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胸椎退行性骨关节病
一、胸椎根性神经痛
胸椎根性神经痛又称胸椎病或节段性神经痛,是由于胸脊神经前后根,特别是背根神经节受到某种伤害性刺激而引起的该神经支配区节段性疼痛。胸神经损伤后主要表现为躯干疼痛,常放散到胸部和腹部,引起相应节段胸椎根性神经痛。有些导致胸脊神经根性痛的病变也会同时损伤相邻的胸交感神经和血管,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
(一)病因
1.胸椎骨结构的病变 椎间盘脱出、胸椎骨折或脱位等。
2.脊髓病变 脊髓肿瘤等。
3.胸椎椎管内病变 胸椎硬膜外腔肿瘤、硬膜外脓肿及血肿等椎管内病变。
4.胸背部手术损伤神经。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主要症状为沿胸神经后根感觉分布区的放散样刺痛和烧灼样疼痛,夜间较明显。疼痛多呈节段性分布于背部,严重者可向前胸、腹部、内脏放射,活动、咳嗽或打喷嚏时加重。如存在交感神经损伤,可出现内脏痛,表现为心绞痛等症状。胸脊神经病变引起的心前区疼痛性质多为压迫性、有紧束感,呈带状放散分布,同时有背痛,咳嗽、打喷嚏时加重。而心绞痛时局部叩击无诱发痛,椎体、皮肤无明显压痛,口含硝酸甘油可缓解,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异常。胸下6对神经痛可有腹痛症状,应与腹部疾病相鉴别。
2.体征
患者胸椎活动受限,叩击椎体可以引发放散性疼痛,患处皮肤感觉过敏,局部可出现轻触痛。患处椎旁压痛明显,并可引发放射痛。
(三)诊断
临床上表现为有明显阶段性分布的胸部区域性疼痛,疼痛性质为针刺样、烧灼样疼痛,有时也表现为撕扯样疼痛。患者胸部活动受限,叩击病变椎体引发疼痛,椎旁深按压有明显压痛,并可引出放射痛。影像学检查可以为准确诊断提供帮助。X线检查是最基本的方法,CT和MRI对椎间盘突出、椎管内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实验室检查对一些代谢性疾病诱发的胸神经根性神经痛有重要的价值。根据疼痛的特点、性质和患者的体征,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不难确定本病。
(四)治疗
原则是尽快明确病因,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同时,有效镇痛。如是源于胸椎骨转移瘤、椎管内肿瘤或椎间盘脱出等原因,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以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1.药物治疗 在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的同时或病因无法去除,应联合应用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抗抑郁药物和抗惊厥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在疼痛初期即可使用,疼痛一般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如疼痛加重则可以加用抗癫痫药、抗抑郁药和阿片类药物。
2.神经阻滞治疗 在排除椎管内肿瘤、感染等神经阻滞治疗禁忌证后,神经阻滞治疗是胸椎根性神经痛治疗的首选方法。采用神经阻滞治疗不仅可以迅速缓解疼痛症状,还有助于病因治疗,如胸椎间盘突出症、带状疱疹疼痛和开胸术后综合征等。此外,神经阻滞对疾病具有提供鉴别诊断的价值,因此合理使用神经阻滞技术对神经根性疼痛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般采用胸脊神经根阻滞的方法,但需注意发生气胸的风险。胸脊神经根阻滞定位于棘突旁2.5cm,用7号腰麻针垂直皮肤刺入至椎板外侧,标记深度退针至皮下,针尾连接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调整针尖向外进针到原深度后,再继续边推注射器边进针约1.5cm,感到注射器阻力消失,表明进入椎间孔,回吸无血、无脑脊液、无气,即可注入0.5%利多卡因和1ml复方倍他米松药液合剂5~10ml,每1~2周一次。对于需要反复进行神经根阻滞治疗或神经根阻滞有困难的病例,可行连续胸段硬膜外置管的方法。
3.对于神经根压迫严重,神经根阻滞治疗效果不佳者应首选微创介入治疗,如椎间盘髓核消融或化学溶解治疗、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等。必要时可选择手术治疗。
二、胸椎间盘突出症
胸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少见的疾病,远较颈、腰椎的椎间盘突出少见。原因可能是胸椎活动范围局限和承受力轻。该症多发于胸腰连接部或下胸部。
(一)临床表现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与突出物的大小、突出物在椎管的部位及突出物和椎管内容积的相应关系都密切相关。如一侧后外侧突出,只单侧神经根受影响,临床上只出现神经根症状,而无脊髓症状。而中央型突出是指突出物从正中或向正后方突出,脊髓直接受压,临床首先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同时存在疼痛及感觉异常。有些患者会因突出物压迫而导致脊髓的急性循环障碍,而出现截瘫,检查显示脊髓横断性损伤。位于胸11~12阶段的突出,可压迫脊髓、圆锥和马尾神经,故疼痛可放射到腰部及下肢或出现马尾神经损伤的症状。
