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思之在海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也论开发“银三角”

在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中,湛江市、北海市和海南岛由于气候、资源等因素的相似,因而有人建议把它们作为与深穗珠“金三角”相对应的又一开放的“三角形区域”——“银三角”来探讨(见本刊1985年第2期韩耀根《试论开发“银三角”》)。从韩文的论述看,指的是建立“经济区”,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因为——

一、区域性的全面经济合作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

经济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它主要是通过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的作用,来解决条块矛盾和人为割断的地区间、部门间的经济联系,调动条块的积极性,以形成跨地区跨行业的经济区的经济网络,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和流通。目前我国开放的沿海三个经济区都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和能力、较高的科技文化、较发达的商品经济、较悠久和广泛的对外经济往来以及较优越的地理气候环境,在开放中将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基地,外引内联的枢纽,对四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战略意义,因而建立经济区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对“银三角”来说,仅它的经济基础和能力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上述作用,且它们目前基本谈不上什么条块分割,建立经济区的意义有多大呢?

同时,从对外开放的角度看,湛江、北海等沿海城市的开放与海南岛的开放作用是不同的。14个港口城市和4个经济特区在沿海联成一片,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这样既可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又可以在吸收先进技术、推广科学管理经验、培养输送人才等方面,支援和带动内地的发展。前不久开放的沿海三个经济区,也是加快沿海经济发展、带动内地经济开发的一项战略部署。这样的作用,不是海南岛的开放所要产生的。

不错,“一岛二市”是我国唯一的热带、亚热带开放区域,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我们将要谈到,“银三角”资源丰富,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实际上指的是海南岛。这样,由于资源的极为丰富和生产力的极端落后,海南岛的开放首要的是促进岛内的全面开发,以期通过提供更多的热带、亚热带作物产品支援四化建设,而非转移资金、物质设备和输送人才。因而,建立经济区,“进行具体的统筹协调”,是否更能调动各自的积极性,更能发挥各自的作用?

目前,立足于岛内的资源优势、优先发展大农业的海南岛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已初步拟就,计划建成我国最大的热带、亚热带作物资源生产加工,拥有冬泳等多项内容的具有热带风光和国际水平的旅游胜地及以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轻工电子、食品等为主的五个现代化工业基地。同时,利用港口优势的湛江市发展目标也已制定,即以工业为主,以石油开发利用和对外转口贸易为重点,建成能源开发和运输、国际贸易、海洋捕捞和养殖等基地,使湛江成为兼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港口城市。此外,北海市也成立了总体规划办事机构,确定开发北海新港附近16平方公里和防城港2.4平方公里的经济区。

这些规划很客观地反映了各自的实际,突出重点,若建立经济区,正如韩文所强调的,要加强协调,如港口的分工、资源的分配等,且要本着联合开发、互助互让精神,以便进行统筹协调。这一理论意见没错,但真正要实行起来恐怕不是容易行得通的。搞区域规划(这是必须的),不但要花很多的人、财、物力,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是否有利于海南岛20年内赶上亚洲某些经济发达的岛屿?)也不能保证不会出现在一些经济区中出现过的害怕吃亏等思想。要看到,这一区域不但跨省区且又没有“中心”,而——

二、在一个没有中心的区域内是很难加以协调的

很明显,由于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才能带动域内的经济发展,我国的经济区就是以中心城市作为“龙头”的。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以上海、广州为中心。正在拟议中的首都、渤海湾经济圈也将是以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为中心。

在一岛二市中,湛江、北海为省(地)辖市(湛江相当于专区级),而海南岛则是全国唯一的行政区,为一级地方国家政权机关,大于专区而小于省级。有关数字比较如次:

注:∗、∗∗分别代表1983年和1984年的数字。

可以看出,北海市还未及海口市,而湛江市尽管在工业与港口方面占有优势,但事实上起不到“中心”的作用(更不用说仍需表现出的金融、贸易、通讯、交通中心),海南岛无论是行政级别还是开放时间、程度,都大、早、高于两市,但它属于完整的“农业社会”,不像两市是“城市经济”。

这是一个不“平衡”而又没“中心”的跨省区的区域格局,没有谁能起到令人信服的“主导”作用,难以进行全面有效的合作。以韩文谈到“银三角”的旅游业而言,是否就不能搞深穗珠模式,而未能靠差异性获得价值?高层建筑(以至“大屋顶”等)可以说是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试想,比海南岛大一点点的台湾岛已发展有200多万人特大的现代化城市,而海南岛不搞一个像样的城市恐怕说不过去吧!更何况,差异性于不是几百平方公里“城市”的海南岛是无处不在。可以说,中国也许会找到第二个广州、深圳、桂林,却不会找到第二个被称为“东方夏威夷”的海南岛。

