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中医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人类曾经拥有的文明成果、生存环境、宝贵的经济资源、文明和文化意识,均是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因此,人类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如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各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工作,于2003年10月在巴黎召开第32届大会,表决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保护模式,强调保护传统文化,以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纳入国际准则。中国于2004年12月正式加入《公约》,成为缔约国之一。《公约》的宗旨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有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国家和国际一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欣赏的重要性的意识,开展国际合作及提供国际援助。《公约》特别要求对各国和各地区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清点,列出急需抢救的重点和有重要代表意义的遗产项目,并要求建立一个由专家和各会员代表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协调有关工作。
《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5大类。
《公约》设立了两个名录,一个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指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民族价值的文化遗产,是一种荣誉性的称号,把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遗产上升为全人类的遗产,彰显遗产的地位,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世界的重要地位;另一个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则更多地强调了抢救、保护申报列入名录的项目。2010年11月16日,由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项目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属于“有关自然界与宇宙的知识和实践”领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风俗教化和能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助于保护民族文化,让当代人认识、了解并传承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站在文化的角度,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行国家维护民族自信心,确立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手段,是在政治和经济之外,通过文化的自我保护和延续来寻求民族合理地位的一种诉求,是政治追求在文化上的一种表达方式,以防止大国和强国的文化霸权主义。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传统知识的价值对人类未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其发展也受到了时代的影响。中医药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治疗方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药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对疾病有了“八纲”(阴阳、表里、虚表、寒热)的认识,初步总结了“八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被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朝鲜半岛、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官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混乱,出版《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发展比较平稳。明清以后,瘟疫流行,出现了温病学说。温病学说的确立是明清医学史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医学面对急性传染病流行另辟捷径的创新发展。本草学得到了较大创新和发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书。《本草纲目》既是明清医学创新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又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之后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提出“物生既久,则种类愈繁”的观点,体现了中医学在中外文化碰撞中的发展与创新。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编著了《东医宝鉴》。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西方强烈的炮火轰开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随之而来的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冲击,国民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中医药学术赖以生长的环境遭受严重冲击。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也出现了一些借机批评中医甚至主张废止中医的舆论,如1912年北洋政府主张废除中医,1925年又拒绝将中医课程列入医学教育计划,1929年南京政府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余云岫等人提出的“废止旧医案”,1933年和1935年汪精卫两度提出废除中医等,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
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土壤的中医药,世代传承,历史悠久。它以睿智的思想认识生命与疾病的本质,以有效的方法维护着人类健康。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始终重视发展和利用中医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2005年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出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分别于2006、2008、2011和2014年颁布了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传统医药列入第1批第九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经有128项传统医药代表作入选。
中医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十分重要、最具有特色的一部分,不仅得到了中华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尊重、热爱、延续,而且已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服务于生命健康的宝贵资源。作为一种医疗手段,中医药之于中华民族防治疾病作用巨大;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中医药不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葩。
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主席在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学习班的总结报告》批示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医研究院一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一成立时题词。 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