胸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
1.症状
(1)棘旁肌肉强直,并因此可致脊柱侧弯;
(2)脊柱疼痛和下肢疼痛常合并出现,但有1/4的患者并无疼痛症状。
(3)下肢出现运动障碍,严重者可出现半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或截瘫;
(4)感觉障碍,皮肤出现麻木区,临床上具有定位意义;
(5)马尾综合征表现;
(6)性功能障碍;
(7)皮肤营养性障碍,有报道趾端营养性溃疡者。
2.体征
(1)胸段脊神经支配区的压痛和放射痛,相应脊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减退或消失,温度觉异常。
(2)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下肢肌力减退,下段胸椎间盘突出时可见下运动神经元病症和迟缓性瘫痪。而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时显示肌痉挛、踝阵挛和髌阵挛阳性、深反射活跃、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二)临床诊断
胸椎间盘突出症由于发生率低,而且临床症状与多种疾病相似,所以极易被误诊误治。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X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慢性起病的患者有时可见椎体后缘增生、椎间孔变窄、椎管骨组织钙化征象。CT及MRI可确定胸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形态、硬膜囊及脊髓受压情况。
1.背痛常是开始的症状,多局限在棘突间,叩击时尤为明显,疼痛呈放射状,出现束带样分布在胸壁或上腰部。疼痛区域局限在腰1~2脊神经根皮区。有时疼痛还放射到下腹部、腹股沟部,甚至还可放射到大腿或小腿,可在一侧或双侧。
2.神经系统症状的表现是各种形式的感觉过敏、麻木或感觉异常,常提示是突出症状的早期症状,神经炎症反应显著时,可有躯干部灼痛、冷感或温度觉障碍等。
3.当有双腿乏力或沉重感,或走路不稳,要扶杖助行时则提示神经损害已较明显。
4.若肌肉无力支持抗阻力收缩,则出现共济失调步态和Romberg征,其位置觉、振动觉都可丧失。
(三)鉴别诊断
一般要考虑除外以下疾病:
1.脊髓内外的肿瘤;
2.腰椎间盘突出症(特别是下段胸椎间盘突出症);
3.微皮损型带状疱疹;
4.肋间神经痛;
5.脑瘤;
6.脑血管意外。
(四)治疗
1.仅有单侧或双侧根性神经痛无脊髓压迫者,可考虑保守治疗。
(1)静滴神经脱水剂:β-七叶皂苷钠20mg,1~2次/天,7~14天为一疗程。
(2)口服非甾体抗炎镇痛剂:如塞莱昔布(西乐葆)200mg,2次/天。
(3)神经阻滞治疗:可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或胸部硬膜外间隙神经阻滞。
(4)经皮电刺激治疗(HANS):电极放在相应脊神经支配区域或痛点。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可做1~2个疗程。
(5)偏振光或半导体激光治疗: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可做1~2个疗程。
2.出现脊髓压迫症或出现马尾综合征者,治疗原则是:
(1)单侧不完全瘫痪,无骨性椎管狭窄、突出物钙化,后纵韧带钙化和黄韧带肥厚者,可考虑胸椎间盘臭氧消融术。
(2)半身全瘫、截瘫或出现严重马尾综合征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可给予神经妥乐平3ml肌注,2次/天,10天为一疗程。亦可用经皮神经电刺激行恢复神经功能治疗。
三、胸椎管狭窄症
由于胸椎生理后凸曲线的重点落在椎体及椎间盘的前部及外侧部,其退变性骨质增生也主要见于椎体前外侧,后侧则不多见,因此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所致的胸椎管狭窄远比颈、腰椎少见。又由于胸神经根支配的皮肤感觉区不像颈腰神经丛分布得那么清楚,故其临床症状也不明显而易于疏漏;另外由于胸椎和交感神经关系密切,因此往往会出现某些内脏症状,例如心前区疼痛(常自左背至心前区,叩击胸2~7棘突可重复诱发,可与真性心绞痛相鉴别)、腹痛、臀区痛等,以致临床上易出现误诊、误治。
(一)病理
主要来自脊椎退变增厚的椎板、关节突与黄韧带钙化,椎板间隙缩小,使本来就狭小的胸椎椎管更加狭窄,使脊髓受压,一般以胸中下段多见,也有高位至上胸段的。此外,胸椎关节突关节肥大、肋椎关节增生改变等。
(二)临床表现
该病多见于中年以上,表现为慢性胸背痛,胸段狭窄表现不如腰椎明显。最早出现为根性神经痛,如体位不适可以出现体位性胸肋部疼痛,脊髓压迫症表现为胸部单侧或双侧束带感,严重者出现进行性下肢肌肉萎缩、麻木无力,逐步向上发展,直至出现活动受限和大小便失禁。
影像学检查:胸椎脊髓造影和MRI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三)治疗
通常采用非手术疗法,如加强胸肌功能锻炼、理疗、按摩、卧床休息等。疼痛症状不能缓解时,采用神经阻滞、痛点注射、小针刀疗法、针灸、电疗、药物治疗等。对病程长、症状重且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及反复发作者,可行手术切除脊椎椎板开窗减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