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恋爱与婚姻
第一节 青年婚姻恋爱观念
一、研究背景
婚姻恋爱观念,即所谓的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偶标准、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婚恋观也就是人们在对待恋爱和婚姻大事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年是一个人婚恋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青年由恋爱走向婚姻,婚姻奠定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青年婚恋观关乎青年幸福、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青年婚恋观的演进和变化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全新风貌。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人们为追求美好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新时代,青年在恋爱婚姻中的价值取向从重视政治荣誉、器重知识文凭到看重收入财富,甚至过分强调房子车子户籍等货币化物质条件之后,转移到更加注重婚恋对象的内在品质、更加在意恋爱双方共同相处时的内在契合程度等关键因素上来,青年择偶标准也抛开了一系列政治化和物质化的外在符号而回归到对恋爱对象本身的内在品质和恋爱婚姻本身的本质因素的关注上来,对方的性格、人品和两人在内在精神上的“门当户对”成为了新时代青年追求一生挚爱和迈入婚姻殿堂最倚重的标尺基准。我们正处在一个美好的新时代,青年婚恋观也处在探索恋爱婚姻本质、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美好新时代。
在新时代、新社会,人们看待青年个性化、多元化的新兴婚恋观也要有新眼光新态度。前几天看到一则报道,讲的是现如今德国年轻人恋爱婚姻生活中的种种生态。德国年轻人在婚恋观包括恋爱动机、相处模式、婚姻进程等一系列问题上很有一套自己的特色。首先是恋爱动机,男女双方在一起根本原因是“相互”吸引,不存在一方对另外一方的穷追不舍,不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现代社会里德国人甚至省去了像样的表白,一方对另外一方有好感,会单独约他(她)出去,最典型的是一起喝咖啡、吃饭,共同参加活动或者运动之类,如果两人彼此感兴趣,这样一段时间过后就自然成了男女朋友,如果一方无兴趣,就会直接或者间接表示不继续接受邀约,另一方一般也不会继续纠缠;其次是恋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和婚姻进程,德国人谈恋爱彼此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并保持各自独立,一般德国人对物质的期许并不高,谈恋爱大都是凭感觉在一起,对另一半的要求大多就是合得来,不会一开始就考虑婚姻的事,有些人即使感情很好,一起生活多年,甚至有了孩子也不结婚,也有不少人孩子挺大了才结婚,普遍恋爱结婚都比较自由,基本没人强加干涉,六七十岁还在甜蜜约会的也不罕见,但是彼此之间不要干涉对方的独立,实际上是恋爱中双方都比较独立,而且德国女性尤其独立,她们不倾向依附别人,大包大箱能搬能扛,不喜欢示弱,约会时候男生帮女生开车门这一套,似乎现在德国女生也不太需要,她们更是经济独立,有的和男友合租也是女生付房租,约会甚至结婚之后经济上都是AA制。年轻人的婚恋观受地域、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文明程度和思想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和文明进化的产物,本也无所谓哪一种婚恋观最好或者最坏,但是德国年轻人婚恋观之种种生态也从一个侧面让我们更好理解现代中国年轻人婚恋观的种种变化和进步,并让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用更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年轻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年轻人婚恋观变化和进步中的种种新现象。
在新时代、新社会,共青团在倡导建立更加“文明、健康、理性”的青年婚恋观这一方面要有新作为。青年婚恋是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涉及青年发展的重要方面,研究青年婚恋观是我国青年研究的重要领域,长三角地处中国经济发展极为活跃的区域,人们思想观念更新节奏快,行为方式改进步伐大,精准追踪长三角地区青年婚恋观变化和进步过程中的动态,明晰把握长三角地区青年婚恋观中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发展状况和特性,对研究中国青年婚恋观的变化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对推动共青团更好为青年婚恋提供服务、更好开展青年工作、引导青年更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组对长三角地区青年民生状况进行调查,其中有关青年婚恋的调查内容包括对大龄未婚男女青年年龄界限的认定、青年择偶标准、青年婚恋观养成的影响因素、青年单身的主要原因、青年最希望获得的婚恋资源、性行为安全意识的普及程度、恋爱问题在在校生承受压力之中的占比、来自恋人的支持在在校生生接受的援助和支持之中的占比,并就“青年结婚之前,可以试婚”“没有结过婚,人生就不完整”“青年可以有伴侣,但是可以不结婚”“找不到满意的对象情况下,会降低择偶标准”“没有得到家人认可,不会结婚”等新兴婚恋观念征询长三角青年的认同程度等等。调研报告在对第一手数据进行收集的基础上分析和比较长三角地区青年婚恋观方方面面的生态和状况,并对青年婚恋工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调研结果
(一)“大龄”青年的年龄界限
1.长三角在职青年的看法
对于所谓大龄青年的年龄界限这个问题,只有13.93%的在职青年认为所谓大龄未婚男性的年龄界限是30岁,而29.87%的在职青年认为所谓大龄未婚男性的年龄界限是35岁;有27.22%的在职青年认为所谓大龄未婚女性的年龄界限是30岁,而只有16.44%的在职青年认为所谓大龄未婚女性的年龄界限是35岁,可见在职青年对于大龄未婚的年龄界限的看法,男女之间有一个5岁左右的年龄差,年龄对女性更敏感,男性年纪稍大问题不是那么严重,在职青年对所谓大龄未婚男性和大龄未婚女性的年龄界限在30~40岁之间的具体比例分别如表4-1和表4-2所示。
表4-1 长三角在职青年对所谓大龄未婚男性年龄界限看法分布表

