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经》理论临床运用体会
笔者在经历多年的临床实践后,有幸被选入“国家优才”研修项目,再次重温中医经典,更进一步体会到,学习经典要与临床相结合,《内经》理论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是指导临床的大法,临床运用更要领会其精髓所在。今就其中有关条文在临床应用的体会略以举隅,以求同道指正。
一、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标”与“本”是指病变发生过程中矛盾的两个方面,这是个主次关系的相对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在不同的范畴里“标”和“本”的所指有所不同,如从人的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病的先后来说,先病、旧病、原发病为本,后病、新病、继发病为标;从疾病的部位来说,病在内为本,病在外为标。临床上,若能洞察疾病的标本关系,就能指导临床,根据标本缓急来确立治疗原则,故《素问·标本病传论》曰:“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在本篇中,还列举了许多实例来进一步说明标本缓急对临床的指导应用,如“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是指因先患病而导致气血阴阳、人体功能逆乱的,治疗应先治其原发病这个本,病本得治,则气血阴阳逆乱之标也自然得平。若是先因气血阴阳失衡、失调、逆乱而引发的疾病,则治疗应先调理气血阴阳之本,而由此引发的病证自可平,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也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的精神。但也有特殊的情况,“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诚如张景岳《类经》所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为急者,当先治标,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总之是标缓先治本,标急先治标。只要掌握了治疗原则,标本缓急得法,则能万举万当。否则,则必盲然而妄行其事。
【验案1】
张某,女,28岁。2002年6月1日初诊。
主诉:继发不孕3年余。
患者1998年结婚,1999年初流产,清宫术后至今未避孕而不曾受孕。造影检查提示:右侧输卵管通而不畅,子宫腔粘连。白带培养支原体感染阳性。西医诊断为盆腔炎,不孕症。曾用大量抗生素治疗,支原体不能转阴、输卵管仍然不畅,进而被进言此生难再自然怀孕。也曾多方求助中医,仍未收效。患者及家人在失望中通过朋友介绍来我处求助中医药治疗。时诊:月经周期时有迟后,行经腹痛,量少有块,带下黄稠,末次月经2002年5月30日。大便2~3日1次,干结。
此为邪毒浸淫冲任,湿热蕴结,气血瘀阻胞宫。治疗分三个阶段。2002年6月至9月底,首以清热解毒、除湿化瘀、疏通胞脉为先,祛邪为主,佐以调经;第二阶段,2002年10月至11月底,以支原体转阴为标志,变治法以补肾调经、理气化瘀为主,以期强肾资冲任,调经以复周期,同时,理气活血化瘀以加强疏通胞脉破阻之功,佐以清利湿热以除余邪,为第三阶段择期受孕做好准备;第三阶段,2002年12月至2003年1月中旬,再次复查支原体显示阴性,通液提示无明显阻力,治以温肾益气养血,填精通络促孕为主。治疗中第一、二阶段嘱其避孕以防宫外孕,第三阶段始嘱在月经中期可同房,提高受孕概率。2003年1月29日早孕测试呈阳性,妊娠已有43天。2003年9月26日顺产1女婴,现母女健康。
按语:此案历经半年余调治,终破前医不孕之断言。患者邪毒浸淫冲任,湿热瘀阻胞宫,胞脉闭塞,邪之不去,胞宫不宁,则难以摄精成孕,纵观前医用药均以益肾填精、补益气血、调冲促孕之品叠加治疗,故难以奏效。笔者治以先祛其邪,疏通胞脉,再以补养气血,益肾填精以促受孕,终收其效,此治病求本之例也。
二、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凡阴阳之要,阳密及固”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此语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机体的阴阳平衡协调的关键在于阳气的致密,乃能卫外固守,则病邪无以伤人,阴精乃能固藏于内,强调了阳气的重要性。阴阳,是万物之根本。天地阴阳,应象于人;人身之阴阳,应象于天地,而阴阳之中,阳尤为重。阴阳学说引用到中医理论中,在阐述人体生命活`动时,将功能归属为阳,物质归属为阴;阳之生发功能有赖于阴质之充填,阴体滋生依仗阳气的生发。阴阳互根、消长,但阳为主体,没有阳的生发鼓动,则阴质不能化生成长,也不能为阳的功能提供物质基础。