倍丁香、诃子肉;呕,倍丁香、半夏、陈皮;腹痛,倍厚朴,加良姜;腹胀,加前胡、枳壳,倍厚朴、丁香;咳嗽,去桂、附、草果、豆蔻,加前胡、五味子;痰喘,去桂、附、丁香、豆蔻、草果,加前胡、枳壳、赤茯苓;足冷,倍附子、丁香、厚朴;气逆不下,去附子、当归、豆蔻;恶风自汗,倍官桂、黄芪。

前朴散

治心腹急气,或呕哕泄泻,腹胀时痛,或发惊悸并治。

白术 前胡 人参 陈皮 良姜 藿香 甘草 厚朴 上剉,每服五钱,水煎。

议:婴孩有患在痰热,未有惊风者,只可退热化痰,不宜妄投惊风药味,何也?惊风之药,其味多寒凉,经络本自无事,稍有攻击,透其痰热,入于经络,却成风痰之疾,搐搦致之。

议:婴孩五脏经络虚即生风,既虚所受之惊自然而有作惊风,有作八候,次第而生。所谓儿童无病,不可与服攻击所治之药。

议:婴孩有大小,有壮弱,惊风发作有浅深,但轻重大小加分剂,重者多与服,脉数乃合其理。

议:婴孩闻响掣跳者,乃肝肺不足,魂魄不稳,故神有不安。即闻响掣跳者,非谓惊也,犀角地黄圆主之。又儿心气虚怯,神不安定,连并掣跳者,宜与四君子汤加辰砂。脾胃气壮,神魂俱清,自然不恐。

议:婴孩欲发惊风候,先神不定,顾左复右,觑上及下,或已定其睛,凝其神,恍恍惚惚,怕物惧人,不若常日嬉戏者,急当疗之。如有热先退热,有惊散惊。热退不生痰,惊散不作风。良久自然安定,神情和悦,气脉舒畅。若待风变而理惊,痰盛而退热,事由至缓,以至四证俱全,难可治疗。

议:婴孩急惊风发搐,手足不可执捉,及以手用力。灸之即伤经络,经络既伤亦无所益,则废肢害体。

议:医急惊风候,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顺有逆,有偏有正,详审久暴,次第进药。且病家无不仓皇惊恐,医家须是正定无自昏惑。

议:急惊即日用医,其惊气和平,方可调理。若以急惊之谓,调理事致缓也,慢医准此消息。

议:医急惊,初用药在我,则我依证候,遵法度,参传变,审缓急,治之切不可信病家及左右人说其所欲,稍顺人情,有乎得失。主治在我,岂可妄信致之差缪,罪累谁耶?

议:急惊初无痰而后痰盛,初有搐而后不搐者,此证所传,候之至盛,人少知之。盖由初医纵恣,病家不谨,经三五家用药,或庸士所见不同,有太过不及之害,如此曷不谨与?

议:医急惊,须量轻重下之,得其中为良。且惊风顿去,痰热已化,不作后患。所下之药稍多,巴霜、腻粉为重,即传慢候无疑。

议:婴孩有患风痉、风痓、风中等证候,皆上窜拳搐,号曰天吊。书载甚多,初无痰,后有痰,初作惊风,更与下之,为害必也。

议:急惊欲下之理,须在急惊,上窜斜视,反张,所作之时可下。若传过,或已搐定,少缓之间,未可直便紧下,有乎得失?

议:急惊用药,先与服截风定搐,次与下热。热去则无风,风散则不搐。是知以药之功,在我意设,不至恣妄为咎,到此显功,方知难易。

议:急惊有上急窜者,有搐有搦,有引有反,有僵有扑,有哭者,有泪者,有痰涎潮盛,有温壮发作,各随四证轻重而受之。急惊截风定搐为要,风搐既定,诸证渐息。定搐须用通关,非搐鼻之谓通,截风乃用调理。

