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锅:手拉风箱呼呼响,火炉烧得红旺旺
多年前,李谷一在湖南花鼓戏剧院唱戏,唱了好些年也默默无闻。后来,广东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打铜锣·补锅》,请了李谷一去挑大梁演女主角,一夜之间,李谷一红遍了中国。
前几年,我还见到李谷一。电视上,她在接受采访。主持人请她唱几句,她真的唱了,唱的当然不是《补锅》里兰英妹子的调调,但声音竟然依旧那么又甜又脆。在今天的湖南,说起李谷一,谁都认定她是三湘大地的一块金字招牌,尤其是在过了40岁的人心里,李谷一的名头比辣妹子宋祖英还响。
我记得20世纪70年代末的湖南省小学音乐课本里有《补锅》的词曲。我至今还会唱其中兰英妹子与小聪哥的个别调子:“手拉风箱呼呼响,火炉烧得红旺旺……我把风箱拉(女),我把锅来补(男)。拉呀拉呀(女),补呀补呀(男)……”今天的乡村肯定还有取名“兰英”的漂亮女孩,但我敢肯定,即便砍了她脑壳,新时代的兰英妹子也不愿嫁给全身上下乌漆墨黑的补锅匠了。今日乡村的兰英妹子都进城了,凭那脸蛋,凭那身段,轻易也能混上一个“好出路”。
《补锅》这出戏,在今天长沙街头的音像店里还能见得到碟片,至于是不是李谷一所演所唱的,那就难说了。
而像《补锅》里的补锅匠人,今天是很难见着了,太难了。
其实,湖南花鼓戏《补锅》里小聪哥所展示的那类补锅技艺只是补锅方法之一,叫“热补”,即用熔化的铁水来补漏洞。还有一种叫“冷补”,即用白铁皮、铝皮、铆钉来补。这种补锅匠人,在今天的许多乡村甚至城镇,还有。
小时,我亲眼见过我家补过一回锅。
母亲给猪煮潲水,将一口用了多年的双手合抱大的铁锅烧出了一条缝,便央了补锅匠上门修补。
张锅子担着一个挑子来了。挑子一头放着鼓风机,另一头有小火炉和一些铁屑、煤炭,以及零零碎碎的不多的器具。张锅子的身后跟个孩子,鼻子一抽一抽又一抽——老天啊,那孩子还在淌鼻涕。
俗话说“剃头挑子一头热”,补锅匠的挑子其实也是“一头热”,因为挑子一头放着的小火炉是不熄火的。“张锅子”这名不知是缘于他是个补锅匠,还是因为他长年挑着担子走村串户给人家补锅而弄弯了背,像个罗锅。人人喊他“张锅子”,他不恼,笑眯眯。张锅子是我的家乡白米祠堂的人,他的名,在远近几十里的村都叫得响,用今天的话来说,那是没注册的著名商标、知名品牌。
张锅子接过我父亲递给他的一支“喇叭筒”(乡下人用纸包了烟丝卷成的一头大一头小的像个喇叭的旱烟卷),指指淌鼻涕的孩子:“我家四少爷,帮我拉拉风箱。”四少爷,也就是他的第四个孩子。
烂锅早搬到晒谷坪上了,张锅子双手把住锅,反扣着举向天空,他的脑袋钻在锅底仔细打量。吸一口烟还没吐出的工夫,他已放下大铁锅,从担子里拿出三根短铁条,逐一用锤子敲在地上,再将铁锅往铁条上一摆,把铁锅支牢了。
“开火!”张锅子喊一声。四少爷开始推拉风箱,原本仅余些许火星子的煤炉很快燃起火焰来了。张锅子往火炉上搁了一个用生铁铸成的笨重勺子,勺子里撒了一把铁屑。
铁屑在铸铁勺子里加热熔化成铁水的过程中,张锅子拿起小榔头在铁锅裂缝上狠劲儿一敲,刚刚的一条缝瞬间已成婴儿拳头般大的一个窟窿。早围拢来看热闹看稀奇的村里孩子和年轻媳妇们猛然“啊”一声。张锅子看大家吃惊,不言语,只笑,笑完就哼一句:“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哩,推开了天窗说话才亮堂。”他哼的似乎是某出皮影子戏里的唱腔,蛮好听,但我弄不明白这与他故意将小裂缝捅成大漏洞有何关系。我母亲还在做女儿家时就在娘屋里多次见识过补锅了,她告诉我:裂缝小,补锅的新铁与旧铁之间没得相依,补不牢;整大了窟窿,新铁与旧铁多了伴靠,也就牢实了。
