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回回营地处千里堤南侧,站在高处向北眺望是百草洼的绿色天地,脚下的赵王河一泻百里,各种船只在河道里穿梭,往来天津、保定的机动货物包运船,从河中央疾驶而过。逆行的帆船,要靠纤夫合力拉动。人们常说:有礼的街道,无礼的河道,纤夫们图个凉快和方便,都习惯一丝不挂地光着身子拉纤,有时甚至不得不匍匐前进。
俯瞰村南甸子洼,洼口宽广,农田密布,青纱帐一望无际,每垄480、960 弓的长地头,都在这里集中地出现。东南十几里外的众多村庄是文安四区管辖范围,大留镇及黄李村一带与任丘县毗邻,和二区、三区一样,都是游击队及县委的根据地和堡垒村。回回营西侧,是只有一个苇塘之隔的北斗村,住的也是回回民族,两个村子都以辛姓为大户。卢沟桥事变后,日伪军曾扫荡过附近村庄,这些村子深受其害,有的全家被杀,回回营清真寺也遭洗劫。日伪军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千里堤四十八村组织起来的联庄会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日伪军建立的岗楼,都远离回回营,这里村南村北地域广阔,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干一曾在大清河一带搞社会调查近半年时光,他选择在回回营安营扎寨,是有道理的。
辛福田是回回营村的老住户,从祖父那一代就是当地的富裕户,几代人用勤劳加节俭积攒了一定的家业,祖上留下两进院落,是连体式的姊妹大院,坐落在杨树、柳树的怀抱之中。
辛福田个子不高,圆脸庞,黝黑发亮的双眸显示着他的聪明和诚实。他小时候在朱合村上过私塾和小学,后来又跟父亲做小买卖,他的口码账是出了名的,据说比打算盘还快。他思想进步,为人豪爽,对黑恶势力深恶痛绝,是共产党主张的积极拥护者,同时又有很好的人脉关系。他们家是游击队的堡垒户,县委书记阎建、县大队队长储国恩、冀中回建会主任马玉槐、河北省委负责人黄敬等领导干部都在他家住过。两年前辛福田曾对干一阿訇这样说过:“我没有出众的能力,但为了打败日寇,我可以贡献一切,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后来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辛福田的确是这样做的,他不是回民队伍的战士,但每天都牵挂着部队的命运;他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永远贴近革命。这是后话。
辛福田接到县委和村长的通知,说干一同志等二人要来回回营,经组织商定,还是住在老房东辛福田家,可能要住上一段时间。老辛及其家人很快把后院三间正房腾出来用作办公室和会议室,东西厢房各两间用于住宿,一家人着实收拾了一番。年久熏黑的墙壁用白灰水加咸盐刷了一遍。原来房间里的地面坑洼不平,就把拆墙头的整砖打磨后铺了地面。窗户纸是新糊的,为防雨淋,又涂了一层桐油。临时搭起的木床,上边铺着三棱草编织的草垫子,垫子上还铺了苇席。新增添的夹被虽然有多处补丁,但里儿和面儿都是新拆洗过的。鼓鼓的枕头装满了洗净的荞麦皮,上边还整整齐齐地捆绑着用麦秸编织的凉席枕巾。曾经在这里住过的人都知道,房是老房子,屋是旧屋子,但经过一番精心打扮,立马儿就焕然一新了。
千里堤上的四十八村是村村相连,树林深处的村庄掩映在绿色里,几乎是一模一样,外地人很难区分村庄的名字。唯恐干一等人找不到回回营或者走过头,杨春圃和辛福田已经在千里堤上等候多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