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推进路径探索与内在逻辑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长期困扰企业的健康发展。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过程中资金需求更为紧迫,发端于民间信用的非正规金融支持虽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但其利率一直居高不下,实体经济产生的利润难以承担高额融资成本,违约事件频发。因此,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路径与办法,切实支持中小企业实现成功转型。本著作着眼点在探索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路径,并挖掘其中蕴含的机理,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和制度保障建议,分为两篇:“履行社会责任助力中小企业缓解融资约束篇”“供应链金融与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推进对接篇”。

一、履行社会责任助力中小企业缓解融资约束篇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应用,电子商务发展如火如荼,中小企业已成为电商中的主力军,基于互联网的跨界经营已经成为普遍经济现象。这种全新的经营环境,使得中小企业必须重视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履行,更好地吸引客户,获得各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然而,基于互联网跨界经营的中小企业负面信息却不断爆出,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许多中小企业还普遍存在“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现象,严重损害了企业形象,加剧了融资约束。因此需要正视在新的经营模式下中小企业履行CSR与融资约束的传导路径,需要构建制约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风险控制机制,以帮助中小企业发掘缓解融资难题的又一途径,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助一臂之力。

本研究基于中小企业互联网跨界经营环境,从基本概念梳理入手,首先系统识别CSR、融资约束内涵,界定基于网络情境跨界经营范围。其次,构建直接和间接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型,基于调查数据对中小企业CSR履行与降低代理成本的传导路径进行测度,发现“中小企业CSR履行→CSR业绩→降低代理成本”路径系数显著。再次,采集具有网络经营背景的上市中小企业面板数据,利用OLS、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均显示中小企业CSR履行业绩与代理成本显著负相关。复次,基于调查数据,构建双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发现基于互联网跨界经营中小企业CSR履行绩效能够显著缓解融资约束。最后,以防止基于互联网跨界经营中小企业CSR履行不当加剧融资约束的风险治理为突破点,从企业微观层面、制度环境层面构建了风险控制机制。

本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一)CSR、融资约束测度及网络情境跨界经营相关概念界定

从中小企业CSR构成内容、衡量指标,融资约束测度的经验公式,网络情境跨界经营范围界定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辨识融资约束源于存在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为后续中小企业CSR履行与缓解融资约束的传导路径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基于互联网跨界经营中小企业CSR履行业绩驱动代理成本联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基于调查数据测度。①构建中小企业CSR履行与降低代理成本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型,在对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测度的基础上,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小企业CSR履行→CSR业绩→降低代理成本”影响显著。②利用系数差异法、Z值法、系数乘积法及置信区间法验证显示,存在“客户关系”“环境保护”通过“CSR业绩”影响“降低代理成本”的中介效果。(2)稳健性检验。搜集具有网络经营背景的上市中小企业相关数据,选择资产利用率、营业成本率衡量代理成本,运用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面板模型进行系数估计,发现社会责任业绩显著负向影响代理成本,中小企业员工、市场、环境及社区责任业绩均与代理成本显著负相关。

(三)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缓解融资约束传导路径测度

构建双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利用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在信度和效度一致通过的基础上,发现基于互联网跨界经营中小企业CSR履行绩效能够显著缓解融资约束。

(四)中小企业履行CSR与融资约束传导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机制研究

将防止基于互联网跨界经营中小企业CSR履行不当加剧融资约束的风险治理作为突破点,从以下两个层面研究了风险控制机制:(1)企业微观层面。①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以增加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风险的可预测性。②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以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③构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以提高危机公关能力。(2)制度环境层面。①政府制定的正式约束以抑制社会责任危机事件的发生。②民间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约束以监督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③刚柔相济的两种约束的结合以约束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尽职尽力。

二、供应链金融与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推进对接篇

金融机构创新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对破解其融资困境至关重要。供应链金融借助产业链中核心企业信用,以供应链整体信用为保障,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境,稳定供应链健康运行,增加物流企业盈利机会,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亲缘、地缘关系紧密,研究中小企业集群供应链融资的运作模式、收益分配及风险管控问题,不仅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具有指导意义,也是对具有中国特色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理论的有益补充。

