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故宫会说话(九色鹿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疑案考征篇

御花园中的暗战:一场争相输掉的选秀赛

选秀也分三六九等?

故宫博物院中轴线上最北端的御花园,虽然占地12000平方米,但对宫廷来说,实在算不上是个大的休憩场所,相较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点类似小区里的绿地。不过,要谈到紫禁城里的清宫生活,御花园则有一项大家熟知的业务,就是皇家选秀。

清康熙以后,选秀制度渐渐完善,御花园则成为选看秀女最重要的场所,一方面是地理位置,御花园离秀女进宫的神武门、顺贞门最近,离皇上的居所也不远;另一方面是这里比较空旷,是宫内最大的院落,上千人的大活动也算安排得开。所以,虽说御花园并非选秀的固定场所,却是最常用的。

一说选秀女,很多人就会认为是皇帝给自己选妃,其实秀女们的区别还是挺多的,按最主要的划分来看,起码有两大类:一种是三年一届的选看八旗秀女,主要是为皇帝选后选妃;一种是一年一次的选看内府三旗包衣女子,为的是选宫女,也就是给宫里挑家庭服务员。不过总体说来,所有的秀女,都算是皇帝的女人,不论皇帝自己用不用,但起码支配权是他的。先说八旗秀女,这些女子除了被选为皇上的后妃之外,还有可能成为皇子皇孙们的福晋、侧福晋。比如乾隆的两位皇后——孝贤皇后和继后,就是雍正分别在雍正五年和雍正十一年选中而指婚给弘历的。再比如乾隆六十年的选秀,乾隆看中了秀女钮祜禄氏,便把她指婚给自己的孙子绵宁,也就是道光皇帝,钮祜禄氏就是后来那位被追封的孝穆皇后。当然,除了皇帝亲生的子孙们,宗室王公们的福晋、侧福晋都有可能来自选秀。也就是说,皇帝的媳妇、儿媳妇、侄媳妇、孙媳妇、侄孙媳妇,有可能来源于同一次选秀。

御花园内千秋亭

御花园千秋亭内藻井

只要是旗人之女,理论上她们都是皇帝的女人。但随着八旗人口的不断繁衍,被皇帝宣告免选的范围越来越大。比如乾隆八年规定,京外八旗官员,文官的官位在同知以上,武将在游击以上,他们的女儿才有资格参选;再比如嘉庆十八年规定,八旗满洲、蒙古柏唐阿马甲以下人员的女儿可以免选。诸如此类,只要皇上没有放话说“我不要了”,都是不可以自行嫁人的。

那么同理,服务于内廷的宫女在理论上一直是皇帝的女人。在很多宫女因故出宫的档案里,我们都会看到一句话,叫由其父母自行聘嫁,也就是说,宫女出了宫才有嫁给他人的资格。选看内务府三旗女子,虽说主要目的是家政服务,但宫女们也是重要的后妃储备力量,像雍正的母亲(康熙的德妃)、嘉庆的母亲(乾隆的令贵妃)都出身于宫女,而道光的母亲,也就是嘉庆的孝淑睿皇后,更是在宫女选秀的时候被乾隆看上,指婚给当时的十五阿哥,成为皇子福晋。所以说,选宫女虽不比选八旗秀女那么隆重,但也是每年清宫里一项紧要的任务。

皇帝与秀女,不同视角看选秀

很多清宫戏呈映过皇帝选秀的场景,这是很多女主角故事的开始。剧中为此还设计了很多剧情,其实有不少细节已经很贴近历史了,但有些情节则传达了一些错误的观念。既然说到影视剧,那么我们不妨也以分镜头的方式,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来阐释一下选看秀女的过程。

