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报告:文化·法治·收入·住房(第1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 人口较少民族语言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的基本条件

通过调研,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为使人口较少民族濒危或严重濒危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顺利完成,首先要靠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将它纳入民族地区及民族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建设的财政预算之中。在资金投入方面,国家各有关部门,包括财政部应给予专项资助和鼎力支持。在此基础上,各民族地区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设立濒危语言文化抢救与保护的配套资金,尽快制定地方专项资金的管理方法和制度。而且,在对国家下拨的专项资金的使用上要严加把关,对经费的使用效益要及时评估,从而不断强化资金管理制度,避免项目专项资金的浪费、挪用或用于重复性劳动,用于泡沫性成果。为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在自愿与不违背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要积极争取社会或企业的资金赞助。这样才能在政策和资金上得到保障。

经过调研,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生活区域,均属偏远边疆地区,居住情况十分分散和复杂,加上与其他民族杂居现象非常严重,由此开展濒危语言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时,经费预算、投入、使用方面一定要精打细算,调研工作的规划也要科学细致。在这些方面,如果得不到各有关政府部门、科研部门、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的紧密结合与诚信合作,就很难按部就班地具体实施抢救与保护工作。在制定抢救与保护工作细则及规划时,要明确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的工作内容和中心、工作任务和要求,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逐步实施。要首先安排对鄂伦春、赫哲族等人口较少民族严重濒危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同时,民族地区的政府部门,要设立严重濒危民族语言文化的抢救与保护机构,成立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办公室或工作中心基地等。各自治区及省市一级的相关部门也应由专人负责该项工作,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及民间民族社团组织和学会的作用。民族地区的各级文化部门要做好统筹、组织、规划工作,要切实保障人口较少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尤其保障已进入严重濒危状况的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并圆满完成各个阶段的相关工作任务。

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工作面临许多困难,这是由少数民族居住十分分散,而且居住于经济欠发达边远地区的特殊情况、特殊性质所决定的。尤其是,语言和民间口头传承文化等处于濒危状态的那些民族,散居于辽阔的山林、草原、偏僻边远村寨,交通十分不便,甚至还没有通电等,开展工作时会遇到诸多难题。许多现代化设备,如摄影、录制等设备很难被长时间使用,而且工作组的食宿也会十分不便,甚至很难得到解决。到这些民族地区开展濒危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时,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考虑。否则,由于交通不便,路又远,加上没有电和食宿不便等客观因素,对于该地区的濒危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很难落到实处,很难按既定计划顺利完成。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濒危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是一项非常紧迫而重要的工作,所以难度再大也要去做,而且要好,要圆满地完成任务。

在人口较少民族的濒危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中,一定要把具有代表性、普遍性、重要性的语言文化资料的抢救与保护,同个别性、独特性、非典型性的语言文化资料的抢救与保护密切结合;一定要把全面了解和把握过去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同还未涉足语言文化原始资料的调查工作密切结合。特别是,要把严重濒危的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还应该提到的是,我们必须把该项工作与重大文化建设项目相配套,不能因为有了具重大代表性的文化建设项目,就忽略非重要性的人口较少民族濒危语言文化建设项目。为了更好、更理想地完成人口较少民族的濒危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要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电视广播,有思路、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进而积极普及濒危民族语言文化抢救与保护知识,不断强化人们在此方面的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进而培养全社会全体人民热情而积极参与的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濒危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环境和舆论氛围,促使包括人口较少民族在内的濒危或严重濒危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群众化、普及化和制度化。也就是说,我们的濒危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在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方面,都要细致认真又全面系统地扎实有效开展下去。同时,要广泛地依靠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以及各种社会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与积极参与。尤其可贵的是,我们还拥有新中国成立以来60余年民族工作实践中,所积累的民族语言文化实地调查研究、积极抢救保护、促进繁荣发展方面的丰富经验,积累的弥足珍贵的民族语言文化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精心培育的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专家学者队伍,以及所创造并不断完善的民族语言文化方面的理论体系和优秀而先进的民族政策。这些都是我们能够顺利完成、抢救与保护濒危或严重濒危的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我们只要团结合作、共同努力、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积极工作,就能够理想地完成历史和时代交给我们的这一光荣使命。

通过实施这一国情调研重大项目,我们充分地认识到,濒危或严重濒危的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是一个长期而极其细致的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个十分紧迫而艰巨的工作任务。由此,我们认为,在具体制订工作计划和方案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而全面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例如:

(1)在调研地点的选定上,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清晰的思路和正确的方针,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理论导向,科学合理地部署调研工作,确保调研工作的科学性。

