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条
中小企业应当依法经营,遵守国家劳动用工、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社会保障、资源环境、质量标准、知识产权、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遵循诚信原则,规范内部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得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条文主旨
本条是关于中小企业的守法及相关义务的规定。
立法背景
本条修改的主要考虑:一是与现阶段的法律、法规相衔接,更符合实际;二是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的精神增加了相关的内容。
条文解读
一、依法经营的义务
依法经营是每个企业应有的责任,是应履行的首要义务,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是提升企业素质、提高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依法经营,就是要尊重法律,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在依法治国的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方式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规范企业内部治理,守住企业依法经营底线。这里讲的依法,应当是大概念,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依法经营,不仅要求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应当依法进行,其外部的经营活动,也要依法进行,要按照市场规则平等开展竞争,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除应遵守本条规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外,还要遵守其他本条没有列举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比如,应当遵守民法总则的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应当遵守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经营者不得采用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等。
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义务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这里讲的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本法列举了一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比较突出的、特别要遵守的一些重要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方面包括:一是关系职工人身安全、社会保障等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二是涉及环境保护,关系到对企业外部环境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三是质量标准方面,这是关系消费者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的重要方面;四是知识产权和财政税收方面。
1.劳动用工。主要涉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劳动法,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包括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劳动就业方针政策及录用职工的规定;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与解除程序的规定;集体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办法;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劳动报酬制度;劳动卫生和安全技术规程等。劳动合同法,是具体规范劳动合同制度的法律,包括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集体合同、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等内容。除此以外,还要遵守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规定。
2.安全生产。主要涉及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等。安全生产法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一部法律。安全生产法于2002年6月制定,分别于2009年8月和2014年8月进行了修正,主要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义务、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及违反安全生产法的法律责任。企业同时还应遵守相关的行政法规。企业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防止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3.职业卫生。主要涉及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是2001年10月制定的,并分别于2011年12月和2016年7月进行了两次修正。职业病防治法主要规定了职业病的前期预防、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以及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企业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职业病预防,并保障职业病病人的合法权益。
4.社会保障。主要涉及社会保险法及工伤保险条例、住房公积金条例等法律、法规。企业应当按照社会保险法及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
5.资源环境。主要指企业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水法、森林法、草原法等保护资源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的行政法规。企业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保护资源环境,防治污染。
6.质量标准。主要涉及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药品管理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企业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保证产品质量。
7.知识产权。主要涉及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企业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保护自有知识产权,同时,也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8.财政税收。主要涉及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车船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企业应当按照法律规定,依法纳税。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诚信经济,法律素质是企业及其经营者、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企业要做到诚信为本、守法经营,必须不遗余力地加强法制教育,增强企业主和经营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
三、遵循诚信原则
诚信原则,是指当事人在市场活动中应讲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的利益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我国民法总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诚信是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道德准则。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常常发生双方利益及双方与社会一般公共利益的冲突,而诚信原则,就在于谋求利益的平衡。实践中,一些中小企业不守信用,导致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这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之一。因此,中小企业应当遵循诚信原则,以赢得尊重,赢得信任。
四、规范内部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及其经营管理水平。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实践中,一些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没有竞争力,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本法要求企业要规范内部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要推动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引导中小企业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加强财务、质量、安全、用工、风险等基础管理,强化精益管理、现场管理,鼓励中小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降本增效。激发企业家精神,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中小企业管理创新。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积极开展管理创新,及时总结经验,积极参加全国和地方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活动。加强管理创新实践和创新成果推广,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提升管理水平。
五、不得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这是企业要遵守的一项义务。企业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主要体现在依法用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安全生产,做好职业病的预防,依法为劳动者缴纳各种社会保险等。企业同时也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所谓社会公共利益,是指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利益,而不是哪一个单位、部门或者集团的利益,更不是某个个人的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将有利于公众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破坏将影响到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与学习,给公众带来不便等。在我国,一般认为社会公共利益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公共秩序与公共道德两个方面。具体到企业,主要是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同时也是企业要履行的社会责任。企业要提升依法经营的能力,增强以合法途径维护企业、员工合法权益的能力,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赢得信誉、赢得市场,最终实现更强更稳的发展。
相关规定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