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的产业发展研究:以有机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上篇 新经济时代的有机农业发展研究

第1章 有机农业的基本内涵与发展意义

1.1 有机农业的定义

有机农业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10年代初期,美国农业部出版了著作《四千年的农民》,总结了中国农业长盛不衰的经验。英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艾尔伯特·霍华德深受其影响,在《农业圣典》中创新性地提出了有机农业的思想。他倡导发展有机农业,通过动植物废弃物的循环使用,生产健康优质的农产品,实现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外学者们从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对有机农业进行了界定。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

欧盟认为,有机农业是指在农作物及畜禽的培育过程中,采用轮换或间歇的土地耕作方式,在种养殖过程中避免化学物质的使用,尽量使用有机肥料或天然矿物质增肥,以此提升土壤内微生物的含量,同时利用自然的方法控制杂草与病虫害。

美国农业部认为,有机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化学药剂的投入量,确保整个生产环节基本不摄入合成药剂,通过土地轮作、农作物及畜禽等废弃物和排泄物的循环使用,生物天敌的引入,有机肥料的投入等方式,有效增强土壤的活性,同时避免化学药剂引起的环境污染,生产出健康优质的农产品。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认为,有机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管理系统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天然、生物、健康的培育方式,保持系统内生物的多样性,同时通过废弃物及排泄物的循环利用以及有机肥料的投入,避免化学药剂对环境的污染,形成农业生态循环的管理体系。

国际有机农业联盟(IFOAM)是一个非营利性的世界性组织,认为有机农业是改善自然环境、有益社会整体利益及保持经济友好健康持续发展的生产体系。它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健康、生态、公正、关爱的原则,将传统耕作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宜的耕作方式,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剂,运用天然及生物的方法控制病虫害,以此实现农业的健康生产、生态循环及可持续发展。

曹志平(2010)认为,有机农业是指严格遵守有机农产品标准体系,在农产品培育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完全不添加任何含有化学成分的药剂及合成基因产品,采用轮作间休、废弃物循环利用、生物诱剂等物理及自然方法,增加土壤中矿物质的含量,减少化工产品生产及消费造成的环境破坏,是现代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曹志平,乔玉辉.有机农业[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5-6姜春云(2010)认为,有机农业指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含有任何化学成分的物质或者其他不利于环境保护和身心健康的生产资料,通过使用有机肥、废弃物的循环使用来保持土壤肥力,利用生物或物理的方法控制病虫害的生产方式。姜春云.走绿色有机农业之路[J].求是,2010(18):51-54

本书选择采用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有机农业的定义,即有机农业是指遵照特定的农业生产原则,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有机产品 第1部分:生产[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1.2 有机农业的特征

有机农业具有标准的规范性、产出的高效性、生产的惠民性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特征。

1.2.1 标准的规范性

有机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标志之一,即有机农产品的产出各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关规范执行,做到生产有技术指导,投入有使用准则,加工有步骤规范,产品有特有标签,经营有认证监督,进而促使有机农业的生产和管理标准规范化。标准的规范化不仅能够保证最终产品健康、优质、无害,而且有利于消费者掌握产品的培育信息,建立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同时,上述规范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根据生产现状及技术更新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满足生产、加工、销售及配送的新需求。有机食品的生产领域有相对完善的标准规范,对于生产基地选择、技术标准、培育条件、产品标签、监管方式,以及土壤种养殖的基本条件、农业基础设施的布局范围、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大气及水质的安全标准等都有相应的规范。

1.2.2 产出的高效性

有机农业是一种有效地结合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它以自然农耕为基础,运用创新农业技术,形成产业化的运作模式,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它不仅提升了传统农业的农产品产出量,而且减少了传统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吸收了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使得有机农产物较普通农作物显著增产,同时品质优良,价格效益明显。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与韩国金海市峰下村达成合作建设有机水稻示范基地协议,在立岗镇兰光村及常信乡四十里店村共建有水稻示范基地,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先进示范效应明显。2014年,贺兰县有机水稻种植面积突破千亩,总产量达到了26.54万公斤。在农作物的培育过程中,利用堆制生物有机肥、田螺除草、生物诱剂等物理方式,使得有机水稻亩均产值是普通稻田的5倍。同时,产品质优、营养丰富、健康安全,市场售价达到了每公斤80元,远超出市场平均水平。高菲.贺兰县引“智”耕耘现代农业高效田[N].宁夏日报,2014-10-17(1)又如,山东省章丘市的鲍家有机蔬果是国内著名的有机品牌,它的各种有机芹菜较普通芹菜的价格优势明显,有机芹菜芯的价格为30元/公斤,特级芹菜芽的价格为180元/公斤,亩均收入1.5万元,比普通芹菜高4倍多。姜春云.走绿色有机农业之路[J].求是,2010(18):51-54