自然界中,阳气生发,万物之阴才能生长。人体中,气与形都属于物质,但气具有很强的活力,是不断运动着的物质,具有功能特性,故气属阳、形属阴。从气血之辨,气为阳,血为阴。阳气鼓动,功能气化,才能化生有形之物质。气生血,血涵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有赖气的推动而运行,才得以发挥其濡养作用;而血也赖于气的化生功能,才能变化而赤是为血,故血虚之病人尚可赖气之存在而生存,由气之存在而再生再化。而气若暴脱则危在顷刻,这也反映了阴阳之中阳为主体。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主外,阴主内,阳气护守于外,阴精固藏于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有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阴阳之论,是为大道,而用于临床,则为常道,无论诊病施药,先以阴阳之辨,再以表里、虚实、寒热、脏腑之分,方能执简驭繁。诚如《景岳全书·传忠录》所言:“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所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验案2】
笔者曾治一更年期妇女,先有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继后经期延长,淋沥难断。忽有一月,经血下注如冲,西医急诊予以止血,并服安宫黄体酮。但撤药后仍经血崩冲。领悟经言“凡阴阳之要,阳固乃密”,气为阳,血为阴,气虚不固,血难内守,遂用益气摄血法,大剂黄芪加人参、柴胡、升麻共以益气升提、固摄阴血。配以坎炁、熟地、旱莲草等补血养血,填其不足,并为阳用提供物质基础,以阴中求阳之意。3剂见效,7剂血净,后以法调治3月未见崩漏。
按语:中医诸多治法,可以说都是在“阳固乃密”的原则指导下而建立的。除前所应用的益气摄血法外,如常用于表阳虚易外感或卫气不固,恶风自汗等证的实卫固表法;用于气机下陷、清阳不升的泄泻滑脱或带下如水等证的升阳举陷法;用于外脱亡阳的温阳固脱法等,均是从阳论治,重视阳气的主导作用。
三、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
此语出《灵枢·五音五味》。女子生理特性与男子有所不同,早在几千年前,先贤就已认识到这一点。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已将男女的生理阶段有所区别,男子以八岁为一个阶段,女子以七岁为一个阶段。“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盛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女子早盛于男为气有余,早衰于男为血不足。妇人每月经事按期而至,故经文明言“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灵枢·五音五味》)。而妇人有余于气,是为相对而言,其有余可表现在:一是其阴血不足,则阳气相对偏盛;二是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以肝为先天,阴血不足,肝失柔养,肝阳易亢,肝气易郁而盛,以此言之,女子气多有余;三是女子性情隐曲多抑,肝气不疏则郁积而为有余。女子的这种特点,在临诊时,应时时有所顾及,求本施治,才能有药半效倍之功。
【验案3】
殳某,女,19岁。2003年2月3日来诊。
患者12岁月经初潮,开始月经周期就常常退后,3年后发展到经常闭经数月不行,需服安宫黄体酮而行经。B超无异常提示,生化激素水平未测。时诊,停经又有两个月,平素口干思饮,大便干结数日难解,夜寐欠安易惊醒。望诊舌红少苔,诊脉细弦小数夹涩。此为血虚阴亏、冲任不足,是以补益精血、填资冲任为法。方拟:当归、生地、熟地、黄精、枸杞子、川芎、女贞子、桑椹子、夜交藤、郁李仁、香附、郁金等填精补血,资养冲任,佐以疏肝。首诊服药7剂,复诊经水未行,但大便已畅,口干不甚。滋阴填精补血见效,上下得以濡润,则枯池蓄水有望。守法继进,并嘱其测基础体温。两周再诊,基础体温渐升有双相,遂于前方加益母草、泽兰、川牛膝,1周后经水来潮,但量少色暗。后守法守方调治半年左右,经水每月能来潮,偶稍有周期迟后,经量渐恢复正常,守药1年左右停药,今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随访经水仍正常而行。
按语:该女闭经,初潮月信就多迟后,以其天癸虽至而冲任未盛,时延甚而闭停。经言“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灵枢·五音五味》)。精血不足,经源匮乏,冲任空虚,故无以续信润腑,而见经少经闭,口干便结,心失所养则夜寐欠安易惊醒。遵循经训施于临证而收良效。
