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就是要结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做事情,不等于做结果

公司总经办向生产部门转发了财务部《关于提交月度生产统计报表的规定》,要求生产部、各车间于每月2号上交生产统计表,规定了上交的时间、上报的数据、审核程序、奖惩措施等规定,也下发了统计表模板,但是到了上交时间,上交率不到50%,而且交上来的统计表也是五花八门,有些根本用不了,于是财务部向未上交的部门开出了“罚单”。被罚的部门喊冤枉,一是没有收到通知,二是收到了不知道怎么做,三是一些人认为这项工作劳民伤财没有意义。不管怎么样,一个指令下发了,但是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这就不是做结果,只是做了一个事情。

什么是结果?发文件不是结果,按时收齐合格的报表才是结果;收齐报表不是结果,经统计分析得出正确的数据与结论才是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不是结果,借助这些数据能够核算成本、指导定价,公司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科学报价,产品畅销才是结果;这些数据可以用来统计用工,计算加班费,可以保证给员工及时准确地发放工资才是结果。如果以结果为导向,我们下发文件的部门应当怎么执行呢?

第一,下发前要与执行部门共同讨论一下这个表格,统计的意义是什么?有没有可行性?技术操作上有没有难点?第二,下发后要跟踪填写表格与上交情况,发现执行部门忙不过来时,要主动帮助去做,发现执行部门不懂时,主动指导去做。第三,财务部亲自指导一个部门先做一个样板,然后发给大家参考执行,在此过程中注意纠正不正确的方法。第四,对思想认识上有问题的执行部门,要做好思想工作,告诉他们统计不是添麻烦,对公司、对部门都是有好处的,成本统计清楚了,我们的报价就更准确了,我们的工时计算更清楚了,给大家发工资和奖金的依据就更合理了。

发文件、发通知、发制度、发规定,我们的公司几乎每天都在发文,但是又有多少执行了呢?为什么执行情况不好?因为发文件的部门把“发出去”当成结果了,而没有把“执行”当结果,所以制度一大堆,没有多少被执行,都成了“制度垃圾”。类似这种事情有很多,事情是做了,大家也很辛苦,但是勤奋不等于效率,努力不等于结果,关键是看你做了事情,还是做了结果。

一、什么是做事情,什么是做结果

华为总裁任正非先生有一次去香港一家公司做客,看到这家公司前台的秘书小姐打电话发传真之后,心中非常感慨,因为香港公司的职员做事情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这个秘书发完传真之后,马上拿起电话询问对方:是否收到,页数多少,字迹是否清晰,收件人是否在公司,何时回来,然后嘱托收件人回来时请转交,她那时再打电话确认。然后再打一个电话给她的上司,报告传真已经发送,等到与对方最后确认后,再向领导报告。最后在她的传真记录本上做好登记。我们许多员工平时是怎么发传真的呢?有的员工拿起电话,拨通之后把传真发过去了,就算完成了任务。经理问:“传真发过去了吗?”答:“领导,放心吧,发过去了!”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结果呢?好长时间过去了,对方来电话问经理,怎么没发传真呢?

华为多年以前就开始进行运营体系优化,请IBM公司给他们优化流程,用了五年的时间改善内部管理系统,就是要提高运营效率、提高国际竞争力。任正非是一个很会观察细节的人,他能够从香港秘书发传真的小事上面,找到自己公司运营管理的差距。最早在公司中大力提倡流程优化与执行力打造的,在世界500强中有两家中国民营企业,其中之一就是华为。卓越一定是从变革开始的,变革一定是从企业家开始的,企业家的行动往往是从细节的震撼和感悟开始的。因此,作为老板要注意学习优秀公司的做法,对照自己,寻找差距,特别是那些有意义的管理细节,从中体会管理的意图与自我变革的道理,为自己提供管理突破的精神动力。

二、结果是“三有”,事情是“三事”

什么是结果?什么是事情?给大家三个要素去衡量。

做结果的三要素是“三有”,即有时间、有价值、有证据。

有时间,就是要有结果完成的最后期限,承诺什么时间最后完成;有价值,就是结果一定是客户想要的,客户认可的结果才是有价值的结果,客户包括内部客户与外部客户;有证据,就是结果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必须是事实与数据。

做事情的三要素是“三事”,即完成差事——领导交办的都办了;例行公事——该走的程序都走了;应付了事——差不多就行了。对程序负责、对形式负责、对苦劳负责,就是不对结果负责,这就是做事情。