1.2.3 生产的惠民性

有机农业相对于现代机械农业而言,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产出过程中需要较多的劳动力,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同时,有机农产品销售价格较高,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众多学者研究发现,在相似的外部环境条件下,果蔬类的有机农产品中部分矿物元素、维生素C及酚类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在统计学上是显著高于常规农产品的,而硝态氮类有害物质的含量低于常规农产品。王磊,汪玉,田伟,等.有机与常规农产品营养品质差异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4):569-574美国罗德尔协会研究有机耕作时发现,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能有效地降低化学工业品产出,同时土壤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更高,有利于降低空气中的碳排放量。法国食品安全局研究发现,有机蔬菜中除了含有较多的铁质、镁元素及其他微量营养素外,也含有较低量的硝酸盐。江西省万载县较早推行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合理抓住农业发展转型的契机,2014年全县有机农业总产值达20亿元。通过发展有机产业,该县粮食生产获得比原来多60%的收益,有机芦笋亩产值达到3万元,净利润达到2万元,有机毛豆每亩净增收1200多元。有机产业的发展使该县2014年有机产品种植户人均增收2000多元。熊文兵,顾枫翔.有机富农 生态兴县——江西宜春检验检疫局助力万载县有机产业发展见成效[N].中国国门时报,2015-11-26(3)

1.2.4 发展的可持续性

有机农业强调在农作物种植及畜禽养殖过程中,通过使用农作物及畜禽废弃物循环使用的天然肥料代替化工生产的传统肥料,以及利用引入天敌或生物诱导剂的物理方法代替化工农药,一方面节约了农业资源,另一方面优化了生态环境,这样的生产方式实现了资源的循环使用,保证了发展的可持续性。江苏省句容市合理利用畜禽的废弃物,如将猪、鸡、羊等排泄物经过加工或发酵,一部分处理成为农作物的天然肥料,另一部分转化为沼气发电的原料,既减少了化学药剂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又降低了农作物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收益。山东省金乡县在发展有机农业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一方面,当地政府鼓励生产企业与生物科技研发企业深度合作,如与山东宝来利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出青贮技术,解决了大蒜秸秆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的问题;另一方面,利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将农作物的废弃物有效地转换为农作物使用肥料,增强了土壤的肥力,减少了化学药剂引起的环境污染,实现了资源效用的最大化。2014年该县9.5万亩小麦秸秆、8.63万亩玉米秸秆还田率达到96%以上,实现了秸秆零焚烧。韩洪波,徐兴柱.金乡农业“变废为宝”产出大效益[N].济宁日报,2014-12-01(2)

1.3 有机农业的相关概念

1.3.1 绿色农业与有机农业

从农产品生产的标准规范来看,绿色农业的生产标准没有有机农业严格,主要在于生产过程中对于含有化学成分的生长调节剂、添加剂以及激素等并未明令禁止。绿色农业包括休闲观光农业、都市农业、黑色农业、景观欣赏农业、菌类农业、白色农业等。它的产出品主要包括三类: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

中国绿色食品协会认为,绿色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坚持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和谐统一发展的目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引入创新农业技术、先进生产器械及领先的管理方式,严格执行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保证农产品健康与安全、资源效率最大化、整体效益最优化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1.3.2 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更多的是指一种创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而生态农业更多的是指一种农业生产综合体系。我们通常可以将有机农业看作是生态农业内涵之下的一种生产方式,是生态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

生态农业是相对石油农业提出来的概念。区别于有机农业、绿色农业严格的标准体系,生态农业主要是基于生态经济发展原则的农业发展模式。我国的生态农业通常是指在合理利用资源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基于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等基本理论,充分运用新型农业技术及系统运营的思想,结合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因地制宜地规划及管理的农业生产体系。国外生态农业通常是指在某种农业综合系统下,农业生产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实现自给自足、低消耗、收益显著,同时在这种体系下,不仅能够有效增加农产品产出量,增加农业的综合收益,而且可以有效地保护及改善生态环境。

从基本概念可以看出,国外生态农业的内涵与有机农业基本一致,而我国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控制标准不同,生态农业强调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可以允许适当的无公害农药和化肥的投入,而有机农业严禁使用化学肥料及农药;二是规模要求不同,生态农业强调以县为单位或更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以便实施整体调控,提高综合效益,而有机农业重视小型化;三是种、养殖条件要求不同,前者更重视更高层次的新的生态平衡,通过修复及维持自然环境水平,促进该综合体系的周期轮回,而后者更多强调自然环境的持续不变。

1.3.3 低碳农业与有机农业

低碳农业是指为了减少化学污染及生产健康食品,在农产品培育过程中严格控制化学药剂、激素、生长调节剂等合成化工产品的使用;同时,为了发展低碳经济,保证生物的多样性,鼓励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及生产。通过以上方法,促使整个产业链实现低损耗、低释放、高输出。低碳农业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模式:有害投入品减量、替代模式,立体种养节地模式,节能模式,三品基地模式与清洁能源模式。

低碳农业主要是从碳排放量的角度去考量生产的规范性,提倡追求低耗、低排、低污的生产方式,从依靠传统能源发展的高碳模式转向依靠新能源发展的低碳模式。低碳农业不仅强调化学药剂的严禁使用,而且注重清洁能源以及碳排放;有机农业则可以看作是一种低碳农业过渡模式,主要侧重于通过禁止化学肥料及农药的使用,保证食品的健康安全。

