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芝:草书集大成者
东汉时,草书发展迅速,人们更重视笔画的流畅和律动,以及相邻字之间气韵的传递和衔接。这时出现了书法史上的一位大家,也就是东汉草书的集大成者张芝。
张芝,字伯英,敦煌人,自幼喜欢书法,刻苦练习,篆书、隶书、章草都很擅长,最终他集众家之所长,开拓创新,在章草的基础上创立了今草(图22)。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评价张芝:“学崔、杜之法,温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
今草最大的特点在于,字与字之间不再是独立的,而可以连笔一起写出来。这个在今天看来已经习以为常的事实,在当初却是具有开创性的,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一旦突破了字与字之间的这层关系,书法的艺术性就大增,后来的狂草也是完全建立在连笔的基础之上的。此外,今草与章草相比,隶书的痕迹已经基本没有,更讲究行笔的流畅和传递出的气韵,将笔画中蕴含的律动感更充分地表现出来。张怀瓘在《书断》中夸奖张芝的今草,写道:“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如流水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若悬猿饮涧之象,钩锁连环之状,神化自若,变态不穷。”
【图22】〔东汉〕张芝《冠军帖》(墨拓本)
今草一经面世,立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得到了广泛的赞誉,甚至在文人阶层掀起了一股草书热潮,一时间学习草书变成一件时髦的事情。张芝更是不惜放弃仕途,将全部精力投入草书,这一点也引得很多当时的文人效仿。和张芝同时代的赵壹这样描述当时人们学习草书的热情:“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䚡出血,犹不休辍。”
能够产生这样的效应,究其根本,一是草书尤其是今草本身的艺术魅力,二是当时社会大环境的作用。东汉末期,社会动荡加剧,人们在痛恨统治黑暗的同时,越来越反感为统治服务的儒家学说,想要打破禁锢,于是人们着迷于草书中表现出的自由。
人们对今草的狂热追求与当时的正统思想是相违背的,很多士大夫纷纷出面批评草书是没用的东西,沉迷其中更是不务正业。这些批评的人当中,最出名的要数赵壹,他还特意写了一篇《非草书》来批评那些狂热学习草书的年轻人。而这篇《非草书》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篇书法论文,也算是具有开创性。赵壹的这种守旧观念虽然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但是不能阻止草书的发展。草书继续在各阶层中被狂热追捧,一直名家辈出,经久不衰。
关于张芝,后人推崇他为“草圣”,但是关于他的争议也一直没有中断过。张芝没有明确的作品传世,很多作品挂在他的名下,但真伪存疑,唯一可信度较高的作品还不是用今草写成的,而是章草,这就让人怀疑今草到底是不是他创立的。
毛笔作为中国特有的书写工具,至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先秦以前,笔没有统一的称呼,比如楚国称其为“聿”,燕国称其为“拂”,而秦国称其为“笔”。“笔”从字形看,就是竹子下方插上毛。
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时期古墓中出土了我国迄今最早的毛笔。这支笔笔杆用竹子制作,笔头用的是兔毛,笔头安插在笔杆末端,同今天的毛笔没有多大区别。
毛笔有多种分类。按照笔毫的软硬,毛笔分为硬毫、软毫和兼毫;按照笔锋的长短,毛笔分为长锋、中锋和短锋;按照尺寸,毛笔又分为大中小三类;按笔头原料,毛笔又可分兔毫、羊毫、狼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