表4-2 长三角在职青年对所谓大龄未婚女性年龄界限看法分布表

2.长三角高校学生的看法
对于所谓大龄青年的年龄界限这个问题,只有9.20%的高校学生认为所谓大龄未婚男性的年龄界限是30岁,而26.24%的高校学生认为所谓大龄未婚男性的年龄界限是35岁;有22.05%的高校学生认为所谓大龄未婚女性的年龄界限是30岁,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19.48%的高校学生认为所谓大龄未婚女性的年龄界限是35岁,虽然高校学生对大龄未婚男女的年龄界限认定也有一个5岁左右的年龄差,但比在职青年对大龄未婚女性的年龄界限认定要更加宽容,高校学生对所谓大龄未婚男性和大龄未婚女性的年龄界限的具体看法分布分别如表4-3和表4-4所示。
表4-3 长三角高校学生对所谓大龄未婚男性年龄界限看法分布表

表4-4 长三角高校学生对所谓大龄未婚女性年龄界限看法分布表

(二)择偶标准
1.在职青年的看法
当被问到择偶时最看重的因素,长三角在职青年给出排在第1位的回答是:三观一致占57.9%,两情相悦占15.2%,相貌占4.0%,健康状况占5.3%,经济条件占3.0%,性格脾气占6.3%,品德修养占6.7%,家庭背景占0.9%,学历占0.4%,职业占0.2%,户籍户口占0.2%,社会地位占0.1%,如图4-1所示。

图4-1 长三角在职青年择偶标准(排名第1位)分布图
2.高校学生的看法
当被问到择偶时最看重的因素,长三角高校学生给出排在第1位的回答是:三观一致占55.3%,两情相悦占18.8%,相貌占4.5%,健康状况占2.8%,经济条件占2.6%,性格脾气占6.4%,品德修养占7.6%,家庭背景占0.9%,学历占0.3%,职业占0.2%,户籍户口占0.5%,社会地位占0.1%,如图4-2所示。

图4-2 长三角高校学生择偶标准(排名第1位)分布图
3.中学生的看法
当被问到择偶时最看重的因素,长三角中学生给出排在第1位的回答是:三观一致占34.9%,两情相悦占24.3%,相貌占8.3%,健康状况占6.9%,经济条件占1.9%,性格脾气占8.3%,品德修养占13.4%,家庭背景占0.7%,学历占0.8%,职业占0.2%,户籍户口占0.2%,社会地位占0.2%,如图4-3所示。

图4-3 长三角中学生择偶标准(排名第1位)分布图
4.长三角在职青年和高校学生择偶时最看重因素的比较
对于三观一致、两情相悦、性格脾气、品德修养、健康状况、相貌、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学历、职业、户籍户口、社会地位这些因素,长三角在职青年和高校学生择偶时以第一位排序最看重的因素的分布情况有细微差别,具体如表4-5所示。
表4-5 长三角青年择偶时最看重的因素(第1位)情况比较表