议:世方有云:治急慢惊风候者,言之失意。急惊乃阳痫,慢惊乃阴痫。正恐治阳作阴,治阴反阳,岂一药以全两证?又有云:治阴阳二证,伤寒之说能晓此理,可谓通变。

议:急惊至为要紧,急在于片时之间,若或差殊,互有得失。

议:急惊头额心背元被灸了者,决定发痫,不可常药。仆尝谓风痫可灸,惊热不可灸。盖风与痫,痰涎壅盛,冒触胸膛,昏乱迷闷,不能省知,心如所失。既灸着穴,痰化心开,即渐安愈。惊之与热,心神常存,闻知被灸,忍痛不能,惊悸转盛,其疾差重,所以用艾在先,药必未有益。

议:惊风疾愈,未尝见因灸而活,每见老妪鄙妇无术,只投艾炷。儿生三五日之间,便以艾烧之,不惟失穴,因痛增悸,经络未全,如何愈病?智者请详,不可枉究。

议:初生尚为腐血,三五七日,有患吊肠锁肚,世言人带锁匙相冲。愚曰:非也,客忤所致。初生气弱,不任其邪,肚紧青筋,胁肋胀满,气促,噤口不乳,斯证但用真珠天麻圆下之,才通即愈,屡救初生,无不获安。若经患服药得痊,长大皆肥壮重实,未详其意,请较之。答曰:初生之儿,方离淤 ,分降之后,偶被邪气干乱脏腑,微怯不受其触,故作疾,曰吊肠、撮口、锁肚。乃以天麻圆推下,恶毒虚邪之气悉去,血脉顺得流行,脏腑和调充实,自然胀消气壮,形神俱备,体质醇厚,诚为可爱。

议:婴孩又有脐风,因断脐不如法,有伤脐带,受湿乘风,由此成患。皆能撮口,乳食不下,膨胀青筋,脚直无力。只依脐风治法。

议:发急惊风,吼叫两三声者,难治。心受惊,触痛绝于内,乃伤其根本之谓也。

议:发急惊风,未投药味,四证俱全,已服药味,四肢睡亸 [8] 者,难治。

议:急惊喷药者,难治;又药不下者,难治。

议:急惊搐搦之后,四体俱软者,难治。

议:急惊发作之后,脚作摆跳者,难治。

议:惊风搐搦已往,神情缓慢,手寻娘衣或寻自身体者,亦不可治。

议:惊风者,证候尽皆已往,但神情昏慢,气促者,未可保治。

议:惊风证候已往,其儿拈物不舍,情性缓缓于中,非谓十全,必有再发之理;如或再发,不可调治矣。

议:惊风屎尿已遗者,难治;大小便闭者,易治。

婴孩急惊风候,先须审察四证而作八候。治惊截风、退热、化痰,药宜并理。八候者,一搐、二搦、三掣、四颤、五反、六引、七窜、八视。一搐者,臂肘搐缩;二搦者,十指开合搦之不已,即成握拳,男看大拇指,其指握在外为顺,在里为逆,女反看之;三掣者,肩头搐掣或连身跳起;四颤者,或手或脚,或头或身,四体颤动;五反者,身首反张;六引者,以手引如反弓状,男左手直右曲为顺,右直左曲为逆,女反看之;七窜者,眼上窜觑高,男上窜为顺,下窜为逆,女反看之;八视者,男斜目视左为顺,视右为逆,女反看之。

慢脾风候即是慢惊风所传,原由吐泻脾虚,惊与风传入,故曰脾风。谓其脾家受风,若见合眼即是脾风。

婴孩所患急惊、慢惊、脾,三者皆由风痰所作,以渐传及。

[1]魃(bá拔):传说中造成旱灾的鬼怪。

[2]钓肠:指肛门脱出。

[3]锁肚:中医指小儿初生后二、三日内大便不通。下同。

[4]脑子:冰片别名。

[5]铫(diào掉):煎药或烧水用的器具。

[6]天浆子:又名雀瓮。味甘,性平,无毒。主治寒热结气,盘毒鬼症,小儿惊痫。

[7]盘肠:指大肠。

[8]亸(duǒ躲):下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