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绿色诊断的法律法规与标准
2019年5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工业节能诊断服务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指出:工业节能诊断是对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管理体系开展的全面诊断,有利于帮助企业发现用能问题、查找节能潜力、提升能效和节能管理水平。“十三五”时期以来,通过健全节能政策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强化节能监管、推动节能技术改造,企业能效水平持续提升,部分行业的先进企业能效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受节能意识薄弱、技术力量不足、管理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行业间的企业能效水平差距依然较大,企业进一步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的需求十分迫切。
绿色诊断是工业节能诊断理念上的升华,不仅限于节能诊断,精益生产诊断、绿色制造体系诊断、清洁生产诊断等也是绿色诊断不可或缺的方面。通过对企业节能诊断及潜力分析、绿色制造体系诊断及提升分析、清洁生产诊断及改造分析等多个方面入手,开展节能绿色诊断,帮助企业查找节能、绿色制造体系及清洁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升路径和改善方案,帮助企业解决能源及环保问题、推动绿色技术改造、提高制造技术绿色化率、提高制造过程绿色化率、降低绿色制造资源环境影响度。
在绿色诊断的过程中,需要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进行对标,本节列举了现行的部分主要法律法规和标准,以便在开展绿色诊断过程中进行参照对比,有效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1.3.1 绿色诊断的法律法规
1.3.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是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
1.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主要分为七大内容。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节能管理
第三章 合理使用与节约能源
第四章 节能技术进步
第五章 激励措施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2.部分重要条款
第三条
本法所称节约能源(以下简称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第四条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
第十六条
国家对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和生产工艺实行淘汰制度。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生产工艺的目录和实施办法,由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
生产过程中耗能高的产品的生产单位,应当执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对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用能的生产单位,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限期治理。
对高耗能的特种设备,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实行节能审查和监管。
第十七条
禁止生产、进口、销售国家明令淘汰或者不符合强制性能源效率标准的用能产品、设备;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生产工艺。
第五十二条
国家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
下列用能单位为重点用能单位:
(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一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
(二)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五千吨以上不满一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
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五十三条
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每年向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报送上年度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利用状况包括能源消费情况、能源利用效率、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效益分析、节能措施等内容。
第五十四条
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应当对重点用能单位报送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进行审查。对节能管理制度不健全、节能措施不落实、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重点用能单位,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应当开展现场调查,组织实施用能设备能源效率检测,责令实施能源审计,并提出书面整改要求,限期整改。
第五十五条
重点用能单位应当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在具有节能专业知识、实际经验以及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中聘任能源管理负责人,并报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能源管理负责人负责组织对本单位用能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组织编写本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提出本单位节能工作的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
能源管理负责人应当接受节能培训。
3.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解读
一是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再次明确了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节能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面部署、统筹、推动节能工作。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节能工作,省级人民政府每年向国务院报告节能目标责任制的履行情况,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评价考核制度,将节能目标的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的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管理。
二是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健全了节能标准体系和监管制度。节能标准既是企业实施节能管理的基础,又是政府加强节能监管的依据。制定强制性的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标准、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限额标准,健全建筑节能标准、交通运输营运车船的燃料消耗限值标准等,从源头上控制能源消耗,遏制浪费能源行为。对不符合能效标准的用能产品(设备)实行淘汰制度;禁止生产高耗能产品,如果能耗超过限额,则必须限期治理;禁止销售和进口不符合能效标准的用能产品(设备);不符合有关节能标准的建筑项目不准开工建设,对已开工建设的建筑项目开展执行节能标准情况的检查,已经建成但没有达到节能标准的建筑不得办理竣工验收手续。
三是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明确了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内节能监督管理的责任。对建筑节能、公共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农业和农村节能、公共机构节能等工作提出了高要求,给出了确定重点用能单位的标准: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在一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国务院有关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在五千吨标准煤以上一万吨标准煤以下的用能单位。