(续表)

5.长三角地区七个不同城市在职青年择偶标准的比较
长三角七市在职青年对择偶标准的选择排名前一位的是“三观一致”,前二位的是“两情相悦”,但具体比例有细微差别,如表4-6和表4-7所示。
表4-6 在职青年择偶时选择“三观一致”(包括第1名和第2名)情况比较表

表4-7 在职青年择偶时选择“两情相悦”(包括第1名和第2名)情况比较表

(续表)

(三)在职青年婚恋观
1.影响婚恋观的主要因素
对于影响婚恋观的主要因素,长三角在职青年的回答是:父母的婚姻状况和相处模式占17.9%,亲戚、朋友的婚姻状况和相处模式占9.9%,自身素养占21.2%,家庭教育占17.4%,个人成长经历占21.5%,社会风气与媒体舆论占5.9%,传统文化5.6%,其他占0.5%,如图4-4所示。

图4-4 长三角在职青年婚恋观主要影响因素分布图
2.单身的主要原因
对于单身的主要原因,长三角在职青年的回答占前四位的分别是追求事业发展暂时不想谈恋爱、缺乏择偶的主动性、不想过早稳定下来想继续享受自由的人生、房价太高经济压力大不敢谈恋爱结婚,比例分别为24.1%、21.8%、20.3%、19.0%,还有回答原因是找不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身边的人都不如自己强、不相信爱情,比例分别为5.9%、4.4%,其他占4.4%,如图4-5所示。

图4-5 长三角在职青年单身最主要原因分布图
3.最希望获得的婚恋资源
对于最希望获得的婚恋资源,长三角在职青年的回答是:网上交友平台占27.8%,现场相亲活动占26.2%,一对一的婚恋心理辅导占13.1%,婚恋讲座占7.1%,婚恋学习书籍占4.7%,婚恋方面的小组心理辅导占4.6%,其他占16.6%,如图4-6所示。

图4-6 长三角在职青年最希望获得的婚恋资源分布图
4.青年夫妻在婚姻生活中最需要进行的互相协调与适应
对于青年夫妻在婚姻生活中最需要进行哪方面的互相协调与适应,长三角在职青年认为最主要的前三位分别是情感表达与支持、沟通与解决冲突、价值观人生观,所占比例分别为44.8%、22.2%、13.0%,其次分别是亲密与性、个人习惯、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角色、与双方父母和亲友的关系,所占比例分别为8.8%、6.5%、2.1%、1.9%,如图4-7所示。

图4-7 在职青年认为在婚姻中最需要进行的互相协调与适应情况分布图
(四)青年个性化、多元化婚恋观
1.在职青年
对于“青年结婚之前,可以试婚”这个观念长三角在职青年的回答是:59.6%的人赞同,40.4%的人反对;对于“没有结过婚,人生就不完整”这个观念长三角在职青年的回答是:43.7%的人赞同,56.3%的人反对;对于“青年可以有伴侣,但是可以不结婚”这个观念长三角在职青年的回答是:52.4%的人赞同,47.6%的人反对;对于“找不到满意的对象情况下,会降低择偶标准”这个观念长三角在职青年的回答是:40.85%的人赞同,59.15%的人反对;对于“没有得到家人认可,不会结婚”这个观念长三角在职青年的回答是:59%的人赞同,41%的人反对。
2.高校学生
对于“青年结婚之前,可以试婚”这个观念长三角高校学生的回答是:55.01%的人赞同,49.99%的人反对;对于“没有结过婚,人生就不完整”这个观念长三角高校学生的回答是:32.36%的人赞同,67.64%的人反对;对于“青年可以有伴侣,但是可以不结婚”这个观念长三角高校学生的回答是:64.97%的人赞同,35.03%的人反对;对于“找不到满意的对象情况下,会降低择偶标准”这个观念长三角高校学生的回答是:38.17%的人赞同,61.83%的人反对;对于“没有得到家人认可,不会结婚”这个观念长三角高校学生的回答是:53.2%的人赞同,46.8%的人反对。
3.中学生
对于“青年结婚之前,可以试婚”这个观念长三角中学生的回答是:41.08%的人赞同,58.92%的人反对;对于“没有结过婚,人生就不完整”这个观念长三角地区中学生的回答是:38.94%的人赞同,61.06%的人反对;对于“青年可以有伴侣,但是可以不结婚”这个观念长三角地区中学生的回答是:51.34%的人赞同,48.66%的人反对;对于“找不到满意的对象情况下,会降低择偶标准”这个观念长三角地区中学生的回答是:41.70%的人赞同,58.30%的人反对;对于“没有得到家人认可,不会结婚”这个观念长三角地区中学生的回答是:50.03%的人赞同,49.97%的人反对。
(五)性行为安全
1.高校学生的看法
对于“采取安全措施、避免性行为风险”这个问题,长三角高校学生认为自己的实际情况与此完全符合的占56.6%、比较符合的占38.61%、不太符合的占3.9%、完全不符合的占0.89%。对于“采取安全措施、避免性行为风险”这个问题,长三角七市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是有细微差别的,如表4-8所示。
表4-8 七市高校学生“采取安全措施,避免性行为风险”符合程度比较表

