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青年民生发展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创新创业

一、在职青年创新创业调查数据分析

在职青年工作基本稳定,生活重心是如何过好当下,关注重点是怎样面对眼前的工作生活。因此调查问卷的设计中创新创业并不是重点,但从调查问卷中青年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态度方面还是可以体现出涉及创新创业方面的几个特点。

(1)自主创业的青年在青年群体中比例不高。所有样本中从事个体自由职业的人数为4.6%,其他绝大多数为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就业的青年。

(2)关注“就业创业”的比例不低,但并不是青年最关注的问题。最关注问题的前三项是住房(23.3%)、物价上涨(11.1%)和食品安全(10.3%)。再次就是就业创业(9.2%),高于环保、医疗、子女教育、婚恋等其他选项。

(3)在工作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会努力去改变现状,积极应对,而不是消极放弃。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主要感受到的工作压力的前三位是工作任务繁重(23.5%)、薪酬制度不合理(18.9%)和晋升比较困难(16.3%)。

(4)对于工作中的问题和困扰,选择应对方式的前三项是:努力去改变现状,使情况向好的一面转化(25.3%),制订一些克服困难的计划并按计划去做(22.9%),向有经验的同事、亲友求教解决问题的方法(18.1%)。

二、高校青年创新创业调查数据分析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高校青年作为创新创业未来的主力军,一直是我国“双创”工作的重点。为了解长三角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找出高校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把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作为高校青年问卷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了解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些基本情况和高校青年对创新创业的认知态度、当前的创业环境、影响高校青年创新创业意愿的因素等。

1.高校青年对创新创业的认知

调查显示,与在职青年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就业创业成为了高校青年高度关注的第三项问题。高校青年最关注的三个方面是住房、租房问题(18.0%),校园安全(12.4%),就业创业(12.0%)。有创业意愿或者已经创业的高校青年比例较高。受访对象中,已有创业计划的占比达25.5%,已经开始创业的占3.0%,已经创业成功的有0.8%,不打算创业的占70.7%。在长三角地区3152名大学生的调查样本中,关注创业的大学生(包括已经在进行创业活动的和计划创业的两部分群体)占比为29.3%,已经开展创业活动的比率达到3.84%。这其中已经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比率为0.08%。

另外,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创业的关注度呈现差异。关注创业的男性大学生占男性总样本的比例为42%,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大学生的比例23%。目前长三角地区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的在校大学生,年龄范围主要集中在“90后”和“00后”两个阶段,他们已经成为最具潜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基础。在关注创业的大学生群体中,1995~1999年出生,即年龄区间在20~24岁范围的大学生占到65%比例,2000年后出生的学生占到28%比例,“95后”和“00后”已经成为创新创业主力军。不同学历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关注度呈现差异。按照关注创业的大学生数量在学历群体样本数量中的占比来看,博士生关注创业的比例最高,达到58.8%;其次为大专院校学生,占比47.2%;硕士学历和本科学历的占比分别为29.7%和26.5%。

长三角地区高校青年对当前社会创新创业环境的总体评价较为正面。关于当前创业环境的感受,10.9%认为较差,59.5%认为一般,19.7%认为较好,9.9%表示看不清楚。

2.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的认识

各高校对于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比较重视,在过去十年里,各高校陆续设立创新创业学院。积极丰富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增进帮扶,深化创业教育改革。以必修课、选修课、主题讲座、培训辅导及在线公开课等多种方式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双创教学。高校在校内结合本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内容较为丰富全面,但引进校外创业教育机构提供系统培训的课程较少,只有8.8%。高校开设的创业课程内容主要有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类课程(25.2%)、传承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主题讲座(17.6%)、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类课程(17.6%)、与创业竞赛相关培训课程(16.7%)、与专业教育相关的创业课程(13.3%)。这些课程内容覆盖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较为系统全面。

