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潘岳的洛阳深情
两晋时期,是文学走向自觉之后的大发展时期,河洛地区涌现出许多著名诗人。刘勰以为“晋虽不文,人才实盛”(《文心雕龙·才略》),他论述两晋诗家时提到的诗人,河洛籍诗人几乎占了半数,较为著名者有潘岳、潘尼、郭泰机、庾阐、支遁、殷仲文等。
潘岳(247—300),字安仁,后人称之为“潘安”。祖籍在中牟,出生于今巩义市西南芝田镇北石村。西晋著名文学家,太康文学的代表人物。曾在河阳、怀县、长安、京都洛阳等地做官。官至给事黄门郎。赵王司马伦执政时,因与赵王宠臣孙秀有隙,受诬陷被杀,并被夷三族。明代张溥辑有《潘黄门集》。[9]
潘岳为西晋著名文学、政治团体“金谷园二十四友”之首。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悼亡诗》成为中国文学史悼亡题材的开先河之作。《秋兴赋》《闲居赋》《籍田赋》文字优美,富有感情,是那个时代顶峰之作。潘安与石崇等人在洛阳河阳县(今洛阳吉利区一带)金谷别墅设宴送别友人,后人称为“金谷宴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人聚会。这次聚会和石崇所作的《金谷诗序》,为后人王羲之效仿而有“兰亭雅集”和《兰亭集序》。“金谷宴集”中“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是酒宴上罚酒的鼻祖。潘安又由于貌美、才华卓著、小有政绩等,留下了很多典故,如“掷果盈车”“白发悲秋”“金谷俊游”“桃花县令”“拙政园”(苏州拙政园,借用潘岳《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等。潘安为人至情至孝,北宋之前《二十四孝》里记载有潘岳辞官奉母的故事。
潘岳的父亲潘芘应该是在京城洛阳任职,所以才将家从中牟搬到巩县,选址于北石村。当时的洛阳城在白马寺一带,巩县属于京畿,距离不远,且有洛水航运,来往极为便捷。潘岳19岁时(265)潘芘出任琅琊内史。潘芘去世后,潘岳兄弟五人将父亲葬于北石村,即潘岳《西征赋》中提到的“坟茔”,并在《在怀县作二首》中深情地称这里为魂牵梦绕的“旧乡”。据《水经注》及历代县志记载,北石村有潘岳的府第宅院和家族墓地。北石村是潘岳父亲的安家地、归葬地,也是潘岳的出生地、成长地、结婚地和归葬地。
一 潘岳对洛阳深情礼赞
潘岳对洛阳怀有深厚的感情,对洛阳庄园极尽赞美之词。金谷园位于洛阳邙山附近的金谷涧中,潘岳的《金谷集作诗》通过对庄园景致的刻画与雅集场面的描写,表现庄园的动态与静态,文风清丽疏朗,并对后世山水诗的兴起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潘岳《闲居赋》呈现私家园林美景,突出洛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帝都的雍容大气:
浮梁黝以迳度,灵台杰其高峙。窥天文之秘奥,睹人事之终始。其西则有元戎禁营,玄幕绿徽,溪子巨黍,异絭同归,炮石雷骇,激矢虻飞,以先启行,耀我皇威。其东则有明堂辟雍,清穆敝闲,环林萦映,圆海回泉,聿追孝以严父,宗文考以配天,秪圣敬以明顺,养更老以崇年。若乃背冬涉春,阴谢阳施,天子有事于柴燎,以郊祖而展义,张钧天之广乐,备千乘之万骑,服枨枨以齐玄,管啾啾而并吹,煌煌乎,隐隐乎,兹礼容之壮观,而王制之巨丽也。两学齐列,双宇如一,右延国胄,左纳良逸,祁祁生徒,济济儒术,或升之堂,或入之室。教无常师,道在则是。故髦士投绂,名王怀玺,训若风行,应犹草靡。此里仁所以为美,孟母所以三徙也。
以居住地为中心,描绘附近建筑,并特意对柴燎壮观礼容和威严的皇家礼仪浓墨重彩地渲染,突出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和皇族的恢宏气势,并显示京都深厚的文化底蕴。采取汉大赋的形式,夸张地展示帝都风姿,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之情。