2.中学生的看法
对于“采取安全措施、避免性行为风险”这个问题,长三角中学生认为自己的实际情况与此完全符合的占56.51%、比较符合的占36.32%、不太符合的占5.31%、完全不符合的占1.86%。对于“采取安全措施、避免性行为风险”这个问题,长三角七市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是有细微差别的,如表4-9所示。
表4-9 七市中学生“采取安全措施,避免性行为风险”符合程度比较表

三、分析与讨论
(一)青年更愿意为自己打造一个事业上有追求、经济上能独立、思想上更自由的自我,并不在意世俗婚恋观里的所谓男35女30的“大龄”红线
对于所谓大龄未婚青年年龄界限的认定,无论是在职青年还是高校学生,比较集中的都认为大龄未婚男性的年龄界限为35岁,大龄未婚女性的年龄界限为30岁,而无论是对于大龄未婚男性还是大龄未婚女性,非常高的比例都集中在认为其年龄界限是在30~35岁之间,其中在职青年63.72%认为男性、65.52%认为女性的大龄未婚年龄是30~35之间,高校学生57.75%认为男性、60.73%认为女性的大龄未婚年龄是30~35之间。尽管高校学生的认定比在职青年更宽容,但都比婚姻法关于法定结婚年龄,即法律规定的最低结婚年龄中的男22岁、女20岁晚了8~15岁。安徽省婚姻家庭咨询协会会长刘学林说,由于工作、生活的节奏加快,压力越来越大,年轻人的结婚年龄在逐年推迟。
“现代年轻人的经济独立程度越来越强,对于很多人来说,结婚与否,并不会给自己生活带来特别大的影响。”合肥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在评说合肥市从2013年到2018年登记结婚人数从95471对逐年下降到75023对这一现象时说。对于单身的主要因素,在职青年认为主观上主要是因为追求事业发展暂时不想谈恋爱、不想过早稳定下来想继续享受自由的人生,客观上主要是因为房价太高经济压力大不敢谈恋爱结婚,同时在现实行动中表现为缺乏择偶的主动性,小部分人认为是找不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身边的人都不如自己强或者是基本不相信爱情。
(二)青年不理会相亲大市场鄙视链,更在意恋爱双方是否“三观”一致和相处时是否两情相悦
对于择偶标准问题,无论是在职青年、高校学生还是中学生,他们放在第一、第二位次进行考虑的两个方面都是三观一致、两情相悦,放在第三位次的是品德修养、性格脾气、相貌和健康状况,最后才会考虑的是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学历、职业、户籍户口、社会地位这些因素。有人说相亲就是一场明码标价的爱情买卖,对男性来讲,相亲羡慕链从顶端到底层依次排列的是房产、收入、学历和户口;对女性来讲,对应的相亲羡慕链排列次序是相貌、收入、学历、房产、户口和属相。男性最理想的婚恋对象是:学历本科以上、月收入5000~10000元、身高在1米59到1米63之间、年龄28岁上下、职业最好是教师或者公务员等文雅、体面、稳定的职业;女性最理想的另一半则是:学历本科以上最好硕士、月收入20000元、身高1米75到1米80、年龄30~35岁、职业为外企或央企高管、公务员、医生等等。而在我们这次调研中这样的择偶诉求好像并不突出,大家都把三观一致、两情相悦放在了择偶羡慕链的顶端,摆在择偶羡慕链中端的是品德修养、性格脾气、相貌和健康状况,而其他政治化、物质化的外在因素都被放置在择偶羡慕链的底层。
(三)家庭是培育青年婚恋观的原生态土壤,个人历练是青年婚恋观形成的催化剂
对于影响婚恋观的主要因素,在职青年认为最主要的依次是自身素养、个人成长经历、父母的婚姻状况和相处模式、家庭教育,其次是亲戚朋友的婚姻状况和相处模式、社会风气与媒体舆论、传统文化等因素。有人说夫妻彼此互敬互爱、相濡以沫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婚恋教育,这话不假,父母自身不能够妥善经营自己的婚姻,很难给子女树立婚姻行为典范,子女需要从其他资源获得支撑来构建健康婚恋观,而年轻人自身情感生活的经历和磨炼可以让年轻人在做中学、在做中成长。
(四)囿于生活工作小圈子,社交婚恋范围受限,青年渴望交友平台和婚恋服务,相信亲密无间、相互扶持是夫妻相处之道
