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太易心神学的若干重要概念
由于人类的语言和文字具有多义性和歧义性,常常词不达意,因而增加了人类思想交流的困难,也造就了众多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我们觉得有必要先对下述四个方面进行一些简要论述:①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②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③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④什么是“太易”?
1.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
“心”原是中国古今哲学家研究的重要命题。因为它是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系统中最普遍、最基本、最一般,且演变错综复杂的范畴之一。文献浩如烟海,美不胜收,现在只能根据说明“心神学”实际需要略加引述。
最近著名哲学家张立文先生曾对“心”范畴做过系统的专题研究,今归纳综述如下:
(1)心为心脏,又为思维器官。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居所。
(2)心为主体意识。孔子论心,重在如何做人。孟子论心,却有追求自然社会现象背后本体的意识,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系统理论。庄子则要求超越物我的局限,由坐忘无己达到主体精神的绝对自由。《管子》四篇则探讨了主体意识在认识客体世界中的作用。
(3)心为天心。汉代董仲舒将天与心结合起来,“以人心副天心,人心因天心而生”,随着主体意识的客体化,心便含有外在本体的意蕴。
(4)心为无、有。魏晋玄学家们,尤其是王弼,把心亦纳入无的本体论含义之中,在《周易注·复卦·彖传》中称:“天地以本为心者也。”这里的“本”与无具有相似的内涵。当然,崇有论者反对此说。如裴说:“不可以制事以非事,谓心为无也。”在此,无论以心为有,或为无,都具有形而上本体的含义。
(5)“万法唯识”“三界唯心”。这是佛学传入中国以后,唯识宗的核心理论:“三界唯心尔,离一心外,无别法故。”
(6)心即理。宋明理学中,陆九渊和王守仁均以心为形而上学本体。如陆九渊说:“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王守仁在《传习录》中直说:“良知者,心之本体。”“良知是造化之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张立文解释此话时说:“良知与具体的心大不相同,是消除了与有对的本体。”陆王是心学,正与程朱理学相对。
以上六点都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心“的主要论述。
(7)心为知、情、意。这是近代中国哲学家吸收了西方哲学思想后,企图以此来“改造”(张立文语)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的。如梁启超即认为: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智、仁、勇。这代表中国哲学与西方心理学的交流。这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动向。
我们体会:中国的心神学和西方的心理学是有根本区别的,前者强调的是灵感思维,直觉和心悟,属人类的高级思维;后者强调的是逻辑思维、推论和说理,属人类低级思维。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呀!
接着,张立文在《心》中,对“心”范畴做了四方面的现代解释:①心是主体意识;②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或本体;③心是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④心是指道德伦理观念。他认为:“心的含义多样,广泛,对它的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是浑沌模糊,概念不清,而是赋予心以多种含义,这些含义本身是清晰的,而且各家各派对心的上述解释基本上是认同的。”因此,我们也引此说来说明“心”的概念。
心神并提时,心是指血肉之心,是物质;神是指精神,非物质的部分。身心并提时,心又成精神,身成了物质的部分了。沈善增先生更指出:“心应该是指常态的思维活动。神应该是指非常态的思维活动,如灵感思维、心血来潮、突发奇想、茅塞顿开等。”这是点睛之笔。
2.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的概念尤为复杂、奥秘,更难言传。正因为如此,应更多地加以探讨。“神”也是本书的核心内容。按《实用内经词句辞典》对中医学中“神”的初步整理,归纳如下:①指自然界阴阳神秘莫测的变化。《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②生命机能活动的总称。《灵枢·天年》:“何谓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是说血气、营卫、五脏都已具备,还是要等神气舍心之后才能魂魄俱全,此时才成为人。③人体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情感、悟性、智慧等。