四是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更加注重发挥市场调节与政府管理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注重发挥经济手段和市场经济规律在节能管理中的作用,对列入推广目录的节能技术和产品实行税收优惠,通过财政补贴或税收扶持政策,支持节能照明器具等的推广和使用;实行有利于节能的税收政策,健全矿产能源有偿使用制度,提高能源开采利用水平;运用关税等有关政策,鼓励进口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控制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出口;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节能专项资金,鼓励多渠道筹集节能资金,支持节能技术研究开发、示范与推广,以及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等;制定节能政府采购清单,通过政府采购政策促进节能;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为符合条件的节能技术改造等项目提供优惠贷款;实行峰谷电价、差别电价等有利于节能的价格政策,鼓励实施热电联产和利用余热余压发电、供热。另一方面,规定了一些强制性的节能管理措施。例如,生产高耗能产品必须符合单位能耗限额标准;对家用电器等使用面广、耗能量大的用能产品(设备),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生产或进口列入推广目录的用能产品(设备)必须标注能效标识;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进行审查,对节能管理制度不健全、节能措施不落实、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重点用能单位实施强制性能源审计等。
五是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明确了节能管理和监督主体,增强了法律责任。为了加强节能监管工作,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明确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与节能有关的监督管理职责,以确保法律规定的节能制度和措施有人抓,违法用能行为有人查;通过加大处罚力度、强化政府法律责任等手段,让心存侥幸者心生畏惧,让违法乱纪者付出代价。
4.绿色诊断重点关注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提出了多项主要制度,分别为:①节能目标责任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③落后高耗能产品、设备和生产工艺淘汰制度;④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制度;⑤能效标识管理制度;⑥节能表彰奖励制度等。
因此,在绿色诊断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工业企业对上述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确保企业能源管理活动充分考虑节能,相关管理制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1.3.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为促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以下简称《清洁生产促进法》)。
1.主要内容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清洁生产的推行
第三章 清洁生产的实施
第四章 鼓励措施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2.部分重要条款
第二条
本法所称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第十八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原材料使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污染物产生与处置等进行分析论证,优先采用资源利用效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
第十九条
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清洁生产措施:
(一)采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材料,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原材料;
(二)采用资源利用效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和设备,替代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产生量多的工艺和设备;
(三)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和余热等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循环使用;
(四)采用能够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防治技术。
第二十条
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应当考虑其在生命周期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
企业对产品的包装应当合理,包装的材质、结构和成本应当与内装产品的质量、规格和成本相适应,减少包装性废物的产生,不得进行过度包装。
第二十八条
本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以外的企业,可以自愿与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签订进一步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的协议。该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在本地区主要媒体上公布该企业的名称以及节约资源、防治污染的成果。
3.《清洁生产促进法》解读
1)加快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意义
(1)有助于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当今日益加重的环境污染与危害是严重影响中国甚至世界政治、经济、安全、生存的重大问题,推行清洁生产、解决环境压力已成为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我国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用法律形式加以固定,旨在通过明确工作职责、奖惩措施、法律责任等强化社会责任的履行,进而推动全社会从源头削减控制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有助于完善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推行清洁生产就是用一种新的创造性理念,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完善结构调整,提升行业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员工素质及管理水平,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从而达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目的。因此,加快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有助于推广应用先进生产技术,推进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2)《清洁生产促进法》重点修订的条款内容
(1)强化了政府推进清洁生产的工作职责。
《清洁生产促进法》从2003年正式实施后,国务院进行了两次机构改革,客观上导致了部门职责与法律法规的不协调,职能和责任不清,分工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2012年新修订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将这一问题作为重点加以解决,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推进清洁生产的工作职责:一是按照国务院部门现行职责分工,明确国务院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国务院环境保护、工业、科学技术、财政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二是针对地方政府负责清洁生产工作部门不一致的情况,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负责清洁生产综合协调的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在明确政府工作职责时,更加注重突出职能要求、弱化部门名称,以保持法律法规执行主体名称的相对稳定。
(2)扩大了对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的审核范围。
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是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的一个重要手段。修订前的《清洁生产促进法》仅针对高污染企业提出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要求,对高耗能企业没有明确规定,不利于抑制能源的过度消耗。而修订后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此进行了补充完善,在保留对原规定的“双超双有”企业依法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外,增加了“超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构成高耗能企业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条款。
(3)明确规定了建立清洁生产财政支持资金。
