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华阴市组织史资料
(1998.6—2003.5)
综述
1998年6月至2003年5月,中国共产党华阴市委员会(简称中共华阴市委)历经第十二、十三届委员会,2003年2月换届一次。这一时期,中共华阴市委带领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和省委、渭南市委各项决策部署,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市的第一要务,在继续坚持“依山兴城、以城带乡”、“开放、开发”战略和“旅游牵头、全面带动”工作思路的同时,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投资环境治理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坚定不移地走“旅游立市、农业稳市、工业富市、商贸活市、科教兴市”的发展路子。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加快发展,用改革的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大力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努力建设开放、文明、富裕的风景型旅游城市,社会各项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五年间,中共华阴市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关键,科学决策,全面推进各项经济工作。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用奔小康统揽农村工作全局。1998年6月后,市委研究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对全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做了精心部署,强调要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时作出了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改善投资与经济发展环境等五个决定。1999年5月召开了全市高效农业发展研讨会,研究制定了全市发展高效农业三年规划、山川秀美工程十二年规划及实施意见,确立并实施了高效塑棚蔬菜、经济林基地、方田林网建设、节水灌溉等高效农业八大工程。2001年1月,中共华阴市十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制定华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并与市政府狠抓了“十五”计划的实施工作。先后投资2.59亿元,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城乡电网改造工程、“甘露”工程(解决、改善群众饮水困难的综合措施)和高效农业工程;投资2.7亿元,实施了渭河生产围堤和南山支流综合治理工程、库区移民安居工程和防洪保安工程;投资1.48亿元,实施了山川秀美工程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综合生产条件,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比例由1997年的65∶35调整为58∶42,广大农民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了实惠。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后,市委及时下发了《关于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实施意见》,并结合贯彻省党代会精神,在全市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了“建设经济强省,我们怎么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华阴怎样发展”的主题讨论活动,使之达成共识共动。市委认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省党代会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首先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奔小康的步伐。按照“稳粮、优果、兴牧、促林”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川源型、滩涂型、城郊型的区域特色,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视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林果业等特色和优势产业,建立了优质小麦繁育基地、塑棚设施农业基地、黄河水产品及特种养殖基地、花卉培育基地和秦岭北麓林果基地等五大农业基地。农村奔小康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几年来,先后新建小康村45个,其中有2个村被渭南市命名为小康示范村。同时,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广泛开展科技帮扶活动,实施扶贫攻坚,全面完成了3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任务,对3个乡镇、1个管区的4个贫困村、1830户实施了异地搬迁,解决了2.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5.4万人的饮水问题和1.6万库区移民的发展问题,逐步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使他们走上了共同致富奔小康之路。
在工业经济建设上,市委提出“工业富市”战略和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大决策。1998年6月后,市委、市政府把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作为加快市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及时研究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两个 <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放开搞活国有集体企业实施方案》和《国有、集体企业出售办法》等10个政策性文件。在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方面,全市33户国有企业通过采取租赁、拍卖、兼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等办法完成了改制任务。共募集发展资金500多万元,盘活存量资产1.5亿元,被陕西省评为经济体制改革先进市。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发后,市委、市政府把重点放在完善已改制的33户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上,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2000年,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完成改制企业26户。同时,狠抓企业规范运营,引导企业面向市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企业出现了新的转机。2001年,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个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着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要素市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开展了“规范运行年活动”。2002年,按照“巩固、完善、规范、提高”的方针,对已改制的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促、带”,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完善选聘、监督、考核、奖惩办法,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透明度,妥善解决了企业运行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使企业步入了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年市属工业总产值完成3亿元,增长27.4%。