高校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资源丰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本校教师(占49.8%),其次是专门的创业导师(占19.1%),再次是外聘机构的教师(占16.7%),还有部分企业家(占11.0%)。总体来说师资以“体系内循环”为主,相对缺乏实际创业经历和创业经验。且课程设置多数为选修课和讲座课。两项占比分别为27.6%和25.7%。其他作为必修课的有17.8%,在线开放课程的是11.0%,培训辅导7.5%,社会实践7.2%,游学交流2.3%。以选修课和讲座课为主使得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学科严谨性和系统性,比较松散。部分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学院,通过聘任优秀企业家、优秀创业实践者、创投机构负责人等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深度指导,形成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在校大学生们对于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改进建议集中在课程应该多与实践相结合。其中包括要求加强实践指导(22.4%)、加强案例指导(16.3%)、增加交流和到企业的学习机会(15.4%)、导入实战型师资(13.6%)、加强创业精神指导(11.9%)。对于课时的长短,9.3%的学生认为目前课程拖沓,需要缩短课时,9.4%的学生认为目前课程内容不足,需要加长课时。这反映出的问题是课程只要有“干货”、有创业的实际操作经验,在校大学生们还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程安排并希望能够适当延长课时。总体上在校大学生们希望双创教育能加强实践指导,增加案例指导类型的教学,增加交流和企业学习的机会,同时希望学校引入更多实战型师资资源。

3.影响高校青年创新创业意愿的因素

关于青年创业意识萌发和创业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由调查可知,企业实习环节、与企业家接触学习、创业沙龙、交流与分享三项影响力相对较大,调查数据反映出在校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非常重要(见表3-1)。

表3-1 在校大学生对于创业意识萌发和创业活动影响因素的看法/%

4.高校青年对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得到支持与帮助的认知

当前高校青年中存在较多的贷款情况,其中用于创业的比例非常低,一般贷款都用于消费,贷款占创业资金的1.0%。这说明在创业过程中高校青年寻求贷款支持的占比非常少。

对于阻碍个体创新创业的因素,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各占近50%。外界因素中所需资源不足占30.8%,家庭不支持占9.1%,社会环境不好占10.1%;自身因素中内在动力不足占24.1%,自身能力不足占25.8%。这说明高校青年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有一定的客观性,分析较为理性,对于创新创业所需的内外在要素认识较为到位。高校青年认为阻碍个体创新创业的外界因素主要是缺少自身所需资源,包括政府支持、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同时也客观分析了自身的动力和能力问题,没有单向考虑创新创业问题。

关于创新创业过程中希望获得哪些政府支持,高校青年的期望总体是点多面广。具体包括希望政府资金支持(22.9%),希望政府在创业实训、技能培训方面予以支持(18.6%),希望税收、贷款、审批流程等信息咨询支持(17.6%),希望办公场地支持(14.5%),希望政府承担创业风险和宽容失败方面的支持(14.4%),希望政府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支持(12.0%)。这说明高校青年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对政府支持的期望值是全方位的,涉及资金、场地、税收、人力资源、智力支持等各领域。

当在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扰时,得到的支持和解决问题的帮助来源依次是家人(31.2%)、朋友(25.6%)、同学(18.1%),还有是师长(10.4%)和恋人(9.1%)。党团组织(1.5%)、社团和宗教组织(0.7%)等非常少。这总体说明在青年创新创业的支持体系中,家人和自身的社会关系是主要支撑力量。

三、青年在创新创业方面呈现出的特征、问题及对策建议

青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长三角青年的创业创新受到主观因素和地区客观创业环境的影响较大,综合以上调研数据,长三角地区高校青年和在职青年在创新创业方面呈现出显著特征,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青年群体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基本状况

第一,青年中创新创业人数总体占比不高,但对创新创业的关注度较高。调查数据显示当前青年中自主创业的人数不到5%,绝大部分青年还是选择就业,但在就业和就学青年人群中对于创新创业又非常关注,这说明长三角地区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创新创业的氛围比较浓厚,青年人受之影响,对创新创业都有所了解、有所期盼;就业与创业互相起作用,创业带动就业,就业亦对创业有期待。

第二,当前高校普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开设面比较广,组织活动也比较多,但实际效果并不好。高校青年普遍已经接受了创新创业教育,但总体感觉这些教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差异性,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教育环节不足。

第三,青年对创业的认识比较理性,能较为客观地看待创新创业过程中自身的问题和社会环境的因素,没有单纯归因于一方。对于自身创业的动力、能力、所掌握的社会资源等有比较清晰的自我意识。也因此对创业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认为一旦创业失败会累及家人和朋友,政府不会予以保障。

