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宏观经济调控方法论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实证研究方法的初步评价

上面我们对实证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核心思想、意义及一般程序做了简略的介绍和探讨。我们认为,实证研究方法思想最重要的核心是,人们相信经过改造,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能用于经济学研究。因此,在学习和认识西方经济学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关注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下面主要就波普的证伪思想和实证方法论存在的某些问题或疑问做一探讨。

一、证伪主义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该说,波普证伪主义的出现,对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其后又出现了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学派,使人们对科学及科学方法论的认识达到了相当深的层次,以至于目前在有关科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上难以取得一致看法,但学术界对波普证伪思想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根据作者的了解和认识,其主要问题如下:

(1)“证伪标准”的朴素性或简单性。一般认为,其证伪标准过于绝对、简单,与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是不一致的。例如,在某一具体研究中,其某具体的研究结论被证伪了,那么被“证伪”的是某个具体理论,还是与此有关的整个理论体系呢?按波普的原意应是整个理论体系被证伪了,这显然极大地夸大了“证伪”的作用,这在实际科学研究中几乎是不存在的;而如果是某具体理论被“证伪”了,则“证伪”的意义就十分有限了。波普一方面彻底反对归纳主义中“绝对证实”的思想,另一方面又重新树立起“绝对证伪”的思想;仔细一看,它们的本质仍是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证伪主义仍属于归纳主义思想的范畴。

(2)证伪主义最终没有摆脱归纳主义的痕迹。证伪主义的核心在于推翻了归纳主义所依赖的经验事实的“客观性”,即认为科学研究中的任何经验事实总是渗透着人的思想,因而不可能是客观的;这个认识是重要的、正确的,并得到了公认。问题是一方面,波普否定了传统认识中科学理论来源于经验事实的客观性的观念;另一方面,他又把经验事实的“客观性”作为其“证伪”的标准,作为检验理论的科学标准,最终作为科学的分界标准:这显然是矛盾的!

(3)证伪主义思想的单纯性和现实科学的复杂性。波普认为,科学理论最重要、最丰富的创造来源,是人的自由创造、某些十分复杂的因素的作用,而经验事实等只具有参考性的作用。这种科学发现逻辑的思想较之归纳主义的确有了一个转折,但仍是一种非常单纯的思想。这主要表现为,波普把影响科学理论发现的因素仅仅限制在十分狭小的范围内,甚至是研究者个人的范围内,这显然是十分不够的。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假说的成功,不仅仅是科学家伟大创造的结果,同时更重要的是历史文化、当时的信仰、价值或思维形态的影响的结果。科学假说一旦获得承认,它也就不是以单纯猜想或假说面对世界的审视,而是以某种系统结构或组织形态来应对整个经验世界。科学结构不仅有经验材料的支持,超越经验之上,而且受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形态或传统的支配;不仅可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解释,而且可以对绝大部分经验事实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如果完全不考虑这些复杂因素,那么科学理论便成了脆而不坚的瓷器,一碰就碎,不能形成稳定的结构和系统,也就没有生命力。因此,科学同时也具有与波普所强调的创造和批判精神并存的传统精神和教条精神。

二、实证方法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方经济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实证方法,的确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可以说,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经济学是理论研究的形式方面应用自然科学方法最成功的社会学科,但现实中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有效性与这种科学形式的完美明显不一致,表明实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是有限的。实证方法论的主要特点前面已有讨论,下面主要谈谈其存在的基本问题。