长三角在职青年最青睐的婚恋资源是网上交友平台和现场相亲活动,其次是一对一的婚恋心理辅导、婚恋讲座和婚恋方面的小组心理辅导等。“对于青年夫妻在婚姻生活中最需要进行哪方面的互相协调与适应”,长三角在职青年和已婚已育青年都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情感表达与支持,比较重要的是沟通与解决冲突、价值观人生观,其次是亲密与性、个人习惯、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角色、与双方父母和亲友的关系,可见夫妻之间的情感共享与支持、亲密无间的合作与奉献、恰当的关于爱的诉求与表达以及温暖的关于爱的付出与满足是解决夫妻关系中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
(五)青年婚恋观更趋个性化、多元化,性行为安全意识日渐浓厚
对于“青年结婚之前,可以试婚”这个观念,大部分长三角在职青年和高校学生都可以接受,但在中学生中的认同度稍微偏低;对于“没有结过婚,人生就不完整”这个观念,大部分长三角在职青年、高校学生和中学生都不赞同,看来在年轻人自己的心目中,结婚未必是人生的必备议题,“婚姻是成功人生的标配”这种认识开始淡化;对于“青年可以有伴侣,但是可以不结婚”这个观念,大部分长三角在职青年、高校学生和中学生都表示赞同,表明年轻人不再像过去一样把婚姻作为爱情的一种外在和社会形式来看待;对于“找不到满意的对象情况下,会降低择偶标准”这个观念,大部分长三角在职青年、高校学生和中学生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认为不会考虑降低择偶标准,即便是年纪不小了,也愿意等待那个对的人;对于“没有得到家人认可,不会结婚”这个观念,长三角在职青年表示比较重视家长的认可,而高校学生和中学生认为有没有家长认同都可以结婚,婚姻主要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外人、即便是家长也难以定乾坤。安徽省婚姻家庭咨询协会会长刘学林说,生活方式的改变、法律意识的增强和对社会发展承受能力的变化都导致了人们婚姻观念的改变,年轻一代的婚姻观念已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
对于“采取安全措施、避免性行为风险”这个问题,长三角地区高校学生和中学生认为自己的实际情况与此完全符合的高达近60%,说明他们都比较明了不安全性行为的危害,比较注重性行为的安全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一)家长应调适心态,社会舆论应宽松,要做到对青年“大龄”问题泰然处之,对青年个性化多元化婚恋观安之若素
随着社会求职竞争和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加大,年轻人求学时间和职业发展预备时间比过去普遍延长,年轻人接受了完备的现代教育,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更精准,对个人事业发展有更高瞻的目标和更执着的追求,所以,年轻人走上工作岗位的年龄本就比过去要大,而年轻人入职初期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打拼事业,再加上现在社会房价高企、生活成本不断攀升,年轻人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经济积累。对年轻人采取较晚时间考虑自己婚恋问题的做法,也就是世俗社会认为的所谓大龄未婚未育问题,家长应予以尊重、理解、支持与放活,切实保证年轻人有自己独立的个人空间处理自己的事情,切不可催婚、逼婚甚至父母越俎代庖代为相亲。同时社会舆论也要紧随社会形势的变化采取不断跟进和常常更新的方法,不能停留在过去认为男女在二十几岁基本完成了恋爱结婚成家生子的人生大事这个节奏上,要认识到现代社会男女必然要在比过去偏大一些的年龄上恋爱成婚的现实,给年轻人一个宽松的缓释空间去解决自己求学、精业、挣钱和成家立业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善和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年轻人的婚恋观必然会朝着不可逆的方向发展,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无论在精神层面还是在物质层面比过去更加独立,心中的目标更清晰更坚定,也更知道可以通过怎样的路径和规制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年轻人不愿意降低自己的择偶标准,选择宁愿暂时单身也不愿意随意凑合着走入恋爱婚姻,年轻人在最终走入婚姻之前采取试婚或者有了对象暂时并不考虑结婚,或者甚至有少数年轻人认为婚姻非人生必备议题倾向不婚和单身主义,对这样的新情况新现象,年轻人背后的家庭支持小体系和社会支撑大体系也必然要与时俱进,家长和社会对此要予以包容和尊重,切不可横加干涉,要给年轻人更多积极正向和自由全面的发展空间。