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报告:文化·法治·收入·住房(第1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的利弊分析

互联网在给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扩张大开方便之门,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这加大了社会主义国家维护文化安全的难度。

(一)互联网给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机遇

国际互联网作为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重要产物,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思维方式,特别是思想交流方式的极大变革。

一是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加剧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创造着资本主义自我否定的条件。资本通过高性能的信息通信网络在全球各个角落迅速流动,在全球性市场上实现周转和循环,力图寻找最大的收益,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由货币、股票、债权市场的全球化所整合的全球资本市场,既推动了资本的国际大循环又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紧密联系。这就是资本及其再生产过程的全球化。而经济的全球化通过加速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激化而创造了资本主义自我否定的条件: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内部各阶层收入差距的扩大;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和保险的倒退;全球范围内失业现象的加剧;财富分配的不合理和世界范围内贫富两极分化;金融投机造成的世界经济动荡;新积累制度条件下的疯狂掠夺,等等。

二是互联网作为先进的传播手段,为国际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平台。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广泛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网络世界,从而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象,提高了传播效率和接受效果,也使人们易于乐于甚至是痴迷于吸取马克思主义思想,例如,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档案馆(http://www.marxists.org/archive),有45种语言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其中包括超过53000份文件和29 GB的数据,提供100%的免费下载,据统计,截至2010年1月,获得点击19082458次,访客达到1331582人下载14384809份文件。

三是互联网的发展给组织动员群众提供了便利,使国外左翼活动有“回暖”趋势。互联网以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就能够轻而易举地组织聚集起广大群众。网络在组织80%零散个体方面的强大力量被称为“长尾理论”,在互联网时代,那些常常被忽视的“小人物”、非主流人群,开始被发动、组织起来。近些年来,通过手机短信、E-mail、QQ、Facebook等各种互联网工具,全球左翼吸引着庞大的非主流人群。其活动呈复兴态势,拉美左翼崛起现象引起世人瞩目。欧洲新左翼近年来的“一路飘红”现象颇值得关注。自2007年底以来,法国运输业、教育以及公共领域行业举行了多次声势浩大的大罢工,参加人数达500万人,旨在反对萨科齐政府及新自由主义政策;2008年“五一”节期间,德国汉堡和柏林地区举行大规模的新左翼游行,反对新纳粹主义、种族主义,反全球化、反八国峰会,其声势完全压倒了右翼新纳粹;2009年1月,德国左翼党数万人集会举行纪念国际工人运动领袖罗莎·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的活动;2009年9月,“欧洲社会论坛”在瑞典马尔默举行,其主题是:另一个欧洲的开始!与会人数多达13000人,会议期间也举行了口号为“另一个欧洲、另一个世界”的游行。2008年10月,意大利左翼政党发起了有250万人参加的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游行,抗议政府削减教育开支。2009年3月底至4月初,在伦敦八国峰会前后,社会抗议活动更是达到近年来的高潮。

四是互联网的发展给交往普遍化提供了技术手段,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有了潜在的可能。就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而言,它为不同民族、不同政治经济文化、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提供了一个普遍交往的平台。有了这个平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预言的:“各民族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2]将变成现实。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全球政治、文化、军事、科技、信息等领域全方位的普遍交往和联系,为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

五是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民主的进步,而后者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在网络时代,电子政务的发生与民主化意识的扩散和媒介的迅速参与紧密相连,这增加了公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网络作为一种公众参与的交互平台,一方面,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参政议政能力,政府上网工程提高了民主参与的能力和民主监督的力度,民众的参与又扩大了政府制定政策的民主基础,这个作用是相互的;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政治的透明度。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对人类的文明体系作过经典的论述,指出文明的结构应分为三个部分,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结果,表现为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它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

六是互联网的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社会生产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生产者仅仅成为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他们的直接劳动时间被减少到最低限度,这就为生产者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整个社会发展必须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互联网为人们自由地上网、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自由度。信息交往主体的互动性和自由性进一步增强。网络信息的交流,往往不是单维线性的,网民之间交流的途径和目的都是双向、多向、多维的,这就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民主性和自由度。在网络空间,人们平等、自由地发表意见,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人们独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上网活动,从中提升主体人格,张扬主体能力,唤醒主体意识,确认主体地位。而人的这些发展又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互联网给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挑战

据最新统计,全球网站数量已经达到2.34亿家,网民总量已经达到17.3亿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如下挑战。

一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为资本无时空限制地对剩余价值的榨取提供了便利条件,给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社会主义在取得对于资本主义的优势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斗争中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二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资本所有者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增长和力量联合。这种联合力量的形成,无疑给无产阶级实现一国到多国到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造成了新的困难。