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市委、市政府坚持“正确引导、热情鼓励、积极扶持、依法保护”的原则,继续推行“两改”“四放”“一保护”的措施(即:改审批制为注册制、改进工作方式;放开经营范围和方式、从业人员、投入机制、各项配套政策;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围绕旅游搞三产、围绕农副产品搞加工、围绕创建文明城市搞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资产的流动与重组,扶持规模大、素质高、效益好的非公有制“龙头”企业发展,推动个体私营企业改变家庭式、作坊式、小规模、低效益的经营管理方式,不断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领域。同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实行“一厅式”办公和建立市级领导包联项目责任制,严肃查处“三乱”现象,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至2002年底,全市个体经营户达7435户,私营企业达374户,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33%,比1997年提高19.3个百分点。在开放、开发方面,坚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为切入点,先后制定了《关于优化经济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定》《关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深入开展了“投资与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年”活动,坚持教育与打击相结合,从快、从重公开处理了一批扰乱重点项目建设的人和事,优化了执法、政策和服务环境。同时,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和周边省、市的经济技术联合、协作与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成功举办了首届华山旅游招商会,并由市级四大班子领导带队,多次组团到西安、山东、福建、北京、香港等地招商引资。五年来共引进项目23个,引进资金8.8亿元,到位资金4.7亿元,其中超过千万元的项目11个。2000年,市委、市政府把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旅游产业化步伐的决定》作为发展壮大旅游产业的契机和切入点,牢固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的观念,进一步加大景区规划建设、开发、宣传、管理工作的力度。2001年初,在制订“十一五”计划时又提出了强化旅游“龙头”地位,突出城市建设的意见,实施了基础设施、防洪保安、山川秀美、高效农业、信息网络、旅游环线建设六大工程。修编完成了华阴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华麓景区详细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敷水和华西小城镇建设规划等。几年来,先后投资9400万元,新修、拓宽改造了城乡景区道路,绿化、美化、亮化了城区主街道,开展了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加强了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投资3000万元,完成了华山北峰到苍龙岭的复线工程,整修了群仙观、玉泉院等道观景点。投资3100万元实施了西岳庙修复工程,建成了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西岳庙步行街,初步形成了山庙一体的旅游新格局。创建“全国文明示范景区”活动,“创三山”(文明山、卫生山、安全山)活动和争创“青年文明号”活动成效显著,华山景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旅游景区示范点”“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中华十大名山”称号。通过举办华山国际攀岩赛、华山围棋精英赛、仿唐祭山大典和拍摄华山艺术片等高层次宣传促销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华山、华阴的知名度。200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3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达2.9亿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40%和45%。旅游经济的崛起,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0.5亿元,比1997年增长52.6%,年均递增8.8%,连续高于渭南市平均水平。其中,市属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8亿元,比1997年增长55.1%,年均递增9.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402万元,年均递增10.9%,是1997年的1.7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35元,比1997年增加17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78元,比1997年增加276元。2003年2月,中国共产党华阴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确定此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继续坚持用党的十六大精神统揽全局,继续坚持“依山兴城、以城带乡”“开放、开发”战略和“旅游牵头、全面带动”的工作思路不动摇,把发展作为富民兴市的第一要务不动摇。主要经济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实现17.4亿元,年均增长10.5%;财政收入达8000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00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五年间,中共华阴市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线,以塑造新世纪华阴人新形象、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为目标,以深入开展各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主要途径,使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1998年6月后,中共华阴市委研究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广泛深入开展“塑造新世纪华阴人新形象”活动的安排意见》,经过层层动员,这一活动迅速在全市城乡展开。2000年以理想教育为核心,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意见》,特别是针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的实际,制定了《华阴市农民教育中长期规划》,扎实开展了以“六个教育”(即:邓小平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政策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科技文化和移风易俗教育,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教育活动和“学习郭秀明、当好村干部”主题活动。2002年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市委及时组织实施了“公民道德建设年”活动,研究下发了《华阴市公民道德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和通知,组织编发了《公民道德知识学习资料》,组建了公民道德知识宣讲团,深入各乡镇(街道)及有关单位宣讲,受教育干部群众达5000余人(次),并采取书面测试、组织演讲、电视竞答等形式,对广大市民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家庭美德教育,启发引导广大市民自觉树立“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为使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有效,几年来,市委坚持在全市城乡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创先争优,激励全体市民当文明人,做文明事,建文明城,树文明风。