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稿内容为笔者博士论文的成果归纳。笔者通过硕士、博士两阶段的数据收集、分析,对中日两国母语者间进行的请求谈话,即本着拜托他人帮自己做什么的目的而进行的谈话,站在中日对比的角度进行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剖析,从而归纳出中日两国母语者之间的谈话异同点,特别是针对双方之间产生的不同点,即在异文化接触中容易发生摩擦的部分,结合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要素进行了阐释。因此,本书既适合在谈话分析或是语用学领域做研究的专业人士研读,也适合对中日文化感兴趣,或者经常进行异文化交流的人士来加以参考。笔者真诚期待各位的高见与指正。
每个人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我们每天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他人发生联系,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语言。在运用语言与人进行的交流中,既有无明确目的的打招呼、闲聊类的交谈,也有抱有明确目的,比如邀请、拒绝、请求等目的而进行的交谈。当我们抱有明确目的进行交谈的时候,当然希望通过交谈使自我的目的得以实现,这时我们就会更为谨慎地与他人交谈,并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采取一些有效的交谈手段。而笔者正是在与日本朋友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即使谈话目的相同,为了实现同一目的,中日两国母语者之间交流时采取的有效手段却不尽相同,有些甚至恰恰相反。在异文化交流中,如果我们双方意识不到这种不同,完全按照本国语言的手段进行交谈,很有可能无法达到谈话的目的,甚至可能因此伤害到人际关系的维系。因此,笔者本着避免这一摩擦的初衷,专注于谈话分析这一领域,并站在中日对照的角度展开了研究。
梳理谈话分析领域的中日对照参考文献,我们会发现在这一领域的参考文献数量并不算少。然而由于数据收集手段的限制,这一领域的研究对象往往限定于某一句话或是一段谈话中某一部分的节选,以一段完整的谈话为对象的研究几乎没有。笔者正是注意到这一点,攻克这一分析的空白,通过半公开,即谈话一方不知道录音事项,以自然状态参与到谈话中的方法,得以收集到中日两国语言间的各对照要素一致并相对完整的请求谈话。即,作为请求人的调查方分别向自己关系较亲密的同性学长、朋友、学弟(妹)拜托同一件事情时发生的谈话。具体来说,首先,笔者设定请求人调查方要拜托的内容以及被请求的对象;然后选出实际上拥有这样人际关系的调查方,将录音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说明后,拜托请求人调查方在被请求人不知道录音事项的情况下进行拜托并悄悄录下双方间的对话;最后,不管谈话目的是否达成,都将进行调查实验以及录音的事项向被请求人一方进行说明并征得对方的同意,将录音交付给笔者,由笔者根据科学的定义以及严谨的理论依据将谈话内容文字化并分析。
因为获得了相对完整的谈话数据,所以笔者通过设定「話段」(段落)、「小話段」(小段落)、「発話」(话语)这三个分析单位,将每一段谈话分解开来,从而实现了对谈话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分析,填补了目前限定于段落或是话语的先行参考文献的断点式研究,充分体现了谈话构造的多重性本质,并得出了很多新颖的结论。
首先,通过「話段」(段落)和「小話段」(小段落)两个单位的设定以及接近自然的请求谈话的数据分析,同时实现了对谈话构造和请求者的依赖行动的考察。笔者发现,日语请求谈话中,无论是谈话构造还是请求者的请求行动都呈现出「小出し段階踏み型」的特征,而中文依赖谈话中,无论是谈话构造还是请求者的请求行动都呈现出「一括出し合い型」的特征。其次,针对「談話型」教授法,笔者指出在外语教育中,特别是请求谈话指导时,要重视「メタ言語的な発話」「接続表現」「フィラー」等话语要素的指导。再次,通过请求者和被请求者之间人际关系的分析,笔者发现,和日本社会一样,中国社会的学校环境中也存在「序列意識」,但是相对于日本社会的「下から上への組み合う」式的单向性序列意识,中国社会是「上下相互の組み合う」式的双向性序列意识。最后,根据本研究设定的请求内容笔者发现中日两国在时间观念和个人隐私意识形态上有差异。也就是说一个言语行动的发生可能会关联着其背后社会文化的多个要素,在异文化交流中,我们要重视并尊重彼此文化要素间的不同。
因为独特的调查方法,本研究收集到了近自然的请求谈话,得以展开全方面的谈话分析。但也正是因为调查方法的独特性以及文字化的复杂性,本次调查只限定在了同一内容的请求谈话;同时因为时间有限,对请求谈话的考察未能微观到具体话语的表达。今后,笔者将针对此次研究的不足,补充多方面的数据,继续深入地考察,期待为中日两国语言的谈话分析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拙论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谢我的硕士、博士期间的指导老师日本东北大学佐藤势纪子教授,倘若没有她的谆谆教诲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鼓励,我想我很难坚持到最后并完成让评审委员会老师们称赞的博士论文。此次出版之际,佐藤教授也给予我很多鼓励并在百忙之中答应为此文写序。其次,要感谢目前任职的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论文出版上给予的资助与支持。最后,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编审致以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