三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文化帝国主义”的扩张,给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传播带来困难。处于世界新闻领域垄断地位的美英新闻界与处于全球商业文化统治地位的美英大众文化,利用美国人在计算机、网络、卫星等方面最先进的技术纷纷上网,如同猛虎添翼。美国ABC、CNN、PBS、MSNBC等大的广播公司已经上网开播新闻。CNN的网络版CNNInteractive是世界上最忙的新闻网址之一,每天有近千万的用户访问。而全球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权威网站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档案馆,拥有马克思主义的迄今最完整的数据库,其流量排名仅为第33964位。

四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扩张大开方便之门,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加大了社会主义国家维护文化安全的难度。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扩张开辟了一条几乎无法设立闸门的畅行无阻的信息通道。社会主义国家信息海关的把关人对进境信息的控制力被极大地削弱。面对这种状况,如果社会主义国家不采取相应的措施,任凭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文化从中心向边缘单向地扩散,这无疑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的生存将是个严峻的威胁。

(三)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发展的对策思考

进入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如何抓住机遇、利用好互联网这一有效工具掌握群众、壮大力量、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繁荣,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深入探索。

一是建设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网络平台,壮大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网络阵地。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网站的建设和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网站、关注网站;要进一步增强把网络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渠道、新手段的机遇意识和主动意识。

二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吸收新的科技成果、新的文化观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进程。

三是抵御文化入侵和意识形态渗透,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网络虽然既不姓社也不姓资,但两种制度之间的斗争会不断地复杂化。资本主义国家希望按照资产阶级的意志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将利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同时以控制跨国资本、扩张文化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为手段,保持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压力和进攻。互联网是以美国为中心,西方掌握核心技术的信息传播方式。全球顶级域名服务器只有13台,而其中10台就在美国;互联网上90%的信息是英语信息,中文信息仅占1%。这种网络霸权常常意味着文化霸权。强势文化和网络霸权的冲击容易使网络文化交流失去平等交互,而变成单向渗透。这种利用互联网实施的“文化侵略”会危及民族文化的承袭与发展,甚至会动摇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根基。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复杂,超越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分歧的全球性问题凸显。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途径,大大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但西方国家利用其信息资源优势,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社会主义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技,大力发展社会社会生产力,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增强实力,发展技术,构建自己的信息化关键技术,支撑起文化宣传的平台,缩小“数字鸿沟”,才能增强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抵御力。

发展各具民族特色的网络文化,抵御“网上文化霸权”。弘扬民族文化,重视培育、引导新的网络价值观;加强宣传力度,改善宣传艺术,有效引导网络文化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这里面隐含的信息不仅仅是商家的利益之争,还包括知识产权之争。而发展民族的游戏产业、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精华是游戏产业自强的基础。

培育新型的网络论坛,努力营造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因特网上的斗争是虚拟性的斗争,它往往集中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斗争。针对反社会主义的种种挑战,根本之道乃是建立和壮大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只有建立和壮大马克思主义阵地,才能适应意识形态斗争主动出击的需要,才能呼唤起网民正确对待理论上的大是大非问题,提高自觉维护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才能彻底扭转我们目前在网上意识形态斗争中的被动局面。

四是壮大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提高研究人员驾驭现代科技的能力,加强研究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我们的应对之策如下:第一,加强社会主义国家对国际互联网的控制。互联网具有两面性,作为发端于资本主义强国——美国的互联网,社会主义国家更需要加强对其的控制。一方面,抵制资本主义国家的负面影响。加强对网络的控制和监管,避免资本主义世界的腐朽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网上流行,由此来毒害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瓦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展开正确的宣传,让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主动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由此来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第二,加强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沟通与交流。尽管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国家寥寥无几,但在资本主义世界内部,剖析资本主义制度矛盾、研究社会主义运动的大有人在。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需要通过互联网了解资本主义国家有哪些机构在研究资本主义制度,有哪些机构在研究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互联网加强沟通与交流,这既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经验的机会,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人民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种种沟通和交流,促进世界范围内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求同存异,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三,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实力。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还处在低潮时期,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最根本的是靠社会主义国家实力的发展壮大。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自身实力足够强大,才能够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吸引资本主义国家人民。一方面,需要通过互联网展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成果,以此来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需要通过互联网介绍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验,以为资本主义国家人民建设其自己的国家提供借鉴。

总的说来,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加强对国内网络的控制和监管,加强就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沟通与交流,寄希望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而最根本的是需要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