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 篇
第一章 概 论
一、定义与病原体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A组16、4、5、7、9、10型,B组2、5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 viruses 71),其中以EV71及Cox A16型最为常见。Cox A16感染所致疾病症状较轻,很少有死亡病例,EV71引起的HFMD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并可以大规模暴发流行,对儿童造成了极大威胁。
肠道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病毒属,包括64个血清型。病毒体积小,呈球形,病毒衣壳为对称的二十面体,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基因组长约7. 4kB。基因组仅含一个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两端为保守的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5′端UTR共价结合1个小分子蛋白VPg,与病毒RNA合成和基因组装配有关;3′端有poly(A)尾,加强了病毒的感染性。病毒颗粒裸露无包膜和突起,主要包括4个病毒外壳蛋白(VP1、VP2、VP3和VP4)和7个非结构蛋白(2A、2B、2C、3A、3B、3C和3D),4种结构蛋白中,VP4包埋在病毒粒子外壳的内侧与病毒核心紧密连接,VP1~VP3暴露在病毒颗粒表面,因而抗原决定簇基本上位于VP1~VP3上。VP1是主要分布于病毒颗粒表面的衣壳蛋白,是中和抗原位点的主要组成部分,该区段的核苷酸序列与肠道病毒血清型相关。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该病毒耐酸、不耐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因此应经常暴晒衣被。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环境生存能力与环境有关,可在污水中长期存活。
二、重大流行事件
手足口病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首先发生于加拿大,并于同年被新西兰Seddon最早加以描述和报告。随后,多国学者分别从患者的粪便、咽拭子、疱疹液等标本中分离出Cox A16或EV71。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日本是历史上记载发生手足口病最多的国家之一,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以Cox A16流行为主,1973年和1978年以EV71为主,发病多为良性,但也观察到并发无菌性脑膜炎病例。1994~2003年日本约每3年出现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EV71毒株的基因型也与以往不同。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暴发EV71流行,705人发病,149人致瘫,44人死亡。根据英国皇家全科医师学会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英国1963年以来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
20世纪90年代后期,手足口病开始东亚地区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沙捞越发生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沙捞越卫生署报告1~8月总病例2628例。2007年马来西亚再次出现大规模暴发流行,全国报告5380例。
2000年新加坡发生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报告3790例。2001年报告16 228例,2005年报告15 256例,2006年报告15 282例,2007年报告20 003例。2008年再次发生大规模暴发,在2008年前24周报告15030例。2012年新加坡手足口病发病较2011年同期升高,截止2012年4月7日,已报告10724例。
2003年越南胡志明市暴发手足口病导致的脑炎,2011年越南全国暴发手足口病,全国报告超过112 000例。
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大规模手足口病暴发流行,从3月份到年底报告病例数共计129 106例。
我国内地于1980年在广州首次报告1例5岁男孩患手足口病,同一时期患儿所在幼儿园同班中的5名儿童也有类似病史及皮疹,1981年上海报告26例手足口病病例。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经过2年低水平散发后,1986年再次暴发,是我国首次报道的较大规模手足口病暴发流行。1983年厦门市也发生手足口病流行,3~6月间共发现157例。2000年山东省招远市暴发手足口病流行,3~8月共报告手足口病2026例。2007年山东省发生手足口病大范围流行,全省共报告39 606例。2008年3月,安徽省阜阳市暴发手足口病流行,5月1日安徽省政府决定,把应对此次疫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Ⅲ级反应提升为Ⅱ级反应,截至5月2日,阜阳累计报告手足口病3736例,死亡22例。
我国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三、现代防控措施
(一)健全组织
成立手足口病防控领导小组、治疗专家小组,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分级管理要求等法律法规建立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制订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院感染控制方案、预检分诊制度、消毒隔离措施、儿童就诊流程、转诊流程,使医务人员工作有据可依。定期对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监测和总结,提出对策,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及时上报手足口病疫情发展态势及下达上级有关收治手足口病和防控精神。
(二)防治培训
提高医务工作者及有关人员对手足口病的防控意识是做好疾病防控的关键。积极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和消毒隔离技术培训。提高医务工作者及有关人员防治手足口病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认识手足口病的传染性、传播途径、发病特点、诊疗原则、预检分诊制度、个人防护、消毒隔离措施等的重要性,避免交叉感染,熟悉掌握医院感染的防控知识,及时正确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三)预检分诊
实行预检分诊,设立预检分诊处、手足口病专用诊室和候诊区,有专用进出通道和明显的标识。如遇发热或有皮疹患儿排除手足口病后方到普通门诊就诊,发热伴皮疹患儿引导到专用诊室就诊,对不排除或不确诊手足口病的患儿,单间留观室隔离观察,确诊的患儿定点医院住院治疗。每次诊室内只能为1名患儿,医务人员对每一位患儿诊疗后,均应立即洗手或用消毒液消毒双手。诊室及候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开窗通风,让空气流通,做好患儿之间的保护性隔离,减少在诊室及候诊区的逗留时间,减少发生交叉感染的机会。门诊医师在接诊中要仔细询问病史,着重询问周边有无类似病例以及接触史、治疗经过,体检时注意皮疹、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及肺部体征。普通病例可门诊治疗,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在病情变化时随诊。重症病例应收入院治疗。危重病例及时收入重症医学科救治。
(四)疫情报告
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严格疫情的报告,各级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疫情报告信息进行逐级审核。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日浏览并分析监测数据,发现异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现死亡病例,应及时核实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向下级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反馈疫情分析信息。杜绝手足口病疫情的漏报、迟报、瞒报、谎报等情况。