(2)要配备一支有专业知识或受过专业培训,有工作基础和能力,有工作经验和热情,熟练掌握高科技手段,能够在艰苦环境和条件下开展工作,甘于奉献而有综合素质的调研骨干队伍,从而充分发挥人才的专业知识智能。

(3)要配备好现代化高科技调研设备,充分利用最新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健全濒危民族语言文化资料数据库、信息库,不断提升其科技含量。

(4)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认真规划,扎实有效地实施。在调研工作中,要不断积累成功经验,要从具体实践和经验中提炼切实可行的理论方法。

(5)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我们在思想意识、工作态度、理论方法等方面,对于将要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都应有充分准备。要充分发扬勇于面对一切困难、勇于大胆探索和勇于进取的科学精神。

所有这些,是我们抢救与保护濒危或严重濒危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基本立脚点。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意识到,在濒危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中,要科学地协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在开展抢救与保护工作的同时,通过不同层面和不同形式的现场会、座谈会、研讨会,同民族同胞和他们的专家学者充分探讨和分析,他们的濒危或严重濒危的语言及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和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不只是关系语言文化,同时也关系不同民族的不同历史、社会、民俗、思想意识、思维规则及其宗教信仰等诸多学术领域,并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从中挖掘整理出有利于我国又好又快发展,并有特定社会价值、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能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一切因素,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繁荣昌盛的文化强国、文化大国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应该将这项工作,作为文化创新重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瞻远瞩地统筹安排和部署。尤其,对于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濒危或严重濒危的古老、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要不惜代价地重点抢救和保护。就像在前面所提到的那样,作为这一重大工程的一个组成内容,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资助文化传承人,鼓励他们传承本民族语言和优秀民族文化。在此方面,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搞得比较好,并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他们根据有关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文化富有的独到之处及独特丰富内涵,运用形象思维和艺术夸张手法,开发出了极具该民族语言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从而获得了相当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对于濒危民族语言文化的抢救和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由此说,我们对于濒危民族语言文化等开展抢救与保护工作时,要对其注入新的营养、新的活力、新的生命力,使我们正在实施的濒危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能够向着更有效、更有力、更理想的方向发展。

根据我们的了解,文化部及各有关部门,对于具有浓郁民族特色而进入濒危状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遗产正在实施抢救性保护工程。同时,从弘扬和宣传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鼓励开发利用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有的省市,一边对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抢救与保护,一边积极而深入地探讨开发利用的问题,进而正在制定或已经制定抢救、保护、开发、利用为一体的,切实可行的文化产业建设规划。他们投入相当可观的专项经费,科学有效地扎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工作。有的民族地区,民族语言文化的开发利用工作已初见成效,并获得相当可观的经济社会利益。有的民族地区,还打出了建设民族传统文化特区的战略,从而将民族语言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同本土本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建设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紧紧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时机,兴建了不同内容、不同氛围、不同规格的民族历史文化博物馆、民俗风情园,设定了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区,制定了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人的奖励制度。例如,人口较少的赫哲族地区,就有赫哲族传统文化风情园、赫哲族渔猎文化村、赫哲族历史文化博物馆、赫哲族鱼皮文化艺术产业基地及鱼皮文化传人、伊玛堪文化传承人等。有的地区将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纳入文化建设纲要,每年还下拨专项资金用于民族语言文化的发掘工作,建立民族语言文化资料库,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搜集整理民族语言文化资料。毫无疑问,这些行之有效的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工作,提升了我国民族语言文化的社会地位,强化了人们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觉意识,增强了各民族间相互尊重、友好往来、团结合作的凝聚力。当然,也为建立健全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文化工作队伍打下了扎实的社会基础,从而更好地保证了对于人口较少民族濒危或严重濒危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我们认为,在诸多方面现已具备全面开展抢救和保护濒危或严重濒危民族语言文化重大工程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投入必要的经费,组织民族语言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与人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因素和高科技手段,有力度、有深度、全范围、高效率地开展该项重大工程。这也是我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总而言之,顺利完成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特别是圆满完成人口较少民族严重濒危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是具体落实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关系着我们能否弘扬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一切文明和积极要素,又好又快地实现我国正在实施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国、文化强国的重大建设文化战略。同样,我们通过对包括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在内的,民族语言文化的优秀、先进、文明要素的挖掘整理,特别是对其中包含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等文化要素进行广泛搜集整理,深入分析研究,以期把这些调研成果或科研成果回馈社会,进而有力推动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优秀而传统的民族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


[1] 朝克,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