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高校要在人才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48]。高校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最集中的地方,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应当在人才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 在培育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是人力资源。怎样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关键是要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为什么教育这么重要?因为学校的功能是培养人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不能适应未来国家发展的需要,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改革人才培育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的高校完全可以培养出一流人才。20世纪50年代,包括“两弹一星”专家在内的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都是我们的高校自己培养的。怎么样发现和培养人才呢?
要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我们的人才培养仍然滞后,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很好发挥高等院校的主体作用,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不够,行政化色彩浓厚。要通过深化改革,下放相应权力,让高校真正拥有办学自主权。同时强化高校培养人才的主体意识,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第一责任,精心谋划,科学安排,认真组织实施。要加强专业改革与建设。依据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主体,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重点产业发展的需求,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学科专业体系及动态调整机制。
要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有的高校反映,他们学校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没有很好对接,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出现了教育投入的低效益,也影响了事业的发展。另据相关报告显示,我国应届高等教育毕业生占整体未就业青年比例,从2015年的35%,增至2016年的45%,市场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未来高等教育市场依然具有增长潜力,同时将更注重大学生的应用技能。所以要改革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未来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协同培养机制,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推动高等学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多方联手,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推动实施培养措施。要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尽快补齐短板。新时代要特别注意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49]落实上述要求,必须把教育体制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全方位全领域推进。当前特别要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彻底改变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行业部门办学校、学科偏窄、学校规模偏小、力量分散的状况,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置。要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要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教育优先发展,人才优先发展,是国家战略,是民族振兴的长远之计。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50],都与人才问题密切相关。因此要舍得对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政府不断加大投入,社会多方筹集,企业积极捐助等,多途径提供经费保障,有效支撑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人才发展。
二 在优化人才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才结构优化是指从组织的战略发展目标与任务出发,认识和把握人才群体结构的变化规律,建立一个较为理想的人才群体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开发人才资源,人才队伍状况发生了很大改观。但我国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人才的行业分布、地域分布、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层次结构不够合理,高级技工在技工中的比例偏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一方面人才缺乏,一方面人才浪费,甚至出现就业困难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没有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供需脱节,高校培养的人才在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
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全面优化人才结构。从高校角度讲,要把学科专业的科学设置放在突出位置,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时俱进地培养人才。如适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加大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培养发展新动能急需的人才。适应服务业发展趋势,努力增加发展第三产业的人才。适应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抓紧培养社会工作人才。适应传统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企业家反映现在很多技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三五年之后才能成为合格技术工,因此要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51]的要求,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制。还要适应国际化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经验,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强调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时提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52],实际也是对优化人才结构的要求,要很好落实。
要特别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成长关键期的培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3]青年人才的成长成才是国家创新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非常关键的因素。有研究证明,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部分人的创新发现都是在37岁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说:“未来总是属于年青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54]高校对于青年人才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从专科生、本科生到研究生,这一时期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关键期,抓住这一关键期的培养教育,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和科学的育人方法,国家就会多出人才;抓不住这一关键期,青年人才的成长成才就没有希望,国家的人才战略就会落空,就等于没有抓住未来。