皇帝视角

乾隆六十年二月初八,皇帝在乾清宫西暖阁用过早膳,召见了几位大臣商议国事。谈论已毕,辰正二刻(大约早上8点30分),乾隆坐着轿子从景和门来到御花园绛雪轩。户部和内务府的官员已经把这些秀女的名单安排好,并在前夜将她们领至神武门,现由总管太监杨进玉将她们带到乾隆面前选看。这一日要看的秀女来自正黄旗和镶白旗,加上几名超龄秀女,一共有2013人(或2015人),分为340排。乾隆一排排看过,其中正黄旗满洲苏昌阿佐领下侍郎栢林之女相貌不错,记名,过两天再看一次,其他女子“俱撂牌子”,她们可以回家由父母安排婚事了。这时,总管杨进玉上奏,说今天应到的女子中有3人病故,有4人请了病假,请病假的那四位,和珅与福康安都看过了,他们说“实系真病,生的亦不慎好”,乾隆传旨“亦撂牌子”,巳初二刻(大约9点30分),乾隆坐着轿子由百子门回重华宫了。整个选秀过程约1个小时。其实咱们仔细想一想,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平均看一排秀女的时间也就是10秒钟。

之后的几天,过程大致如此。到二月十一这天,乾隆先看过今年应选的宫女,也就是内务府三旗女子,之后对前几天记名的秀女进行复选,并圈定8人,把她们分别指婚给贝勒绵懿、阿哥绵宁(道光皇帝)、宗室绵命、宗室永谟、宗室永峗、宗室永度、宗室永普、宗室弘善。

秀女视角

乾隆六十年二月初七晚上,秀女们坐上家人早已准备好的骡子车,并在家人的陪护下来到紫禁城北门神武门。这里有户部和八旗的官员安排应选事务,并按早先拟好的排单顺序排列她们的轿车,集合完毕后,秀女们都坐在轿车内开始漫长的等待。大约在次日凌晨的两三点钟,神武门开放,秀女纷纷下车,鱼贯而入。户部的官员只能将她们护送进入神武门,神武门内的顺贞门是禁宫所在,外朝官员没有特旨不得进入,此时再由太监将秀女们引入顺贞门内的御花园。秀女跟家人在此就暂别了。深夜进宫,打小就没怎么出过家门,虽说周围全是人,可一个也不认识,而且来到的是一个不知道有什么举动就可能掉脑袋的地方,什么感觉?陌生、森严、一切未知。我是晚上进过故宫的,几乎可以说是伸手不见五指,即便周围都是熟人,也不愿随便走动。再者说,农历的二月初,正逢春寒料峭,凌晨两三点是最冷的时候,穿什么衣服都觉不出暖和。秀女们进宫,宫里会先赏一顿茶饭,据说有奶茶和粥一类的东西,也让她们不至于被冻得瑟瑟发抖,算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别吓着孩子。不过在道光以后,皇帝为了节俭,选秀之前赏早点的待遇便被撤销了。

绛雪轩

赏茶饭之后的几个小时就是在院子里等待皇帝的到来。根据旗分和年龄,正黄旗与镶白旗的满洲、蒙古、汉军各一组,每一组再按十五岁、十六岁、十七岁划分为小组。自乾隆开始,以6人成一排居多,乾隆六十年《验看秀女排单》记载如下:

正黄旗满洲

十五岁秀女二百六名 三十五排 末二排俱四名

十六岁秀女一百九十一名 三十二排 末排五名

十七岁秀女一百五十八名 二十七排 末二排俱四名

正黄旗蒙古

十五岁秀女六十五名 十一排 末排五名

十六岁秀女六十二名 十一排 末二排俱四名

十七岁秀女六十九名 十二排 末二排五名一排四名一排

正黄旗汉军

十五岁秀女一百四十名 二十四排 末二排俱四名

十六岁秀女一百二十一名 二十排 末排七名

十七岁秀女一百二十一名 二十排 末排七名

满洲、蒙古、汉军逾岁秀女七名 一排

共秀女一千一百四十名 一百九十三排

镶白旗满洲

十五岁秀女二百二十五名 三十七排 末排七名根据每排6人的规则,以及末排为7人,37排的人数应为223人,此处为225人,疑似档案记载有误。

十六岁秀女一百四十一名 二十四排 末二排五名一排四名一排

十七岁秀女九十名 十五排

镶白旗蒙古

十五岁秀女五十五名 九排 末排七名

十六岁秀女五十名 九排 末二排俱四名

十七岁秀女四十八名 八排

镶白旗汉军

十五岁秀女九十二名 十六排 末二排俱四名

十六岁秀女九十名 十五排

十七岁秀女七十八名 十三排

满洲、蒙古、汉军逾岁秀女六名 一排

秀女记名牌(绿头牌)

