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国是一个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
自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与同时代的西欧资本主义相比,俄国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小农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是一个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小农国家。
1.近代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争论。面对克里木战争的惨败和日趋严重的统治危机,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首的统治阶级,意识到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势在必行。经过长期的酝酿和准备,亚历山大二世终于在1861年2月19日签署和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标志着俄国开始进行现代化进程的改革。这场改革从1861年一直持续到1874年。它以解放农奴为核心,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军事等诸多方面。列宁认为这场改革“标志着从农奴制时代中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新俄国的开端”[63]。俄国1861年改革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不但在工业中上升到统治地位,而且逐步渗透到农业中与小农经济相抗衡。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深入,传统农村公社开始逐步瓦解,村社中的农民逐渐分化为农业资产阶级和农业无产阶级。但是,这次改革是以维护农奴主—地主阶级的利益及沙皇专制为目的的,有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进行得很不彻底。这也导致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由于沙皇政府、资产阶级和地主的多重剥削,工人、农民的不满情绪和革命意识不断高涨。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俄国的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工人由自发向自觉转化,愈来愈有组织性和战斗性。农民革命运动不断高涨,并成为工人运动的同盟军。由于俄国资产阶级形成时间较晚,大部分脱胎于旧的社会阶级,与统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力量增强的同时愈益走向反动,不能担任革命领导的重担。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引起了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多种思潮竞相迸发。其中,“俄国资本主义的命运”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它影响到俄国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势。其中民粹主义思潮在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具有重要影响。虽然民粹主义分为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但是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否认俄国资本主义已经发展起来的事实,认为俄国将以“农村公社”为基础,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他们歪曲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以西欧尤其是英国为研究对象写成的,揭示的发展规律并不适合俄国。列宁对此指出:“‘俄国资本主义的命运’问题就成了成了俄国社会主义者的主要理论问题,最热烈的争论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最重要的纲领性原理的解决都以这个问题为转移。”[64]这说明俄国资本主义的命运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如何认识俄国国情的问题。它决定了俄国未来社会发展道路的方向和发展策略的制定。
2.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面对俄国资本主义前途命运问题,同时为了批判民粹主义,为俄国社会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列宁从1893年到1914年深刻考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撰写了一系列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著作,“利用已经创造出来的唯物主义方法和理论政治经济学方法,来研究俄国生产关系及其演进情形”[65]。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现实性和历史必然性,为其革命和建设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依据。