要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优化教师队伍的人才结构。教师的素质要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所占比重要尽快增加,教师资源要优化配置,切实把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施展才华。这种配置不能用计划经济的调控模式来进行,而是要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来配置。但是人才的竞争要尊重规律,有序进行。现在的人才竞争,西部地区反应很强烈。有的不择手段挖墙脚,恶性竞争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现在的人才竞争不是在政府和政府之间,而是在很多市场主体之间。特别是高校放权之后,很多高校有自主招工权,能够主导引进人才,竞争就愈演愈烈。在这种背景下完善人才结构,一方面要鼓励人才流动,因为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配置的必然规律,是优化人才结构的重要渠道;一方面要完善政策,正确引导,特别要防止跳槽专业户,对一些无序的人才竞争要加强管控。东部发达地区要眼睛向外,不要光盯着国内,要更多地到发达国家去引人才、挖人才。针对现在抢人才很大程度上就是抢头衔、以头衔论英雄的实际情况,人才政策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采取必要的制约措施,合理调节高层次人才配置。如福建省出台文件规范高层次人才流动,规定“高校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不得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头衔’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高校要处理好人才‘内培外引’关系,在积极培育自有人才的同时,鼓励拓宽海外境外引才渠道,不倡导省内高校互挖人才,不鼓励省重点建设高校从省内山区高校引进人才。”[55]
三 在提高人才效益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才效益是指人才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价值,提高人才效益是新时期人才管理的本质要求,人才管理工作的实质和根本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即人才效益。高校既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人才资源多,人才层次高,必须把这些人才合理利用好,把他们的效益充分发挥好。
要把高校人才的效益体现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上。人才是特殊产品,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是特殊岗位上的人才,品德要好,素质要高,能力要强,形象要佳。要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引导教师把培养人才当作自己的首要职责,潜心教书育人。要通过多种措施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用为本是人才发展的核心价值。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人才而言用就有价值,不用就没有价值。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的主体,还应当是用人的主体,这个主体应该有充分的权力和匹配的能力,把高校自身的一大批人才使用好。要优化用人环境,充分调动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分类评价办法,合理安排使用高校各类人才。建立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制度,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指挥棒的问题,很多问题都出在指挥棒上,比如高校抢人才,也是一个评价问题。现在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在职称评审中把外语和计算机考试不作统一要求,非常适合人才的管理。职称制度的核心就是要把权力下放到用人主体,如何评价人才,用人主体最有发言权,政府主要是制定标准加强监控,对职业资格严格控制。
要把高校人才的效益体现在出成果和成果转化上。高校既有教学又有科研,既出人才又出成果,而且许多高校科研实力很强,科研平台多成果也多,要把高校人才多、成果多的优势转换为现实推动力、现实生产力,依靠人才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在山东省2017年科技奖励大会上,高校依然保持原始创新方面的明显优势,在全省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项中,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数量分别占总数的72.7%和75%,包揽了全部一等奖项目。全国的情况也大致相当。高校的人才不能为科研而科研,为出成果而出成果,还要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多种措施转化创新成果。政府要切实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环境,搭建转化平台,提供政策保证。要纠正把人才当作干部来管理的做法。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要防止把人才当干部管理。中央出台文件已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专业人员经过批准可以兼任三个社会团体和基金的职务。还有股权激励问题,中央也有了明确规定,扩大人才股权、期权激励,这也是制度改革的核心点。股权激励是经过世界上反复验证的最有效的人才竞争条件,它不仅承认了人才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而且把人才的发展和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人才,重点是科技人员。科学家毕竟是少数,数量庞大的科研人员是创新的主力军。用好科研人员,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他们‘名利双收’。名就是荣誉,利就是现实的物质利益回报,其中拥有产权是最大激励。”[56]中央已开始制定出台有关激励政策。股权、期权激励对事业、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制度设置。
四 在吸引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端引领是人才发展的重要模式。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对人才而言,哪个地方的高校多,哪里的高层次人才就多。高校是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重要阵地,是吸引人才的“梧桐树”。一所高校可以拥有几十名院士、几百甚至几千名博士。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是密不可分的,舞台大、平台多,高层次人才自有用武之地,引进人才就具备了前提条件。因此要全方位开放办学,多领域合作创新,利用高校阵地吸引各类人才,服务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从国际上看,为了提升国家的科技发展和提高生产力,国外许多国家都争相推出各种措施吸引外来人才,如美国、韩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从中获得了很大利益。美国能成为全球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其世界一流的大学能够通过各种措施吸纳全世界最优秀的青年人才去美国深造,而且毕业后许多人才入籍美国。从国内来看,各地纷纷调整人才发展战略,扩大人才政策开放度,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前所未有。广东、江苏、浙江等高等教育大省强省,由于加强人才发展综合环境建设,人才队伍得到优化,人才制度优势和竞争力明显提升。高校集中的北京、上海和近些年大力度引进高校的深圳市,立足国际化,以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和优厚的人才政策,吸引汇聚全球高端人才,努力培育未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深圳的一系列人才政策和改革举措推动着这座开放之城从制造之城嬗变为创新之都。由于重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建设,重视创新,创新成果集中涌现,全球创新人才聚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70%,单位GDP能耗全国最低。其他许多省市也都在人才和创新问题上大做文章,形势逼人。青岛市已引进并运行的高校有13所,已签署合作协议并正在推进的国内外高校16所。山东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一批“985”“211”高校在青岛设立校区,还有多家名校扎堆“落户”青岛建院建所,进行高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这非常有利于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为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和政策支持,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也就更有利于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思想的重要内容。如何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57]人才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今后人才的流动将以智力流动为主体,因此要改变观念,弹性引进人才。不是说一定要把人才引进来,而是人才要为我所用,只要为我所用就是引进了人才。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和国家尊重广大留学人员的选择,回国工作,我们张开双臂热烈欢迎;留在海外,我们支持通过多种形式为国服务”[58]。2014年在上海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59]这是新时代人才开发的重要方针,是人才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落实到高等院校的人才工作中,落实到每个人才的发展中,落实到整个人才队伍的发展中,落实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该文为中国人才研究会课题,获得2017—2018年度中国人才研究会优秀课题成果奖一等奖;刊载于《人才研究》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