哪怕出现了家长和子女对子女的婚恋对象和婚恋观念看法不一致的情况,家长也应以子女本人的看法为主,尊重年轻人对自己婚恋对象的第一判断,留出余地让年轻人有机会体验自己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人生经历,家长和社会舆论更要有面向新时代的宽阔胸襟,试着理解年轻人在恋爱时注重三观一致、在相处时注重两情相悦和彼此默契、在共同经历中注重品性修养和性格脾气上的互赏互识,试着理解年轻人觉得“青年结婚之前,可以试婚”“没有结过婚,人生并不会不完整”“青年可以有伴侣,但是可以不结婚”“在找不到满意的对象情况下,也不会降低择偶标准”“有没有得到家人认可,都可以结婚”这些新兴观念,更不要拿房产地产、户口户籍、学历收入、社会地位、家庭背景这些外在的物质因素去影响和制约年轻人的婚恋质量。家长做到先行尊重再重于沟通,社会舆论做到宽松宽容,给予年轻人在处理婚恋问题时自理、自立和自我成长的空间,既然我们承认全人类的生存寿命都在延长、全人类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都在不断提高,我们也能接受年轻人在所谓大龄的时候才走入恋爱婚姻,也能欣喜地静待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浇灌自己的人生婚恋之花。
(二)家庭和学校合力联动,教育引导年轻人树立健康婚恋观,政府组织和社会机构协同作为,为青年婚恋交友提供服务平台
父母是子女的原生态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教育引导对子女婚恋观的形成影响很大,父母平时在生活中要创造氛围让子女感知家庭温暖和父母的爱,让子女感知“父母相爱是人世间非常美好和非常神圣的事情”,在日常相处中让子女体验奉献、付出、责任和担当的含义,教育子女明晓哪些行为是一个婚恋观正确的人不能碰触的底线、哪些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值得一个婚恋观正确的人去努力修为,要引导子女追求高尚的志趣,不要做物质的奴隶,不要误导孩子形成以金钱为先的物质化婚恋观,这些来自家庭的正能量是奠定一个年轻人健康文明婚恋观最基本也是最牢不可摧的根基,家长务必给子女上好婚恋第一课。中小学应该分男生、女生开设生理卫生和健康常识课程,给学生讲解性卫生和性健康知识,让低龄学生从科学知识的角度了解性是人类的基本功能,消除羞耻感和神秘感,同时教会他们如何正常地与异性相处,在异性间开展正常的交流,建立阳光下的友谊,让他们明了早恋的危害,从小培养他们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怀,让他们把“好男儿除了爱情和家庭还有更大的担当与责任”当成一个常识理念来掌握,引导他们把火热的青春投入到学业的进步、为未来人生打好坚实基础而不是荒废在早恋上。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择偶动机并不纯粹的问题,如一些大学生谈恋爱主要是为了一些排遣性的个人目的,比如打发空虚寂寞、寻找情感慰藉、追求心理满足、有机会获得性体验和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个人价值等等,针对大学生婚恋观尚未成熟的问题,如对自己未来另一半并没有清晰理性的定位而只是来自文学作品中类似白马王子驾着祥云来拯救自己的朦胧幻想、懵懂地把恋爱当作上天所赋予的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来对待等等,针对大学生恋爱伦理和婚恋道德并未成形的问题,如对婚前性行为并不全面的认知和对三角恋、多角恋的错误看法等等,大学课堂应该开设课程设置科学、开放时间合理的婚恋家庭辅导系列课程,将婚恋观教育纳入高校德育教育体系,开设包括婚恋行为科学、婚恋伦理道德、婚恋挫折调适、婚恋能力辅导等课程,请专家学者来授课,在课外活动时间或者每周选定的固定时间对全体学生开放,有效强化大学生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计学时、算学分的方法计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总分中,完成了这些学时才能毕业,就像有些大学开设游泳课程,学生达标了才可以拿到毕业证一样,这样的话,相信大学生走上社会后会减少婚恋问题带来的困扰,会让整个社会的离婚率降低。