修订前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推行清洁生产的激励措施力度小,不利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工作进程。修订后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强了财政支持力度,规定中央预算应当加强对清洁生产工作的资金投入,包括中央财政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安排的其他清洁生产工作的资金,用于支持国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工程实施清洁生产及其技术推广工作,以及生态脆弱地区实施清洁生产的项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地方财政安排的清洁生产工作的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支持清洁生产重点项目。修订后的《清洁生产促进法》明确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均要统筹安排支持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资金。
(4)强化了清洁生产审核法律责任。
修订前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强制性工作措施力度偏弱,法律责任难以落实。为增强法律法规实施的有效性,修订后的《清洁生产促进法》进一步强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法律责任。
一是强化了政府部门不履行职责的法律责任。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由此,要求负责推进清洁生产的主管部门和主管人员必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否则将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二是强化了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法律责任。第三十六条规定“未按照规定公布能源消耗或者重点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清洁生产综合协调的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公布,可以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三十九条规定“不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或者在清洁生产审核中弄虚作假的,或者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不报告或者不如实报告审核结果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清洁生产综合协调的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明确指出,企业不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将依法进行惩处。
三是强化了评估验收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第三十九条规定“承担评估验收工作的部门或者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向被评估验收企业收取费用的,不如实评估验收或者在评估验收中弄虚作假的;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利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此,要求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的单位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负责地帮助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违反法律法规的将承担法律责任。
(5)强化了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作用。
修订后的《清洁生产促进法》除强化了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监督责任之外,还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监督作用,明确要求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应当将审核结果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清洁生产综合协调的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并在主要媒体上公布,接受公众监督(涉及商业秘密的除外)。
4.绿色诊断重点关注内容
《清洁生产促进法》明确了工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重要性,在本法中提出了以下三种要求。
指导性要求:有关建设、设计活动应优先考虑清洁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用清洁生产措施,一般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等。
自愿性要求:主要鼓励企业自愿实施清洁生产,改善企业及产品形象,相应可依照有关规定得到奖励和享受优惠政策,如企业参加清洁生产自愿行动计划和自愿申请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
强制性要求:规定了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如对部分产品和包装实行标示和强制回收,对污染物超标、使用有毒有害原料或强制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审核等。
在绿色诊断过程中,重点关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情况,尤其是污染物超标、使用有毒有害原料或强制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依照相关清洁生产标准,对照企业排放指标,给出企业当前的水平,同清洁生产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进行对照,通过差距分析和技术可行性论证,发现绿色升级的途径。
1.3.1.3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是为促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科学、合理地利用能源,从源头上杜绝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制定的。
1.部分重要条款
第三条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意见是项目开工建设、竣工验收和运营管理的重要依据。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单位在报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前,需取得节能审查机关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企业投资项目,建设单位需在开工建设前取得节能审查机关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未按本办法规定进行节能审查,或节能审查未通过的项目,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已经建成的不得投入生产、使用。
第五条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由地方节能审查机关负责。国家发展改革委核报国务院审批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单位在报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前,需取得省级节能审查机关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核报国务院核准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建设单位需在开工建设前取得省级节能审查机关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
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在五千吨标准煤以上(改扩建项目按照建成投产后年综合能源消费增量计算,电力折算系数按当量值,下同)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其节能审查由省级节能审查机关负责。其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其节能审查管理权限由省级节能审查机关依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
第六条
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不满一千吨标准煤,且年电力消费量不满五百万千瓦时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以及用能工艺简单、节能潜力小的行业(具体行业目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并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按照相关节能标准、规范建设,不再单独进行节能审查。
第七条
建设单位应编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项目节能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分析评价依据;项目建设方案的节能分析和比选,包括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用能工艺、用能设备和能源计量器具等方面;选取节能效果好、技术经济可行的节能技术和管理措施;项目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效率等方面的分析;对所在地完成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目标、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目标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评价。
