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知识结束之处,社会科学开始
目前为止所说的一切都不需要通过专业知识来掌握。这些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直观易懂并且广为熟知。
然而,我们对于场景的日常了解确实遇到了某些限制。我们都生活在一些非常熟悉的场景中。实际上,这使人们很难获得必要的比较信息来做决定:对他们而言,什么才是真正独一无二的场景?什么才是真正普遍的场景?你甚至可能知晓你所在的社区或城市中的每一座电影院、艺术画廊、保龄球馆、溜冰场和地下狂欢俱乐部的具体位置。但是,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或她在本地可选择的消遣方式与其他地方的消遣方式之间的异同——不仅要看其他地方是否或多或少有一些相同的场景,而且要看其他地方是否具有不同类型的场景,或者是相同的场景以不同的形式组合而产生别样的场景。
我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比其他人去过更多的地方。但是,谁能够宣称在美国或加拿大这样广大而多样的国家和地区中,已经探访了数以万计的社区,而且还能记住每一个社区的细节。事实上,地方一级的单位拥有数百种类型的舒适物的数据统计,在允许我们收集并分类分析这些数据之后,社会科学工具实际上可以让我们在不离开电脑屏幕的情况下掌握所有这些地方的情况。
此外,仅仅通过观察我们周围的场景,很难评估场景的真实效果。假设你看到各种各样的新业态在当地的艺术和娱乐区开业,就可以说这是场景在起作用吗?或者你可以认为是居住在该地区的人都有大学学历,而且不论他们在哪所大学毕业,毕业生人数的增长趋势还会继续吗?或许是两者兼而有之?
在案例数量较少的情况下,我们是不能做出判断的。但正如社会学家所说,只有拥有大量的N(案例数),我们才可以超越具体案例来探求普遍的规律:在平均教育水平大致相同的地方,通过改造场景,比方说增加一些艺术画廊、泰国餐馆或二手精品店,看看是否会带来新的商业活动,导致租金上涨或是收入增加呢?还是说这些经济变量在场景变化中是相对稳定的,而是与受教育程度的变化相关?如果是前者,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场景实际上产生了“独立”的经济影响;如果是后者,那么这个假设是不够有力度的。这是一种“多变量”分析的案例,在后面的章节中将有所阐述。
现在让我们集中讨论什么样的社会科学视角可以增强我们对场景的日常理解。来自其他科学领域的两个隐喻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场景,即分子和果蝇。
分子美学,或者说即将到来的“文化元素周期表”
取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每个人都知道得到的是水。把一些碳原子扔到混合物里,你可能会得到另外的东西:二氧化碳。
氢可以被独立研究,氧和碳也是可以的。尽管它们可能以某种结合方式的特定趋势而存在,而它们起初也是会这样存在的,但在逻辑上或形而上学的理念中并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决定这些元素应该如何结合。然而一旦这些元素进行结合的时候,一些新的物质就会出现,比如水或二氧化碳。而这些原子的复合体——分子,有着自己的属性,而不是存在于任何单一的元素中。水是湿润的物质,并且可以被人们饮用;二氧化碳则可以灭火。
元素周期表将自然界中各种原子元素进行组织排列,主要依据是原子序数、金属元素等属性。从这些元素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原子结合成分子化合物的各种方式。虽然这种结合在今天已经足够明显,但我们的想法是,可能会有一组相对容易控制的元素出现。更激进的想法是,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我们喝的水和我们呼吸的空气可能就是由这些相同元素的不同结构组成的。高中科学教室玻璃上张贴的简单而清晰的元素周期表,可以说是数百年的科学探索和发现的成果,这比我们通常所相信的科学真理要复杂得多,而且至今仍是具有争议的话题。埃里克·塞利(Eric Scerri)在他的《为什么是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故事,意义,哲理》(The Periodic Table:Its Story and Its Significance)一书中记录了关于这段历史的诸多信息。