《素问·八正神明论》为“神”下了个定义:“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沈善增先生认为,这是“心斋”“坐忘”“入定”时的体会。像酣睡时炸雷也听不见,但又了了分明,好像熟睡刚醒来时思维特别活跃,但领悟的道理又说不出来。“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沈先生又说:“众人都熟视无睹,而‘我’有独特的发现,就像在昏暗的地方有一处像白昼一样亮堂。”可见“神”是特别的心理体验与精神作用,不是一般的精神活动,故曰神。在“神会上古天真论”一文中,我们对此定义做了自己的解读,请参阅。④指人体活动的外在表现,如精神抖擞、萎靡不振、神采奕奕等。⑤指针刺感应。⑥有时指医生医术高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⑦指某些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如正气、气血、水谷精气等。《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神者,正气也。”这类说法在概念上有些混淆,但其实这些都是精、气和神结合以后的共同表现。⑧指神灵。《素问·宝命全形论》:“道无鬼神,独来独往。”在全世界各民族的观念里,将“神”理解为神仙、鬼神、天帝等是非常普遍的,虽然都被批判为迷信,但并无实效,还是久经不衰地流传着。为什么?完全是出于信者的“愚昧“吗?不。很多大科学家的晚年,都把不解之谜归之于“神”!我看应该称之为“全人类之谜”才较为合理。
在《黄帝内经》中,有很多和神紧密联在一起的重要的词,如“神气”“神机”“神明”等。何谓“神气”?《辞典》称:①指心所主的精神意识情志活动。《类经·藏象十四》:“神藏于心,而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②指真气。《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神气者,真气也,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③指血。《灵枢·营卫生会》:“血者,神气也。”其意是指血由神之参与才能生成。④指五脏之阳气。《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神气,神藏之阳气也。”何谓“神机”?《辞典》称:总地说来是指生命活动的征象。《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①泛指生命体内在的阴阳变化之机,是生命征象的根本。②具体指动物内在的知觉运动之机及生长壮老之变化。《类经·运气十五》:“物之根于中者,以神为之主,而其知觉运动,即神机之所发也,故神去则机亦随而息矣。”沈善增先生认为:“物,生命体的生命力(来源)核心部分是以‘神’为主宰,在那里当家。‘机’,是外部条件的变化,‘知、觉、运、动’这些心理活动,都是‘神’对外部条件变化所做出的反应。因此,‘神’离开了,这些对外部条件变化所做出的反应也就没有了。”在这段话里,“神机”还不是一个词。
何谓“神明”?
①指事物内部的变化及其外在象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神明之府也。”《淮南子·泰族训》:“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
②指人的精神意识聪明智慧。《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③形容治疗技术之神妙。《素问·八正神明论》:“凡欲刺病,必明天时,如日月星辰八正之气了然胸次,乃可调血气而治百病,斯真神而明之者也。”
沈善增先生认为,从这三段话里,很显然“神明”就是如神所具的智慧,“神明”是个偏正词,前偏后正,“神”修饰(形容)“明”,不能分列三个义项。
自1960年学习中医学迄今五十五年来,经反复实践和思索后,体会到“神”还有以下重要含义:
①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那个“神”。就是心神共称时,与物对应的那个“神”。我体会:宇宙和生命都是由两个东西组成的。一是神,一是物或称身体。二者是一,不是二。时而“同一”,里里外外同为一个东西,不分彼此,如无极态;时而“合一”,外表是一,其内为二,如太极态,外面一个大圈,内部分为有无、阴阳两部分。这两个部分无时无刻不在互变互化。
②是道家和医家所称“人身三宝,精、气、神”的“神”。精、气、神三者合而为一,分而为三。精、气为形而下,有形之物;神为形而上,无形之道。“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且道在器中。道家素有“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说。对此说,我们将另作专论,内容深奥丰富,非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的。
③生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时称为“性命”。性有时指心神反应,是本性,不变的,故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说。命是生理反应,是时时变化的。沈善增先生认为:“命”是天命,是先天的规定性,生命个体先天的优越性与局限性。“性”是凡生命体共有的生命力的无限能动性。
④思维是神存在的反映。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特别是直觉领悟,所谓的灵感思维,顿悟,忽然而来的创造性思维,都是神的存在。如《灵枢·病传》说:“神自得之。”
