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日报》与香港华人社会(1925—199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華僑日報》創辦經過和前期進展

《華僑日報》承接着《香港華商總會報》改組而成,《香港華商總會報》的前身是自十九世紀中葉已刊行的《香港中外新報》,該報是英文《孖剌報》的中文版,有逾半個世紀的悠久歷史。但《香港中外新報》的創刊年份、辦報人士,以及何時改名為《中外新報》,眾說紛紜。另外,《孖剌報》在1857年刊印一種名為《香港船頭貨價紙》的中文報紙,有的學者認為它是《香港中外新報》的前身,至於改組為《香港中外新報》是在何時則不得而知。即是說,作為《華僑日報》前身的報紙應有三份,依次是《香港船頭貨價紙》、《香港中外新報》和《香港華商總會報》,前後刊行總共長達六十八年,是香港早期華人社會的重要記錄和資訊來源,「這史前光榮的一頁,創出了《華僑日報》後來的成功」。1

《華僑日報》的創辦人岑協堂、岑維休等以「在商言商」的原則經營該報,從原先「華商」的立場擴展到「華僑」,於刊行之初即具有服務各地僑民和造福華人社會的志趣,這從該報創辦的宗旨可以充分反映出來。在動盪不安的1930年代,《華僑日報》得以脫穎而出,躍居本港有代表性地位的中文報紙,而且成為華南地區一大報業集團,這既與該報本身的出色表現有關,同時也是時代趨勢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