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下,由文化元素构成的元素周期表会是什么样子。它不会以碱性和惰性气体排列,而是以美学意义的离散方式排列,这里的美学意义指传统、睦邻、越轨、迷人、正式等。每一种文化元素——传统或越轨,都能够也都必须以自己的方式独立而自洽地存在,正如我们研究氢气和氧气本身一样。这意味着我们正在谈论的文化元素所暗含的“世界图景”正在逐步清晰:传统美学将你与过去联系在一起,让过去几千年的文化对当下产生影响;而越轨美学则打破了现有的惯例,并在打破常规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
与自然元素一样,文化元素也不受逻辑或形而上学的束缚,以任何可能的方式进行着组合。尽管存在着这样的趋势:传统可能更愿意与睦邻关系联系在一起,越轨更喜欢与自我表达联系在一起。但就像在实验室中,或特定的地质过程中,都可以产生各种可供选择的化学组合,所以文化元素可以在不同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以多种方式组合在一起。当不同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时,不同的复合物就出现了——这里指的不是分子,而是场景。
为了进一步阐释这个隐喻,思考这样一种文化元素,或者我们稍后称之为场景维度:自我表达。这是一种爵士乐独奏或即兴喜剧片中,以即兴表演、自发性、表达自己独特视角的方式来呈现的美学。如果我们将自我表达与越轨结合起来,我们会得到一些接近波西米亚风格的场景,在巴黎人的风格里,波德莱尔(Baudelaire)的诗歌将成为我们的指引。反过来,如果我们将自我表达与本土真实性结合起来,可能会制造出一种不同的化合物,这种场景更像是加利福尼亚州的卡梅尔(Carmel),那里有山水画廊、提供早餐的旅馆、独特的日落以及附近的蒙特雷爵士音乐节(Monterey Jazz Festival);罗西尼(Rossini)的歌剧可能是典型的场景。将自我表达与迷人两个维度结合起来会产生另外一种场景,即更大的可能会是好莱坞场景,而更小的可能会是格林威治村场景。雷诺阿(Renoir)伟大的绘画作品《包厢》(La Loge)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场景的美学特征。这些结合后的场景有了自己的生命,超越了任何一种构成它们的文化元素,正如同水与氢气和氧气的关系。
第2章详细介绍了15种文化元素,或者说是15种场景维度,并且在细节上提供了一些将文化元素组合成更大的复合物的经典案例,我们可以将它们命名为“波西米亚”、“爱乐之城”(LA-LA Land)、“罗西尼巡演”(Rossini’s Tour)和“迪士尼乐园”(Disney Heaven)等。
这种结合方式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正如化学中的分子革命使我们可以将不同的实体看作相同元素的组合,而现在,我们可以将不同的场景看作共同基础元素的组合。一方面,我们发现更多的人参观艺术画廊、到无国界餐厅(Fusion Restaurant)(更多的自我表达)就餐,而更少的人会前往社区剧院、参加园艺活动(较淡薄的睦邻关系);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了相反的情况。创建一种矩阵来分析不同邻里和社区在美学意义上细微的相似和差异,在国家内部和不同国家之间,许多文化组织的模式是能够在地图上被绘制、对比和分析的。
邮政编码是社会科学中的“果蝇”,或40000个现实生活中的实验个体
假设你想知道当有机体的基因序列被轻微改动时会发生什么。这种改动会改变它对于某些疾病的抵抗力吗?会引起更强烈的性活动吗?会产生更高级别的进攻行为吗?或者会导致其他无法预料的结果吗?如果化石记录中有这种改变的证据,那对于找到答案可能有帮助。但是如果这种变化是最近发生的,那么可能需要等待几十万年才能看到它的影响。
也就是说,如果你仅仅观察像大象或海龟这种长寿的动物,是很难短时间内找到基因序列的奥秘的。但是如果出现一个基因序列相对简单的生物体,它可以快速经历世代交替,或许人们就可以加快对基因序列变化过程的了解。因此,果蝇成为进化生物学家最好的朋友。
当然,这项技术是耳熟能详的。取两组情况基本相同的果蝇作为研究样本,仅在第二组当中引入一些基因改造技术。然后把两组果蝇放在两个独立的容器中。几个月之后,果蝇已经完成了几代繁衍的进程。随后人们观察这两组果蝇是否呈现出了不同的进化方式。
