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 大学生就业研究代表性样本的选择
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就业领域的文献进行评述,笔者决定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文献样本进行分析。为此,笔者在CNKI中进一步将搜索条件限定为“核心期刊”、时间范围限定为“2003—2012年”进行搜索。结果显示,论文题目中包含“大学生就业”的文献只有1672篇,约占十年间全部论文总数的1/6。这说明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中,非核心期刊的论文远远多于核心期刊的论文,也可以说学术性不强的论文占了绝大部分。通过对论文的阅读发现,在1672篇论文中,一般性的理论论述文章又占了大部分,真正通过收集经验资料进行实证研究的论文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笔者通过进一步检索和反复阅读分析,从近十年核心刊物发表的经验研究论文中,依据研究的学术性和重要性,选择了最为重要的30篇经验研究论文作为分析的样本。
笔者判断研究的学术性和重要性的依据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看论文发表的期刊的学术层次;二是看论文的作者所在的专业机构及其学术职称;三是看论文所属的课题项目和课题团队。正是依据这三条标准,笔者选择了这一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一批经验研究。这些研究中一大半都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各省市或学校社科基金项目等的成果。其中最重要的五大研究团队及其发表的经验研究论文如下(他们发表的非经验性研究的论文没有统计在内):(1)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闵维方、岳昌君等,发表10篇);(2)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课题组(赖德胜等,发表3篇);(3)湖南大学经贸学院经济系课题组(胡永远等,发表3篇);(4)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陈成文等,发表4篇);(5)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课题组(黄敬宝,发表4篇)。可以说,这五大研究团队及其发表的24篇重点论文构成了目前国内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力量和最主要的经验研究成果。此外,还有6篇其他研究者的单篇经验研究论文也比较重要,这样总共形成了30篇重点研究文献。[1]
2. 30项重点研究的基本情况简介
这里先对这30项重要经验研究的基本情况及其主要结论做一简要综述: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分别于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在全国范围的高校中进行了5次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形成了10篇经验研究的论文。从调查的范围以及样本规模来说,这5项研究都是最大的。从研究成果来说,则是最集中和最系统的。纵观这10篇论文,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围绕着下列两个主题(或其中之一)进行的:一是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详细描述大学生求职及就业的基本状况,包括就业落实情况、起薪分布、就业地点分布、就业单位分布、就业影响因素、择业意向、择业过程及结果等。二是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成功与否的因素,以及探讨影响大学生起薪水平高低的因素。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个人素质是决定求职成败和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网络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学历越高,就业状况越好,但是学历层次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离工作越‘近’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越大”等(岳昌君等,2004;闵维方等,2006;阎凤桥等,2008;岳昌君,2008;岳昌君等,2008;李炜等,2009;岳昌君,2009;杜桂英等,2010;岳昌君,2012;岳昌君等,2012)。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课题组分别于2002年(此次调查情况缺乏介绍)和2009年对全国13个省区市的42所高校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发表了3篇经验研究论文。这些论文的研究主题集中于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的探讨上,特别是赖德胜等人利用2009年数据,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二者作用的机制、二者之间究竟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等,进行了十分详尽的探讨,得出了“社会资本水平越高的大学毕业生推迟就业的可能性越大,更愿意选择企业单位就业,期望的月薪起点越高,求职信心也越强”“在提高顺利就业概率方面,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都不可或缺,决定大学毕业生起薪水平的因素是人力资本,决定能否进入国有部门工作的因素是社会资本”“在获取就业机会和起薪决定方面,二者存在替代关系;在决定能否进入国有部门工作方面,二者具有较强的互补关系”等相关结论(郑洁,2004;赖德胜等,2012;苏丽锋等,2012)。
湖南大学经济系课题组分别于2005年和2008年在全国多个省市的30余所高校中进行了两次大规模调查。研究者利用这些数据发表了3篇相关的经验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探讨的主题分别是个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失业持续时间的性别差异分析以及个性特征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等。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学生自身社会资本因素无助于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改进”“非社会资本因素是影响就业和初始工资的决定性因素”“毕业生的失业持续时间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要经历较长的失业持续时间才能够脱离失业”“大学生良好的个性特征,有助于提高就业概率和初始工资”等(胡永远等,2007;胡永远等,2009;胡永远等,2011)。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前后共进行了4次调查,分别探讨了4个方面的主题。2003年对湖北、湖南4个城市14所高校进行的调查,主要探讨了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2004年对中南地区4所高校的大学毕业生进行的调查,则探讨了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2007年对长沙5所高校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探讨的是择业观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而2009年对长沙5所高校的大学毕业生所进行的调查,探讨的是就业储备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社会资本对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诸要素对其职业地位获得机会与职业地位获得质量的影响不同。外貌条件、所学专业只对大学毕业生地位获得机会有显著影响;而工作经历、工作能力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地位获得机会和获得质量均有显著影响”“择业观念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技能、兼职情况、自我调适技能、学习成绩及人际交往能力五个因素对大学毕业生是否获得就业机会有着显著的影响”等(陈成文等,2004a;陈成文等,2004b;陈成文等,2008;陈成文等,2009)。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课题组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对北京多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发表了4篇经验研究论文。其中两篇集中探讨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但却得出了“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及其实现程度对于就业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以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体验,总体上不能提高就业概率”的矛盾结果(黄敬宝,2010;黄敬宝,2012a)。课题组的另外两篇论文则探讨的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以及就业质量的影响问题,得出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都影响大学生就业,当就业形势不好时,社会资本的作用强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导致大学生就业质量差异的两个重要因素”“人力资本仍起主导作用,而社会资本的影响也不可小视”等结论(黄敬宝,2009;黄敬宝,2012b)。