1.有时间

我们在管理中经常会追问结果。例如,总经理问部门经理,报表什么时候交?回答却是——尽快吧。总经理能够依据这样的回答来安排后边的工作吗?内部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就是时间要素,如果采购确定不了原材料到厂的时间,生产就无法安排;如果工艺室确定不了工艺图纸下发的时间,生产也同样无法安排;如果物流不能够确定产品运到的时间,店面就无法安排促销与陈列活动;如果财务不能够确定什么时候提交财务报表,总经理的经营分析会就无法安排时间召开;如果人力资源部不能确定招聘人员何时到岗,公司就不知道何时才能开展某些新业务。时间就是合作的节点,保证时间就是给人承诺,保证时间就是团队协作的基础,保证时间就是保证结果。

2.有价值

你问销售人员:“今天做什么了?”他说:“拜访客户去了。”你问:“有什么结果吗?”他回答:“结果就是拜访客户了。”这等于什么结果都没有。

拜访有两类,一类是以销售为目的的业务拜访,另一类是以征询意见、改进服务为目的的售后回访。如果是以销售为目的的拜访,请问什么是结果?有订单是结果,付全款是更好的结果,持续购买是好上加好的结果,再介绍新的客户是最好的结果。这些都是结果,只是价值的高低不同而已,哪怕是拜访失败了,回来写一个心得体会给团队,也是一个结果。唯独拜访本身不是结果,拜访了几家客户也不是结果,没有价值,不可考核,只是做事情。如果是以征询意见、改进服务为目的的拜访,请问什么是结果?征求到客户的具体意见是结果,分析之后提供具体的改进措施,交给责任部门是结果,跟踪这些部门改进落实、全部达标,客户写了满意的回执单,才是最终的好结果。我们通常只做到一半的结果,把意见提交上去就没有事了,跟踪与反馈往往没有人去做了,没有以满足客户为目的,客户价值出现缺失。

案例:结果的价值量

某企业投资兴建了一个新厂房,由基建办张主任负责。在一次汇报下月计划的时候,张主任在月计划中写到:完成公司新厂房竣工验收,全部检查项目合格,详见政府有关部门《竣工验收报告》。汇报之后张主任如释重负,觉得两年来的工作总算要结束了。不料,总经理质询时问到:“这是你的最终结果吗?”问得张主任一脸的迷茫,难道还有其他的结果吗?总经理看张主任说不上来,就接着说:“你的工作没有全部完成,应当还有交接确认,设备交给设备部验收,厂房设施交给生产部验收,所有工程项目文件交给行政办验收,要看到三个部门的验收单。”张主任突然大悟,原来是结果的价值量不够呀,使用部门是客户,老板也是客户,这才是客户要的结果。


大家检讨一下我们所做的结果吧,是不是有价值?质检员和安全员把“走了一遍”当成结果,技术人员把图纸“画出来了”当成结果,生产工人把产品“生产出来了”当成结果,保安员把“巡逻了”当成结果,会计把报表“交上去了”当成结果,部门经理把任务向下属“安排了”当成结果,总经理把计划“进行了”当成结果,董事会把“开会了”当成结果,股东把“举手了”当成结果,我们都把每天“上八个小时班”当成结果。如此这般地认识结果,我们公司的最后结局是什么呢?

3.有证据

我们习惯于定性思维,在表述结果上,总是想说明“我做了什么”,而不是定量思维,不是用事实与数据告诉大家“我做的结果能够用什么证明”。例如,生产部完成了生产计划,“完成”的证据是《入库单》;设备部把机器维修好,“好了”的证据应当是生产部的《验收单》;销售部经理给员工进行了新产品知识培训,结果是考核合格通过率是多少,证据是人力资源部公布的《考核成绩单》;办公室组织的会议开完了,会议做了几个决策,证据是由参会者签字的《会议纪要》……

结果一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事实与数据,是量化的,是能统计、评价的,那种虚无的、定性的、含糊的证明和回答都不是结果。例如:钱回来了,正在汇款的路上呢;货送过去了,客户没说什么;工程完工了,过两天才能验收;客户都拜访了,但是什么时候给咱们下单,我说了也不算……如果都是这种无从考核的事情作为结果的话,我们的执行是无法评判价值的,也就无法评判团队最后的工作结果。

所以,学习执行力,就要从学习什么是结果开始。每做一件事,都要问问自己、问问对方,我做的是结果,还是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