即使在字面含义上并没有哪个社会群体等价于果蝇,但这个实验提供了一种有用的隐喻,即建议我们去寻找更小的分析单位,比如美国邮政编码(US Zip Code)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美国有超过40000个邮政编码,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和代码,相互之间的边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并且覆盖了整个国家的地理区域——这与人口普查区形成对比,人口普查区仅限于大都市地区。美国人口普查局收集了有关邮政编码的信息,比如大学毕业生的总数、声称爱尔兰血统的人口信息、其他声称“美国人”的人口信息、25~34岁的人口信息,还有收入、人口密度等信息。而且它每年还会收集关于企业和员工总数的邮政编码信息。这需要用到一种叫作北美产业分类系统(NAICS)的信息分类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当地不同场景中各种各样的有用指标,比如宗教组织、艺术画廊、音乐家、环保组织等。
除了这些政府资源之外,黄页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黄页信息现在已经数字化并可在线获取。你可以下载它们,而我们也这样做了:黄页包含了数百种不同的分类,几十种餐馆类型、几十种教堂类型、狩猎场和钓鱼小屋、人体艺术和穿刺工作室、二手唱片商店、冰激凌店、公园和游乐场、墓地等信息。
如果将所有这些信息放在一起,即使允许在分类中做出一些改变,针对每个邮政编码所代表的人员构成和活动喜好,你也可以了解到很多信息。同时,你可以使用这些汇总的信息,对任何特定地点的美学品质进行非常清晰的解读。其他来源也可以提供有用的补充信息,如个人调查(但这些调查很少在国家层面以下进行)或专业目录(如剧院或家谱学会提供的信息),我们已经对其中的许多内容进行了研究。不同于过去大多数社会科学对邮政编码深度(而不是州或县)和精确度(我们可以划分出数千种类型)的研究,如果有人想要彻底地衡量和研究邮政编码信息,以上这些信息来源为一些相对微妙的美学特征提供了有用的借鉴,正如本书第3章所讲述的,我们对美国“场景”的量化探索,会使这一研究更加明晰。
拥有如此庞大的信息,又要落到如此微小的研究单位上,这造成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巨大差异。相比之下,美国有大约50个州、340个大都市区和3000个县。大多数社会科学研究是在较高层面上进行分析的,这在社会学语境下等同于大象群落,即大多数研究在落地过程中混在一起、模糊不清,并没有足够的变化能够看到有意义的差异。“大数据”革命更多地关注范围、多样性和指标组合等因素,而很少关注纯粹的数字——尽管大数据也是基础性的。
研究更多的案例有着简单但是关键的益处,即允许在案例中做各种各样的统计分析,否则研究是不可行的,至少是没有信息依据的。在一个大的N(样本量)中,你可以做我们上面提到的多变量分析,“控制”或“计算”其他变量,这些变量可能从另一方面解释了你认为场景可以做到的事情。在我们的分析中,通常会考虑一个“核心”变量:人口、收入、教育、租金、种族、犯罪,以及其他一些更不寻常的变量,比如艺术工作的集中化,以及这个场景是不是拥有更多的社群主义或城市性(我们后面会更详细地描述)元素。对于一些特定的问题,我们会加入其他的变量。
然而像果蝇一样,邮政编码的社会科学价值不仅仅是统计数据,它的价值是实质性的。每个邮政编码都体现了一种“生活实验”(Experiment of Living)。生活中我们正在观察着数以千计的实验。这个邮政编码区域,正在尝试一种越发越轨、鼓励自我表达的生活方式;那个邮政编码区域,正在尝试更为传统的生活方式;其他邮政编码区域,正在尝试体现本土真实性的生活方式,或是将公司品牌作为个人意义的来源;还有的邮政编码区域,则结合了以上所有地点的特征。
这些尝试有何结果?拥有这么多的观察数据之后,我们有足够的变量来找出答案。相对于传统场景而言,更多的越轨场景会引起大学毕业生涌入量的增加或减少吗?在什么情况下,本土真实性的场景会吸引更多的婴儿潮一代?如果当地与自我表达场景结合会发生什么?瑜伽工作室、福音派教堂或者武术俱乐部在跨越种族界限方面有做出更好的努力吗?那些沉浸在鼓励个人自我表达场景中的科技公司是否比类似的公司发展得更好?像果蝇一样的邮政编码给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后面的章节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应。图1-4阐明了我们典型的分析方法。
