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的民间信仰研究》的研究内容
《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的民间信仰研究》共五章,研究内容概述如下。
第一章 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民间信仰的表现。
本章结合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创世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具体作品分析民间文学中的原始崇拜、民间俗信和民间宗教信仰。
第一节 介绍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的原始崇拜,表现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仙崇拜等。自然崇拜起源于物我同一观和万物有灵观;自然崇拜之所以在人类社会中普遍流行,是因为人类需要与自然共生,人类依存于自然,人类从自然中学习到生存技能,在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体现在自然是人类的兄弟、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自然是人类的老师三个方面。自然崇拜有天体崇拜、土地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四大类型。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的祖先崇拜源于对人类来源的思考、族群区别的思考以及祖先的恩荫。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的神灵崇拜包括自然神灵和人物神灵崇拜。
第二节 从民间俗信的概念入手,探讨了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的巫术仪式、节令习俗和人生礼俗。巫术仪式指与风水、占卜、禁忌和宗教祭祀相关的仪式;节令习俗包括与年节、会街、宗教节日等相关的习俗;人生礼俗指与受孕、成年礼、结婚、丧葬等相关的习俗。
第三节 讨论的是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的民族宗教信仰,包括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本土宗教主要有土主崇拜、药王崇拜、彝族的毕摩教、藏族的苯教、纳西族的东巴教、普米族的韩规教;外来宗教中佛教和道教在西南边疆地区流传时,受到本土信仰的影响,具有民族特点。
第二章 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民间信仰的传承。
本章介绍民间信仰的历史传承和当代传承。民间文学是民间信仰的重要传播载体之一,民间信仰在民间文学中形成多层次渗透以及塑造相应族群审美价值观念,使民间文学内容更丰富、内涵更深刻。
第一节 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民间信仰的历史传承。历史传承方式包括神话、史诗以及宗教仪式。西南边疆流传最广泛的神话是天地开辟神话和洪水神话。天地开辟神话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在白族和壮族流传的相关神话。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洪水神话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所蕴含的母题基本相同,主要有洪水原因、洪水制造者、避水工具、洪水孑遗、婚姻形式、生怪胎,反映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相似的民族心理、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史诗大都以某个英雄为中心,有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艰苦卓绝的斗争或勇敢的行为,会出现神、天使、魔鬼等神奇性的神灵,会进行持久的旅程,诗人保有客观性,题材多为大众所知的传统故事。结合傣族史诗《召树屯》具体分析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史诗的共同特点。宗教仪式也是民间信仰的重要传承方式。信仰观念一旦形成,渗透在当地民众的传统习俗之中,也会在民间文学中保存下来代代相传。
第二节 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民间信仰的当代传承。主要表现在民间信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以及民间社团的自发传承。在当代,民间信仰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定的民俗场域进行传承,也可以靠民间社团传承。
第三章 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民间信仰的特征。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性的皈依情感,是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分的一部分,具有多元性、实用性、弥散性等特征。正是由于民间信仰的这些特点,构成了日常生活中民众自发的皈依心理,并形成向心力与道德建构作用。本章以大理白族“接金姑”和“绕三灵”民间传说、仪式及信仰为案例,系统分析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民间信仰的多元性、实用性、弥散性三个特征。
第一节 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民间信仰的多元性。民间信仰的多元性表现在信仰内容具有丰富性,信仰对象众多,信仰层面具有多元性。民间文学与民间信仰交融共生;民间文学是民间信仰的解释系统和表现手段;民间信仰是部分民间文学存在与传承的核心内驱力。民间文学与民间信仰传承语境形成多元互补,包括生活语境与节日语境的互补,个体家庭与村落以及族群共同体的互补。民间文学中的民间信仰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不断变化发展,存在方式具有主体性与附带性的区分。民间信仰多元性的形成,是因为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分流,各民族发展层次具有差异性。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民间信仰多元性有其内在规律;从整体面貌上看,横向具有多元性,纵向具有多层性;从民族性和地域性来分析,既有民族个性,又体现区域共同特点;从民间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民间信仰的实质来观察,表述上具有文学性,但情感上具有神圣性。
第二节 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民间信仰的实用性。表达和展现不同信仰群体之间的信仰互渗与信仰区隔,通过分析大理白族“接金姑”仪式及信仰,可以看出不同群体的民间信仰既可以相互渗透又有一定的区隔。大理白族“绕三灵”传说、仪式及信仰中体现了民族共同体内部不同村落集团的信仰资源再分配,实现神际关系建构与信仰和谐,达到信仰群体内部村落之间的信仰认同。民间信仰具有实用性,是因为现实功利性作为民间信仰存在之内驱力,实现民间信仰与民间文学之间的互生。