(摘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文书档案图鉴》)

辰时二刻,乾隆驾临,至绛雪轩升坐(座),总管太监杨进玉向乾隆递过排单以及为秀女们制作的绿头签,上面写有她们父亲的名字、职务和所归属的旗籍。秀女们在太监的引导下,一排一排走向乾隆,不需请安行礼,也不可以说话,驻足片刻,让乾隆看清楚即离开。被乾隆选中的女子留牌子(绿头签)记名,回家准备下一次复看,未被选中的女子撂牌子,就可以由家长为她们安排婚嫁了。

一场持续四年的漫长选择

选秀的过程大概就是这样了,但皇帝选秀时的主要参考是什么呢?看出身,还是看姿色?其实这事不能一概而论,这首先要看给谁选、为什么选。如果皇帝只是给自己选妃的话,那一定会偏向于外貌。嫔妃不是皇后,与皇家体面没有关系。上文提到过,很多皇帝的后妃是宫女出身,像康熙的良妃,康熙本人就曾说她是“辛者库贱妇”,但并没有妨碍他们在一起生儿育女,所以自娱自乐的事,与出身无关。如果真这么在乎妃嫔的家族出身,进宫以后,皇帝给她一个比较低的位分就行了。

如果皇帝是给皇子皇孙们选福晋,那秀女的出身则是一项重要的参考。王公阿哥们的正妻,自然要讲究门当户对,这关乎皇家的体面,所以颜值与家世都很重要。给皇子皇孙指婚的时候,如果不重颜值只重身份的话,那也就没有选秀的必要了,在适龄的世家子女中选个门第最高的就好。一排又一排的秀女走向皇帝的时候,皇帝大概也是先抬头看容貌,有心仪之人,才会低头看排单或绿头签上所写的秀女家世。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嘉庆皇帝的孝淑睿皇后,则是没有身份的极致了。再如光绪皇帝的孝定景皇后(后来的隆裕太后),算是有身份没颜值的极致,不过这源于慈禧太后的私心。但这些都不是常态,没有普遍性。

说到太后选秀,跟皇帝选秀就有很多区别了。上文示例的乾隆六十年选秀,我们可以看到皇帝从辰正二刻到巳初二刻,仅1个小时的时间,选看秀女2000多人,且5天之内就完成“初赛”“复赛”,顺便把宫女也选了,可谓“干净利落脆”。但在晚清,两宫皇太后为同治皇帝选后选妃的时候,却显得“拖拖拉拉”。同治七年二月,是两位太后第一次选看秀女,共108名,由此拉开了太后选秀的大幕,一直到同治十一年方为结束。这四年里,有大量被记名、被复选的女子,有很多秀女就住在宫里,以便于两宫再选再看。根据同治九年的户部档案记载,当时留宫和曾经留宫的秀女一共120名,其中还有一名秀女因病故被除名了,活生生把人熬死了。甚至很多秀女已经被撂过牌子,两宫太后还会发一道懿旨,说你们家姑娘先别嫁人,我们姐儿俩商量了一下,让她们回来,我们再看一遍。按户部八月初三的档案记载,侯爵崇恩之女、福州将军文煜之女、原任员外郎锡璋之女,就又被安排到八月二十二日再次参加复选。

与乾隆选秀的状况相比,两宫太后可谓细水长流,单次选看的人数少了很多,选看次数却翻了几番,显得格外认真细致。尤其是同治七年八月十三日,还专门组织了一个“病残专场”,其中病愈秀女147名、残疾秀女80名,共56排。残疾女子本来是可以免于参选的,只要上报验明,就不用再麻烦这一趟,而同治朝选秀档案中,屡屡出现残疾女子,也可见两位太后对此次选秀的重视程度。

同治朝选秀显得如此烦琐,大致有两类原因。其一,细腻和耐心是女性特质。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同样是买东西,女性会反复挑选,并且跟导购问一堆问题,仔细之极,但男性往往能迅速地结束购物过程。后来光绪选秀的时候,就慈禧太后一个评委,仍时常有裕长之女被记名3次、凤秀之女被记名4次,最终依旧被撂牌子的故事,足见选秀工作的细腻。更何况同治朝选秀是两位太后同时选,免不了还要互相商量、分析研讨,其过程也就必定复杂。