首先,列宁通过多维角度考察了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一是农民的分化问题。列宁“把符合这些条件的并且我们也有可能加以利用的地方自治局统计材料包罗无遗”地进行收集和分析,科学地论证了1861年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分化”这一事实。列宁认为村社农民并不是无差别的整体,正在不断地“分解”和“彻底瓦解和消亡”,分化成了农村资产阶级和农村无产阶级等不同等级。俄国的农村到处都存在着高利贷资本和其他各种形式的资本主义剥削形式。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俄国村社农民不是资本主义的对抗者,而是资本主义最深厚和最牢固的基地。”[66]民粹派把资本主义和俄国的“人民经济”(即村社经济)也对立起来,提出农村手工业中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因素,列宁针对当时社会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农民(即小生产者)的分化的现象深刻指出:“我国小生产者中存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趋向,清楚地表明资本主义和大众的贫穷化不仅不互相排斥,反而互相制约,并且无可辩驳地证明,资本主义现时已经是俄国经济生活的基本背景。”[67]对于农民分化的原因,列宁指出:“商品生产渗入农业愈深,农民之间的竞争、争夺土地的斗争、争取经济独立的斗争愈加剧烈,促使农民资产阶级排挤中等农民和贫苦农民的这一规律就必定愈加有力地表现出来。”[68]可见,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的矛盾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造成了农民的分化;对于民粹派宣称由于农民破产造成俄国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内市场问题,列宁指出:“农民的分化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国内市场,一方面使农民沦为雇农,另一方面又使农民变成小商品生产者,变成小资产者。”[69]可见,农民分化和农民破产不仅没有缩小国内市场,相反促进了俄国国内资本主义市场的建立。二是俄国地主经济逐渐演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列宁指出,由于社会分工导致俄国自然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转化。由于市场竞争关系促使一些商品生产者破产和另一些人发财。破产的小生产者就成为了雇佣工人,发财致富的商品生产者扩大再生产需要雇佣工人就成为了资本家,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列宁还分析了俄国农村资本主义所出现的各种过渡形式。俄国在1861年改革前是徭役制度。这种经济制度在农奴制社会里占据主导地位。1861年改革后农奴制被废除后,徭役经济也随之而崩溃。在资本主义经济不能一下子产生、徭役经济也不能立即消失的情况下,只能产生一种既包括徭役经济特征又含有资本主义经济特点的带有过渡性质的经济制度,这就是工役制。工役制是徭役经济的直接残余,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役制越来越受到资本主义的排挤而衰落下来,很快地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三是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在考察农民分化和地主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列宁还论述了俄国商业性农业的发展。1861年改革后俄国农业走上了商业化道路,越来越带有企业的性质。列宁通过考察改革后俄国农业的生产以及各种商业性农业的总的资料、商业性谷物业地区、商业性畜牧业地区、亚麻业地区、农产品的技术加工、市郊农业等具体情况,论证了俄国农业商业化的过程及其表现形式。他还强调:“商业性农业形式非常多种多样,它不仅在不同的地区形式各异,而且在不同的农场也不相同。”[70]“商业性农业的增长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国内市场。”[71]因为农业的专业化引起了各种各样的农产品交换,农村小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地主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产生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农产品越来越卷入商品流通,新的商业性农业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大等,这些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建立。
其次,列宁还从工业领域来考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批判了民粹派关于资本主义“人为”的谬误。列宁以技术结构为标准把俄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农民手工业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阶段。和农村资本主义一样,民粹派也否认手工业中存在资本主义成分。列宁指出,被民粹派叫做“人民工业”的个体手工业事实上和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俄国的资本主义就是在“人民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列宁根据地方自治局大量统计资料证明,“人民工业”最初和农业结合在一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小手工业者竞争加剧,“竞争无情地破坏了小手艺人和小手工业者在他们苟且偷安的生活中不受任何人和任何事物惊扰的宗法式乐园”[72]。在竞争中小商品生产者开始分化,“农民小手工业的扩大、发展和改善,只能是一方面分出少数小资本家,另一方面分出多数雇佣工人或生活得比雇佣工人更苦更坏的‘独立手工业者’”[73]。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工业同农业的分离,在这个阶段上还是以萌芽的状态表现出来,但是它毕竟已经表现出来了”[74]。
