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更新: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城市振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2 古城空间生产中的动力

行政力量、市场力量与社会力量是我国古城空间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行政力量体现在政府对古城更新的态度立场与策略选择的影响,不仅包含地方政府官员的行政动机、行政理念,也包括国家政策导向与政治文化在古城更新中对地方决策者产生的影响。市场力量体现为商业主体在古城更新中所扮演的角色。社会力量则体现为地方媒体、周边居民与城市市民、专家学者等多元主体在古城更新中所施加的影响。行政权力、企业资本和社会力量相互交织,以不同的逻辑影响着古城历史遗存的保护、场所精神的维系和交往生活方式的重塑,从而推动古城的空间生产过程。

3.2.1 权力推动下的古城空间重塑

1. 行政权力与古城物质空间重塑

政府在古城物质空间重塑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宏观规划和具体方案的政策话语,构建起古城的基本轮廓和空间概念。从空间生产的视角看,古城的物质空间不仅是历史形成的结果,更是政策话语构建的产物。一方面,政府出台的规划和保护方案,以古城历史演变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空间布局边界等物质形态为基础;另一方面,那些相对完整的文物古迹遗存、存在于典籍记载或代际相传中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逸事,经由规划和保护方案等政策话语确认,才进入古城更新的政策议程,成为古城物质空间的基石。

围绕古城更新项目所建立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是行政权力介入古城空间生产过程的集中体现。专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从静态上描绘着党委、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多方主体在古城更新中的权力配置方式和主体关系形式;从动态上则通过权力的行使和运转,对具体的改造行为施加推动、监管、调整等政策影响。

行政权力不仅介入到古城历史遗迹的保护性修复,更在物质设施提升和空间改善中发挥影响力。在古城更新的空间生产内涵中,古城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等要素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地方政府对公共服务的供给、空间用途的规划,都赋予了古城现代空间功能。

2. 行政权力与古城精神空间重塑

行政权力在很大程度上维系着市民对于城市过往的场所记忆,这种维系主要依赖政策引导下的古城空间想象。通过古城更新的规划和政策设想,行政权力定位了一个古城的未来形象。这一形象以古城所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对内试图迎合居民对古城的情感认知和场所想象;对外则打造属于城市的文化名片,引导外地公众进行空间想象,塑造城市形象。

行政权力不仅引导塑造当代人的空间想象,还通过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在作为共同体的城市中,传承共识性的场所精神,从而维系后代人对这座城市的情感纽带,增强城市共同体的凝聚力。这不仅是城市应对复杂转型与时代变革的策略选择,更是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后人应承担的时代责任。

3. 行政权力与古城社会空间重塑

古城更新过程中,行政权力是影响乃至根本转变古城既有生活方式与社会交往方式的重要力量。古城改造的策略选择直接影响和冲击现有的古城社区邻里关系。通常来说,古城更新一般会采用居民整体搬迁或保留原住居民两种方式。古城通常是院落式的住宅形式,对于整体搬迁的居民而言,从邻家院落转向封闭社区,“上楼”改变了居民既有的社会网络关系;而对保留在古城区域内的原住居民而言,尽管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但古城更新后居民日常生活同商业活动之间、居民之间、居民居住与工作之间等复杂关系的变动和调适,同样重塑着古城的社会空间形态。

此外,行政权力还深刻影响着公众对古城空间资源的使用。政府在古城更新政策规划和古城更新实施过程中定义了古城未来的“用途”。古城无论是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聚宝盆”,还是展示地方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的“展览馆”,或是居住的“家园”或市民呼朋唤友游玩休闲的“公园”等,在一开始就通过行政权力得到定位。

3.2.2 资本力量推动下的古城空间重塑

1. 资本力量与古城物质空间重塑

企业资本直接介入并推动古城物质空间的具体改造。和政府行政权力不同,企业拥有巨大的资本体量,可以实现快速灵活的资金周转,通过资本循环实现积累;同时具备专业的施工资质和项目团队,契合于古城更新这种前期投资成本巨大、具有较高专业技术门槛的工程。因此,企业通常是古城物质空间改造的具体实施者。

资本在古城保护、改造和再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使用原有的建筑工艺、原有的技术材料,以维护和再现传统的古城空间布局等;对于历史遗存损坏严重的古城而言,企业通过对原始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的“仿制”来运作资本。