结合行业特点,在党政机关开展了“争创文明机关大院”、争当“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人民好公仆”活动;在工商企业开展“岗位技能竞赛”和“争创群众信得过门店”活动;在中小学开展“争创流动红旗班组”“争当三好、五好学生”和“文明小市民”活动;在医院开展“争创人民满意医院”“树文明医德医风”活动;在窗口行业和执法部门开展“优质服务、文明执法”竞赛活动;在农村和街道社区开展“争创文明户、十星级文明户”及“争创文明示范社区”“争当文明市民标兵”活动。为促进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逐步建立健全了各级党政一把手“两手抓”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自上而下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领导、责任、措施、奖惩“四到位”。同时还树立了一批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以点带面。“扫黄打非”净化了社会环境,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受到群众欢迎。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三五”普法成效显著,“四五”普法、依法治市工作深入开展。市委先后研究制定了“四五”普法规划和《2001—2005依法治市规划》。以开展“严打”斗争为中心,打、防、管、教、建并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得到加强,有6个乡镇达到治安模范乡镇标准,50个村达到治安模范村标准,23个小区达到安全小区标准。基层民主不断扩大,认真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全面推行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1999年再度荣获“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称号。双拥工作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2002年荣获省级“双拥工作模范城”称号。至2003年5月,全市共评选表彰文明单位39个 〔其中国家级文明创建单位1个、省级6个、市(地)级18个〕,创佳评差优胜单位4个,最佳单位4个,文明市民标兵10名,十星级文明户占农村总户数30%以上,文明标兵户占3%以上。同时,还评选表彰了“十大劳模”等“六个十”(十大劳模、十个好支书、十个好教师、十个好医生、十个好职工、十个好媳妇)先进典型。通过评比表彰、广泛宣传、大造舆论,进一步弘扬了正气,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年间,中共华阴市委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思路,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都取得明显成效。在党的思想建设上,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全市广大党员干部。1998年6月后,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学习市场经济知识,以及讲理论、讲贡献、讲大局、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三学四讲”活动。对新提拔任用的50名副科级领导干部进行了上岗培训,对村级班子主要成员进行了集中教育培训,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1999年按照上级的统一安排,分两批用四个月时间在全市13个乡镇(街道)、186个村开展了“四教育”(即: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活动,建立了市级领导包联乡镇(街道)抓“四教育”工作责任制,抽调了271名机关干部组成13个工作队进驻乡村包联指导,采取“三为主”(以学习为主、正面教育为主、自我教育为主)的方法,切实解决基层党员干部思想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市委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召开专题常委会议,归纳出乡镇(街道)领导班子中存在的共性问题10条,个性问题41条,党政正职存在的突出问题59条。各乡镇(街道)党政班子及乡村干部,针对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整改,使乡村两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策水平得到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法制观念得到增强,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按照中、省、渭南市委的安排,中共华阴市委于2000年3月至6月在市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集中开展了“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活动,12月份开展了“三讲”教育“回头看”活动。整个活动按照“思想发动,学习提高;自我剖析,听取意见;交流思想,开展批评;认真整改,巩固提高”四个阶段进行。教育活动中坚持“四个贯彻始终”:一是坚持把学习理论贯彻始终,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委中心学习组制度,强化了对领导干部的学习考核。每位“三讲”对象认真学习了中央规定的必读篇目,并在全市扎实开展了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三个代表”观念,身体力行“三个代表”要求的大讨论活动。各班子成员人均写读书笔记4万余字,共写较高质量的心得体会62篇。二是把坚持征求意见贯彻始终,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征求各层次人士意见、建议9733条,经梳理,归纳意见、建议1617条。三是坚持把整改工作贯彻始终,按照“五个围绕”的思路抓整改。第一,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抓整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财务管理混乱问题,先后对16名侵占、挪用集体资产的村级干部果断采取司法及党政纪处理措施,为集体追回财产损失80多万元。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村级换届选举问题,对13名严重影响正常选举、扰乱机关正常办公秩序的领头人和主要参与人员进行了公开处理。第二,围绕制约发展的难点问题抓整改,市委、市政府下势治理了公路“三乱”问题,进一步优化了发展环境。第三,围绕改进工作作风抓整改,先后分两批把30名市级领导分成16个组到16个村、企业搞调研,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面对面征求群众意见,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100多个,发送贫困救济粮14万斤。第四,围绕治理旅游秩序和环境问题抓整改,市上成立了华山景区综合监察大队,研究了西岳庙古文化步行一条街的拆迁和建设问题,并组织参加了省上举办的经贸座谈会,共签订合资、合作项目合同五项,总投资1.58亿元,引进资金1.1亿元。四是坚持把宣传工作贯彻始终,利用报刊、电视举办“三讲”专栏及专题节目等形式,促进“三讲”教育活动深入开展。通过“三讲”教育和“三讲”教育“回头看”活动,找准了市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使领导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干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自觉性,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团结,强化了领导干部的宗旨观念和廉洁自律意识,实现了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的明显转变和提高。同时,先后选送了13名市(处)级领导干部和20名科级领导干部参加了省、渭南市举办的研讨班和进修班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三讲”教育成果。2001年1月至2002年1月,按照中、省、渭南市委《关于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市委先后分两期在全市13个乡镇(街道)、186个村、57个党政部门、156个基层站所、26个双管单位、4000余名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简称“学教”活动),每期6个月,分宣传动员、学习提高、查找问题、整改提高四个阶段进行。