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注说明
《医寄伏阴论》,分上、下两卷,清代田宗汉所著,温病学专著。
田宗汉 (1839—1906),字云槎,号瀛峤,湖北汉川人。幼习经史,旁通天星、地舆、兵家等学,曾任职兵部,后归里隐于医,专攻岐黄。平素专心研究医籍,对《伤寒》《金匮》等医典颇有心得,临床用药精炼,医术较精,治病多验,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著有医书8种,汇编为 《医寄》。
《医寄伏阴论》提出了 “伏阴病”,创立了 “伏阴学说”,认为是病为寒湿阴邪伏匿而发,治疗以辛温通阳之四逆汤、白通汤、理中汤等经方为主,配合外敷方、切合病证自拟方,灵活化裁。此书丰富了中医学术内容,扩展了中医诊疗方法,完善了中医辨证理论体系,对于现代中医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医寄伏阴论》现存有清光绪十四年 (1888)田氏自刻本,是为初刻本,刊行于清光绪十七年 (1891)。光绪三十三年 (1907),江宁府署重刊,为铅印本,是为重刻本。民国间曹炳章将 《医寄伏阴论》辑入 《中国医学大成》,是为 《中国医学大成》本。裘庆元将之辑入 《珍本医书集成》,是为 《珍本医书集成》本。
此次整理,以清光绪十四年 (1888)著者自刻本为底本,以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铅印本 (简称 “丁未本”)为主校本,以 《中国医学大成》本 (简称 “大成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简称 “集成本”)为参校本。他校文献如 《医宗金鉴》等,取通行本。校勘以对校为主,参用本校、他校,谨慎使用理校。兹将校注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1.采用现代标点方法,对原书进行标点。
2.原书中繁体字改为规范简化字。
3.原书中一般笔画之误,如 “己”“已”不分等,予以径改,不出校。
4.原书中的异体字、古字、俗写字,以规范简化汉字律齐,不出注。
5.原书中的通假字,保留原字,于首见处出注说明。
6.原书中的药物异名予以保留。
7.原书中可以确认的讹字,有校本可据者,据校本改;无校本可据者,据文义或文例改。
8.原书中可以确认的脱文,有校本可据者,据校本补;无校本可据者,据文义补。
9.原书字词无误而校本义胜或有参考意义者,酌情出校。
10.原书中文字有疑义,无校本可据,是非难定者,出校存疑。
11.原书邹莲舫序、卢肃卿序无标题,关棠叙、黄良辉序、黄世崇序分别题为 “叙”“序”“序”,今统一以“某序 (叙)”为题。原书周宗槐跋无标题,今补 “周宗槐跋”为题。
12.原书无总目,各卷有 “伏阴病目并方法”,今予保留,另提取篇题新编成总目录,置于正文前。
13.原书中 “右”“左”等作方位词 “上”“下”义者,统一改为 “上”“下”。
14.原书各卷卷题下有 “汉川田宗汉云槎著”字样,卷末有 “医寄伏阴论卷某”字样,今一并删去。
15.原书凡例各段始有 “—”字样,今统一删去。
16.原书中字词疑难或生疏者,予以简注或简注并注音。
17.原书中明引前代文献,简注说明。其中,引用与原文无差者,用 “语出”;引用与原文有出入者,用 “语本”;凡称引自某书而某书不见,反见于他书者,用 “语见”。
18.原书段落中小字夹注者,今用小字另体排版。
19.为方便读者查阅,整理了 “方名索引”附于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