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一、本书研究对象包括清代咸丰年间至中华民国三十八年,甘肃、宁夏、青海创办的各类银行发行的纸币,以及加印甘宁青地名的国家银行和其他地方银行发行的纸币及使用的钞版。
二、各地银行、钱庄、银号、典当行、商会等机构发行的一些票券,不属于纸币,但在当时货币流通十分混乱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时间内曾作为纸币或变相纸币发行使用,如执照、本票、债券、存款券、支条、契尾、典契、有奖公债等。有些机构也发行了非纸质的布质货币或各式钱帖,如布币、油布帖子等,均一并纳入本书研究范围。
三、本书使用的纸币名称,均以实物券上所写的名称为准。同时为了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该地区纸币发展的全貌,本书将宋代以来虽未见实物留存但见于史料记载且带有地方特点的国家纸币与地方钱票亦进行介绍。
四、本书共收录纸币及纸币衍生物约946种、1221张,伪品纸币14种、18张,纸币样张与信函13种、15张,介绍时基本以发行时间为顺序。国家和地方纸币同属一个时期的,按先地方后国家的顺序排列。省地同属一个时期的,按先省级后地级的顺序排列。银行、财政及其他机构发行纸币同属一个时期的,按先银行后财政再其他的顺序排列。在一个时期内,有纸币及其他票券同时发行者,按先纸币后其他票券的顺序排列。
五、本书纸币图版大多取自作者本人的实物收藏和图片资料收藏,向海内外单位和个人征集的纸币图版则在其下加以注明。图版下的说明,内容依次是编号、票幅、等级、收藏者或提供者。
六、本书图版除个别为黑白外,绝大部分按纸币原色彩印制。由于纸币原尺寸较大,本书在影印时均做了缩小,但注明原币尺寸,单位为毫米。个别票券因某种原因无法测量、核实尺寸者,则标明不详。
七、纸币等级,即纸币的珍稀程度。凡珍品纸币一定稀少,但稀少的纸币不一定是珍品,如一些地方性私家发行的代价票券,尽管存世只有一两件,但它们在货币史、经济史上的地位不高,所以不能称为珍品。纸币按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学术上的价值、稀见的程度、历经年代的长短、社会评估的高低等方面的情况分为10级:1级——大珍;2级——珍;3级——极罕;4级——罕;5级——甚稀;6级——稀;7级——很少;8级——少;9级——较多;10级——多。有的待酌或不便定级的,则未标注。个别未收录图版的纸币,在文字中做了说明。
八、图版中文字漶漫不清之处用“□”代替;漶漫之处较大,判断不出几个字时,用“〼”表示。凡遇纸币中预留可填字或钤印的空白,在转录时一律将上下文连写,不做特殊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