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成语课堂(个人修养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仁義道德

 rén yì dào dé

儒家所提倡的仁愛正義等行為標準。後亦泛指道德規範。

唐韓愈《原道》:「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他滿口仁義道德,但行事卑鄙無恥,真是個現代「岳不群」!

「道」,在中國傳統哲學中是一個意義繁複的字,其中最著名的是道家的「道」和儒家的「道」。道家之道實為老子之道,主要指宇宙萬物的本體或本原。

那麼,甚麼是儒家之道呢?儒家的道實為孔子之道。孔子的道不同於老子之道;不是物道,而是人道。它主要包含仁和義兩個方面。

仁,以愛人為核心,具體地講,就是要做到「孝悌」、「忠恕」、「克己復禮」、「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仁以親親為大,因此孝悌是仁的根本。把孝悌、親親思想推廣到他人,即為忠於君、信於友、恕於人,推己及人,成己成人,克己復禮。而義,就是合宜,即行事要與自己的身份角色相配合。

孟子有一次謁見魏惠王,惠王問:「老先生不遠千里到此來,將有利我國嗎?」孟子道:「君王何必談到利呢?有仁義就可以了。君王問:『如何才能利我國?』大夫問:『如何才能利我家?』百姓問:『如何才能利我身?』舉國上下都爭奪這個『利』字,國家就很危險了。沒有仁心的人會遺棄父母,沒有忠義的人不會報效國家。」惠王道:「先生說得對極了。」

這就是儒家的道,它影響了自孔子以來兩千多年的中國讀書人的言行。

如果孔子或孟子生活在今天,他們對當今一般中國人的道德價值觀會有甚麼反應?

以「傳統中國的仁義道德價值觀仍適合當今香港社會所需」為題,組織一次辯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