为了确保“学教”活动取得实效,层层设立了领导小组、督查指导组,建立了党员领导干部包联制度,抓点带面,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了把党员教育工作搞得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结合庆祝建党80周年活动,在机关和企业党员中围绕爱岗敬业和生产经营开展了“举旗帜、树形象、作表率”“比贡献、创一流”及“党员奉献日”活动。在农村党员中开展了“党员科技帮扶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学英模、创先争优”活动。“学教”活动期间,市委先后举办了为期7天的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和为期4天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班。各单位先后听取理论辅导报告,郭秀明先进事迹报告230余场(次),发放征求意见表67153份,设立意见箱376个,召开座谈会1054场(次),征求意见25429条,梳理归类6085条。通过查找问题、集中整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党建活动,切实解决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达到了党员受教育,农民得实惠的目的。
五年间,中共华阴市委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1998—200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暂行条例》和中央办公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引向深入。1998年6月至1999年12月,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按照德才兼备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双推双考”(即:民主推荐、组织推荐;考试、考核)、“三荐两考”(即民主推荐、组织推荐、个人自荐;考试、考察)的办法,公开选拔任用了96名部门、乡镇(街道)副科级领导干部,使一批群众公认、政绩突出、清正廉洁的优秀中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同时,对市属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进行了考核,调整、充实了企业领导班子。2000年,重点抓了党政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年轻领导干部、双管单位领导干部以及掌管人财物的部门和执法执纪机关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出台并实施了《关于加强和完善科级领导干部监督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拓宽了识人用人渠道,加大了对非党、妇女干部的提拔任用力度,全面推行了干部选拔任用试用期制度,有效地防止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2001年,在认真总结前三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华阴市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暂行规定》《华阴市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暂行规定》《华阴市实行干部考察预告制暂行规定》《华阴市实行党外人士任用管理办法》等四项制度,对11名拟提拔干部进行了公示,23名干部实行了考察预告制,10人实行了试用期制,拓宽了群众监督渠道,增强了干部工作的透明度,使干部工作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2002年,以贯彻落实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暂行条例》为重点,切实搞好机构改革及市级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激活干部队伍,不拘一格选人才,在全市10多个部门推行了竞争上岗制度,扩大了群众在干部选拔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严格干部考核,把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对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进行综合考评,实行年度考核大会述职和民主测评制度。在干部考察上,把公开选拔与组织考察相结合,注重对干部政治素质、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考察。在知识分子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上,坚持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出发,把培养选拔与聘用、引进相结合,不断发展壮大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队伍。至2003年5月,全市共有各类知识分子6578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3699名,中、高级职称的651名,同时还培养选拔了具有一定影响的各类市管拔尖人才12名。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发挥了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上,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发展党员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发展党员工作进一步进行规范,严把新党员“入口关”,广泛推行发展党员公示制、预审制和备案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坚决杜绝降低标准发展的现象。重视解决党员发展中出现的“空白村”问题,严格培养、接收新党员程序,重点在农村、企业生产一线、科技能手、致富带头人、优秀青年、复退军人、妇女、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五年间,全市共发展党员1556名,其中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党员1019名,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消除了5年未发展党员的“空白村”17个。在基层组织设置上,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既有利于实际工作需要,又便于党组织开展活动的原则,适时调整党组织设置。经市委常委会研究,1999年7月,市宣传系统党委成立。2002年8月,市直机关党委等4个党委、黄金行业党总支等5个总支、支部被撤销或更名设立。2003年3月,市经贸系统党委成立,商贸、工业系统党委撤销。
2003年3月,市委研究下发了《华阴市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实施意见》,先后在华阴良木有限责任公司、新西北特种钢铁公司、五方造纸集团、西岳社区等组建了党组织,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城镇社区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一是加强乡镇(街道)党委建设。围绕“六个好”目标,以理论学习、制度建设、民主集中制、党纪党规教育为重点,先后共创建“六好”乡镇(街道)党委6个。各乡镇(街道)党委通过健全完善议事、决策、财务管理等制度,着力纠正民主不够、集中不力、责任心不强等问题,规范了工作程序,强化了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使乡镇(街道)党委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龙头”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1998年6月至2003年5月,市委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坚持“抓两头、带中间、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在全市农村党组织中扎实开展了“双万工程”、争创奔小康功勋党支部、“五好党支部”活动和后进村党支部集中整建工作。