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风气
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
《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二编》
考自古世局之转移,往往起于前人一时学术趋向之细微。迨至后来,遂若惊雷破柱,怒涛振海之不可御遏。然则朱君是书乃此日世局潮流中应有之作。
《朱延丰突厥通考序》,《寒柳》
有清一代经学号称极盛,而史学则远不逮宋人。论者辄谓爱新觉罗氏以外族入主中国,屡起文字之狱,株连惨酷,学者有所畏避,因而不敢致力于史,是固然矣。然清室所最忌讳者,不过东北一隅之地,晚明初清数十年间之载记耳。其他历代数千岁之史事,即有所忌讳,亦非甚违碍者。何以三百年间,史学之不振如是?是必别有其故,未可以为悉由当世人主摧毁压抑之所致也。夫义理词章之学及八股之文,与史学本不同物,而治其业者,又别为一类之人,可不取与共论。独清代之经学与史学,俱为考据之学,故治其学者,亦并号为朴学之徒。所差异者,史学之材料大都完整而较备具,其解释亦有所限制,非可人执一说,无从判决其当否也。经学则不然,其材料往往残阙而又寡少,其解释尤不确定,以谨愿之人,而治经学,则但能依据文句各别解释,而不能综合贯通,成一有系统之论述。以夸诞之人,而治经学,则不甘以片段之论述为满足。因其材料残阙寡少及解释无定之故,转可利用一二细微疑似之单证,以附会其广泛难徵之结论。其论既出之后,固不能犁然有当于人心,而人亦不易标举反证以相诘难。譬诸图画鬼物,苟形态略具,则能事已毕,其真状之果肖似与否,画者与观者两皆不知也。往昔经学盛时,为其学者,可不读唐以后书,以求速效。声誉既易致,而利禄亦随之。于是一世才智之士,能为考据之学者,群舍史学而趋于经学之一途。其谨愿者,既止于解释文句,而不能讨论问题。其夸诞者,又流于奇诡悠谬,而不可究诘。……当时史学地位之卑下若此,由今思之,诚可哀矣。此清代经学发展过甚,所以转致史学之不振也。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二编》
曩以家世因缘,获闻光绪京朝胜流之绪论。其时学术风气,治经颇尚《公羊春秋》(按:《春秋公羊传》)
,乙部之学,则喜谈西北史地。后来今文公羊之学,递演为改制疑古,流风所被,与近四十年间变幻之政治,浪漫之文学,殊有连系。此稍习国闻之士所能知者也。西北史地以较为朴学之故,似不及今文经学流被之深广。惟默察当今大势,吾国将来必循汉唐之轨辙,倾其全力经营西北,则可以无疑。
《朱延丰突厥通考序》,《寒柳》
以往研究文化史的有二失:
旧派失之滞:旧派作中国文化史,其材料一般采自二十四史中的《儒林》《文苑》传及诸志及《文献通考》《玉海》等类书。类书乃为科举对策搜集材料之用,没有必要全行采入。这类文化史,不过钞钞而已。其缺点:只有死材料,没有解释。拘文牵义,不能了解人民精神生活与社会制度的关系。不过这类书里的材料还可以用。
新派失之诬:新派是留学生,所谓“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新派书似有条理,有解释,然甚危险。他们以外国的社会科学理论解释中国的材料。此种理论,不过是假设的理论。而其所以成立的原因,乃由研究西洋历史、政治、社会的材料,归纳而得的结论。人类活动本有其共同之处。彼之理论,对于我们的材料,也能有相当的适用。所以“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是很有可能性的,不过也有时不适用,因为有时中国材料在其范围以外,所以讲大概则似乎很对,讲精细则不太准确。而历史重在准确,不怕琐碎。(讲哲学可以,讲历史不行。)
(按:所谓“旧派作中国文化史”,可能是特别针对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
卞僧慧《“晋至唐文化史”开课笔记》,《年谱长编》
今日中国,旧人有学无术;新人有术无学,识见很好而论断错误,即因所根据之材料不足。朱子有学有术,宋代高等人物皆能如此。
卞僧慧《陈寅恪先生欧阳修课笔记》,《年谱长编》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自发见以来,二十余年间,东起日本,西迄法英,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吾国学者,其撰述得列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者,仅三数人而已。夫敦煌在吾国境内,所出经典,又以中文为多,吾国敦煌学著作,较之他国转独少者,固因国人治学,罕具通识……
《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二编》
寅恪昔年序陈援庵先生《敦煌劫余录》,首创“敦煌学”之名。以为一时代文化学术之研究必有一主流,敦煌学今日文化学术研究之主流也。凡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近日向觉明先生撰《唐代俗讲考》,足证鄙说之非妄。
《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之所感》,《杂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