四、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脾之与胃互为表里,经脉络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其气以升为顺,两者共同完成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及对所化生精微的转输运送作用。《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包括了脾的输送精微、运化水液的两方面功能。胃受纳饮食,经过腐熟消化,化生精津、血液等精微物质;脾主升清,为胃将精微物质输送到肺,由肺再散布到全身,为脏腑组织提供营养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同时脾转输水液,输布精津以润泽濡养各组织,并将多余水液下输膀胱,通过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王纶《明医杂著·枳术丸》曰:“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无病矣。”《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些都说明了脾为胃行其津液的作用。若脾之转输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到各脏腑组织,则失其营养濡润的生理效应,诚如《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其胃强脾弱,不能运输津液以濡润,使津液偏渗膀胱而小便数,则大便硬,麻子仁丸以润肠滋燥,缓下大便。
【验案4】
笔者治一女性教师,年近50岁。患者便秘有10余年,常年借助中医通腑泻下以助排便。近年来便秘干结愈加严重,泻药加量也难维持正常排便,甚为痛苦。尤其肠镜检查提示肠黏膜黑斑病变后,不敢轻用大黄制剂。经朋友介绍求诊笔者。诊其舌红少苔,脉涩少力,纳谷不香,饥不欲食,时有痞满嗳气。此乃脾气不运,胃阴不足,脾不为胃行其津液,加之已七七年,肝肾精血均有亏损,故使肠腑失于濡润,而见便秘干结。治以健脾气,养胃阴,滋肝肾为法。药用:增液汤加山药、太子参、石斛健脾运养胃阴,伍女贞子、枸杞子、何首乌养肝肾之阴,海藻润燥软坚。药后奏效,无需再用大黄等泻下通腑之剂而排便通畅,每日能正常排便。
按语:医经理论授人以道,示人以法。由此指导临床,遇有大便干结排出艰难者,不能仅以泻下一法统治,健脾运、输津液、润大肠也为治便结难下之大法。有感《素问》《伤寒论》及温病学理论对下法的不同理念,但有异曲同工的效果,结合前人治验,笔者在临床确立治便秘六法则:一是荡涤肠腑,泻热通便;二是增液软坚,增水行便;三是行气开结,推运通便;四是益气养血,温润通便;五是散寒开结,逐实通便;六是育阴润燥,濡养行便。摒弃了一见便秘即为里热燥实而执寒泻下的单一疗法。
五、中满者,泻之于内
“中满者,泻之于内”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满,是指中焦痞满作胀之症,也可指肠胃壅滞实满之状。泻之于内,即满则从内泻而除之。除去痞满作胀,医经示以除其实滞之满的治疗法则,即中焦胃肠有实热燥屎或痰浊水饮留阻中焦使气机壅滞的实证,而必用泻实攻下,从内而除之,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可从多方面的治法来演绎《内经》“泻之以内”的法则。尤其仲景的《伤寒论》中就有多种治法,体现泻之于内以消中满。其中以五泻心汤为代表的辛开苦降、燮理升降之法,治疗寒热水气留扰中焦,使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出现心下痞满之症;五苓散通阳利水之法,以治疗下窍不利,水邪内停上逆,阻滞中焦气机,而见有小便不利,心下痞;旋覆代赭汤和胃降逆,化痰消痞,治疗脾胃气虚、痰浊阻滞、中焦气机不利之心下痞,噫气不除;大柴胡汤以和解少阳,通下里实,治疗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阻滞,又兼阳明里实之心中痞硬。故“中满者,泻之于内”并非单是实满泻下而言,其中可包含调理气机、通利水道、化痰消痞、泻下攻实及消食导滞、温通寒凝等多种治法。
【验案5】
2001年,笔者曾治一何姓男性病人,其形体瘦削。病人原有胃下垂病史,常年心下至胃脘痞满,脘腹胀气,时常大便溏或干稀不调,因中满不舒,故纳食量少,使得机体日见消瘦、畏寒怕风,易外感,舌淡,苔白而厚腻。此属脾胃虚寒,寒凝气滞,并兼夹湿浊而致中焦气机不运,故见痞满胀气。若单以补虚,更壅气机,单以行气,恐有耗正伤气之虞,而病在中焦,脾胃不运而使气滞湿困,但脾胃得运则气行湿化,上下通畅,则中满自消。然中寒凝滞,非温不化,故以理中汤为治方,加以附子以增其温化之力,是以附子理中汤之义温中补虚,调理脾胃。酌加川朴、木香,行气消痞除满。3剂服下,即觉胃中暖意舒通,胀满改善。1周后再诊,中满大减,已能正常纳食,且腻苔已化去大半,脾运已振,胃纳渐复,则加升麻、炒枳壳,促脾肾之上下升降功能,陈皮燥湿理脾,去附子、木香以防温燥太过以耗阴。守方4周,前症均瘥,大便已实,后嘱其服补中益气丸,以善后资效并以升提清阳,以期能逐渐改善胃下垂之状。