政府可以组织社会专业机构开设青年婚恋心理辅导中心和青年婚恋问题咨询服务中心,为年轻人婚恋中出现的迷茫和困惑答疑解惑排忧解难。针对年轻人恋爱前的心理准备不足和心智能力欠缺问题,走入婚姻后的“相爱容易相处难”和共同成长一起把握婚姻未来的能力不足问题,正确解决离婚再婚过程中的子女与财产纠纷和重新规划人生与未来新婚恋再出发问题,社会外在因素如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给年轻人婚恋带来的障碍负担和压力等等问题,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开设定期的公益性婚恋专题讲座,设立专门的青年婚恋租房住房帮扶中心,让年轻人特别是初入职场、初涉爱河的年轻人学会在热恋中科学合理地表达感情、理性地控制感情和升华感情,引导年轻人掌握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增强“爱商”和情感耐挫能力,正确对待失恋及其他恋爱婚姻中碰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帮助年轻人解决婚恋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还可以成立针对婚恋受害方的维权服务中心,保护受家暴、骗婚中的受害一方。
(三)共青团要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做好青年婚恋工作,真正成为助力青年婚恋的娘家人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里将青年婚恋列为青年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为青年婚恋出谋划策、帮助青年解决婚恋中出现的方方面面问题、困惑和困难是共青团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做,共青团才能有效实现了解青年、贴近青年、凝聚青年和引导青年,最终促进青年全面、健康、自由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满足新时代青年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支持青年去追求自己品质更优秀和内涵更丰满的婚恋和人生,共青团应该做到更好地理解青年心声,精准明察青年需求,找准服务青年路径,在青年婚恋领域制定出专业化、时代化、有针对性、可操作、可执行的政策策略。面对青年婚恋中出现的诸如大龄问题、生活圈子小结交对象难、遇到婚恋问题和困扰时获得的支持和帮助资源不足、婚恋中受害方维权难等等问题,共青团必须有所作为,共青团必须发动系统优势,整合社会资源,积极为青年婚恋创造机会,为青年婚恋搭台铺路,做好为千万青年张罗婚恋的自家人;面对社会上婚姻介绍和婚姻服务行业不够专业、不够规范甚至还存在虚假欺骗等行为的现象,共青团也必须承担起为青年婚恋保驾护航的分内之责,从制定政策、协调多方机构共同管理、创造健康环境等方面发力,做好青年婚恋的娘家人,虽然婚恋这个问题与就业、买房等比较起来具有很大的个人性、隐私性,且婚恋的成功与年轻人自己的努力分不开,但是来自共青团组织的关怀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共青团为青年站台搭台,青年自己多努力多作为,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年轻人一定能够在婚恋方面称心如意,“有情人终成眷属”,当然也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婚恋方式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