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 医药电商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医药电商已经形成B2C、B2B、O2O等多渠道的业务模式,其中B2C和O2O作为直接触达用户的渠道在医药营销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两大渠道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三超多强”的竞争格局。
3.2.1 “三超多强”割据及竞争特点
“三超”是指阿里健康、京东健康与拼多多三大电商平台,作为拥有较大用户流量的三大电商平台在医药电商领域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其中,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不仅作为第三方交易平台使电商企业入驻并销售健康商品,它们还自己开店经营。阿里健康主要有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产品追溯、消费医疗五大板块,京东健康相对应的有医药健康电商、互联网医疗、智慧解决方案和健康服务四大板块,两家公司最核心、最主要的业务都是医药电商,但阿里健康较为独特的业务是产品追溯。
2019年阿里健康(阿里健康财年为每年4月至次年3月)总收入95.96亿元,自营部分收入81.34亿元,医药电商平台业务GMV达到835亿元,相应的服务收入11.7亿元。相应地,京东健康2019年(京东健康财年为自然年,即每年1月至12月)总收入108亿元,其中自营部分收入 93.96 亿元,剩余的收入同阿里健康一样主要来自医药电商平台业务,京东健康没有公布这部分业务的GMV,如果根据其收取的服务费用除以费率计算,大概为200亿元。拼多多没有单独公布过健康板块的收入,据估计,其收入在100亿元左右。
三大电商平台的医药电商GMV,再加上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的自营部分营业收入汇总起来已经超过1300亿元,这个收入和2019年4008亿元医药零售市场相比似乎占比非常大,再考虑到线上电商的增速一直高于线下,似乎给人一种“医药电商马上要颠覆传统医药零售行业”的感觉。但事实上这1300亿元GMV中大部分的收入都来源于线下连锁药店在电商平台上开店所创造的收入,更为合适的解读应该是传统医药零售企业已经普遍意识到了电商渠道的重要性,并且真正地开启了医药电商实践。
“多强”则是指如1药网、健客网、康爱多、好药师、德开等这样的垂直医药电商平台。这些平台究其业务本质与“三超”平台的区别在于均以自营业务为主,且这些平台的发展相对“三超”平台来说挑战更大,没有大平台的流量“输血”,需要靠自己来获取流量。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垂直医药电商平台企业也演化出了较为复杂的商业模式,并不仅仅是B2C(向用户销售健康商品)的模式。
例如,1药网的核心业务已经从B2C电商逐步扩展到面向药店、诊所等的B2B业务及互联网医疗业务,其中B2B业务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已覆盖超过30万家药店门店。同时,康爱多的核心业务也从B2C电商扩展到面向药店的B2B业务板块——E+药房,截至2020年年中,这部分业务已经覆盖超过5万家药店门店。好药师因为其母公司九州通是中国最大的民营医药商业公司,主营业务就是B2B,因而好药师本身迄今同样聚焦B2C电商业务。
这几家公司或已独立上市或隶属于上市公司,从年报数据来看,2019年1药网母公司111集团整体营业收入39.52亿元,其中B2C业务营业收入7.63亿元,与2018年同期相比下降9.94%,B2B业务营业收入39.3亿元,与2018年同期相比增长243.15%。从111集团披露的2020年前三季度财报来看,B2C业务营业收入依然持续衰减,而B2B业务营业收入依然保持了200%以上的增长,从营业收入的趋势可以看出,111集团的重心已经从B2C业务向B2B业务转型(不过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111集团又开始在B2C业务上发力,并正在将1药网从集团剥离,准备在科创板上市)。
康爱多隶属于上市公司太安堂,根据太安堂披露的数据,2019年康爱多实现营业收入31亿元,其中B2C业务营业收入23.63亿元,与2018年同期相比增长35.5%;以此推测其B2B业务营业收入约为7.37亿元,与2018年同期相比增长82.61%。