图1-4
注:一种场景分析的互动方法:解释了自我表达的场景如何增强技术集群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该图说明了如下信息:(1)后续章节中阐述了技术产业集群和自我表达场景的多因素分析方法的发展,以及其他8个核心维度(租金、教育、种族、艺术家群体、人口、犯罪率、政党投票、城市/社群主义场景),在该图中没有显示。这两种分析路径的直接影响分别从自我表达延伸到技术集群。(2)第三条路径指向图中的圆圈。它指明了技术集群与自我表达场景相结合时的相互作用或中介效应。
然而,假设邮政编码彼此独立或许是一种错误。在不同的情况下,两个非常相似的场景,在不同的邮政编码区附近,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含义。再者,在众多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研究一下,一个邮政编码区域中的场景是如何与周围邮政编码区域产生相关性的。例如,当具有强烈反文化特性的波西米亚场景,处于非波西米亚场景周围时,可能会变得非常突兀。也就是说,周围区域并不具备很多波西米亚元素,而是相当传统的。当附近的“每个人”都能够接受,或者至少能够容忍波西米亚场景时,换言之,周围的邮政编码区域变得更加越轨的时候,看似“同样的”反文化场景实际上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这也提出了一种假设,我们可以检验它。衡量一个国家中所有县域的发展情况主要基于居民的生活方式,重点包括他们中大部分人对传统的普遍态度、对场景选择是否明智以及是否具有美学水准。然后检验这些县的邮政编码,看看邮政编码是如何把当地变得更为传统或较少传统的。在不考虑周围场景的前提下,更高层次的波西米亚场景会带来同等水平的影响吗?但如果在更传统的县,更强大的波西米亚场景会转化为更强劲的人口增长和更丰厚的收入所得,那么针对文化语境的比较就会产生明显的差别。本书第4章记录了这个实验,并证明了波西米亚场景在与周围环境进行比较时,其魅力确实是很强大的。
这是一本关于场景的书。场景是什么?它在哪里?它为什么重要?第1章为本书其余章节设置了场景,介绍了之后会阐述到的思维方式和分析类型。第2章“场景理论”通过15个场景维度和它们所显示的世界图景,向人们说明了如何将不同的场景维度融入各种复杂的整体中去。第3章对“场景”信息的不同来源进行了阐述,展示了场景所蕴含的多重美学变量,并在这个过程中阐明了将未加工的、冷冰冰的黄页信息和人口普查数据转变成一个地点可供测量的情感、态度和场景的方法。
第4章、第5章、第6章是本书分析的核心部分。这三章分析了场景中的变量是如何与其他重要社会领域之间产生关联的。第4章“回归土地,归因场景——场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研究了场景是如何促进经济繁荣增长的,并将场景与“土地”的经典概念联系起来。这一概念表述为,场景的经济潜力作为生产要素中“土地”的延伸是可以被理解的,这与从亚当·斯密(Adam Smith)到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及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所提出的经典“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模型相联系,随后由马克斯·韦伯(Max Weber)、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并测试了几个关于场景的经济影响的假设,例如:迷人和自我表达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在社群环境中波西米亚场景与经济增长有关,而在城市性的环境中波西米亚场景并未对经济增长提供助力;步行便利度增强了本土真实性的影响作用,而且本土真实性可以弥补相对有限的自然舒适物带来的弊端。
