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鬼谷究竟在哪儿?
与鬼谷子是人是鬼、姓啥名谁一样,鬼谷究竟在哪儿也是一块迄今为止仍旧没有扯清楚的皮。
在唐朝之前,没有人较真这事儿,只道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叫鬼谷子,住在一个叫鬼谷的地方,教了几个超级厉害的弟子,写了一部谜一样的书叫《鬼谷子》。
给鬼谷确定具体方位始于东晋,比较流行的是下面几个说法:
一是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县)说,见于东晋人徐广的《史记集解》:
颖川阳城有鬼谷,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
注意,徐广学识广博,官为著作郎,著述甚多,上面的一句是给《史记·苏秦列传》作集解的。
徐广将鬼谷定位于颖川阳城是否依据了殷商鬼侯后裔说,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所知的是,自此之后,鬼谷位于颖川阳城一说成为流行,新旧《列国志传》与《前七国志》等书,全都采用此说。
二是扶风云阳(关内云阳)说,最早记载见于《太康地记》:
扶风云阳有鬼谷,即鬼谷先生所居。
《太康地记》是一部全国地理统志,专门考据各地的地名渊源,约成书于西晋太康年间,早年亡佚,至清代涌出不少辑本,学术价值颇高。
扶风今天仍旧存在,叫扶风县,隶属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的宝鸡市。作为一部专业性极强的地理志,《太康地记》将鬼谷定位于扶风县,也是有所依据的。
这个依据详见于《史记·樗里疾甘茂列传》:
因说秦王曰:“甘茂,非常士也,其居于秦,累世重矣。自崤塞及至鬼谷,其地形险易皆明知之。彼以齐约韩魏反以图秦,非秦之利也。”
秦王曰:“然则奈何?”
苏代曰:“王不若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使彼来则置之鬼谷,终身勿出。”
秦王曰:“善。”
这段话的上下文是,甘茂在秦昭王时受到排挤,只身逃离秦国,避难于齐,途中遇到受齐王之命出使秦国的苏代(苏秦弟),要苏代在秦王跟前美言几句,以保护其妻子免受拖累。苏代至秦,办完差事,顺便对昭王讲起甘茂的事,称他在秦国曾是重臣,知悉秦国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山川地势,从崤塞到鬼谷,他无不熟悉,对秦是个祸害。秦王问计,苏代的主意是继续重用他,厚赏他,诱他来秦,将他关在鬼谷,永绝后患。
这儿苏代借用的修辞手法是指代,即用“崤塞”与“鬼谷”指代秦国的所有地形。既然崤塞为秦之东端,那么,鬼谷当为秦之西端。苏代建议以重利诱回甘茂,将他囚于鬼谷,显然与此意相合。
《太康地记》将鬼谷定位于宝鸡扶风,依据的当是这个推断。
到唐代武周(武则天)时期,学者梁载言奉命撰写地理通志,称作《十道志》。《十道志》又名《十道四藩志》,因为唐代疆土共分为十个道与四个藩属,主要记载地理位置、德化风俗等,学术价值颇高。
讲到鬼谷时,《十道志》如是写道:
清水谷在县西三十五里,即鬼谷先生所居也。水从云阳来。
此说等同于扶风云阳说,只是区位略有变化。
再一说是张守节为《史记》的正义,认定鬼谷位于雒州:
鬼谷,谷名,在雒州城县北五里。
雒州即洛阳,东晋徐广认定的颖川阳城在唐代为洛阳地盘。但在这儿,张守节所指显然不是颖川的阳城,而是雒州城北五里,也即洛阳城北五里之处。这个说法有何依据,迄今不得而知。
除此之外,鬼谷的定位还有许多说法,如,临沮县青溪山说,淇县云梦山说,宁波鄞县太白山说,陕西石泉云雾山说,山东临沂蒙山鬼谷子村说,河西邯郸临漳说,张家界老道湾说,泰山鬼府说,等等,每一种说法都给出了记载、传奇或物证。
然而,无论这些记载、传奇或物证多么翔实,多么生动,全都发生在唐、宋或明、清之后,更有甚者是在上个世纪末,由地方政府为发展旅游业而牵强附会硬扯出来的。
牵强也好,附会也罢,在鬼谷子身后两千多年的今天,我们既不能证其实,也不能证其伪。换言之,所有上述谷地,甚至还有更多有待宣布的谷地,鬼谷子是去过、住过还是没有去过、住过,我们都是无法验证的。
无法验证,就不要反对。如同读一个作家的虚构故事,听其故事讲得圆与不圆即可,谁去认真验证,谁就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