工场手工业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资本原始形式的手工业和小商品生产同大机器工业之间的中间环节。一方面它是小商品生产发展的高级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具有发展到大机器工业的趋势。因此,那种认为手工业生产是“人民性”而大机器生产是“人为性”且两者没有关联的观点是错误的。由于工场手工业的技术基础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者的技术,其生产发展缓慢。但是,社会分工在工场手工业中的发展,为大机器工业体系的出现准备了可能的条件。并且社会分工促进了资本主义人才队伍的成长,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力的地区分工,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和工业的分离。列宁还认为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工业与商业的交往比较频繁,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但这种分工是自发形成的,手工生产仍然保持着,生产方式进步缓慢。工场手工业有时为大市场服务,有时为全国的市场服务,因而这种生产方式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但这种不稳定的生产关系只有在大机器工业的条件才能达到高峰。
大机器工业是俄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在生产中广泛地使用机器体系。它带来的是技术的根本性变革和社会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动。列宁对此指出:“社会生产关系的最剧烈的破坏,各个生产参加者集团之间的彻底分裂。与传统的完全决裂。资本主义一切阴暗面的加剧和扩大,以及资本主义使劳动大量社会化。”[75]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只能以跳跃方式、以繁荣时期与危机时期的周期性的更替方式进行”[76],也就是以“不稳定性”的方式来实现发展,并周期性地将工人从工厂吸收进来和抛掷出去,小生产的破产就是由这种跳跃和“不稳定”的发展造成的。在这个时期,工业和农业彻底分离,“大机器工业把往往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工人集中在一起,已经绝对不再与宗法关系和人身依附的残余相妥协,并且以真正‘轻蔑的态度对待过去’”[77]。由于消除了封建残余,妇女和少年也可以参加生产,即使资本主义使这两类人的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是毕竟给他们创造了比以前更高的生活条件,使他们独立地融入社会。
列宁还分析了三个不同的阶级阶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明显对立基本上是从工场手工业中发展起来,在这两个阶级之间,还存在“大批中间分子,阻碍了这两极的发展。在机器大工业中,所有这些障碍都消失了;社会对立的两极达到了最高的发展”[78]。
再次,列宁还论述了俄国国内市场的形成问题。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与民粹派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俄国有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内市场。民粹派否认俄国存在社会分工的事实,认为“俄国国内市场由于农民破产和没有国外市场无法实现额外价值而日益缩小,而国外市场又是很晚才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年轻国家可望不可及的”,因此,“宣布资本主义在俄国没有根基和没有生命力已经得到证明”[79]。列宁对此进行了批判:“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全部发展过程的基础。”[80]他以加工工业与采掘工业分离、农业变为商品生产的实例证明俄国存在着社会分工,并且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人为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列宁引用《资本论》中的论述指出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关系:“由于社会分工,这些商品的市场日益扩大;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它们各自的产品相互作用变成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它们互相成为市场。”[81]列宁批判了民粹派关于农民的破产导致国内市场缩小的观点,他指出农民生产者的破产不但没有造成国内市场的缩小,相反地,促进了俄国国内市场的建立。生产资料变成了竞争中优胜者的资本,这被用来进行扩大再生产,最终也变成了商品,这就促进了生产资料市场的建立。小农破产就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就要在市场上购买自己的生活资料更大部分,这就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建立。[82]对于没有国外市场就无法实现额外价值问题,列宁认为困难的问题在于说明不变资本的实现,不变资本为了实现必须重新投入生产,必须在制造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两大社会生产部类之间进行交换,这就是整个产品的实现困难之处。他还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现论,提出不正确地阐述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就无法弄清收入问题。
驳斥了民粹派的错误观点后,列宁还通过下列问题论证了俄国国内市场不是人为的产物。他分析商品流通和人口关系,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但需要大量的在职工人,而且还需要大量的失业或者无业的工人作为用工储备。他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工业人口与农业人口的关系,指出农民离开土地到工业城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旧的生活方式比起来,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83],也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这些与日俱增的外出务工人员,极大地促进了国内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他通过分析雇佣劳动的使用和劳动力国内市场的形成,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问题上。雇佣劳动的普遍程度差不多具有最大的意义”[84],如果没有充足的雇佣劳动力,“俄国资本主义永远也不能发展到目前的高度.