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京张铁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铁路时代来临

1872年8月11日,詹天佑和小伙伴儿们从上海乘船,横渡太平洋,到美国去求学。

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把学习知识、拯救王朝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决定分四批招考聪颖幼童120名,赴美留学15年(后因顽固保守势力阻挠,提前撤回),学成归来,授予官阶、听候差遣。同时要求孩子的父母承诺:如遇天灾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詹天佑和小伙伴儿们是首批中国公派留学生,30人,平均年龄12岁。他们一个月后抵达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在那里上了火车,穿越美国大陆,前往东海岸的纽约,再辗转抵达斯普林菲尔德市,一个叫作春田的小城。

在六天六夜的火车行程中,他们看到了异国风景,更感受到大工业文明。乌黑发亮的钢轨蜿蜒伸向天边,没有尽头;车窗外的一切都向后退,退得飞快;雄壮的车头喷着白的或者黑的烟,拖着长长的车厢奔跑,毫无阻拦,有时候一声长鸣,声震四方。这犹如神话,让詹天佑和小伙伴感到说不出的惊奇。

当时的詹天佑不知道,1828年美国开始修建第一条铁路,经过几十年,全美的铁路发展正在进入鼎盛时期。

詹天佑中学毕业,选择报考耶鲁大学铁路工程专业。他记得初见火车的感觉,他记挂着自己的祖国似乎还不知道火车。他有对比,虽然说不清国情、政体、文化差异,但他清楚地看到了先进与落后的区别、科学技术的差距。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生近代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国家。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从科学家瓦特,到被誉为蒸汽机车之父的乔治·史蒂芬森,他们不断研制和改进,终于制造出效能优越的蒸汽机,在城市之间开始商业运营,从而有了铁路。

铁路优点显著,发展迅速,从货运到客运、从短途到长途、从英国到世界。欧美各国纷纷行动,兴起了一个竞相兴办铁路的热潮。美国最得风气之先,其铁路的高速发展超过了欧洲,震惊了世界,带动了全美经济的腾飞。美国从而进入世界最发达国家行列,成为全球新兴的工业中心。

詹天佑感受到铁路的力量。他觉得一条条铁路似血脉偾张,让一个国家强壮。他知道父母所在,自己将来也要回去的那个地方,羸弱、贫瘠、闭塞,需要血脉偾张,需要强壮。他萌生了朴素的愿望:把铁路的神奇和力量带回祖国,在古老的大地上推广,让中国也发达富强。

詹天佑中学毕业,选择报考耶鲁大学铁路工程专业。

詹天佑对先进事物的尊崇、对科学技术的认同,以及推广铁路的理想,相对当时的中国却是大大地超前了。

就在他考入耶鲁的半年前,上海刚刚上演了一出轰动中外的剧情。

1877年10月,清政府在自己的土地上,用28.5万两白银从英国人手里买回一条铁路,然后拆了。

原来两年前,上海的英国商人与美国公司、英国洋行联手,精心策划,以修筑一条寻常“马路”为名,骗取当地政府同意后,擅自建了一条大约14公里的铁路,名叫吴淞铁路,于1876年7月通车。这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第一条办理运营的铁路。

火车的轰鸣声震动了地方官,震动了朝廷,震动国家主权,也震动乡民的安全(出了人身事故),清政府不能答应,又得罪不起英国人。怎么办呢?研究了几回,交涉了几次,最后只有两个字,“买”和“拆”。其实在交涉中,清廷曾声明“收回自办”,当地商人也联名呈请买回铁路“继续办理”,然而,清政府还是在买回来后,坚决彻底地予以拆除。

早在1865年,在北京也有相似的剧情。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宣武门外,沿着护城河修建了一条半公里长的小铁路,上面跑着一列小火车,目的是向中国人宣传火车的优越性,促使清政府同意引进铁路。那是“广告火车”,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铁路雏形。不过,由于“京人诧为妖物”,清廷“殊甚骇怪”,不几日,小铁路就被紧急拆除了。

为什么铁路在中国命运多舛?因为有人反对。自从知道铁路,就有了如何看待铁路的问题,这也不奇怪,新生事物总有个被接受的过程,在火车刚刚产生时的英国也不例外。

但晚清朝野上上下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漫长的20多年里,一直在看,在争论,看的是铁路的“坏处”,争论到底要不要铁路。反对派中有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反对派的代表人物刘锡鸿,居然洋洋上奏七千言,陈述25条理由,拒绝铁路。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当然很多,我觉得可以用两句话概括。

