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文盛:为研制新型雷达不断创新突破

周文盛学长
周文盛,1928年8月21日出生于天津。电子机械工程技术专家、中国电子学会理事、电子机械工程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电子产业战略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历任南京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第四机械工业部长江机械制造厂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所长、高级工程师,电子工业部雷达工业管理局局长,中国电子学会第三届理事。长期从事雷达研制工作。在研制新型雷达,如靶场精密跟踪雷达、舰载远程精密跟踪雷达等工作中做出了贡献。撰有《精密合金在雷达工程中的应用》《现代防空雷达结构与工艺的展望》《电子机械工程的发展》等论文。
一
周文盛,1928年8月21日出生于天津。同年随家移居北平,1936年9月,全家迁往江苏南京。1938年春到达四川省重庆市,就读于朱家寨小学。1940年9月,入四川省合江县国立第十六中学学习;1941年转至江北县南京基督教青年会中学初中学习;1943年毕业后考入四川省合川县国立第二中学高中部;1946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
1948年秋,周文盛加入民主青年同盟;194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期间参加了多次学生运动。1950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军委通信兵部北京电机修配厂,11月调南京军委通信兵部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此时,朝鲜战争爆发,急需空防雷达,但研究所初创,仅有从全国收集来的日美遗留下来的破旧雷达和零散件以及少数雷达说明书、操作手册和一些雷达书籍。在老专家的指导下,他们这批刚毕业的大学生,靠这些资料,利用这些零散件,日夜奋战,克服重重困难,拼装或改装出一批批雷达,支援了前方。
1950年至1955年,周文盛在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任技术员,1955年4月,研究所归属第二机械工业部,改名为国营七二〇厂,周文盛任生产施工科副科长。1956年被评为工程师,任仿制海军雷达的主持工艺师,先后解决了有关微波元件、精密小模数齿轮和精密齿轮传动系统等关键技术;主持编制并推行了工艺规程及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为完成仿制雷达做出了贡献,同年任副总工艺师。1958年6月任总工艺师,12月任新产品办公室主任,主管搜索雷达和跟踪雷达的仿制工作。1959年9月,此研究所又改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七二〇总厂第十四研究所,周文盛于12月任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主管结构工艺和技术管理工作。1961年,研究所归属国防部第十研究院,他分管测高雷达和三坐标雷达的结构工艺技术和研究所技术管理工作,主持编制了一整套雷达整机的研制程序和相关规章制度,后来在第十研究院全院进行推广。1965年7月,十四所归属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研究院,他先后主持了为导弹和卫星发射配套的单脉冲精密测量跟踪雷达的结构工艺方案论证和整机研制,远程预警试验雷达的大型天线系统和天线罩的方案论证和研制。
1972年起,为配合我国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试验,他开始主管舰载远程单脉冲精密测量跟踪雷达的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1977年5月任十四所总工程师;1979年1月任副所长,被评为高级工程师;1980年11月任所长,被评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同时受聘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第四机械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82年8月调电子工业部雷达工业管理局任副局长,后任局长。任期内一方面组织厂所保证完成军品任务,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厂所利用军工技术开发民品,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还积极支持帮助研究所和工厂迁出闭塞的三线山沟,改善科研和生产环境条件,加速了研究所和工厂的发展。他积极倡导“电子机械工程”(机电一体化)的学术活动。1981年8月,他主持创建了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并先后任主任委员三届。他积极推动分会《电子机械工程》期刊的出版。1988年代表中国电子学会受中国科协委托,组织了全国13个一级学会联合召开了全国第一届机电一体化学术大会,并且组织出版了论文集。1987年以他为主编,出版了《机械工程手册》。1994年被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二
为了配合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和导弹发射试验,1965年十四所承接了靶场精密测量跟踪雷达的研制任务,这需要一种新体制的雷达——单脉冲精密测量跟踪雷达。周文盛开始时分管结构和工艺的方案论证和设计制造,1968年开始主管全机的研制工作。他和科技人员一起深入地分析了技术难点,尤其是雷达的测量和跟踪精度对卡塞格伦天线、天线座系统和馈源馈线系统精度的要求,研究比较了各种设计方案,最终选择了爆炸成型做主反射面的结构和工艺,天线座用静液压轴承结构来保证水平轴精度,用液压马达和液压伺服阀做天线座驱动系统,以及五喇叭馈源和能产生“和”“差”波瓣和多种极化的波导元件组合的馈线系统等新结构。同时决定采取以本单位为主外协为辅的内外结合的措施,建立了专门的液压实验室,成立了爆炸成型攻关小组及馈源馈线攻关小组等。周文盛亲自参加设计方案讨论并组织实施,参加关键的试验,与科技人员一起现场解决问题,最后以优于设计指标的结果完成了分系统任务。