根据好药师母公司九州通年报的数据,其线上业务2019年共实现营业收入6.67亿元,与2018年同期相比下降26.24%,这已经是好药师线上业务连续第2年营业收入下滑,已经从2017年的巅峰10.78亿元下跌近40%。这与好药师线上业务策略转向有关,其从追求规模导向转向利润导向,同时也与九州通集团内部业务调整导致线上业务受到压缩有关。
我们从更大的幅度来观察更多医药电商企业的发展变迁,表3.1是2015年《中国药店》杂志发布的医药电商按照销售额的排行(此后《中国药店》杂志再也没有发布此排行)及2019年来自各上市公司年报的销售数据。
表3.1 2015年《中国药店》杂志发布的医药电商排行及2019年年报销售数据

注:①为仁和药房网2018年的数据,2019年因仁和药业出售部分股权后失去对仁和药房网的控股,不再合并数据。
观察2015—2020年医药电商行业诸多代表型企业的变迁能够让我们对这个产业有更好的理解,尽管数据并不全面,但依然能够洞察出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1)马太效应
医药电商产业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2015年阿里巴巴和京东均还没有入局,拼多多刚成立,可以说是诸多垂直医药电商公司争霸的时代。而随着阿里巴巴、京东通过自营躬身入局,拼多多开启第三方平台医药电商模式,超过90%的销量都汇聚到了三大平台,排名靠前的两大自营医药电商也一直是阿里健康自营大药房和京东自营大药房。
马太效应的另一端是几乎只有大平台才能赚到钱,京东健康上市的招股说明书显示了其一直处于持续盈利的状态,同时阿里健康2020年的半年财报也宣布了盈利。但同时1药网、好药师等企业的线上业务却一直在萎缩,萎缩的背后主要驱动因素是这些电商企业从追逐规模转向追逐利润,垂直电商企业面临高企的流量成本无法保持规模与利润之间的平衡。垂直医药电商企业不赚钱对大多数参与企业来说已是一个血淋淋的事实,这些企业体量小、采购成本高,而线上流量的获取成本又持续高企,限制了垂直医药电商企业赚钱的能力。而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的自营大药房背后分别有阿里巴巴、京东两大平台的支撑,既可以获得低价的流量,又可以依托大平台获得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因此很快完成了对大多数垂直医药电商企业从0到1的创业过程,进入商业的正循环,而很多垂直医药电商企业却倒在了这个环节上。
2)生态竞争
前20强里几乎没有哪家公司是没有产业资源背景的。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的自营大药房自不必说;七乐康的股东包括步长药业、京东,步长药业是全国知名工业企业;康爱多背后是工业企业太安堂;1药网脱胎于1号店,其B2B业务1号药城的第二大股东是武汉卓尔的掌门人闫志;好药师的大股东是民营流通龙头企业九州通,九州通在医药流通领域全国排名第四,年销售额近千亿元;可得网第一大机构股东康恩贝,也是知名工业企业;健一网背后是“巨无霸”央企华润集团;仁和药房网之前是独立运作的药房网,后来被工业企业仁和药业纳入旗下;金象网背后之前是复星,后来是微医;其他公司基本是线下区域龙头连锁药店、工业企业或商业企业在线上的业务;健客网、云开亚美和泉源堂是其中为数不多的没有较强生态背景的企业。如今的竞争早已是生态的竞争而不是公司对公司的竞争。
3)传统企业入局
在资源属性浓厚的医药产业中,电商公司纷纷依附传统行业,反过来传统行业也纷纷涉足电商。与其他品类的电商不同,医药电商受政策严格管控,再加上医保等因素,发展速度无法达到所谓的“互联网速度”,不能在传统企业还没来得及反应的时候就做大。医药电商发展的速度并不快,这也给了传统企业思考和参与的时间。医药工业领域的复星、步长、仁和、康恩贝、天士力(天士力大健康网)等企业,医药流通领域的国大控股、华润、上药(上药云健康)、九州通等企业,医药零售领域的大参林、老百姓、益丰、一心堂等诸多企业,都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加入医药电商领域中。
4)创新者的窘境
知名创新学者克里斯坦森很早就开始研究大公司为何很难诞生创新业态的问题:受限于既有成功的商业模式,大公司很难突破自我来培养左右互搏的创新商业模式。从传统零售企业的角度来看,四大医药零售上市公司资源充沛、人才济济,但旗下并没有孵化出成功的电商业务。反而是如康复之家(德开大药房的大股东)、甘肃德生堂、河北华佗、杭州九洲等这些区域性的中小连锁药店企业孵化出了成功的电商业务。