而且连一年也不能存在”[85]。大批雇佣工人的出现,对于劳动力国内市场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列宁认为,国内劳动市场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两个不同的阶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剧和深化的过程。“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建立,是由于资本主义在农业中与工业中的平行发展,是由于一方面形成了农业企业主与工业企业主阶级,另一方面形成了农业雇佣工人与工业雇佣工人阶级。”[86]这样,列宁从上述多种角度论证俄国国内市场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总之,列宁根据各类统计资料的分析,通过对俄国各种经济制度和社会阶级结构的论证,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在俄国的农村和城市占据统治地位,俄国已经完完全全地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3.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从1861年改革到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并取得巨大成就。但与同时代的西欧资本主义相比,俄国资本主义还比较落后。这就决定了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列宁指出:“在对资本主义的关系上,俄国农民的境况和我们在奥地利、德国等国看到的完全相同。我们的‘特点’就是我们落后。”[87]
俄国资本主义落后性的表现:一是俄国生产“技术不发达”,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这突出地体现在工农业生产部门上。俄国资本主义农业虽然取得了“资本主义的进步”,“同样毫无疑义的是,这个进步同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譬如美国)所能达到的速度比起来,是非常缓慢的”。[88]农村的小商品生产者们由于经营规模小和资金有限,不需要也无力使用农业机器。甚至到19世纪初20世纪初,“1300万小业主使用极其可怜的、简陋的、陈旧的农具耕种自己的份地和地主的土地”[89],当时工业领域现代化的设备很少,列宁对此说:“俄国自农民获得解放后大半个世纪内,铁的消费增加了4倍,但是俄国依然是一个难以置信的空前落后的国家、是一个贫穷和半开化的国家,它所装备的现代生产工具比英国少3/4,比德国少4/5,比美国少9/10。”[90]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大工业的产值在整个工农业总产值中仅占42.1%。
二是20世纪初的俄国资本主义还处处打着农奴制的烙印。列宁经过考察后指出:“无论在俄国地主土地占有制或农民份地占有制中,都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封建残余。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业中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和农村中骇人听闻的落后状态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91]俄国社会中农奴制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存。列宁曾在《19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中概述说:“在19世纪末的俄国,不仅可以看到最发达的、美国式的纯粹资本主义剥削的一切‘美妙的东西’,而且还可以看到纯粹中世纪的、在先进国家中早已消失了的工役制和徭役制的经营方式。俄国所有纷繁复杂的土地关系,归结起来就是农奴制的剥削方式和资产阶级的剥削方式交织在一起。”[92]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俄国农村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缓慢。列宁在《富农经济的高利贷及其社会经济意义》的书评中提出:正是中世纪制度的残余如农民对份地的依附、不平等的捐税等阻碍了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必然后果就是资本的最低和最坏的形式——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极端盛行”[93]。甚至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产业资本和机器大工业还没有占主导地位。
三是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依赖于沙皇政府和外国资本。俄国资产阶级形成时间较晚,并且在沙皇政府的工商业扶植和关税保护政策下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独立发展的能力。并且相当一部分资产阶级脱胎于封建贵族大地主和沙皇政府官员,一般对内依赖政府的军事订货和财政扶持,对外依赖攫取利润为目的的外国资本投资,很少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些势必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造成经济缺乏自主性。因此,列宁认为俄国的资产阶级“不象美国资本那样是自由的强大的资本的代表,而是靠国家援助和同黑帮地主百般勾结,搞种种诡计的一小撮垄断资本家,正是这些黑帮地主靠自己的中世纪的地产(拥有约7000万俄亩良田)和压榨,使5/6的人民遭受穷困,使整个国家停滞不前,腐化衰败”[94]。由于俄国资产阶级大部分脱胎于旧的社会阶级,与沙皇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一方面想依靠人民,另一方面又害怕人民的革命的自主活动,因此他们所追求的只限于建立一个走上正轨的、并受到君主制和两院制保护而免遭无产阶级侵犯的资产阶级社会”[95]。1905年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开始走上反对革命同专制制度妥协的道路,“这样的阶级由于自由主义而软弱无力,不能指望它实行民主变革,它敌视工人,背弃人民,投奔了右派”[96]。因此俄国资本主义不能给广大劳动群众带来自由和民主。当俄国资产阶级发展起来后,通过金钱与统治阶级搞权钱交易,以实现其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同时,俄国是一个军国主义色彩比较浓厚的国家,对外发动扩张战争需要资金,对内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需要资金。列宁所在的社会民主工党报刊这样指出:“欧洲资本在拯救俄国的专制制度。没有外国的贷款,俄国的专制制度是不能支持住的。”[97]这些情况造成外国资本控制俄国的经济命脉,许多俄国企业是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俄国经济不自主,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处于被动地位。这突出地体现了俄国资本主义落后性。