通过资本的运作,古城还被赋予了更加现代化的空间功能。古城更新离不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由此升级的市政公用服务、环境营造、垃圾处理等生活服务。现代化的空间功能,服务于古城更新后期商业业态的布局运营,推动着财富的创造与土地价格的升值。后期的利润回报和建立在资本三级循环基础上的财富增值,是资本力量参与古城空间形塑的主要经济动力。

2. 资本力量与古城精神空间重塑

古城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一方面依赖于企业对古城建筑风貌、文化积淀的再现,另一方面依赖于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后对人们现代化需求的满足。企业在保护和商业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关键在于重塑后的古城精神空间是否能够得到认可和承认。

作为承载城市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空间场所,重塑后的古城对于历史的尊重和文化的再现,是否契合于城市共同体成员共识性的空间想象,维系着居民和古城之间的情感纽带,这依赖于资本在保护性修复过程中的运作艺术。而作为一个旅游消费景区的古城,承载的商业活动和文化产业,能否在带来良好旅游体验、城市印象的同时,传递当地特色文化与风俗民情,强化游客对于地方文化的感受和体验,则依赖于资本在改造和商业运营中的运作艺术。

3. 资本力量与古城社会空间重塑

资本对古城社会空间的改造,体现在征收安置、文物建筑保护和公共设施品质提升等方面。一方面,古城的改造修复冲击着原住居民既有的居住环境、生活体验、社交行为,人们无论留在或是搬离业已习惯的生活区域,都需要重新适应新物质空间下的社交网络、接纳现代化的公共服务供给、适应更加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通过重塑,古城建立起了新的消费模式。新的旅游业和服务业业态、相对高端的消费场所和消费方式,转变了传统的消费模式。有限空间内的社会交往、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与消费相融合,成为古城消费的重要内容。这既围绕古城内游客的消费行为和交往方式建立起了新的社会空间,也同时改变了古城原住居民、当地市民围绕古城空间的使用所建立起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网络关系。

3.2.3 社会力量推动下的古城空间重塑

1. 社会力量与古城物质空间重塑

社会力量所拥有的动员潜力,通常能在古城物质空间的重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由民间志愿者、历史文化爱好者自发开展的文化保护活动,如收藏文物典籍、编纂城市历史文化专题书籍、传承民风习俗等,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挖掘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专家学者基于各自专业知识背景提出的古城保护修复建议,如对古城建筑的历史脉络的系统挖掘和梳理、对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艺的识别与分析、对古城历史形态与现代功能融合的规划设计等,是古城更新的重要智力支持。三是游客、原住居民、市民等公众对于古城差异化的空间利用方式,公众在历史文化、游览、居住、消费、休闲等方面的古城资源利用方式和使用行为,也影响和定义着古城的物质空间。

2. 社会力量与古城精神空间重塑

公众通过制度化的参与渠道向决策者传递自身建构的空间概念与古城想象。这种想象由古城建筑的保护诉求以及现代化空间功能的利用诉求构成,不只反映了公众形成的对于城市历史形象的认知,也包括对古城发展的未来想象。公众通过参与政策建议、提供历史文化资料、从事古城文化产业、进行古城公益文化活动等方式,参与到场所精神的营造中。

公众对古城的情感维系还建立在自身利益的基础之上。古城改造中的征收搬迁、补偿安置等举措,同公众经济利益和公民权利密切相关。一旦居民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采取抵制和制度外的诉求表达渠道,将使居民站在古城改造的对立面,隔断居民同古城的情感纽带。反之,古城改造中居民自身生活品质的改善和提升,将推动居民对古城改造的认可,使其更易接受改造后的古城意象。

古城改造的“评委”不仅限于古城内的原住居民。包括古城游客、城市市民、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基于自己不同的立场,会“用脚投票”来表达对于古城意象的认可程度。一个游客罕至、市民抵触、专家质疑、缺乏曝光或者被负面宣传的古城,是缺乏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生命力的空间场所。

3. 社会力量与古城社会空间重塑

对古城居民而言,古城是过去时代的回忆,是今天生活的空间;而对于专家学者和历史文化爱好者来说,古城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背后承载的珍贵历史文化。就城市居民而言,非古城街区的居民更看重古城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休闲价值,而古城街区的居民则更关注古城生活设施的改善。此外,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不同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也影响着人们的利益需求,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较高的市民更倾向于怀旧,更偏爱历史感和文化艺术氛围,而普通劳动阶层则更关注当下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社会主体,基于差异化的空间利用诉求,围绕古城进行着差异化的生活消费行为,由此形成了充满多样化、相互交织的社会空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