对于这些中小连锁药店企业来说,想通过传统的线下竞争来赶超大型连锁医药公司已经很难有机会了,而借助电商渠道来快速实现规模化为它们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
5)差异化竞争
阿里巴巴、京东两大巨头连同头部垂直医药电商企业基本是全品类经营,从药品、保健品、计生情趣、医疗器械到医疗服务等都有涉及,其他医药电商企业如果选择全品类经营很难形成竞争优势,不少企业因而选择了差异化竞争的创新之路。例如,可得网聚焦眼镜类商品;云开亚美聚焦治疗罕见病、重病及慢性病的商品,并围绕这种战略构建了较为庞大的药师服务队伍;德开大药房聚焦治疗慢性病和肝病的商品;泉源堂的一大特色是医疗保险业务。
3.2.2 阿里健康:医药电商的绝对霸主
作为拥有B2C医药电商领域超过70%GMV的超大平台,阿里健康可以说是医药电商领域的绝对霸主。了解阿里健康可以从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平台运营医药购物频道开始。
对于天猫这样的大平台来说,新开辟一个频道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天猫医药馆因为医药本身的特殊性可谓颇费周折,前后经历了几次重新上线,第一次上线时间是2011年6月,当时上海复美大药房、北京金象大药房、杭州九洲大药房、江西开心人大药房及云南白药大药房作为首批企业入驻了天猫(那时叫淘宝商城,2012年1月11日淘宝商城正式更名为天猫)医药平台。
那时天猫医药馆并没有拿到《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很快天猫医药馆被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叫停并责令整改。天猫医药馆在当年有限的营业时间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当时开心人网上药店的负责人反馈,开心人网上药店在天猫医药馆试营业一个半月,带来的营业收入就与开心人的B2C网站不相上下。
2012年2月28日,天猫医药馆重新上线,不过因为天猫平台本身只拥有《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因此只能进行药品信息展示,用户选中需要的商品将跳转到相应医药电商企业自己的官方网站上完成交易。同时,天猫医药馆严格要求入驻的医药电商企业必须同时拥有《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和《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
2014年1月,阿里巴巴收购了中信21世纪,中信21世纪旗下的河北慧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95095医药平台刚于2013年11月得到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复,允许该平台作为试点单位开展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试点工作,可以作为合法第三方平台为用户和医药电商企业提供网上医药交易服务。此外,中信21世纪还是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平台的实际运营方,掌握了大部分药品的流向数据等,这对阿里巴巴来说也充满吸引力。
95095医药平台的购入使天猫医药馆平台的交易合法化,并使药品交易方式更加灵活,以前需要跳转3~4次才能完成药品交易,现在可以直接在天猫平台上完成。图3.1所示为天猫医药平台购买提示。

图3.1 天猫医药平台购买提示
在对原中信21世纪的业务形成掌控后,2014年9月4日,阿里巴巴将其正式改名为阿里健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健康”。2015 年 4 月,阿里健康宣布通过向阿里巴巴发行股份的方式反向从阿里巴巴收购天猫医药馆,这项交易完成后阿里巴巴对阿里健康的持股从 38%上升到 54.6%,成为阿里健康的控股公司。同时,阿里健康成为天猫医药馆的运营服务方,可以为天猫平台医药相关类目(包括非处方药、医疗器械、隐形眼镜、成人计生、医疗及健康服务等)提供招商、商户客服、技术支持等外包及增值服务。天猫的主体公司向阿里健康支付服务费用,服务费用为商家向天猫主体公司及关联方支付费用的21.5%。