第5章“家,场景中的家——场景影响居住模式”,研究了哪些类型的居民会生活在哪种类型的场景中。这一章是围绕一场关于芝加哥学派提出的城市社会学的讨论而展开的,并且探讨了如何将人们对社区的关注与场景结合起来,研究结果构成了“新芝加哥学派”(New Chicago School)理论的一部分。这一章包括两个主要的分析部分。其一,“择居受到场景的影响”阐述了老年人或艺术家等特定亚群体,倾向于生活在不同的场景中,揭示了这些场景模式在美国社区改变中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其二,“大分水岭?”(A Great Divide?)表明了美国的社区是被场景分隔和联结的。美国睦邻关系的未来相较标准和普遍的关系走向而言,将更加交错纵横和多元复杂,强调的是社区居民强硬而迅速的分裂、断裂和解离。
第6章“场景力量”则将研究视角转向了政治领域。这一章揭示了投票及其他政治活动是如何因当地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巨大差异的。本章包含了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深化场景与政治一体化的一般过程,并阐明了场景是如何产生关键资源的相关理论,这一关键资源我们称之为“热议点”(Buzz),是可以用来施加舆论影响并获得其他诸如金钱、权力和信任等重要资源的。我们以多伦多本土政治争议案例来说明这些资源的内生动力。第二部分转向更广泛的比较视角,主要研究新社会运动(NSM)组织兴旺发展的地区,其社区类型是如何发展的。这一章表明,尽管新社会运动组织有普遍的要求,但在类似于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生活的地方,包括受教育程度较高、人口密集、适宜步行、艺术家聚集以及充满自我表达的场景,组织的数量正在增多。而在类似的社区之外,新社会运动组织的数量则相对较少。第三部分是对国家政治的思考。研究证明,场景和总统选举模式之间的相关性在近几十年来有所提升,而且这种紧密的相关性并不能归结为其他重要变量的作用结果。同时,我们指出了场景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来说,富裕的政治含义(以高于平均水平的租金为衡量标准)在越轨场景较少的区域中改变更多。借鉴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2000)的研究,我们将这一转变解释为“布波族”(BoBos)效应。以上所阐述的本章要点都在围绕政治进行描述,主要强调政治环境和本土文化的偶然性,而不是标准媒体地图上清晰的红色阵营和蓝色阵营。
第7章“创造一个场景”的主题是政策,“如何将场景整合到公共政策里”。这一章的目标受众是地方和国家政策的制定者。针对如何将场景的概念融入相关政策中的议题,本章在提出具体建议之前,概述了如何将场景的概念融入更广泛的城市和社区的政策挑战中。本章列举了几个案例来阐明:场景是关键的政策杠杆,多伦多和芝加哥的政策经验值得借鉴。
第8章“关于场景的科学”,是一场关于方法和概念的自我反思性的讨论,而这方法和概念则会引起专业学术读者的兴趣。本章回顾了与场景有关的学术文献,将我们提出的概念置于其中,并讨论了关于数据、方法、测量、分析等技术问题和假设。对“建模环境”的进一步讨论,展示了如何应用更先进的统计技术(如邻接分析),来阐明场景空间位置的改变是如何对其动力产生影响的。这部分的讨论更具技术性,但目标同样是用相对直观的方式表达复杂的概念,并以实例为基础。本章还讨论了场景分析(以及更广泛的领域)中的因果关系,即鸡与蛋问题,并且阐明了艺术工作与所有工作之间的关系是如何随时间而变化的;还讨论了如何将场景视作结果,而不仅仅是作为社会进程的驱动因素(本书通常是这样表达的);并对国际上正在进行的场景研究进行综述。
在整本书中,我们触及了一些具有实质性和现实重要性的议题,如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社区构成和政治分裂等。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新的议题会出现,就像有新的数据资源永远可用一样。本书中的大部分数据来自1990年和2000年的人口普查,以及2000年年中时下载的在线黄页名录。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我们还没有获取到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而获取新的“大数据”的可能性每天都可能出现。这些数据有着巨大的潜力,而我们目前正在探索这些数据。虽然新的数据资源和热门话题会引起人们相当大的兴趣,但写作本书的目的远不止于此:不是为了获取最新的消息,而是以新的方式详尽阐述制造和理解消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