四是残存的旧制度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对于上述现象,列宁分析说:“它不能不是缓慢的,因为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残存着这样多的旧制度,这些旧制度与资本主义不相容,阻碍资本主义发展。使生产者状况无限制地恶化,而生产者‘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并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98]他首先指出工役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工役制造成技术停滞和农村中一切社会经济关系停滞,因为这种工役制阻碍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分化,使地主不受(比较而言)竞争的促进影响(地主不去提高技术,却降低对分制佃农的份额,顺便说一下,在改革以后的许多年以来,许多地方都确有这种降低份额的情况),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从而阻碍迁徙和外出做零工的发展,等等。”[99]1861年改革后,工役制作为封建徭役制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形式出现了,它带有农奴制的残余,束缚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多种条件,阻碍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地主土地占有制(农奴制土地占有制)是工役制经济存在的基础。这个制度是导致俄国发展落后的主要因素。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已经近半个世纪,但它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仍然是农奴制性质。虽然封建贵族和农奴主占有大量土地,但他们根本没有工具和人力去耕种。因此,“在大地产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小规模耕作、小规模经营,也就是说不可避免地要用小农的农具来耕种地主的土地”[100]。这样,“在俄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上,这种现象所造成的经济后果就只能是各种类型的‘工役’经济即旧徭役制残余极其普遍的存在”[101]。地主土地占有制(农奴制土地占有制)就成为俄国资本主义落后的根源。
由于经济基础的落后性,决定了俄国上层建筑还处于封建地主阶级专制状态。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所有的欧洲国家中也只有俄国)直到现在还保存着专制政府的无限权力,也就是保存着这样一种国家机构,沙皇一个人能够任意发布全国人民必须遵守的法令,而且只有沙皇任命的官吏才能执行这些法令”[102]。落后的政治上层建筑反过来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五是俄国多重而尖锐的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由于俄国的落后和改革的不彻底,使得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在这里表现得更为尖锐。当资本主义侵入到俄国农业之后,“农民之间的竞争、争夺土地的斗争、争取经济独立的斗争愈加剧烈,促使农民资产阶级排挤中等农民和贫苦农民的这一规律就必定愈加有力地表现出来”[103]。列宁还进一步指出在俄国农民中“没有一种经济现象不表现出利益的斗争和摩擦,不意味着对一些人有利而对另一些人有损。租地、买地和截然对立的两种类型的‘副业’是这样,经营的技术进步也是这样”[104]。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农村充满经济利益的斗争,农民资产阶级和贫民之间存在着固有的资本主义竞争和矛盾冲突。与此同时,工业领域中的情形也一样。俄国资本主义还带有大量的封建残余,与专制的沙皇政府既有依赖的方面,又有获得与其经济地位相符的政治地位的要求。广大人民群众既受资本主义的剥削,又受到封建地主的压迫。列宁指出:“专制制度和日益发展的资产阶级社会的需要之间存在着无法消除的矛盾。专制制度不能不阻碍社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知识分子(没有他们,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是不可想象的)的利益与专制制度的冲突会愈来愈大。”[105]
当俄国被1900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进去时,当时俄国大量工厂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资产阶级囤积或销毁大量产品,而人民大众却极端贫困、饥寒交迫。俄国是封建落后的农业大国,在这场工业危机期间,沙皇政府肆无忌惮地对农民进行剥夺,以援助受到经济危机打击的地主和工业资产阶级。如沙皇政府在1901年把西伯利亚官地拨给私人使一些地主和贵族受惠。与此同时,俄国资本主义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是“工人的状况却随着资本主义的增长而日益恶化”[106]。地主和资本家占有的财富和奢侈程度大大增长,广大农民和工人却谋生越来越困难,占有财富与资本家之间的差距也愈来愈大。“富人得到的是生产增长和商业繁荣带来的收益,工人和农民得到的却是人造黄油和脱脂牛奶。”[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