上述协议于2016年9月13日正式生效,生效当年就使阿里健康的营业收入从2015财年的5659万元上升到了2016财年的4.75亿元。此前,阿里健康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追溯码业务。阿里健康的财年从每年4月1日开始计算,到次年3月31日为一个完整财年。
同时,从自身战略角度出发,阿里健康开始迈出自营的步伐。2016年8月,阿里健康完成对广州五千年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的收购,并依托其线下连锁药店开设阿里健康线上自营大药房,通过电商平台向消费者提供除处方药之外的中西药品,同时启动的还有主营线上体检预约的阿里健康旗舰店。
2016年,阿里健康推出了中国医药线上线下O2O先锋联盟,与200多家线下连锁药店开展合作,覆盖全国多个城市的2万余家门店。联盟旨在探索如何线上赋能商家,这个联盟为后续阿里健康新零售的爆发打下了基础。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渗透,阿里健康还开启了在智慧医疗领域的探索,阿里健康负责组织执业医师,执业药师为淘宝、天猫、支付宝等平台客户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及智能管理服务等。
2016年可谓是阿里健康在医药电商领域动作最大的一年,这一年阿里健康自营B2C电商业务为阿里健康贡献了2.91亿元的营业收入,向天猫主体提供外包及增值服务为阿里健康贡献了4034万元的营业收入。
2017年5月,阿里健康又以类似手法从阿里巴巴收购了天猫平台上的保健食品(即“蓝帽子”商品)类目电商平台业务。但是与此前不同的是,阿里健康并不是为保健食品类目提供代运营服务从天猫收取服务费,而是阿里健康成为保健食品类目电商运营的拥有者,并向商家直接收取费用,然后将所收取费用的50%支付给天猫主体公司作为技术服务费用。
2017年,阿里健康自营电商部分营业收入达到21.49亿元,通过外包及增值服务的天猫医药类目GMV加上从阿里巴巴收购的保健食品类目GMV已超过300亿元,相应带来的平台服务收入达到1.71亿元。
2018年5月29日,阿里健康宣布收购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医疗器械及保健用品、成人用品、医疗和健康服务等业务,年度交易总额205.61亿元,涉及8550万名活跃买家,同时有3300多名商家入驻。这个协议同样是通过向阿里巴巴发行股份来实现收购的,通过这样的操作阿里巴巴进一步加大了对阿里健康的控股权。同时其操作实质也与收购保健食品类目类似,阿里健康成为天猫平台上医疗器械及保健用品、成人用品、医疗及健康服务等业务的拥有者,其向商家直接收取服务费用后再按照 50%的比例向天猫平台支付服务费用。
2020年2月,阿里健康再次通过向阿里巴巴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了在天猫上销售的药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及在天猫超市上销售的医疗器械、成人用品、保健用品、医疗及健康服务、蓝帽子保健食品等类目。至此,阿里健康完成了对天猫平台上所有大健康类目的收购。
同时,随着阿里巴巴新零售战略的推进,阿里健康也启动了入股线下零售药店的进程。2018年6月25日,阿里健康以4.54亿元收购山东知名连锁药店企业漱玉平民9.34%的股份。2018年8月27日,阿里健康再次出手以8.26亿元用“收购+增资”的方式获得贵州知名连锁企业贵州一树25%的股份。2018年12月24日,阿里健康又以1.89亿元收购甘肃知名连锁企业甘肃德生堂10%的股份。同阿里巴巴收购线下超市等类似,阿里健康旨在通过入股线下零售药店来共同打造医药零售新模式、探索有效应用场景。
阿里巴巴向大健康领域进军的战略决心是巨大的,早在2012年马云在阿里巴巴内部就提出了Happiness和Health的“双H”战略,阿里巴巴内部经过大辩论看准了未来中国10~20年最大的产业是幸福和健康。尽管医疗产业受行业政策监管等多方面环境的约束,但随着阿里健康在医疗产业步步布局、步步渗透,其电商业务与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业务互相赋能。尽管之前阿里健康缴纳了不少“学费”,但其必然是未来重塑产业格局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3.2.3 京东健康:殊途同归发力医疗板块