低碳农业追求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一方面减源,即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量,使用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减少农产品产出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另一方面固碳增汇,严格控制农业用地面积及执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健康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保证自然资源天然的固碳能力,而且可以维持生物多样性,进而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1.3.4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与无公害食品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与无公害食品三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农产品产出过程中含有化学成分用品的投入量。

有机食品一般是指在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化学防腐剂、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健康食品。

无公害食品是指农产品的培育基地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农产品产出的育种、培育、生产及加工等全过程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规范准则,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农业摄入量,产出的农产品经专门的机构认定及审核,允许其在农产品标签上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产品。广义的无公害农产品包括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等。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是我国当前农产品市场中对食品生产的基本要求,以此保障农产品的健康与安全。

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及规范较无公害食品更严格一些,通常指农作物的产品与原料产地生态环境优良,生产、加工的过程符合国家规定的绿色食品质量及卫生规范,对产出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及把控,并经过专门机构的认证与监督,在农产品的包装上贴有专有标识的优质农产品及相关附属产品。我国的绿色食品通常分为两个等级,即A级和AA级。两者执行的生产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允许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含有化学成分的生产资料。A级是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限量化使用;AA级是禁止使用任何上述产品,主要通过物理及生物等方法来培育土壤及控制病虫害,以此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及保证农产品的安全。AA级绿色食品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有机食品,规定农产品产业链各环节中严禁使用农用药品、饲料添加剂、合成基因原料以及其他有毒有害成分。

1.4 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意义

1.4.1 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现代农业的生产者为了取得农产品的高产出与高收益,在农产品的产出过程中大量使用含有化学成分的生产资料,如利用农药控制病虫害、用生物合成基因的产品作为原料或添加剂、使用生长调节剂或激素来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等。大量化肥及农药的投入破坏了农业自身的生态平衡,使得土壤中微生物及矿物质的含量降低,土壤自身固碳能力及肥力下降,导致了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以及环境污染问题,难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禁止使用任何含有化学成分的生产资料,提倡农作物及畜禽等排泄物的循环使用,鼓励新能源及清洁能源的普及使用,有效地降低了化石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利用物理及生物的方法培育农作物及控制病虫害,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增加土壤的活性物质,有效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有机农业能够克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弊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4.2 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

一方面,发展有机农业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以及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禁止化学药剂的使用,提倡农作物及畜禽等排泄物的循环利用,产出的有机食品健康优质、营养丰富,有逐渐扩大的市场需求量。同时,有机食品价格明显高于普通产品,销售额随需求量增大会日益增长,从而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有机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投入,发展有机农业可以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缓解农业人口涌入城市造成的就业压力,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4.3 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提供安全食品,维护人类健康

随着城市化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传统农业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较多地投入了含有化学成分的药剂及基因合成产品,导致农作物及畜禽中残留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一旦进入人体就会损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而有机农业生产受到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从业者要遵循有机产品的标准认定、质量检疫检测、质量认证等各项法律法规,如此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体系有利于保证有机农业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

1.4.4 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产业建设

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均衡发展,注重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重提升,引进创新科学技术成果,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我国十分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规范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新型城镇化道路,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协调推进”。但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众多问题,必须解决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带来的遗留问题,才能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在传统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方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农业从业人员收入整体偏低、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等。总体而言,我国城乡产业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下:

一是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产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

当前我国的乡村城镇化发展模式较为单一,乡村发展大多表现为盲目的城市扩张,追求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未能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乡村产业发展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政府过多重视综合发展指标,未能对乡村进行合理的产业定位以及产业布局,造成城镇化发展中农村产业建设的问题,阻碍了乡村的工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各级政府未能有效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推动区域特色乡村产业发展,导致了乡村产业建设趋同。

二是乡村产业建设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旧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下,政府的财政投入大多集中于城市周边的城镇地区,对于农村的产业发展所需基础设施投入较少,加之农民本身经济能力有限,导致乡村产业建设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农民难以享受均等公共服务,如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缺乏,交通道路投入不足,未能对农户宅基地及能源结构进行适度改造等。上述现象表明我国乡村产业建设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导致农村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与城镇化地区差异明显,影响了农村工业化水平的提升。

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产业建设。有机农业作为新型农业生产发展模式,是推进乡村产业建设的有效途径。首先,各级政府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源禀赋,制定合理的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创建多样化的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引导乡村健康、有序发展。其次,培育乡村特色有机农业,延长产业链,尽量做到产域融合,实现城镇化发展与产业发展同时兼顾,带动乡村有关产业的联动发展,使得产业集聚效应和财富效应有效发挥,提高资源的合理配置效率。第三,政府通过加大乡村有机农业发展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并建立专项发展资金,制定相关建设方面的优惠政策,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为有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促进有机农业发展,且有利于引入有机农业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带动当地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农村工业化与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