《素问·八正神明论》对“神”有精辟的要论,说:“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个独字都是形容此人顿悟时的思维状态。众皆昏昏,惟他昭昭。我在“神会上古天真论”中已有讨论,请参阅。
常言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的“神”也是指的高于常人的思维能力。《管子·内业》曾谓:“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精气之极就是与精气合一的神、神思、顿悟。《内业》又有所谓“灵气”:“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张岱年认为:灵气可能是精气的别名,而管子书中的这种学说,以为人的神来自精气,而精气是在身体之外独立存在的,没有把精神和形体密切统一起来。已如前述,我们认为精气神是合而为一的,精气的思维作用实际上是神的功能,当然在体内不在体外。
⑤我们体会,《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在一“神”字。有人做过统计称:《内经》中似有近三分之一的内容是与精神、神志、情志有关的。《内经》已建立了相对独立、完整、系统的中医心神学说。我们不看重神在《内经》中占多少篇幅,而是着重看“神”在质上对生命有多重要。《内经》曾多次强调“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由此可见:生命之存亡与否主要取决于神之存在。
《素问·宣明五气》的“五脏神”学说是非常重要的:“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灵枢·本神》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者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是《内经》系统而完整的认知理论,我们在本书其他章节已作过探讨。
⑥“神”,俗称“精神”,多指一个人的总体神态而言的,如神采奕奕、神气活现、英姿飒爽、萎靡不振、垂头丧气等。这种“神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定性,无法定量,只在当下,瞬息即变,了不可得,但对中医临诊之望神色形态以判断病情深浅和测知预后好坏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临床做久了,对此体会尤为深切。
⑦神有宗教之神和人体内精、气、神之神。宗教之神是否存在,现在缺乏明证,对此我们是“无神论者”。《内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这个神是内神,是精、气、神的神,是本神、元神、识神的总称。承认这个,仍是“有神论者”,正确的表述应是“有内神论者”。持这个观点者是正确的。
在讨论到关于事和理的关系时,南怀瑾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事和理是一,我们有时见有此事,但不知其理,这是由于自己智慧不够;有时却理上应有此事,但并未见此事,这是由于自己经验不够。梦和神灵等就属于有此事而不知其理。”
以上所述,仅是初步归纳而得,都是“心神学“独有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经验。对此,西方心理学确是望尘莫及的。
3.什么是“学”
“学”通常是指一门特定的学科,如化学、物理、数学等。“学”往往是一个由多种相关分支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如生物学可由遗传学、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组成。“学”往往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内容及组成学科常随时间的进展而变化,且精益求精,日趋完善。“太易心神学”也是如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熔炉里形成,今后当逐步发展且日益茁壮成长。
4.什么是“太易”
“易”是《易经》的“易”,上面是个“日”字,象形文字为一个圆圈,中间一点;下面是个月亮。意思是说:日月这个宇宙法则就是“易”。
“太易”又是什么?
《列子·天瑞》说:“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见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意思是说:得道的圣人创立了阴阳法则来统率天地万物,形而下的宇宙一切都是相对的、对立统一的,所以说“夫有形者生于无形”。那么,天地万物又是怎么演化而来的呢?列子认为有四个阶段:①“太易者,未见气也”;②“太初者,气之始也”;③“太始者,形之始也”;④“太素者,质之始也”。最原始之时,尚未见气(炁),太易代表气还没有形成以前的状态,是能。这里应是太极阴阳两仪逆返上去的状态,这里没有气,没有分别,非有非无,更无所谓有序无序。然后演化成:气之始,形之始,质之始。气形质三者都具备了,但彼此是一体的,并不相离,故曰浑沦。《庄子》称浑沌。南怀瑾认为,后来道家所谓的精气神也是从这个系统来的。
2011年,我在研究“情绪与体质”时,悟到了由太极逆回无极的境界,也就是这个没有气,没有分别,非有非无,更无所谓有序无序的境界。当时南怀瑾先生读后,在手机中给我短信,赞曰“深佩,极有远见”,心神学的研究也应从这里开始。感谢沈善增先生建议我将此书定名为《太易心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