就以上病例而言,若理解《内经》“中满者,泻之于内”用泻下之法则其证无实滞可下,故应以广义理解,泻之于内为辨是证,用是法,消其中满,而为泻之意也。
六、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
“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语出《素问·五常政大论》。能,同耐受、胜任之意;毒,指药性,古时将能治病的药均称为毒药。厚,是指药性剧烈或作用峻猛、功力纯厚之品。反之为薄。疾病的发生,有轻重缓急之别,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分,疗疾治病必然要辨病、辨证,辨体质差异而施药之厚薄不同。对于能耐受药物的强壮之人或重病急证、实证非重剂不能取效者,用药必要投以气味俱厚、功专力峻之品,才能获得药到病除的疗效。否则,药轻病重如蜻蜓点水而已。反之,对于那些形体单薄、体质虚弱不胜药力之人,或轻病缓证、虚证,轻灵缓剂即可取效者,用药必投之以气味俱轻,药力和缓,清灵之品,以期取病而不伤正,否则药重过病,虚体难当,反被药力所伤。俗话说“水能浮舟,也能覆舟”,治病用药也要用之得当,符合具体情况,因人、因地、因病制宜,不可轻之漫之,否则药不治病反害人。
笔者在临床所治病证,涉及内科、妇科乃至皮肤科的常见病、疑难病,种类繁杂,男女老少均有,临诊用药,哪怕是同病同证,在不同性别年龄之人也当细斟慎酌。如用桂枝通心阳,在青壮年者用6g,在老年者用10g,因青壮年本比老年阳气旺盛,即使有心阳不足胸痹之类,也只需稍加温通即可奏效;而老年阳气日衰已近暮夕,更多有虚衰,不用大力温通难鼓已衰之阳。此青壮老年用药之别也。再有用石膏治胃火牙痛,在男性青壮年宜用40g,而在女性青壮年者用30g,因男性刚阳之驱,加之胃火之炽,两者叠加、燔灼无羁,故石膏大剂方能清热制火;而女性阴柔之体,即使胃火上炎,也难为燎原之势,故石膏至多30g,即可达清热制火之效。此男女性别用药之异也。东北之地多寒少暖,在祛寒温阳时,附子用到20g不为其过;而南方之地,多温少寒,即便阳虚寒凝,也不轻用附子,即使必须用也不过浅尝而已。此地方区域用药之差也。
《素问》此语也在于提示我们,运用方剂药物,要灵活变用,因人、因证进行药味的加减、药量的调整。
七、气伤痛,形伤肿
气属阳主动,在人体内外上下、脏腑经络无处不到,并不断运动着而发挥其气化、温煦、运血、疏达、固摄等作用。《素问》言“气伤痛”是谓若某种因素导致气的受伤,影响气的生理活动,使气的运行不畅,壅滞阻塞,则会产生攻冲窜痛胀痛;由气及血,气滞血瘀,则会产生刺痛,定痛不移。人体气血密切相关,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滞不通则疼痛。
形,为有形之实体,察之可见,触之能觉,形之所伤,必为实质之形体部位受损伤,而导致或外破皮、内伤络,血离经脉,渗于皮下,溢于皮外而瘀于局部,可见血肿青瘀;或实质之体某处被瘀血痰湿停聚,则可见有肿胀、积块、癥瘕。气血运行于形体之内,形伤则必累气及血,气血障碍也必累及到形体,肿与痛相继而见,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伤痛,形伤肿,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鉴经此论,指导临床,启迪有加。笔者每于治疗原发性痛经,必于疏利气血、化瘀通滞之中,参以辨其阴阳虚实寒热,而佐以或温散或温补或清散或甘缓等法,总以气血着眼而平其痛经之苦。而对于继发性痛经,尤其是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则从“形伤肿……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着手,或以消癥或以祛结,总以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生长之形,又兼顾累及之气血,形为本,气为标,标本同治则继发痛经可除矣。
【验案6】
李某,女,26岁。2003年7月26日初诊。
患者10岁初潮起痛经,至今已有15年左右,近几年痛经更为加剧,每至经转,腹痛喜温喜按。素形瘦质薄,面色白。时值夏令,诊脉触肤无丝暖意。此乃冲任虚寒,气血凝滞,胞脉失于温煦,拘急而痛。诚如景岳《妇人规·经期腹痛》曰:“若寒滞于经,或因外寒所逆,或素日不慎寒凉,以致凝结不行,则留聚为痛。”此属气伤而未及形之实体。初诊经期将近,以温散理气止痛为先,以艾附暖宫丸加减投治,痛经大减。患者素体单薄,气血亏虚,肾阳不足,“形不足补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痛经治疗,重在求因而治,辅以止痛,故继以温肾暖宫、调补气血为法。方用八珍增损,双补气血;另加补骨脂、肉桂、川断、肉苁蓉、杜仲、山茱萸温补肾阳;乌药、小茴香辛温理气,散寒止痛。调治3个月经周期,痛经即获痊愈,随访2个月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