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社会关系与亲密关系
当个体进入老年阶段,逐渐离开工作岗位,他们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少,这种现象又会随着退休时间的推移而愈加显著。他们生活的重心逐渐由社会转向家庭,而与之相伴的,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人也由工作岗位的同事、亲人和朋友,逐渐变为亲人、邻居和朋友。在表面上看来,这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社交范围,但是,由于随着老年人的年龄增长,会不可避免地伴有一系列躯体疾病,这些疾病在影响其生活能力的同时,也对于其活动范围有了更大的限制,使其社交范围变得更窄,最后大多数老年人群仅仅保留了与个别家人的联系和来往。那么这样的社会关系和亲密关系演变都有着怎样的特点,而这种变化又对老年人群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将在这一章为大家重点论述。
一、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指的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而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则代表了社会关系当中两个广泛的领域,每个领域当中又包含多个维度。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指通过物质和心理资源来帮助人们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这一过程包括情绪的释放(情感支持)以及日常事务的应对(物质支持)。社会参与(social engagement),又称为社会融合(social integration),反映了广泛参与的社会关系的一种状态,例如与家人或者朋友相聚,结婚,以及参与其他社会活动、组织等,并且通过这种将个人融入到整体和社会当中的行为,能够获得自我满足感,提高自身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同时,在与周围人的互动当中,也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自我提升,使自身获得价值感和自信。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孤独感,就与社会支持的缺乏和社会参与的不足密切相关。
(一)社会参与
目前关于老年人的不同社会参与状态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相关理论:
1.隐退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
隐退理论最初是由E. Cumming和W. Henry在1961年提出的。理论强调,当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应当从社会角色中隐退下来,而这一主动性的退出对于老年人自身的健康状况以及社会的良性运转都是一个互利的过程,也是我们所说的成功老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由之路。但是,目前也不乏有许多已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年人,仍然维持一定的社会工作强度和角色,而这一状态实际上对于这部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不无好处,也同时体现出这一理论可能存在的弊病,即对一部分仍保有社会功能的高龄老人的排斥。
2.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
活动理论是在1963年由RJ. Havighurst等人首先提出的。与隐退理论不同的是,活动理论认为,老年人不应该因为年龄和生理因素就从社会角色中退出,而应当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维持原有的社会功能和角色,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而改变原有的社会活动类型和强度,但并不意味着要脱离社会。理论认为,应当让老年人认识到,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可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价值的空间。而世界卫生组织在2002年提出的活跃老化的政策构架也正是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演化的,并强调了从健康、参与和安全三个角度来实现和提升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质量。
3.持续理论(continuity theory)
持续理论是BL. Neugarten等人在1968年提出的,由Atchley等人在1989年正式提出。实际上,持续理论的提出是对隐退理论和活动理论的一个完善,它并不对于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程度进行一概而论,而是类似我们现在所说的“个性化”方案,即依据老人过去的工作经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环境,让老人自行决定其理想的社会参与形式和内容,反映了老年人从年轻到老化的一种类似状态的延续,尊重了老年群体的个体差异,这一点也是成功和积极老化过程中重要的部分。
4.次文化理论(subculture theory)
次文化理论是由AM. Rose首先提出的。这一理论的提出将老年群体有别于其他年龄群体进行了划分,同时在老年群体内部也有基于文化差异的区分。理论认为,老年人在社会当中属于非主流的群体,即次文化群体,他们之间的差异会由于文化、教育、地域和生活经历等不同而不同。因此老年人在脱离社会角色之后,会倾向于参与和自己类似的文化群体的活动,并从中能够得到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有助于老人更好地面对老化的过程。
5.选择与补偿最佳化理论(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
选择与补偿最佳化理论最早是由PB. Baltes和MM. Baltes(1990)提出的模式。即认为在老化的过程中,个体会在选择、最优化和补偿这三者之间进行协调。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和躯体功能逐渐丧失,老人会自发性的放弃、避免和选择某些活动或者目标;而最优化则是通过内部或者外部的调节来实现活动的最大化;补偿则是指在面对个人或者环境的限制时所作的适应和调整。例如,性格内向的老年人,会选择放弃自己的舒适区,而选择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去结识更多的朋友,来弥补自己的孤独感,此即是选择与补偿最佳化的模式。
6.社会情绪选择理论
如前文提到的,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老年群体在认知的加工上,尤其是对于情绪相关的选择和回忆上都具有显著的积极偏向。这一理论反映到老年社会参与当中,会反映为老年群体会将自己的社交圈逐步缩小到仅仅与自己最亲密最要好的朋友和亲人相处,会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进行一定的筛选和完善,而避免了具有社会目的的接触。通过以上变化,能够使自己在社交圈当中得到更多情感上的满足。
(二)社会支持
在前文中我们论述过,社会支持主要分为两种,物质支持和情感支持,这两种支持都对于老年群体的身心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负性情绪有着一定的抑制作用。