一是没有知识,无法接受。当时的中国没有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又闭目塞听,对西方科学技术、大机器工业没有真实的了解。一些仇视“洋人”、盲目拒绝外国事物的顽固派和保守势力,把铁路、火车视为灾难与不祥之物。另外一些主张引进西方坚船利炮的洋务派和开明人士,最初也因火车的某些特性,比如穿过田野、占用农田、大冒煤烟、拆迁村庄庐墓、发出巨大声响等,持怀疑观望态度。

二是没有实力,无法驾驭。康雍乾盛世曾经给清朝带来特殊的荣耀,然而当封建专制和农业社会的惯性遇到工业文明,遭遇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原来那特殊的荣耀不仅没能发挥特殊的作用,反而演变成盲目自信,不思进取,不事强军,无知自大,时刻以天朝上国自居,结果被蔑视、被恐吓、被要挟、被打。

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面对强敌不断侵占和攫取在华利益,听到英国人屡屡提出要在中国修铁路的建议,晚清统治者们自然多一分害怕和戒备。因为自己一无所知、一无所有,没有财力、能力、控制力,所以战战兢兢,避之唯恐不及,寻求畸形的安全感。

詹天佑回国的时候,1881年,刚好赶上一个非同寻常的铁路事件——唐胥铁路修建。

热心于洋务运动的唐廷枢、李鸿章等人,很久以来为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怎样运出去而煞费脑筋。想修一条专用铁路,但是鉴于朝野上下对铁路的态度,不敢鲁莽说明,名称从“铁路”“快车路”,到“硬路”“马路”,几番周折,择机上奏。在获得批准后,由矿务局出资,快速建起一条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而且神奇地打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即大名鼎鼎的“龙”号,也称“中国火箭”号机车。(可惜后来找不到了,倒是唐胥铁路早期使用过的“0”号机车因年代最长,成为中国铁道博物馆的一个镇馆之宝。)

尽管唐胥铁路是条煤矿专线,只有约10公里长;尽管英国人担任工程师;尽管还曾传出“马拉火车”的怪事,但这毕竟是中国出资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几年以后,詹天佑参与了中国铁路蹒跚起步的初创阶段。铁路,在中国古老辽阔的大地上十分缓慢、曲折、艰难地延伸,到中日甲午战争前,总共建成400多公里。

1895年4月,历时8个月的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中国惨败。詹天佑在铁路工地上目睹了日本侵略军的凶残暴虐与中国人民蒙受的灾难。特别是,与10年前中法马尾海战一样,他的好几位同学都在战斗中悲壮阵亡。一个《马关条约》,清政府不仅向日方赔偿巨额白银2亿两,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等,还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办厂……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是詹天佑心中的一个痛,也是所有中国人的一个痛。

清朝统治者们开始警醒,真正看到了差距,看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看到了没有实实在在的工业不行。光绪皇帝“下诏自强”,宣布要“力行实政”,并把“修铁路”放在第一位。当时李鸿章因甲午战争失利被革职,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刘坤一等先后上奏,主张国家的当务之急、富强之本首推铁路。各地方官员也纷纷奏请修建铁路。

于是,挣脱了数十年的束缚,铁路建设终于名正言顺地被提上议事日程。这让詹天佑看到希望,感到振奋,他给美国老师写信说:

我国政府深感铁路之重要……中国快要进入铁路时代了。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修了很多铁路,不过,大都不是百分之百纯粹的中国铁路。

由于战争,国力衰弱财政困难,中国大部分铁路的路权被世界列强瓜分。比如俄、德、法、日等国出资修建并直接经营了东清铁路、胶济铁路、滇越铁路、安奉铁路等;又比如各国通过贷款入股、派工程师主持工程等,不同程度地控制着京汉铁路、关内外铁路(后来改称京奉铁路、京沈铁路)、粤汉铁路等一大批干线铁路。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清政府有决心有能力,自己修建干线铁路?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国家主权沦丧,经济损失严重,十一国列强强化在华势力,加强对华控制,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而铁路权益的重要日益凸显,铁路利润巨大广为人知。中国各界投资铁路的积极性被激发,以乡绅商民为代表,以清政府因美国公司违反合同而欲收回粵汉铁路为契机,要求清政府收回出让给外国列强的路权,创立国内商办铁路公司,商民自筹资金修筑铁路,掀起了第一次“保路风潮”。

风潮涌动中,清政府出台《铁路简明章程》,允许民间资本修铁路。1903年到1907年,有15个省先后创建铁路公司,筹资修建地方铁路,共有数百公里。然而,这些铁路是区域性的,基本上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质量欠佳,效益不高。

在这种形势下,在自主发展铁路的呼声中,在列强争夺铁路权益的缝隙里,在关内外铁路等外资入股运营后,除去成本和支付对外贷款的利息,仍然有所盈余,也就是仍有钱赚的情况下,清政府开始尝试自行筹资、自主修建中国的干线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