京东与阿里巴巴两家大平台几乎同一时间开始涉足医疗,不过由于两家公司的“基因”不同,京东从开始的每一步都与阿里巴巴不同,但是当2019年5月京东宣布整合旗下医疗相关业务成立京东健康平台的时候,我们看到巨头们经过曲曲折折地不断尝试,基本完成了对医药产业的学习曲线,在战略选择上殊途同归。
与阿里巴巴开始聚焦流量平台不同,京东最初的“玩法”更加丰富多元,京东通过投资、合作、自营等多种方式在B2C、B2B、O2O领域多点同步并进。2011年天猫医药馆上线,2011年7月,京东也在品类扩张战略的驱动下,决定进军医药品类。京东以增资的形式与九州通达成合作,共同经营京东好药师网站,其中九州通占股51%,京东占股49%。我们通过搜索引擎还能找到当时网站的样子,如图3.2所示。

图3.2 京东好药师首页
京东与九州通的“联姻”始于双方共同的需求,从京东的角度来看,要做到向医药品类的扩张,需要同时拥有《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和《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而京东只有《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医药商品资源及物流资源等都是九州通的优势。对于民营医药流通公司九州通来说,其既可以通过“联姻”获得京东商城的互联网流量,也可以从京东身上学习其电商运营能力。事实上,京东好药师正式运营不到4个月就位居网上药店销售额的第3名,这正是得益于京东巨大的流量及强大的电商运营能力。
双方合作后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完成了系统对接与改造,又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上线调试,直到2012年8月京东好药师才正式上线,第一个月的销售额约80万元。对于京东来说销售额明显低于预期,且当时京东在自营的基础上已开始推出开放平台服务,允许第三方商家入驻京东平台进行销售,以此扩大平台交易额和用户流量。京东起初和九州通签订的协议比较死板,协议规定好药师原来各地的分公司都不能独自经营,而京东也要把原来经营的保健品和器械等五大类放进京东好药师经营,该协议阻碍了各自的发展。此外,两家企业都想获得控股权,虽然根据协议九州通占股51%、京东占股49%,但两家都是很强势的公司,均不愿放弃对京东好药师的控制权。最终的结局是,2013年7月,九州通发布公告称京东商城拟将其持有的全部股权转让给九州通,两家公司经过短短两年的“蜜月期”就宣布正式分手了。
回顾京东与九州通的合作,好合好散其实对两家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在合作过程中两家都各自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相比而言,九州通可能学到的更多。九州通作为一家完全不懂医药电商运营的公司,通过和京东的合作建立了专业的运营队伍,且借助京东的名气与流量,好药师的名气也迅速打开。与京东分手后好药师网上药店的运营情况一直比较稳定,2015年以6.3亿元的销售额位居全国第五,可以说这与当时打下的良好基础有很大关系。
2013年8月,在与九州通分手不久,京东又卷土重来,推出了京东医药城平台,这个平台在与九州通合作的尾期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京东医药城平台采取的是O2O模式,京东在每个区域选择一家连锁药店作为合作伙伴,京东医药城平台只做信息展示,将流量导引到线下店铺,用户的购药需求以“药学服务单”的形式提交到对应的连锁药店,连锁药店接到用户订单后在24小时之内配送到户。
当时首批以区域独家合作身份入驻京东医药城平台的商家共有8家,分别是北京的京卫大药房、上海的复美大药房、山东济南的漱玉平民大药房、湖北武汉的中联大药房、河北张家口的华佗大药房、广东广州的二天堂大药房、甘肃兰州的德生堂大药房及湖南怀化的怀仁大药房。
京东医药城平台同商家的合作模式是“区域内独占”,这种合作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线下实体药店的药学服务能力及药品配送能力。因此,在签订协议时,双方将按照线下实体药店的服务半径来决定其需要配备的执业药师数量。
京东医药城平台的用户在线浏览医药城的产品推荐页面并在购买保健品等非限制性的商品时,选中所需的商品后会自动进入用户的购物车,同时会自动生成“药学服务单”。只有在线用户完成在线填写之后,其购买商品的订单才会由京东医药城平台在线传递给合作的线下实体药店,药店必须在半小时内对用户实行“一对一”药学服务,完成交易后,药店负责商品的配送。京东医药城作为平台方,在每单药学服务中收取2元信息服务费,自身并不发生商品交易,因此规避了无法在线销售处方药物的政策与法律风险。