(1)自然科学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差别。一般性讨论已告诉人们,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之间的确有某些根本性的差别。与自然现象根本不同的是,社会现象中人及其关系在经济事件的过程中,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影响在自然科学中也存在,但影响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首先,自然现象相对来说是一个客观过程,简单地说,其过程是一个客观事实直接联结着下一个客观事实,与人的观察和认识无关。而经济现象过程中,加入了有思考能力的人,亦即人不能独立或脱离自身来观察自己;简单地说,如若其过程以事实为起点,则事实经过人的思考产生认识或决策,进而影响到人的行动,而人的行动结果影响下一个事实的形成;这里一个事实并不直接联结另一个事实,即事实本身可能不是客观的,因而其不确定性是显然存在的。其次,自然现象客观性的基本特征是,相对来说,在人所能控制的范围内(或在相同的条件下),其过程是可重复的或可控制的,这是产生科学研究和确定性知识的基本前提。而经济现象则是一个不可重复的历史过程,亦即无论人们利用多少人为的条件(总是有限的)来刻画条件相同但时间不同或地理不同的两个实际经济状态,都是不准确和不客观的,有时甚至差别巨大。经济的历史事件是不可重复的!这突出地表明历史、文化、制度和心理等方面因素的作用,进化的不可逆性和不确定性。我们还可以发现,经济学中缺乏像自然科学中那样无可争议的假设或概念;这种状况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所得到的结果要么是确定性的(实证的)但可能脱离实际,要么是不确定性的从而失去科学研究的意义。因此,我们认为,自然过程和经济过程之间的本质差别,可能是实证方法论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2)实证方法的有效性问题。我们已知道实证方法论的基本思想和信念,是把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其具体手段是应用数学方法;而数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要求研究前提和结果具有确定性。西方经济学主要是通过各种假设条件来确立研究对象状态的确定性,以保证最终结论的确定性(例如“均衡”思想及其假设)。此外,我们已知道,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其基本特征在于其非客观性,亦即不确定性。因此,实证方法论强调数学方法的应用,其代价是其理论可能在相当程度上脱离实际情况,变成迎合人们想象或理想的东西,从而其实际解释力是十分有限的。例如,西方经济学中各种经济数学模型往往对现实世界中经济波动转折点的预测力是十分有限的,而这种转折点恰恰是实际经济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典型表现。又如,西方经济学在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时,其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我们可以说,就目前的水平而言,实证方法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在解决重大实际经济问题的有效性方面,远没有达到科学的标准,这不能不说是实证方法论的局限性所在。当然,就目前人们所理解的科学的意义来看,科学方法还难以研究不确定性问题,这也正是确定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两难问题”。

(3)经济学检验或预测的困难。自然科学真理性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其理论能做出相对独立的预测或经受相对客观的检验,这种检验不会因人的认识或理论的不同而改变,也不会因研究者的不同研究动机而改变。究其基本原因,在于其检验的对象是相对客观的或独立的,这种性质的检验是理论得到科学性声誉的根本条件。然而,经济学的检验或预测却有明显的不同。首先,经济学的预测无论正确与否,它们都会对人们的实际思考或行为产生某种影响,可能会对预测的事实本身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亦即经济学预测的事实本身并不是客观的,是可以变化的。例如,经济学中的大量不同理论学派或预测模型之所以可以长时间地并存,是因为与自然科学不同,某个模型预测成功并不能表明其正确或有效,同样,其预测失败也不能表明其错误或无效;因而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科学检验或预测的意义。其次,在任何科学研究中,研究者的动机主要有两种,即追求真理和追求功利。在自然科学中,无论研究者的动机如何,检验其成果的标准是唯一的,即客观事实,来不得半点虚伪的东西。而经济学研究中,由于检验对象可能是不确定的;不正确的动机、错误的理论或预测也有取得“成功”的可能,因为它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影响经济现象本身或所检验结论的形成;如果加上政治和个人利益等的影响,再利用实证方法“科学性”声誉的影响,短期内使实际状况达到某种检验目的的要求是完全可能的。显然,这种检验破坏了科学检验的意义,实证方法论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是无能为力的。

以上从不同层次初步探讨了实证方法论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实证方法论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纯理论的信念统一和理论体系结构的完美上,其突出表现为经济学中假设条件的决定性意义以及此前提下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实证方法论对于我们进入经济学领域能够起到提供基础知识和技术的作用,学习经济学不可不了解和学习实证方法论;但是,对实证方法论的意义也不应过分夸大,特别是在实际应用时,更要深刻认识数学方法的局限性。许多时候,经济学上的优美数学结构和确定性结论,往往取决于其主要假设条件的设定。是假设条件而不是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假设条件才是实证研究方法的核心,数学只是其推论的工具而已。因此,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的同时,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理论基本假设条件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集中精力深刻认识西方经济学中基本假设条件与中国经济基本特征的差异,勇于在研究中国宏观经济问题时大胆创新基本假设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