本篇首先构建了供应链金融与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对接的概念模型,识别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与供应链金融对接的关键诱因和约束。其次,根据“条状”联系、“块状”分布、“商圈”性质的不同类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对接运作模式,并对以循环经济体集聚的农村中小企业分层融资模式进行了案例分析。再次,基于供应链下游企业动产质押融资和供应链上游企业权利质押融资设计协同利益均衡框架。构建协同效应转移模型,讨论对接各方均能获得合理收益的条件,使各成员有动力参与合作,达到共赢。复次,搭建了风险管理系统架构。批量授信契约风险控制涉及事前风险预警机制、事中风险分担机制和事后风险补偿机制,验证了治理机制与治理效应的关系,也证实了事前甄别通过过程控制影响内部正式治理效应存在部分中介效果。最后,提出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与供应链金融对接的制度框架和配套保障措施。

本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一)供应链金融与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对接的机理及现状分析

从成功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内生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减缓风险传染,以及社会资本约束机制降低供应链融资风险三方面分析了供应链金融与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对接的机理。构建对接概念模型,挖掘对接的关键诱因和约束,为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对大数据信息环境下国内外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与供应链金融对接的实践进行了追溯分析。

(二)不同类型中小企业集群与供应链金融对接的运作模式研究

(1)“条状”联系的中小企业集群与供应链金融对接模式创新研究。①企业集群内与核心企业有交易关系的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包括“条状”联系的中小企业集群集合订单融资模式、“条状”联系的中小企业集群保理池融资、存货动态集中质押模式、退款承诺项下经销商链式融资模式的运作流程构建。②企业集群内与核心企业没有交易关系的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研究为了达到最大限度的商业折扣,企业集群中多个中小企业合并资金,由银行牵线搭桥,集中与核心企业签订购销合同的集中采购融信模式。

(2)“块状”分布的中小企业集群与供应链金融对接模式研究。①“块状”中小企业集群“双池”联保联控融资模式的增信逻辑、运作机理研究,以及如何实现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块状”中小企业集群三方风险分担和多方共赢的内在机理探索。②借助保险公司作为核心企业的“块状”中小企业集群供应链融资模式,由商业银行、“块状”中小企业集群、保险公司三方建立的合作模式,分析了多方风险共担的运作流程。

(3)“商圈”性质的中小企业集群与供应链金融对接模式创新研究。研究聚集在一定地域或产业内的商贸业经营群体与供应链金融批量对接模式:商铺使用权集合质押、商圈集体担保融资模式。

(三)以循环经济体集聚的农村中小企业分层融资模式案例分析

基于农业循环经济体运行机制视角,以浙江省宁海县“金—海—绿”农业循环经济体为例,分析了循环经济体中,不同层级参与主体适用的差异化绿色融资模式,并选取典型案例,验证了各融资模式运行原理及蕴含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障分层绿色融资模式成功运用的建议。

(四)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与供应链金融对接协同收益研究

(1)动产质押供应链融资协同收益研究。在提出相关假设的基础上,构建了动产质押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收益模型,推导了各方收益均衡条件,进行了经销商破产边际分析。(2)权利质押供应链融资协同收益研究。构建了权利质押供应链金融各参与方协同收益模型,分析了核心企业、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利率和收入均衡分配的节点。

(五)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与供应链金融对接的风险控制机制研究

将防止合作伙伴非正式社会资本关系断裂作为内部治理的突破点,构建中小企业集群供应链融资的内部风险治理机制及效应模型,根据调查采集的数据,实证检验了事前甄别机制对内部风险治理效应具有显著的直接和间接正向关系,间接效果分析显示过程控制机制是连接事前甄别机制和内部治理效应的中介变量。此外,构建了不同类型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与供应链金融对接的运作模式的风险控制机制。

(六)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与供应链金融对接的制度设计

提出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与供应链金融对接的制度框架和配套保障措施。包括政府层面引导推进,制度支持和法律约束保驾护航;金融层面多头并举,产品创新与风险控制与时俱进;企业层面严防共管,正式激励与契约治理防微杜渐等。

本书由嘉兴学院商学院的王筱萍撰写。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4YJA63006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LY16G020021)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8NDJC076YB)对本书的相关研究工作给予了资助,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同时也感谢嘉兴学院商学院及中国经济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书中不当和疏漏之处,恳请读者与专家指正。

作者

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