目前,就老年群体所能够获得的社会支持的来源主要有家庭、朋友、单位以及社会政府等其他支持,而根据老人所在地域和环境的不同,对于不同的社会支持种类的需求也大不相同。例如,有研究发现,对于城市中的老年人来说,经济等物质方面的社会支持是一个混杂的系统,并不是单一的家庭或社会来源;对于农村的老年人来说,经济支持的来源则主要以家庭为主。而与之相对应的情感支持方面,农村老年人对于家庭成员的情感依赖则要远高于城市老人,这可能与城市老人具有更多的社会角色和更丰富的社会环境相关。而对于空巢老人来说,子女支持和配偶支持,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方面,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一成不变,应当随着地域和时间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社会支持系统在老年人群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老年群体的基本需求之一,目前的研究对于社会支持的功能都有较一致的结论,即能够改善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并提升其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对于社会支持在老年群体中发挥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尊的实现
无论老年群体是否遇到客观或情感上的困难,能够得到来自家庭或者社会的关心和照顾,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老年群体的自尊,使其有被关爱被重视的感觉和体验。
2.自我肯定
家庭和社会对于老年群体在社会参与上的精神和物质支持,能够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和集体,有更多的机会来展示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和肯定自我价值。
3.信息获取
家庭成员的分享和社会的媒体宣传等,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老人尽可能的了解社会和生活技能等相关信息,一方面可以防止老人脱离社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老年人在遇到事情时能够有能力去处理。
4.社会参与成员
当老年群体能够得到来自各方面的社会支持时,他能够得到来自家人、朋友和社会团体的共同陪伴与分享,使其生活能够更加丰富,获得更多的归属感。
5.实质性帮助
家庭、社会和政府组织,都能给老年群体带来经济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如医疗器械等,来帮助老年人更好的生活和参与社会性活动。
二、亲密关系
明尼苏达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Berscheid曾经说过:“我们出生在关系当中,并且生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当我们死去时,我们生前的关系将继续影响之后的生活”。正如Berscheid指出,人际关系提供了我们生活的中心舞台,具有核心的影响。那么什么是关系?关系是指两个人之间的行为是相互依赖的,一个人行为状态的改变会影响另一个人。而亲密关系(close relationship)则是依据依赖的程度不同而与一般关系有所区别。亲密关系包含很多种,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姐妹以及关系紧密的朋友或者同事等,都可以构成亲密关系,并不局限于血缘关系。这里之所以将亲密关系与社会关系并列讨论,是因为亲密关系在社会支持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老年群体当中,亲密关系甚至是老年阶段最重要抑或是最终的关系网。由于老年人在情绪相关的选择和回忆上都具有显著的积极偏向,即更倾向于与自己有更多情感交互的人群在一起,因此与老年人具有亲密关系的群体对于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影响尤为显著。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与老年人关系最密切的两种亲密关系,即夫妻和儿女。
(一)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在老年人群中具有重要的角色,是老年人家庭关系的基础,国内外研究显示,夫妻关系是老年期主观幸福感的最重要影响因素。老年夫妻之间通过长时间的相处和磨合,已经适应和习惯对方,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生活中体现出更多的平和、随遇而安的心态,使许多冲突和压力都在一开始得到很好的化解,并且在处理事情时情绪投入更少。
随着子女成家立业,远离了与父母生活居住的环境,老年夫妻之间会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注在彼此的身上,这一方面能够加深夫妻之间的感情,但同时也是一种考验。一些平时不注意的细节,会在两个人的相处之中暴露,抑或是原来本不和谐的婚姻关系在子女离开之后得到激化,最终演变成冲突、孤立和冷漠。
因此,当老年夫妻彼此都离开工作岗位,与子女分开居住,形成单独的家庭单位时,需要重新调整好生活的规则。疾病和贫穷以及生活当中遇到的其他困难,能够使彼此之间的依赖感增强,增进夫妻之间的感情。因此,如果老年夫妻之间的生活调整得当,那么老年阶段的婚姻生活将是非常和缓、平静而惬意的阶段,老年人会从中得到极大的满足。
(二)代际关系
在老年阶段,除了像婚姻这样相互选择的关系之外,还有来自血缘的亲属关系在老年期具有重要的影响,即老年与子女和孙辈之间的关系。
子女在成年后,尤其是成家以后能够保持与父母的联系,能够对老年人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安慰作用,并明显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子女目前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对于父母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护和情感沟通。虽然大部分老年人表示并不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但是又倾向于住在离子女家附近的位置,以便能够经常的互动,并且能够及时得到相应的帮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家庭观念的变化,代际关系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首先,老年人在代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由年轻时的主导、掌控和权威,慢慢失去了其在经济、知识和能力上的优势,转变成在各方面依靠儿女的角色。父母面对这样的角色转变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失落和难以接受,老人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来应对这些转变,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其次,在家庭观念和独立意思上的转变。子女由原来依靠父母,与父母生活在一个家庭当中,逐渐过渡到自己独立成家,在事情决策和生活习惯上将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因此在婚后仍然保持与父母共同居住的子女非常少,而如此的分居而过,势必会逐渐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物质支持,还是在精神慰藉上。最后,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时代问题——代沟。由于父母与子女注定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长大,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处环境截然不同,因此会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形成不同的认识,而这些认识的不同,并不会因为血缘关系而因消失,因此在两代人之间则会产生观点上的矛盾,而这一点在与孙辈的相处中更为明显。
不论是社会关系还是亲密关系,对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都有极大的影响,并且其效果并不与数量呈绝对相关。社会关系和亲密关系的质量越高,即使范围很狭窄,依然能显著预测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当然,不同的家庭当中,社会支持和亲密关系的种类不尽相同,如对于空巢老人来说,邻居、朋友或者来自社会的物质和情感支持就变为他主要的关系网。而以上这些都要依据不同的老年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和重点帮扶,在维持老年人独立自主性的前提下,满足老年人群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