(五)消毒隔离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患儿时应佩戴帽子、口罩,并及时更换,如有污染随时更换,诊疗、护理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可能接触患儿的分泌物、排泄物时要戴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用消毒剂消毒双手。诊疗过程中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因手足口病无交叉免疫,普通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最大限度地避免交叉感染。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环境中生存,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故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每日1次,每次30~60分钟,病室加强开窗通风换气,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外界空气温度较低时,可适当缩短通风时间,增加通风次数,病区禁止吸烟,以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洁净、温度适宜。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患儿出院、转院、死亡后,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处理。病区地面清扫时应采用含氯消毒剂湿式清洁方式,每日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床扶手、床头柜、床护栏、玩具、桌面等进行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2次。严格落实陪护探视制度,陪护人员及家属出入病室要进行严格消毒,疾病流行期间,严禁无关人员出入病房。医护人员的手是携带病原微生物的载体,尤其是护理人员和患者接触频繁,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病区安装感应式水龙头,每个洗手池上张贴六步洗手法示意图及配有擦手纸巾或干手设施,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六)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是常见、多发性传染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目前针对手足口病还没有特异性疫苗,掌握手足口病预防知识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政府机构、医疗机构等做好卫生健康宣教,采取多种宣传形式积极宣传手足口预防知识,印刷并张贴、分发相关宣传资料,对公众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向家长讲解手足口预防措施、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疾病预后等,让家长认识到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不必造成心理恐慌。指导家长做儿童卫生保健,指导儿童正确洗手,倡导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注意孩子的营养与休息,提高机体抵抗力。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发热、皮疹等相关症状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四、问题与展望
(一)传染源、易感人群难以控制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在流行过程中隐性受染者比显性发病者多百倍以上,而成人大多是隐性感染,这种潜在的威胁给手足口病传染源的控制带来极大的困难。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3岁以下幼儿体内没有EV71的保护性抗体,而且此年龄段儿童自理能力差,自我防范和保护能力弱,很难通过卫生教育实现自我卫生习惯的改善,不能主动发现首发症状,造成疾病传播,而且此年龄段儿童主要分布在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这些单位人员较集中、校医往往配备不足,而且部分单位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认识不够,未设置医务室或医务室无专业医务人员,由教师兼职承担传染病防控工作,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使预防工作落实不到位。部分农村地区环境条件较差、群众卫生意识淡薄,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成为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之一。基层医疗机构设施不完善、社区医生少,工作量大,对手足口病的诊断经验欠缺,容易造成漏诊、误诊,使感染者再次成为传染源。基层疾控机构人员和能力相对薄弱,不能及时有效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无法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等防控措施,故使得传染源难以发现和控制,从而造成较大范围内的流行。
(二)传播途径复杂
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如经粪-口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污染的公共游泳池、医疗器械的交叉传染等也会导致感染。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传染性强、可在外环境下长期存活、不同亚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所以在短时间内可引起大流行。
(三)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
手足口病疫情发生快,短期内患者急剧增多,医院措手不及,床位数不够并且无法在短期内设置专病病区,只能将患者临时安置在某一区域进行诊治,造成病区设置不合理。由于短时间收住了大量患者,医生、护士都可能是从其他病区临时抽调而组成的医疗队伍,未进行系统、全面的岗前培训,病区没有确定的感染监控医生和感染监控护士,病历书写简单。遗漏不典型、重症病例,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容易漏诊,漏诊后可能出现严重后果。陪护管理制度不严,致使病区家属过多,人员流动性过大,不能保证病区的清洁卫生。出院患者疏于管理,部分出院患儿仍存在传染性,出院后自由活动,不限制其上学或上幼儿园,有可能成为新的传染源。
(四)疫苗研制
疫苗是目前一致公认防控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措施,但到目前手足口病疫苗尚处于临床前研究和Ⅰ、Ⅱ期临床试验,尚无成熟的产品问世。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病原体多,疫苗的制备较困难,目前,除脊髓灰质炎外,肠道病毒尚无疫苗可供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为EV71型和CoxA16型,由于EV71型是目前手足口病的主要流行株,容易变异而引发大流行,且引起的临床症状较重,致残及病死率较高,因此目前手足口病疫苗的研究主要着眼于EV71疫苗的研制,关于EV71疫苗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表位肽疫苗和病毒样颗粒疫苗。EV71疫苗的研发尚存在的许多问题,目前对EV71病原学、病毒的感染及致病机制等均缺乏了解,缺乏系统分子和血清流行病学资料,缺乏成熟的疫苗抗原和抗体诊断试剂,缺少适宜的动物模型,猕猴虽然对EV71易感,但因发病不典型以及成本较高而受到限制。EV71仅能感染出生1~7天的乳鼠,乳鼠模型存在的问题是并非所有EV71病毒均能建立乳鼠模型,在已成功建立的EV71乳鼠感染病毒株中,仅少数EV71为临床分离病毒,多数均为鼠适应突变病毒株,与人体自然感染仍存在较大不一致性。不同乳鼠模型保护效果缺乏可比性,各实验室的研究数据难以进行横向比较和评价,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EV71病毒致病机制不清,病毒表现出明显的动物日龄感染差异。
(五)展望
手足口病已成为全国高发传染病之一,发病范围广、影响大,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等已经高度重视,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救治方案不断完善,公众卫生意识逐渐增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越来越健全、完善,而且在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支持下,我国EV71疫苗已初步形成了产、学、研联合的模式,对疫苗的研发起到了促进作用,相信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手足口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李秀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