在配送方面,京东医药城平台要求,其在线用户购买的商品必须在连锁药店接到平台转来的用户订单后24小时之内,由药店店员完成配送到户并收款,不得通过第三方配送。这种全新的线上线下合作模式,为京东医药城平台和线下实体药店带来了双赢,其具有区域化保护特点的O2O模式在一个小范围地区内只有一家合作药店,其他有合作意向的线下药店会被拒之门外,同时还避免了线下药店为了抢单而进行恶意价格竞争,使药店着力于通过提升用户体验来留住用户。
除此之外,这种O2O模式还着重于为合作的连锁药店突破服务能力的局限,如可以将药店的服务半径由500米增至3000米,单店服务覆盖范围扩大36倍;增加购药用户的移动互联网体验,实现线上线下双向引流,运营不久后来自京东医药城平台的订单量平均已经占合作药店到店订单量的10%;利用药店配送的急速送达服务为购药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为部分区域用户试点1小时药品送达及夜间药品配送服务;通过互联网及数字化支持手段为购药用户提供专业到家的药学服务,包括用药提醒、自测用药、预约药师上门、慢性病管理等。
京东医药城平台在存续期间以营养保健品为主,据了解京东医药城平台2014年的相关销售额达到3.5亿元,这显然没有满足京东的“胃口”。不久后,到 2015 年,原京东医药城平台的网址已经悄然换成了京东与上海医药合作的上药云健康旗舰店。
2015年3月18日,上海医药成立了大健康云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药云健康”)并召开了首届董事会,5 月 18 日公司宣布与京东达成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京东也宣布投资上药云健康,8月18日上药云健康完成A轮融资,京东与IDG领投。2015年8月18日,上药云健康业务宣布正式上线。
上海医药与京东合作具体落地的业务便是如图 3.3 所示的上海医药云健康旗舰店,用户访问原京东医药城平台的网址则会直接进入由上海医药提供业务支持的 B2B 旗舰店平台。京东和九州通刚试点完B2C,又开始和上海医药一起试点B2B,背后看中的当然是上海医药更为强大的医药流通资源。

图3.3 上海医药云健康旗舰店
在京东与上海医药的合作模式中,上海医药作为医药流通公司负责具体业务的操作,如订单的处理、药品的配送等,而京东则作为流量的提供方为B2B平台导入用户。此外,相信京东也在配送上与上海医药旗下的益药平台达成了合作。益药平台是上海医药自己打造的处方药电商平台,主要以销售各类新特药为主,提供上门购药、拍照购药、电话购药等多种处方药购买方式,如图 3.4 所示。在上海医药自己旗下的众协药房覆盖不到的地方则依赖京东来提供线下配送服务。不过京东与上海医药在 B2B 领域的合作也并不持久,2016年6月京东单飞,正式宣布推出面向上下游合作伙伴及流通渠道的京东医药B2B分销平台。
在经过诸多不同的模式试点后,京东对医药行业的理解也逐步深入,选择了开启大健康类目的自营模式。2015年11月,京东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许可证书》,正式开始了自营线上药房的经营。在京东平台流量的支持下,这项业务后续开始高速发展并逐渐成长为京东健康板块的核心。
除B2C、B2B平台之外,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O2O平台京东自然也不会放过。与天猫相比,京东的物流能力更为强大,线下数万名物流配送团队成员及被普遍认可的物流管理能力使京东的O2O项目更具备落地的可能性。2015年4月,京东到家正式上线并陆续推出超市到家、外卖到家、品质生活、上门服务和健康到家,为进一步提高线下物流配送能力,京东还大力发展众包物流技术,并于2016年4月收购了众包物流平台达达公司。
京东到家平台的几大目标及优势:构建本地生活平台模式,整合本地商家使其电商化,在移动场景下下单;提升京东众包平台的社会化运作力、构建自有专职物流团队,基于线上大数据分析,与线下实体店合作,提升网络广泛布局;打造生活 O2O 大入口,与商家深入合作,最终实现线上线下的真正闭环。其中,针对医疗及大健康,京东到家所涉及的板块包括健康产品(医药、保健品、传统滋补、保健器械、情趣用品、美容药妆、眼镜)及健康服务(家庭医生、营养师、理疗师、心理咨询、美容师、验光师),如图3.5所示。