第四,在国家大力推动“双创”的背景下,创业青年对政府各项扶持政策的期待较高。涉及资金、场地、税收、人力资源、智力支持等各领域。但对这些政策的具体申请环节缺乏认识,认为政府的相关服务措施不够到位,存在信息部对称等问题。

(二)青年创新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从青年个体来看,创新创业热情有余行动不足。在我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青年整体创新创业意识较强,但具体落实在行动上较少,受社会保障、自身能力、环境制约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青年创新创业的动能不足,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对创新创业的需求不相符合。

其次,从教育培训看,理论培训较多,实训环节非常欠缺,未能与时俱进,落到实处的创业创新成效不显著。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来看,高校构建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理论教学较多,师资力量也主要依托高校理论学科教师,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教学对象方面缺乏针对性,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与平台运营机制有待加强,高校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往往只停留在活动本身和“竞赛得奖”阶段,应用于实际转化为创业成果的非常少。

最后,从社会和政府支持方面看,政府方面出台双创优惠政策较多,有效对接落地较难,其他社会力量如企业等在创新创业的扶持方面基本没有有效对接措施。目前国家非常重视青年人的创新创业,出台了很多政策帮扶青年创业,涉及融资、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但这些政策要落到实处就比较困难,办理手续繁杂,相应门槛也比较高,也缺乏相应的跟踪服务机制,青年普遍感觉“看得见、摸不着”。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众多的民营经济主体,对创新创业非常重视,扶持热情也较高,但缺乏与创新创业青年的具体对接环节,实效甚微。

(三)推进青年创新创业的对策建议

第一,从政府和社会层面,应更好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活跃创新创业的氛围,各个相关部门的政策能统筹协调,政府服务能降低门槛,跟踪服务创业全流程,让青年对政府的优惠政策“看得见、摸得着”。同时统一协调社会各部门,包括企业,为青年创新创业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提供实践机会,在企业与创业者之间建立沟通对接渠道,真正改善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第二,从各高职院校层面,高职院校肩负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开展双创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性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首先要进一步改进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内容深度融合,积极引进校外专业创业导师团队,与企业加强合作,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让青年在实战中接受培训,实现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众创空间、校外实践基地等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资源共享。在高校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第三,高校在专业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开展双创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符合大学生特点和发展的职业技能教育。各类创业竞赛成为加强双创教育的实战练场,在校大学生通过参加创业大赛活动,可以有效锻炼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参加全国性创业比赛,可以突破校园学习资源的局限,有助大学生了解全国乃至全球创业的新形式。创业教育是实践型的教育活动,是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创业实践需要经历市场竞争的考验,才能生存和发展。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新苗人才计划”等不同面向所有高校学生的赛事活动,以面向所有高校全体学生的办赛理念,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创,成为加强双创教育的实战演练场。

第四,高校创业园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工作载体。为解决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和实践资源短缺的问题,各高校纷纷在校内辟出专用场地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区、孵化基地,或者与众创空间、创业园区合作形成孵化、成长、加速一体化服务体系,引入并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在高校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创业咖啡吧等不同形式配套建设的推动下,学生实践活动所需的场地和环境得到大力改善,营造了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学校联盟”的新模式,一方面,设立区域性、行业性的校外“创新创业”基地,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另一方面,积极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及配套建设。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和园区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梦工坊”及实践育人的重要工作载体。

就青年个体层面而言,青年首先应当正确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水平,树立正确积极的创业观和就业观。在了解自身软硬件因素的基础上,激发自己的创新创业兴趣,主动建立自己的创业思维和创业意识。在心理状态上不能急于求成或过于理想化,在愿景规划上理性解读创业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要素,在能力素质方面加强学习,积极参加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主动寻找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积累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

其次青年应当主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学习,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在校期间较少参与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促使大学生们对未来职业提前规划,职业技能教育帮助广大青年适应市场竞争,顺利地实现就业、再就业以及转岗、转业的基本途径。让大学生参与企业实践项目等各种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能有效增强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实力。大学生虽然在校学习了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在校园里很难获得实际的项目操作经验,学历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的矛盾。职业技能培训应当合理规划,树立职业意识,针对用人单位实际需求,避免资源浪费,同时做好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