一眨眼,熔化了的铁水已在铸铁勺里红突突地翻滚,热气袅袅升空。
张锅子又叫喊起来:“好咧!让一让耶,铁水烧着了你的皮肉,一辈子都不得安生。”围观的孩子转眼撤远几步,伸长脖子看。张锅子拿起一块脏兮兮的棉布,折叠几个回合放在右手手掌上,再在棉布上撒一把黑漆漆的锅灰,左手食指在锅灰里划拉几下,拨出一个小窝,然后用个带细细长柄的小勺从火炉上舀起红灿灿的铁水倒在手掌上的锅灰里。所有孩子都紧张起来,可脸上还没来得及尽现疼痛表情,张锅子已将铁水快速“端”到铁锅底下,手往窟窿处一贴,滚烫艳红的铁水从烂洞涌到锅正面来了。此时,兴许是平时“训练有素”,四少爷立刻往张锅子左手上递了一块厚厚的棉布团。张锅子拿着棉布团往火红的铁水上一按,再前后左右飞快抹擦几下,顿时,有一股青烟蹿起,又有一股焦臭乱飞。
吸两口烟,张锅子捡起砂石在补漏的地方上上下下细细打磨一番。打磨完毕,用手指摸摸,试试有没有突起的毛刺扎手,没有,锅就算补好了。
末了,张锅子还滴了几滴油在补漏的地方,用棉布再里里外外抹一通,算是给补的铁块抛光了。这不算补锅的必要工序,是额外的服务。
补好的大铁锅后来在我们家又碰碰撞撞用了好多年。
那些年,无论城与乡,也不管是张家的还是李家的铁锅、铝锅、锡锅,烧出了洞都舍不得扔,也没哪家哪户有资本扔。一口锅几元十几元,若扔掉,人还不得心疼大半年?所以补锅匠的一句“新一年,旧一年, 补一补,又三年”的顺口溜既是当时很受群众欢迎的“广告语”,也是当时的一种 生活现状。
母亲给了张锅子5角钱。“那时,1斤肉才卖7角8分。”今天我母亲居然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肉价。母亲说:“在农村,还是有门技术好啊。你瞧瞧张锅子,补一次锅就能吃上6两肉。”我母亲说的肉,是猪肉。
铁锅热补工艺
1. 找漏
反扣锅子在脑门上,运用缝隙透光的原理找锅上的漏洞是最常见的办法。还有一种法子,若裂缝小,难用肉眼寻觅到,就往锅里添水,锅底渗水的地方就是裂口。
2. 支锅
泥地上按等边三角形扎三个长铁钉,以达到支起铁锅和保持圆底铁锅稳固不摇晃的目的。假如是小铁锅,也有直接以双腿做支撑物的。
3. 熔铁水
拉动风箱,使小锅炉上的煤炉烧旺,火炉里煨铸铁勺子,勺子里盛放铁屑或剪成小碎条的薄铁片。生铁铸就的勺子比铁屑更耐高温,铁屑很快软化,然后熔化成火红的液态铁水。
4. 堵漏
手掌上搁厚棉布,棉布上放锅灰或者沙灰。这些都是隔热层,以免窝起手掌捧铁水时烫伤了手。将铁水舀到沙灰上,趁热量没来得及传递至手掌,迅速将铁水填塞到铁锅漏洞处。
5. 平铁水
捧铁水的手依旧贴在锅底,另一只手拿起球状的棉布团在锅内抹平铁水,使之与锅身的冷铁充分黏合到一起。然后,锅内锅外的两只手齐动,来回抹动因些微冷却而开始变得暗红的铁水,以促使补漏的铁水与锅身铁片一样平整而不凸起,同时也是为了充分填合锅身上有可能还没渗入铁水的细小裂缝。
6. 抹烟灰
在补锅处抹上烟灰。有的补锅师傅抹的是泥浆。
7. 打磨
用砂石或砂布轻轻打磨补漏处,使补上的新铁块平整而光滑。
支锅
熔铁水
堵漏
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