京东到家健康板块的成长历程大致如下:2015年 7月,京东健康到家事业部成立;2015年9月,上海健康到家、武汉健康到家及广州健康到家上线;2015年10月,深圳健康到家、天津健康到家、南京健康到家及西安健康到家上线,同时京东健康到家全国招商会正式举办。

图3.4 益药平台

图3.5 京东到家健康板块
截至2015年12月,在京东到家健康板块上线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其业务已经覆盖了全国11个城市,合作的连锁药店近110家(其中,百强连锁75家,十强连锁8家),合作的线下药店超过3000家,线上药店近1000家,日均每店提交订单量可达7~8单,同时包含近1.5万种药品。
最后,基于京东到家健康板块,京东开始尝试处方药医药O2O的解决方案,这项当时并不大的业务现在成了与美团、饿了么三大O2O平台鼎立的O2O送药业务线。
此外,京东也广泛开展与政府的合作,以推进院外处方流转相关业务。2015年3月25日,在原淄博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牵头下,淄博新华大药店连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大药店”)和京东共同签署《“健康城市”战略合作协议》,就淄博市医疗处方流转信息平台及处方药电子商务项目开展合作,这是全国第一个由政府批准的“处方药电子商务”项目。在淄博市医疗处方流转信息平台及处方药电子商务项目下,三方将建立包括医院信息系统、医生、医疗处方流转信息平台、云药房平台、社会药店、配送系统等在内的互联互通网络,以实现患者在门诊就医后能够享受线上线下O2O相结合的购药方式。
虽然该处方流转信息平台归原淄博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所有,但委托京东及新华制药旗下的新华大药店在两年试点期内负责运营。政府鼓励淄博市公立试点医院与京东、新华大药店签订处方流转平台对接管理协议并向处方流转信息平台流转处方,允许用户使用电子处方平台向新华大药店的药房购药。京东在淄博市内注册一家企业,作为协议具体的落地执行公司,负责在试点期间运营处方流转信息平台,设计并推出京东云药房平台。
除与地方政府及医院、连锁药店的合作之外,京东在2015年4月11日还通过出资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与誉衡药业开展全面的战略合作。誉衡药业的优势产品集中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骨骼肌肉疾病和肿瘤疾病领域。随着处方药网络销售逐步放开,医院处方外流等趋势逐步显现,京东联手誉衡药业成立誉东健康,旨在试点在慢性病领域处方药网络销售方面形成自我闭环。
随后,2019年1月,京东还在江苏宿迁成功开通了医保支付,通过与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合作,京东成立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宿迁分院。通过这个平台,宿迁市居民在京东大药房购买药品时可以绑定医保卡,直接使用医保卡支付,实现送药到家。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是一个了不起的尝试,医保支付的开通对于医药电商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京东在大健康领域最新的动作便是前面提到的京东健康的设立,多年的试点让京东认识到医药电商与普通商品的电商不一样,当药品在上下游流通时必须介入医疗服务场景,而医疗服务场景的核心是医院,这就脱离了京东原本熟悉的零售场景,进而使得京东要将大健康业务拆分,单独去扩展。虽然京东健康目前仍需以医药电商为基础,但京东健康的目的或许不想局限在医药电商方面,而是要更多涉入医疗服务和健康服务方面。
刚拆分的京东健康很快就获得了10亿美元的A 轮融资,估值70 亿美元。随后2020年8月,京东健康又获得了高瓴资本8.3亿美元的投资,对应的估值约180亿美元。2020年12月8日,京东健康正式在港交所上市,股票代码HK06618,发行价为70.58港元的京东健康开始发行后股价一路飙升,一度上涨到 123.9 港元,最终以 110 港元收盘,总市值3440亿港元,较发行市值上涨55.85%,总募集资金269.55亿港元,不久后其市值又超过了4000亿港元,从市值上一举超过了阿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