1968年夏,各分系统进入试验场进行整机联调,解决联调和试飞中出现的问题。1969年4月底,雷达进入靶场。1970年4月24日晚,“东方红一号”卫星播放着音乐飞过十四所上空,基地也传来了我国首台单脉冲精密测量跟踪雷达成功地完成了任务的喜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在研制远程预警试验跟踪雷达任务中,周文盛主管了大型天线、天线座及大型玻璃钢蜂窝结构夹层刚性天线罩(直径45m)的方案论证和结构设计工作。专门成立了天线罩设计攻关小组,论证天线罩的结构分块、玻璃钢材料的选择和有关电性能的要求。通过刻苦攻关和与有关单位合作,解决了新材料研制、天线罩分块和夹层结构等技术问题,保证了整个雷达的研制进度。这个大型雷达和天线罩研制成功后,在空间目标探测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为配合我国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试验,十四所承担了一种舰载远程精密测量跟踪雷达的研制任务,以满足在太平洋布站的需要。周文盛主管了该雷达的研制。他认识到这个任务责任重大,稍有差错,就会影响我军威国威。他在研制方案中首先提出了设备的可靠性问题,并在该所建立了可靠性研究室,负责在雷达方案论证和设计中提出可靠性指标要求。他还根据以往产品的印制电路板不稳定的教训,将印制电路板的涂覆一律改为铅锡合金(一种新的电镀涂覆材料),并对车间生产设备、流程进行了改造,这一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在研制这种舰载雷达过程中,最让人担心的问题是雷达在舰船摇摆状态下如何精确捕捉几千里外的高速目标,做到万无一失。他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进行认真讨论,提出研制一个摇摆台的方案,模拟实际船摇的状态,以考验和改进系统设计。同时还决定做一个接收连续波的小天线并列架在大天线上,用来接收导弹飞行时发出的连续波信息,以求尽早发现目标,然后再由主天线的波束捕获目标。这些措施均取得了成功。在我国首次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试验中,此种舰载精密测量跟踪雷达不但提前捕获了目标,而且精确跟踪到落点,立了功。
三
周文盛主管工厂工艺工作时就重视工厂的技术管理工作。工艺是产品从科研到出厂技术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艺规程是编制试制与生产计划、工时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控制质量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中期,根据工厂生产的需要,他主持编制了产品的工艺文件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为其贯彻开展了培训,对工厂的产品试制和生产起了良好的作用。60年代初,他主管研究所的技术管理,根据雷达整机研制的特点和以往的工作经验,并参考有关技术管理的资料,主持并参加编制了大型电子产品从战技指标论证、收集文献资料、方案确定、技术攻关……一直到产品鉴定出厂的一整套程序,制定了各级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相应的规章制度,并绘制了流程图,作为研究所管理科研工作的依据。因实施效果良好,在第十研究院范围内作了介绍,并结合全院情况做些修改后,在全院印发推广。这是当时大型电子产品研制科研程序的雏形,为研究所产品的研制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和贯彻“三敢三严”,出成果出人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
通过长期雷达研制工作,周文盛认为,雷达、地面站、射电望远镜等大型电子产品是电子技术、机械技术和工艺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紧密结合的产物。随着计算机、微电子、通信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机械产品、消费类产品以及各类工业产品中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的结合也更加广泛。有鉴于此,周文盛积极倡导成立电子机械工程学术组织。1981年8月,经中国电子学会批准,周文盛主持组建了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有关部门的研究所、工厂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都积极参加学会组织及其学术活动。分会还出版了《电子机械工程》期刊,影响日益广泛。1984年,他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电子设备组装与结构》编写组主编,组织领导分会的有关专家、学者编写了相关条目。1985年,由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通过中国电子学会提议,经中国科协批准,以中国电子学会为主,联合全国13个一级学会共同召开了全国第一届“机电一体化”学术交流大会,周文盛任大会主席。他还积极推动“电子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学)的学术活动走向世界,利用分会领导出国访问的机会开展工作,促成中日相关学会联合举办中日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中方由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主办,电子科技大学协办,至今已召开了三届中日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周文盛两次担任大会执行主席。中日双方对这种交流形式都表示满意并主张扩大范围,经中国电子学会同意,电子机械工程分会与日本、韩国、泰国和香港地区的相关学会于2004年9月联合召开了首届亚洲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在他的指导和分会干部的努力下,分会多次受到上级学会的表扬和奖励。1987年,他作为主编,与分会的专家、学者共同编著出版了《机械工程手册》,为从事电子机械工程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资料。
五
1982年,周文盛调任电子工业部雷达工业管理局领导。此时根据国家对军事装备的战略调整,雷达局所属企业和部分研究所的军品任务大幅度减少,产值产量急剧下滑,经济效益甚微甚至亏损;另外,社会的发展对家用电子产品和工业用电子产品有了需求。根据这一情况,他首先提出“在确保国家军品任务的前提下,各企业和部分研究所要组织科技力量和生产能力,按照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精神开发民用产品,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需求作贡献、求效益”。在具体工作中,他带领局机关职能部门积极支持和协助各单位转轨,在政策、项目安排、经费上甚至在和外商谈判上帮助解决困难。几年期间,这些单位从任务不足、亏损,转变为各有独特民品入市,满足了社会需求,使民品的产量、产值和效益都翻了几番,甚至还创出了名牌(如长虹、长岭阿里斯顿等),部分研究所也走出了困境,受到上级的好评。
有些研究所、工厂地处三线偏僻山沟,信息闭塞,物资供应不便,生活颇多困难,科研和生产效率很低,亟待改善。周文盛积极贯彻上级意图,支持帮助有关厂所与有关省市协调,解决搬迁、征购土地和户口迁移问题,帮助厂所多方设法解决搬迁经费问题,逐步地将一些三线山沟里的所厂搬迁到文化科技素质较好、交通比较方便的城市,使这些所厂改善了科研和生产环境和条件,科技队伍不但得到了稳定而且逐渐充实,科研进展加快,成果不断涌现,满足了国防建设的需要。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