这样,建立经济区,进行“统筹”性的资金投向,是否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作用?值得怀疑。至少,对海南岛来说是如是,乃因为——

三、海南岛一直被当作独立的地理经济单元来研究

有人说,广东省内经济区不管划分为多少个,海南岛总是划分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区。这看法很有道理。因为,一条琼州海峡(地理界线)使其孤悬海外,具有相对独立而自然的完整性,又向为一个行政区,而促使它很自然地形成特殊、独立的经济区,关键的还是在于有极为独特、丰富的自然资源。

在这个才占国土面积0.35%的热带岛屿上,有各类植物4200多种,约占全国的1/7;珍贵野生药用植物近1000种,约占全国的1/5;热带雨林中,乔木800多种,约占全国的1/4;热带经济作物中,天然橡胶和椰子的产量占全国的70%和97%以上。此外,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方面,兽类77种,约为全国的1/5;鸟类340多种,为全国的1/4;广阔的海域里,已记载的鱼类近1000种,比黄海、东海、渤海的总和还多;在已发现的50多种矿产资源中(除去储量极为乐观的石油天然气不说),仅石碌铁矿储量就占全国富铁矿的71%,而钛矿石储量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70%,钴矿(含金属量)和锆英石的储量也占全国的60%,其他如磷矿、油页岩储量在广东也分别居第一、第二位,至于含二氧化硅98%以上的石英砂,仅洋浦一带就有数千吨;等等。

作为比较,我们仍要提及,北海的资源主要有水产、水电及石油等少量矿产资源,远远不及海南岛;至于说湛江盛产甘蔗、花生、菠萝、柑橘等,切勿忘记同样开放的深珠穗、闽南厦漳泉两个“金三角”也一样。唯海南岛“独一无二”。

正因为这样,30多年来,人们就一直把海南岛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经济单元来研究、对待。对海南岛的研究,尤其是在大农业建设和生态平衡等方面,规模之大,历时之久,恐怕是全国所没有的。随着对外的进一步开放,海南岛的经济研究又成了理论界的一大“热题”。有关它的论文,不是任何一个和它同级别的地区所能比拟的。而这些研究,都是以海南岛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区来看待的(并不排斥与有关地区的联系)。

可见,建立“银三角”经济区的意义不是很大。至少,在一个没有中心的跨省区的区域内,要把“城市经济”和传统的“农业社会”糅合起来,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然而——

四、不是一个“整体”同样可以加强联系

大西南成立了一个西南四省(区)五方(云、贵、川、桂、渝)经济协调会,通过区域性经济协调,积极组织以骨干企业、重点产品为龙头的联合协作,促进了各自经济的发展。没有建立经济区的繁文缛节、统筹规划等,却能进行有效的合作,这就很富有启发性。

比如,韩文提到的刺梨和椰子汁配调问题,“外引内联”的方式就完全行得通。至于说“银三角”都有南油优势,是否都一窝蜂去搞炼油厂问题,其实,这并不是他们想搞就能搞。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作用,地区的局部利益要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等必须考虑。比如说,海南岛正准备大力发展石化工业,不仅是它有石油天然气优势,还在于国家同意上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可在岛上就地加工利用。

湛江、北海与海南岛的联系向为密切,以湛江而言,历来是海南岛与内地往来的必经之路,加快开发海南岛的建设物资多由湛江转运海南。只要充分发挥国家的协调以及地区(企业)间的“外引内联”,大力开展经济技术协作,一岛二市的经济联系就能得到更大的加强。进行广泛的联系已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可能设想,没有“经济区”一岛二市就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似的发展。只要互利互惠,经济合作的新局面就会很快到来。

有必要提及,广西及西南各省应充分利用北海市的开放作用,把它作为共同的“窗口”。北海是个天然良港,扩建完成后年吞吐量将达1600万吨,距之46海里的防城港又是我国南部大港,拥有7个万吨级泊位,年吞吐力达363万吨,待南宁—防城(及昆明)两条铁路建成后,只要从钦州建一条不长的铁路(或高速公路),其作用将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北海与大西南通力合作似乎比搞“银三角”更顺理成章,效用也更大一些。

同时,广东省在搞好珠江三角洲和海南岛的建设的同时,也要切实重视湛江等地经济建设。制订总体规划,研讨发展战略,协调好省内各地以及与省外的经济联系,以形成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经济区和经济网络,促进广东经济的全面发展。

附主要参考资料:

1.《世界经济导报》1983年下半年合订本。

2.海南行政区科技长远规划背景材料。

3.《海南日报》1985年2月2日(湛江专版)、3月9日(北海专版)。

4.海南行政区有关统计资料。

5.《城市和经济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本文发表于《港澳经济》198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