除这几个课题组外,陈海平等在2004年、郑晓涛等在2006年、谢勇等在2008年、秦永等在2009年、刘丽平等在2009年、陈宏军等在2010年分别在不同的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这些研究的主题内容也几乎全部都集中在探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上。研究得出了“人力资本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决定性因素”“网络内弱联系越多,越可能通过关系来获取工作;而人力资本的质量不影响工作获取方式”“人力资本因素与大学生的就业概率、起薪水平之间均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对于大学生能否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就业却没有显著影响”“社会资本与大学生的就业概率之间没有显著关系,但对于大学生进入公共部门内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农村背景的大学毕业生比城镇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概率低。因此,应当鼓励个人利用社会资本求职,但也要推动企业建立公平的招聘制度以克服社会资本的消极影响”“就业能力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资本已成为影响大学毕业生求职的显性因素”等一系列不大相同的结论(陈海平等,2005;郑晓涛等,2006;谢勇等,2009;秦永等,2011;刘丽平等,2010;陈宏军等,2011)。
纵观这30篇研究论文,可以看出,这些论文在研究主题上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是有关大学生就业状况、就业质量、就业效率、择业机会等方面的描述以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的分析(这方面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的研究论文为代表,包括湖南师大以及湖南大学课题组的一部分论文等,共16篇);二是有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探讨(这方面以北师大课题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课题组及湖南师大课题组的一部分论文为代表,还包括另外5篇单独的论文,共14篇)。
在研究方法上,这些研究全部都采用了调查研究的方式来收集数据资料,然后进行定量的统计分析。30篇论文总共来源于21项调查研究项目。其中五大研究团队的调查研究还具有连续多次调查、前后结果相互进行比较分析的特征。比如,北京大学课题组的5次调查每两年一次,前后跨越8年时间;湖南师大课题组的4次调查,前后跨越6年时间;北师大课题组前后2次调查,跨越7年时间;湖南大学课题组前后2次调查,跨越3年时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课题组前后2次调查,跨越2年时间等。这些调查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料,为全面了解和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3.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但是,通过对这30篇研究论文的解析,笔者感到现有研究在研究对象的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值得进一步讨论。这30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验研究文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实际上几乎所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验研究都具有这一特点),那就是它们的研究对象基本上都是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这些研究展开实地调查的时间也往往是在当年毕业生毕业前的4—7月份之间。虽然从实际研究的可行性出发,这是一种常见的选择,但这一情况在客观上会导致下列结果,即这些研究所调查的对象往往尚未毕业或刚刚毕业,其中一部分可能刚刚找到工作、一部分可能刚刚签约、一部分可能刚刚面试结束正在等待签约,还有一部分则还在寻找工作等。换句话说,现有研究的调查对象往往正处在就业的过程中,就业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还是“未来时”或“正在进行时”,而不是“现在完成时”。在调查时真正实现就业的只是样本中的一部分。许多调查的实际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胡永远等人对3191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表明,已签约的只占31%,自主创业的14%,出国或继续深造的占17%,尚未找到接收单位的占24%,其他情况的占15%(胡永远等,2007)。这一结果表明,大约有40%的调查对象的就业情况无法了解。黄敬宝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在所调查的1412位毕业生中,真正实现了就业的毕业生共374人,只占调查样本的26.5%(黄敬宝,2012);他的另一项调查同样表明,在调查回收的1749份有效问卷中,“积极寻找工作的”毕业生只占47%,而这部分人中已找到工作的比例就更低(黄敬宝,2010)。郑洁的调查结果也表明,所调查的375个毕业生中,只有199个(占54%)打算就业,而这199人中,已落实单位的仅85人(占42%)。这样看来,实际已落实单位的毕业生只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3%左右(郑洁,2004)。而根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连续5次调查的结果,“高校学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在40%上下浮动”,而“待就业”的比例则始终在20%—35%之间(岳昌君,2012)。
正因为研究者在调查时,有相当一部分的被调查对象还没有正式就业,更准确地说,还处在择业和求职的过程中,因此,依据调查结果所得出的结论只是对作为整体的大学生就业过程和就业状况来说的一种“阶段性”反映。特别是在进行有关大学生就业成功与否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大学生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成功与否、就业质量高低的分析方面,研究者尤其应该慎重。因为此时所得出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作用状况”,实际上很可能只是对大学生就业过程“某一阶段”的状况成立,因为此时作为分析中因变量的一种结果的“未就业”,并不意味着与另一结果“已就业”相对应的“就业失败”,更不意味着“不能就业”。也许只有当所有的毕业生都完成了就业的过程后,再来探讨和分析就业的影响因素,特别是探讨和分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因素的作用大小等问题才会更加合适,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才会更加全面准确。
所以,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已经就业一段时间的城市在职青年就业方式的探讨,来给目前的大学生就业研究一些新的启示。本研究希望探讨的具体问题是:那些已经在城市成功就业的青年,他们获得第一份工作的主要方式或途径(下文中我们将其简称为“就业途径”)是什么?他们各种不同的就业途径的分布状况如何?相对来说,哪种就业途径最为重要?另外,有哪些因素与青年各种不同的就业途径有关?学术界十分关注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因素究竟在青年的就业途径中起到多大作用?
[1] 30篇文献的目录见本章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