第三节 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民间信仰的弥散性。表现在信仰观念的模糊化陈述,真实的信仰内核被虚构的文学情节所包裹,带有隐蔽性和形象性,但是稳定的信仰观念与灵活的文学表述相适应;信仰方式的随意性表达,体现了信仰的神圣性与表达的世俗性相得益彰,传说为仪式原有信仰提供支撑,也给新的信仰力量提供生存助力;但是,信仰者为我所用的功利心态促使信仰对象缺乏稳固性,出现见神就拜的信仰杂糅混融,而传说实现了对信仰稳固性缺失问题的弥合。地域共同体是信众组建朝圣团体常见的先决条件,相应的民俗节日是信众集会的便利时空条件,组织成员内部日常联络不紧密,缺乏公认的精神领袖和规范的仪式程序。民间信仰弥散性形成的原因,是信仰存在方式具有自发性,民间文学表述具有变异性,民间信仰仪式具有非正规性,民间信仰解释权具有分散性。
第四章 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民间信仰的功能和价值。
民间信仰之所以能够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向心力,是因为它具有历史记忆、文化传承、族群认同、社会整合、心理调适等功能。本章结合西南边疆民间文学,分析民间信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功能,社会整合与心理调适功能,民族文化教育价值,以及民族道德与审美价值。
第一节 民间信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功能。每一个民族曲折坎坷的历史发展被创作成民间文学作品保存下来,成为该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民间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符号可以世代相传。
第二节 民间信仰的社会整合与心理调适功能。在实践中,民间信仰整合村落社会和族群社会,体现民族认同,反映了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信仰,促进了民族团结以及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民间信仰具有心理调适功能,能缓解社会焦虑,实现心理平衡。分析民间信仰的这些功能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认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以及自我身份认同问题,同时也可以为国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工作提供借鉴。
第三节 民间信仰的民族文化教育价值。民间信仰具有民族文化教育价值,是因为民间信仰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可以体现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民间文学的核心思想来源;民间文学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是民间信仰的重要传播方式,体现民间信仰的文化娱乐性。民间信仰的教育价值体现在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民间文学体现民族历史文化形式,也是民族知识文化传播的手段,体现民族文化生态教育观。
第四节 民间信仰的民族道德与审美价值。民间信仰是民族社会伦理观念的表达,是民族道德规范的表述;民间文学是民族审美形式的体现,民间文学中的民间信仰是民族审美意识的体现。民间信仰的价值体现在其文化承载力上,民间文学与民间信仰构成民族文化的核心。
第五章 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民间信仰的现代传播与时代意义。
本章分析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民间信仰的现代传播意识自觉化、传播途径多元化、传播主体老年化、传播内容拣择性,还探讨了民间文学中民间信仰的时代意义,包括对民族历史文化继承和批判的意义,对民族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全球化语境下民族精神坚守的意义。
第一节 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民间信仰的现代传播。民间信仰的现代传播,具有传统的自发、小众、低调的传承状况,主要还是靠民族自觉,但是传播途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既有非遗传承人、信仰倡导者、地方行政官员、地方文化名流、地方文化工作者等民族文化主体的自觉传播,又有研究人员、外地游客等文化客体的主动传播。然而,传播主体明显地呈现出老年化的倾向;通常情况下,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多半是年过半百的老者,其中又以女性居多。这种传播主体的老年化趋势当与人们对民间信仰的价值定位有关,年轻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往往会忽略了自身的精神财富,只有经过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才会懂得回归到文化的母体之中。此外,民间信仰的传播内容具有拣择性,信仰个体会依据当时所处的人生处境和所求所愿来有倾向性地讲述信仰内容和功效;而对于群体来说,对民间信仰功效和内容的宣扬也会受到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的影响。导致传播者对民间信仰加以拣择的根本原因还是来源于民间信仰者的现实功利性。
第二节 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民间信仰的时代意义。从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民间信仰的时代意义来看,民间信仰对民族历史文化具有继承和批判的意义。民间信仰可以深入一个民族的骨子里和灵魂深处,蕴藏着民族固有的代代承袭的文化基因,在历史文化进程中对违背自然和人文规律的观念和行为加以批判,能有效抵制民族历史文化中不利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当今社会,民间信仰也对民族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的民间信仰仍具有积极价值,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的民间信仰是西南边疆重要的传统精神文化资源,在守护边疆文化领土、精神领土的事业中,不仅有力捍卫了民族、村落及边境线的和谐安宁,最重要的是为跨境居住的民族提供了可以对话、和平相处的精神根基。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的民间信仰对全球化语境下民族精神坚守的意义,在于它能维系多元文化和坚守民族品格。民间信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史长河而披沙拣金,通过其自身内在的生发机制而择优传播,这种传播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对我族内部伦理的建构意义,二是对他族重构自身文化的借鉴意义。这对当下多民族族群的交流与发展、互信与融合将产生积极的正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