按照“集中抓整顿,逐年抓提高、三年变面貌”的要求,先后从党政机关选派154名优秀年轻干部进驻66个整建村开展工作,广泛开展“四有”(有一个能够积极带领群众致富的好班子;有一套能够体现民主管理原则的好制度;有一条能够发挥当地优势,并积极付诸实施的致富路子;有一个便于村干部工作的固定办公场所)达标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普遍增强。先后共创建农村奔小康功勋党支部21个,五好党支部39个;涌现出杨铁仓式的优秀党支部书记58名,优秀党员960名。其中:1个奔小康先进党支部受到省委表彰,21个奔小康功勋党支部、13名杨铁仓式的优秀党支部书记、4名党员科技帮扶标兵受到渭南市委表彰;66个后进村党支部经过集中整顿逐步改变了面貌,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有了新起色。为了进一步巩固基层组织建设成果,建立健全基层组织长效机制,2000年5月,市委建立了13个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点,同时,要求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建立健全议事规则、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发展党员预审通气制度、村级规范化工作管理制度及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等,从而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逐渐步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002年1月,市委根据省委、渭南市委的安排,按照“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积极慎重、确保稳定”的撤并原则,开展了撤乡并镇工作,制定了《华阴市撤乡并镇实施方案》,将原来的13个乡镇(办)撤并为10个乡镇(办)。8月,市委根据省、渭南市关于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的要求,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制定了《华阴市市级机关机构改革方案》。改革后,市委设工作机构9个,直属事业机构2个;市政府设工作机构24个,直属事业机构7个。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及工青妇等群众团体机关的编制,由原来的461名精简为364名,精简比例为21%。全市政法系统专项编制共310名,其中机关编制131名,机关按照10%的比例精简,共精简13名。精简后,政法系统编制297名。
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重点,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作风建设。1998年6月后,中共华阴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在中共华阴市委和上级纪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廉洁自律工作不断深化。各级党组织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关于党政机关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在深入开展“四廉洁”(廉洁班子、廉洁单位、廉洁党员、廉洁干部)教育和“树勤廉公仆形象”活动的同时,针对不同时期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突出问题,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了专项治理和纠正,逐步规范了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增强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先后清理了领导干部用公款购置、安装通信工具和报销话费问题,收缴处理违规移动通信工具64部、住宅电话82部。对37名领导干部多占住房、超标准购房进行了纠正,收回多占住房26套。狠刹公款吃喝和高消费娱乐活动等奢侈浪费之风,对公车迎亲问题进行了检查处理,公开曝光。清理了领导干部出国(境)旅游问题,对在任和离任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实行了领导干部家庭廉洁承诺制,262名科级干部家属与市委签订了家庭廉洁承诺书,把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从“工作圈”延伸到“生活圈”“交际圈”,从而使廉洁自律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二是督办案件工作取得突破进展。坚持重点督办“三机关一部门”(党委机关、政府机关、执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科级领导干部和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至2002年底,全市纪检组织共立案222起,结案222起,处分党员干部220人(科级领导21人)。三是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取得实效。按照纠建并举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纠风责任区制度,夯实各部门特别是11个纠风牵头部门的责任。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有关政策,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规范了收费项目,减轻农民负担457.5万元。狠抓中小学乱收费治理工作,清退不合理收费12万元。加强了公路“三乱”监督检查,纠正不规范执法行为218起,给予14名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对公安、工商、教育等16个部门进行了行风评议,部门和行业风气有了明显好转。结合“治理投资环境年”活动,对涉企收费项目进行了清理,废除收费项目262项、保留154项。制定《保护重点挂牌企业合法权益规定》,对17户重点企业挂牌保护,抵制不合理收费133项(次),减轻企业负担6.3万元。四是反腐败抓源头工作初见成效。坚决执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体制、机制、制度上创新。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全面推行政务、村务、厂务、校务公开制度,15个重点执法部门设立了政务公开栏,增强了办事透明度。财政制度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成立了政府采购中心、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大宗办公用品、大型会议、车辆保险等纳入集中采购、核算范围,共节约资金56万余元。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强化监督管理,五年来,纳入资金统管共计4401万元,上缴财政1421万元。加强对重点项目、国债资金、重大投资、退耕还林和征兵、招生等方面的监督力度,杜绝暗箱操作。五是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不断完善。市委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级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若干意见》《市委常委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十条规定》《市委书记、市长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目标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健全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个人收入申报、收受礼品上交登记、领导干部廉政鉴定、领导干部诫勉谈话等制度,并将落实制度情况与年度目标考评、干部任用相结合,严格考核,先后有8名科级领导干部因工作失职被追究责任,受到党政纪处分。2000年,中共华阴市委被渭南市委表彰为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先进单位。
1998年6月,中共华阴市委设工作机构9个,直属机构3个。中共华阴市委下属基层党委22个(其中:市级机关党委9个、乡党委7个、镇党委3个、街道党委3个),党组8个、党总支部12个、党支部451个,共有党员6743名,干部3717名。几经调整,至2003年5月,中共华阴市委设工作机构10个,直属机构2个,归口管理机构1个,下属基层党委20个(其中:市级机关党委10个、乡党委3个、镇党委4个、街道党委3个),党组7个、党总支部19个、党支部454个,共有党员7960名,干部483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