第八条
节能审查机关受理节能报告后,应委托有关机构进行评审,形成评审意见,作为节能审查的重要依据。节能审查应依据项目是否符合节能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政策;项目用能分析是否客观准确,方法是否科学,结论是否准确;节能措施是否合理可行;项目的能源消费量和能效水平是否满足本地区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要求等对项目节能报告进行审查。
第十三条
对未按本办法规定进行节能审查,或节能审查未获通过,擅自开工建设或擅自投入生产、使用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由节能审查机关责令停止建设或停止生产、使用,限期改造;不能改造或逾期不改造的生产性项目,由节能审查机关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以拆分项目、提供虚假材料等不正当手段通过节能审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由节能审查机关撤销项目的节能审查意见。
未落实节能审查意见要求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机关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整改。不能改正或逾期不改正的,节能审查机关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负责审批政府投资项目的工作人员,对未进行节能审查或节能审查未获通过的项目,违反本办法规定予以批准的,依法给予处分。
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解读
1)下放了节能审查管理权限
根据推进简政放权,做好“放管服”工作的总体要求,下放了原来属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部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审查管理权限。
修订前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规定如下。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按照项目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报国务院审批或核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或核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节能审查;地方政府或地方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核准或备案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由地方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节能审查。
修订后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进行了如下调整。
所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审查均由地方节能审查机关负责。
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其节能审查由省级节能审查机关负责。
其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其节能审查由省级节能审查机关依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
2)放宽了免于节能审查的范围
按照修订前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要求,所有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根据其用能情况,至少需要报送节能登记表、节能评估报告表、节能评估报告书中的一项。修订后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取消了节能登记表和部分节能潜力小的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提高了需要节能审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用能起点标准。
修订前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要求如下。
用能0~1000吨标准煤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填写节能登记表。
用能1000~3000吨标准煤或年电力消费量200万~500万千瓦时,或者年石油消费量500~1000吨,或者年天然气消费量50万~100万立方米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编制节能评估报告表。
用能在3000吨标准煤以上或年电力消费量在500万千瓦时以上,或者年石油消费量在1000吨以上,或者年天然气消费量在100万立方米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
修订后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要求如下。
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不满1000吨标准煤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年电力消费量不满500万千瓦时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及用能工艺简单、节能潜力小的行业(具体行业目录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并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按照相关节能标准、规范建设,不再单独进行节能审查。
其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编制项目节能报告。
3)增加了对能耗“双控”目标等的审查
修订后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在对建设单位的节能报告内容要求和节能审查机关的审查依据中,增加了“项目的实施是否满足本地区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要求”的相关内容,并要求建设单位报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本地区煤炭减量替代目标的影响。
4)弱化了前置审批,强化了过程监督管理
修订后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取消了“节能评估文件及其审查意见、节能登记表及其登记备案意见作为项目审批、核准或开工建设的前置性条件”的说法,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只需在开工建设前取得节能审查意见。具体规定如下。
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单位在报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前,需取得节能审查机关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单位需在开工建设前取得节能审查机关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
修订后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增加了项目投产前对节能审查意见落实情况进行验收的要求,增加了节能审查纳入项目在线水平监管平台统一管理、实现审查过程、结果的可查询、要求的可监督,增加了对节能审查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要求,增加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各地节能审查实施情况进行定期巡查、不定期抽查的要求。
修订后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更加注重对节能审查意见的监督、检查,有效克服了过去节能审查“重审批,轻落实”的现象,切实将节能审查的作用、效果落到实处。
3.绿色诊断重点关注内容
根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企业在实施新改扩项目规程中,对于符合要求的,需要进行节能审查,重点关注项目是否符合节能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政策;项目用能分析是否客观准确、方法是否科学、结论是否准确;节能措施是否合理可行;项目的能源消费量和能效水平是否满足本地区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要求等。
1.3.1.4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加快推进绿色制造,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6年9月20日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工信厅节函〔2016〕586号),目标为全面统筹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到2020年,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绿色制造相关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基本建成,在重点行业出台100项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标准、10~20项绿色工厂标准,建立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标准,发布绿色制造第三方评价实施规则、程序,制定第三方评价机构管理办法,遴选一批第三方评价机构,建设百家绿色园区和千家绿色工厂,开发万种绿色产品,创建绿色供应链,绿色制造市场化推进机制基本完成,逐步建立集信息交流传递、示范案例宣传等为一体的线上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专业化绿色制造服务机构。