潘岳的洛阳深情更多表现在离洛时悲怨与眷恋交织的心理。潘岳一生三次离洛,洛阳始终是他魂牵梦萦之地,离京期间所作诗文或多或少表现出回望眷恋洛阳的情态。洛阳作为西晋的京都,具有政治特性;文人入洛,多为追寻政治前途,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大一统帝国核心是以皇帝为代表的政治机制,京都洛阳与文人仕途息息相关,广阔的政治舞台和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使洛阳为全国各地那些不甘平常的读书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高层次的发展平台。任职京都可接近高层政治组织,更容易获得统治阶层的关注和重用,因此,洛阳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成为众多文人学士心驰神往的地方。潘安将入洛为官视为自己人生成功的标志和毕生理想。
其次,在以京都为中心的地理秩序尊卑观念影响下,崇尚京都成为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诗经·大雅·民劳》),赞扬东周洛阳为自古神圣之地;班固《东都赋》颂扬洛阳有仁德礼义之美;作为魏晋京都,文人创作了大量咏洛赋,如傅玄《正都赋》、左思《二都赋》、王廣《洛都赋》等。洛阳形象在潘岳笔下也得到了完美诠释,彰显了帝都的恢宏气势与无限风光。最后,潘岳父亲的坟墓在巩县,“眷巩洛而掩涕,思缠绵于坟茔”(潘安《西征赋》),落叶归根,躯体要葬回故里。回到洛阳是潘安礼赞洛阳的写作动机。
二 潘岳的诗文赋诔
现存潘岳诗内容丰富,涉及战争、政事、悼亡、赠答、家训等方面。《关中诗》描述惠帝元康六年(296),关中氏、羌族人民起义的情况,在歌颂朝廷战将奋勇杀敌的同时,又对无辜被杀百姓表示深切同情:“哀此黎元,无罪无辜,肝脑涂地,白骨交衢。”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河阳作二首》和《在怀县作二首》是潘岳步入官场初期作品,潘岳风华正茂,血气方刚,身为县令,很想有一番作为,成就一番事业:“谁谓邑宰轻,令名患不劭”“祗奉社稷守,恪居处职司”。
潘岳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悼亡诗。表现悼亡之情,真切细腻,感人至深。《悼亡诗》为亡妻而作,堪称我国文学史上的杰作。从《诗经·邶风·绿衣》,到唐元稹《遣悲怀》、宋代苏轼《江城子》、清代纳兰性德《金缕曲》,潘岳悼亡诗在悼亡诗歌史上,承上启下。诗中表达对亡妻深切思念:“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杨氏七哀诗》写得更加凄楚动人:“展转独悲穷,泣下沾枕席。人居天地间,飘若远行客。” 《思子》情悲意切,令人伤怀:“奈何念稚子,怀奇陨幼龄。追想存仿佛,感道伤中情。一往何时还,千载不复生。”
潘岳博学多才,富有创造性,诗歌情感深沉,荡人魂魄,富有艺术感染力,写景清新妩媚,抒情哀婉凄楚,辞采艳丽。在西晋文坛上,“降及元康,潘陆特秀”(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与陆机并称潘陆。“潘陆俱词胜者也。陆之才富,而潘气稍雄也”(明人胡应麟《诗薮·外编》)。
潘岳是西晋著名辞赋家。其赋今存20余篇。萧统《昭明文选》对其辞赋偏爱有加,选其8篇。潘岳的辞赋以抒情小赋居多,成就也最高。借景抒情,所写之景明净流利,所抒之情真切感人,引人共鸣。内容大致分四类:歌唱田园生活,如《秋兴赋》《闲居赋》;抒发悲伤情怀,如《悼亡赋》《寡妇赋》《怀旧赋》;赞美田猎之乐,如《籍田赋》《射雉赋》;咏物小赋,如《笙赋》《相风赋》《秋菊赋》《莲花赋》《芙蓉赋》《橘赋》《果赋》《萤火赋》《狭室赋》等。
《秋兴赋》为虎贲中郎将夜值散骑省时所作,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官场险恶的厌恶,虽有嫌官小不做之嫌,但对官场险恶和田园之乐的对比描写,表现出真实的内心世界:“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行投趾于容迹兮,殆不践而获底。阙侧足以及泉兮,虽猴猿而不履。龟祀骨于宗祧兮,思反身于绿水”,而田园生活是如此的惬意:“耕东皋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鯈之潎潎。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闲居赋》写于惠帝元康年间,当时作者官场不得志,赋闲在家,有感而作。潘岳迷恋功名,甚至阿谀权贵,望尘而拜,但此赋写到了受到排挤,情绪低落,表现出向往田园生活,居家赋闲的欢乐:“昆弟斑白,儿童稚齿。称万寿以献觞,咸一惧而一喜。寿觞举,慈颜和,浮杯乐饮,丝竹骈罗。顿足起舞,抗音高歌。人生安乐,孰知其佗。”元好问曾这样评价潘岳:“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元好问《论诗绝句》)潘岳谄事贾谧,史有记载。这篇小赋对尔虞我诈的官场十分厌恶,似乎并非“心画心声总失真”。人们也许不会否认潘岳曾对贾谧望尘而拜,但读《闲居赋》对潘岳可更全面了解。