其二,权力上的角逐。同治的第一次选后选妃,两位太后是否在暗中较劲?这是很有可能的。慈禧太后向来以英明自居,凡事爱做主张,慈安太后虽说向来少问政事,但面临这种大事,也是希望有决断权的。早有笔记提到过,在选后最后的决断中,慈安太后与同治皇帝意许阿鲁特氏,慈禧太后中意于富察氏,两人便有意见分歧。皇帝大婚从同治九年一直推迟到同治十一年,在四年的选秀过程中,两位太后的较量自然也就难免了。选谁不选谁,干系太大,选秀工作越谨慎越细致,才越容易把自己的意见发挥到极致。你觉得好,我觉得就不好,但是我也不好直说,那咱们就再看一回,一回不行,就看两回,两回不行就三回。这种支持或者反对的意见才能不断地渗透给对方,反复选看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来回拉锯。

选出身还是选颜值,抑或是皇帝与太后选秀时的意见差异,都是选秀人在不同背景下的不同心态。作为参选者的秀女,她们的心态就更加复杂了。首先,很多人寄希望于飞上枝头变凤凰,不仅自己可能获享荣华富贵,而且不少后妃家族也可能由此走向辉煌之路,所以在选秀的时候,虽说不需行礼、不许说话,但一些秀女仍会费尽心机,以博得皇帝的眼球。从嘉庆到道光,两代帝王一直在规范秀女参选时的衣饰,要求着旗人发饰旗人衣装,不可缠足。这一方面是由于很多秀女以中原服饰为时尚,皇帝对这种汉风兴起、满洲风尚衰落的状况感到担心;另一方面,很多秀女为了在选秀时突出自己,便着力于自己的发型和衣服,即嘉庆在其上谕中所说的“竞尚奢华”,以求天子的青睐。《清稗类钞》中更出现过“步步生莲”的故事:乾隆某年选秀时,“有一女雕鞋底作莲花形,中实以粉,故使地上莲花随步而生”,致使“地上现粉印若莲花”,但乾隆对这种小把戏颇为讨厌,让太监把这名秀女轰出了宫。可见在这方面下功夫的人着实不少,只不过这位秀女把马屁拍在了马腿上。

有人愿意攀龙附凤,有人则对乏味的深宫生活毫无兴趣。故宫博物院单士元先生曾有文章指出,晚清北京的故老相传中有很多八旗秀女不愿参选的故事,时常有购买汉族贫苦女子来顶替的,也就是说,嘉庆和道光两代皇帝所规范的秀女着装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源于汉装的流行,而是许多八旗女子不愿参选罢了。王运的《湘绮楼全书》中也曾记载过一则“直辞女童”的故事,即咸丰九年选秀时,一名秀女当众痛陈国运不兴,而帝王却在此选妃,“古有无道昏主,今其是耶!”更有甚者,几年前我在口述历史的采访中还听到这样一则故事,内务府正黄旗叶赫颜扎氏家族内部曾有传闻,当年他们的高祖安达里因甘愿随皇太极殉葬,全家从内务府被抬入外八旗,后来就是由于家中的一位女儿不愿意入宫,在参加选秀的路上,用剪子自尽了,于是全家因此获罪,再度被降入内务府。这类传说很多,虽不一定真实,但可见不愿进宫的秀女也绝非少见。

其实,“步步生莲”者与“直辞女童”相对还是少数,对于那些十几岁的少女来说,她们更多的只是沉默的群体,入宫与不入宫都不要紧,只要能赶快挨过选秀这一天就比什么都好。

当然,除选秀之外,御花园里还有诸多宫廷的生活场景,比如在天一门内的钦安殿,内中供奉着真武大帝,这是大年初一皇帝祭祀的第一站。再如顺贞门内东侧的堆秀山,每逢九九重阳节,皇帝与后妃会在此登高望远,尽享秋色。而随着这些画面的淡去、消失,再回望满园山石、雕梁画栋,郁郁葱葱的古柏老槐之间不知掩藏了多少传奇和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