1.建设内容
1)绿色工厂
绿色工厂是制造行业的生产单元,是绿色制造的实施主体,属于绿色制造体系的核心支撑单元,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加快创建具备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的绿色工厂。优先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机械制造、汽车、轻工、食品、纺织、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工作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建设改造厂房,预留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所和设计负荷,合理布局厂区内能量流、物质流路径,推广绿色设计和绿色采购,开发生产绿色产品,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淘汰落后设备,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推动用能结构优化,实现工厂的绿色发展。
2)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是以绿色制造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体现,侧重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积极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原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实现产品对能源和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选择量大面广、与消费者紧密相关、条件成熟的产品,应用产品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采用高性能、轻量化、绿色环保的新材料,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关于绿色产品的通用评价方法见《生态设计产品评价通则》(GB/T 32611),评价要求见《生态设计产品评价规范》(GB/T 32163)。
3)绿色园区
绿色园区是突出绿色理念和要求的生产企业和基础设施集聚的平台,侧重于园区内工厂之间的统筹管理和协同链接。推动园区绿色化,在园区规划、空间布局、产业链设计、能源和资源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运行管理等方面贯彻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理念,从而实现具备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等特色的绿色园区。从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中选择一批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善、绿色水平高的园区,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水平,推动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在园区层级加强余热余压废热资源的回收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建设园区智能微电网,促进园区内企业废物资源交换利用,完善园区内产业的绿色链条,推进园区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园区内企业开发绿色产品、主导产业创建绿色工厂,龙头企业建设绿色供应链,实现园区整体的绿色发展。
4)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是绿色制造理论与供应链管理技术结合的产物,侧重于供应链上企业的协调与协作。要打造绿色供应链,企业应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绩效,达到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链上企业绿色化的目的。在汽车、电子电器、通信、机械制造、大型成套装备等行业选择一批代表性强、行业影响力大、经营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的龙头企业,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调与协作,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确立企业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实施绿色伙伴式供应商管理,优先纳入绿色工厂为供应商采购绿色产品,强化绿色生产,建设绿色回收体系,搭建供应链绿色信息管理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绿色发展。
2.《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解读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绿色制造评价机制和绿色制造服务平台等内容。其中,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是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建设中各有侧重,协同推进。绿色工厂是制造行业的生产单元,是绿色制造的实施主体,属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核心支撑单元,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绿色产品是以绿色制造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体现,侧重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绿色园区是突出绿色理念和要求的生产企业和基础设施集聚的平台,侧重于园区内工厂之间的统筹管理和协同链接;绿色供应链是绿色制造理论与供应链管理技术结合的产物,侧重于供应链上企业的协调与协作。
3.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重点关注内容
绿色工厂:重点从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对企业创建绿色工厂的情况进行分析。引导企业按照绿色工厂建设标准建造、改造和管理厂房,集约利用厂区。鼓励企业使用清洁原料,对各种物料严格分选、分别堆放,避免污染。鼓励企业优先选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推动水、气、固体污染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降低厂区环境噪声、振动及污染物排放,营造良好的职业卫生环境。鼓励企业提高工厂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建设厂区光伏电站、储能系统、智能微电网和能管中心。
绿色产品:重点关注企业是否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绿色管理,是否遵循能源和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原则,是否加快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低耗、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
绿色园区:重点关注园区在企业集聚化发展、产业生态链接、服务平台建设相关情况,推进绿色园区建设。对工业用地布局和结构、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水平进行考量。对园区余热余压废热资源回收利用,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系统应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推动供水、污水等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园区内企业之间废物的交换利用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
绿色供应链:重点关注企业在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建立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关注企业贯彻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的情况,确保企业供应链协调与协作。关注企业实施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打造绿色回收体系、搭建供应链绿色信息管理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情况。
1.3.1.5 部分法律法规清单
常用法律法规清单和行业准入条件清单如表1.1与表1.2所示。
表1.1 常用法律法规清单

续表


续表

表1.2 行业准入条件清单

续表

1.3.2 绿色诊断的标准
本节列举了部分常用的绿色诊断标准及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和行业标准,如表1.3、表1.4和表1.5所示,清洁生产相关标准详见附录C。
表1.3 部分常用的绿色诊断标准

续表

表1.4 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1.5 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行业标准

续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