《怀旧赋》是悼念岳父和两个妻弟而作,表现感激之意和哀悼之情:“今九载而一来,空馆阒其无人。陈荄被于堂除,旧圃化而为薪。步庭庑以徘徊,涕泫流而沾巾。”情文并茂,真挚感人。《寡妇赋》为好友任子咸妻子而写,把孤儿寡母孤立无援的悲苦处境表现得令人泪下。《悼亡赋》为亡妻而写:“人空室兮望灵座,帷飘飘兮灯荧荧。灯荧荧兮如故,帷飘飘兮若存。物未改兮人已化,馈生尘兮酒停樽。”面对空室,悲痛与思念交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潘岳大赋写得很有声色。晋惠帝元康二年(292)就任长安县令时作的《西征赋》,记述旅途经历和感慨,列举自洛阳至关中一带名人风物,臧否人物,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句式以六言骈对为主,几乎每句一典。比西汉大赋四言句式前进了一大步,促进了辞赋骈四俪六基本句式的形成。
潘岳以诔文著称于时。存诔文近10篇,其中《马汧督诔》为诔文名作。汧阳督军马敦在乱军围攻汧阳时,他率兵苦守孤城,立下大功。可是,战后却因一点小小的嫌疑而死。诔文描绘当时关中危急的形势和马敦的大智大勇:“旌旗电舒,戈矛林植,彤珠星流,飞欠雨集。惴惴士女,号天以泣。爨麦而炊,负户以汲。累卵之危,倒悬之急。马生爰发,在险弥亮,精冠白日,猛烈秋霜……”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智大勇的守城功臣却“身死汧狱”。从《马汧督诔》可见潘岳疾恶如仇、仗义执言的美好品质。
三 潘尼的创作
潘尼(250? —311?),字正叔,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人,潘岳之侄。初应州辟,后以父老归。官至太常卿。他少有才名,勤学苦读,与潘岳同以诗文享名于当时,并称“两潘”。后人辑有《潘太常集》。
潘尼的诗多为记游、赠答、迎送之作,题材范围相对狭窄,但意境开阔,气势非凡。如“桓桓上宰,穆穆四门。投纶沧海,结网昆仑。”(《赠司空掾安仁》),“振鳞南海,濯翼清流。”(《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造境恢宏,给人以博大深沉之感。送别诗有的激情洋溢,富有感染力,如“知命虽无忧,仓促意低回。叹气从中发,洒泪随襟颓。”(《送卢景诗》)有的以理取胜,具有鲜明的哲理色彩,如“德厚化必深,政明奸自消。万寻由积篑,千里一步超。”(《赠长安令刘正伯诗》)潘尼善于摹景状物,形象鲜明逼真,历历如在目前,如“临岸濯素手,涉水搴轻衣。沉钩出比目,举弋落双飞。”(《三月三日洛水作诗》)其写景诗“青松荫修岭,绿蘩被广隰”(《迎大驾》)两句,意境宏阔,对仗工整,为人所称道。
潘尼的赋今存14篇,全是小赋,以咏物抒情为主,描写日常生活,抒写闲情逸致,品鉴风物,生活气息浓厚。《钓赋》写钓鱼之乐,《怀退赋》抒情言志,引功成身退、淡泊名利的历史人物为同调,抒发优游山水的情怀。潘尼赋善于描摹景物,形象逼真,神采飞动,如写一只鳖被人钓了上来,落在岸上,“方盘跚而雅步,或延首以鹤顾,或顿足而鹰距,或曳尾于泥中,或缩头于壳里”(《鳖赋》)。
潘尼散文存世较多,《安身论》最有影响,文中以个人修养为议题,指出安身立命的意义:“盖崇德莫大乎安身,安身莫尚乎存正,存正莫重乎无私,无私莫深乎寡欲。”身不能安,常因为“欲苟不济,能无争乎?私苟不从,能无伐乎?人人自私,家家有欲,众欲并争,群私交战。争则乱之萌也,伐则怨之府也。怨乱既构,危害及之,得不惧乎?”现实社会:“党与炽于前,荣名扇其后。握权则赴者鳞集,失宠则散者瓦解。求利则托刎颈之欢,争路则构刻骨之隙。于是浮伪波腾,曲辩云沸,寒暑殊声,朝夕异价。驽蹇希奔放之迹,铅刀竞一割之用。至于爱恶相攻,与夺交战……君子务能,小人伐技。风颓乎上,俗弊于下,祸结而恨争也不强,患至而悔伐之未辩,大者倾国丧家,次则覆身灭祀。其故何邪?岂不始于私欲,而终于争伐哉!”列举种种私欲造成的祸害,用朴素的道理宣讲安身立命的真谛,托物喻理,排比议论,论说颇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