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水利工程费用/进度集成控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大型水利工程

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水利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水利产业中的防洪、灌溉、工业及城镇供水、发电、航运等功能在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大型水利工程是国土整治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是具有多种功能和效益的综合利用工程,是国家生产力合理布局和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之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和保障社会安全的基础措施,涉及各部门、各地区、各方面的利益。

我国政府已经加大了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5年中,全国水利建设的投资达到3562亿元,相当于1950—1997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的总和。2005—2010年中央水利投资在逐年增加,2010年水利总投资2707.6亿元,中央投资达到1386.1亿元。2006—2010年水利投资情况见表1-1和图1-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0年12月31日)(中发[2011]1号)指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1倍。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这也就是说在2011—2010年中央水利投资累计将达到4万亿元。

表1-1 2006—2010年中国水利投资统计表

注 表中数据来自《中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

从表1-1中可知,2006—2010年水利总投资和中央投资逐年增长,其中以2008年和2010年增长最快;2008年全国水利总投资增长率为56.27%,2010年增长率为59.02%。2008年中央水利投资增长率为90.81%,2010年增长率为110.94%。

图1-1 2006—2010年中国水利投资图

我国加快了水利工程建设步伐。从2006年至2010年,我国灌溉面积从6255.9万hm2增长至6635.2万hm2;水库从85249座增长至87873座,其中大型水库从482座增长至552座;水利工程总供水量从5795亿m3增长至5998亿m3;全国水电装机容量从12847万kW增长至21157万kW;全年发电量从4163亿kW·h增长至6813亿kW·h。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大型跨流域调水的南水北调工程,又将竖起水利建设史上令世人瞩目的丰碑。

水利工程投资的快速增长以及水利工程建设步伐的加快,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大型水利工程特点

大型水利工程具有规模宏大、投资巨额、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的特点,是综合的、复杂的大系统,有着复杂的组织环境和多目标、多约束的控制需求,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子项目所构成的一个项目群[1]。建设管理极具复杂性和挑战性。

在我国,大型水利工程作为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超大型项目集群,其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子项目多样性。大型水利工程涉及多个专业工程,建筑形式多样。大型水利工程往往由多个不同类型的专业工程所组成,如导流工程、土石方开挖、土石方回填、地下洞室开挖、钻孔和灌浆工程、基础工程、混凝土工程等;其建筑形式多样,如水库、涵洞、地下洞室、渡槽、倒虹吸、厂房等。这就要求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多样,对工程建设、统筹、项目整合能力、综合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项目建设集群性。为了建设管理的方便性和系统性,按照项目需要和施工要求把工程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体系,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子项目群。

(3)管理开放性。管理的开放性,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主要表现在:①在项目管理上,实行“政府监督、项目法人负责、监理人控制、承包人保证”的管理模式,建立多主体多层次的管理体系;②除主体工程外,还有大量相关工作,如征地移民、生态和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等,可能涉及众多地区、众多部门职责和利益关系调整。这种管理开放性特点,客观上要求建立起有效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

(4)多目标管理。多目标管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项目按照计划的质量、进度、投资、环境和安全等目标的实现,这些目标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②各子项目不同,目标要求会有差异。

(5)信息传递不畅。信息是决策的主要依据。由于管理参与单位众多,产生信息量很大,传统的信息采集、加工和传递落后,不能及时提供所需信息,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