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古代麻类纤维的织造机具
我国在远古时是以“手经指挂”来完成“织纫之功”的。所谓“手经指挂”,实质上就是编织,有平铺和吊挂两种方式。前者是将一根根纱线依次绑结在两根木棍上,再把经两根木棍固定的纱线绷紧;后者是将一根根纱线依次悬挂在离地齐人高的横木上,每根纱线下端捆绑一重物,以使纱线绷紧。无论平铺还是吊挂,都是用手指像编席或网那样进行有条不紊的编结。后来由于纤维加工技术有了显著进步,加工出的纱线日渐精细,再用“手经指挂”的方法编结,不但费工,而且柔软的纱线极易纠缠在一起,给操作带来困难,于是出现了具有开口、引纬、打纬三项主要织造运动的原始腰机。据考古资料,原始织机出现在新石器时期。再后来随着纺织技术的进步,又陆续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制的踏板织机。无论是原始腰机,还是踏板织机,丝、麻、棉、毛纤维都可以织制。
一、原始腰机
原始腰机的纺织部件(图2-19)在史前时期的遗址中多有发现,如1975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第四文化层中,除出土了木制和陶制的纺轮外,同时还出土了打纬的木刀、骨刀、绕线棒及大大小小用于织造的木棍。据此,研究者参照我国目前一些少数民族仍使用的原始腰机结构(图2-20)及其操作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将其还原出来。
图2-19 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纺织部件
图2-20 原始腰机结构
现在能看到的原始腰机最早图像资料出现在云南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的西汉青铜贮贝器盖上(图2-21),在这个盖上,铸有一组古代少数民族妇女用原始织机织布的塑像(图2-22)。塑像中妇女身着对襟粗布衣,席地而织。她们有的正在捻线,有的正在提经,有的正在投纬引线,有的正在用木刀打纬,塑像形态十分逼真,我们从中可形象地看到用原始织机织布的全过程。
图2-21 云南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的西汉青铜贮贝器
图2-22 青铜贮贝器织妇示意图
原始腰机虽然结构简单,只有那么几根木棍,却包含了近代织机的几个要素,时至今日,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而且不但用它织造简单的素织物,还通过增添分经杆和提花综杆数量来织造复杂的花织物,如现在黎族腰机上常用的分经杆和提花综杆即有15根。原始腰机多综提花结构如图2-23所示。织布实景如图2-24所示。提花综杆的制作方法是在一根竹或木直杆上将线编绕成综,综上编有综眼,需要提起的花经须穿入综眼。从现在掌握的资料,可知这种原始腰机上的多综杆提花方法应该在商代就已经出现,因为在不同地区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上,多次发现提花织物的遗痕。由于当时尚无踏板织机,这种提花织物似乎只能用它才能织造出来。
图2-23 原始腰机多综提花结构
1—卷布轴;2—织物;3—地综;4—经纱;5—提花综杆;6—卷经轴;7—导纱棒;8—分经杆
图2-24 织布实景
二、踏板织机
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踏板织机亦称为综蹑织机,蹑即踏板。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说明。以往论述中国纺织史的著作,大都认为是在战国,其根据是《列子·汤问》篇中的一段记载:“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牵挺”据考证即为蹑[注]。实际上应在这之前,织机上可能即已出现了蹑。因为蹑的早期名称除称为“牵挺”外,还叫作“疌”。此字在今本《说文解字·止部》中分作“”和“疌”。谓:“,机下是所履者。从止,从入,入声(尼辄切)。”又谓:“疌,疾也。从止,从又。又手也。屮声(疾叶切)。”两字结构基本相同,原本只是一字,既用于织蹑,也用于表示敏捷,后为便于区分,遂于“疌”字上加一“入”字,作织蹑的专用词,所以《说文系传》解释“”字时始有“,机下所履者”以及“疾也”之说。可见“疌”字是古人专门为蹑造的会意字,其上半部之“”,与织作直接有关,下半部像以足踏综有关,合起来即成为蹑。《说文》所言“从止,从又”即此之渭。而以足踏蹑的过程,短而且快,引伸之,所以又有疾速之意,再进一步,而又有胜克之意,并孳乳出捷、倢等字。“疌”字早在战国之前即已行用,现仍可在文献中找到一些资料,如《诗经·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袪兮,无我恶兮,不寁古也。”又载:“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兮,不寁好也。”寁即疌,亦即,《经典释文》:“寁,本又作疌。”从宀,从广,古例可通作。《尔雅·释诂》:“寁,疾也。”《毛传》:“寁,速也。”据《诗》小序说,“遵大路”是刺郑庄公之诗,恐误。此二句肯定成于春秋或以前,但不一定是郑庄公之时,亦非刺之之作。“郑风”间有咏及男女情爱者,此亦其类,盖女子留恋男子而又怨之之词。“不寁古也”乃责其不加速旧有的情愫,“不寁好也”用意亦同,亦责其不加速美好的情愫。俱着重寁字所具的疾速之意。我们知道文字的产生和构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意识的反映,《诗经》中出现寁、捷等字,可以判定中国传统织机开始加挂踏板的时间,可上推至西周,及至春秋,业已普遍行用[注]。
现在能看到的最早踏板织机实物是汉代的。2013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了四部带踏板的织机(图2-25)。据考证,这四部织机时间在西汉的景武时期(公元前187年~前87年)。与织机模型同时出土的还有15件彩绘木俑,木俑或立或坐,手臂的姿势也各不相同,根据木俑形态来推断,整个状态再现了一幕纺织工劳作的图景,甚至其中还有一名“监工”正在监督工作。此外,在其他地方的汉墓中也曾发现陶制织机模型(图2-26)。在各地发现的数量众多画像石中,亦有九块画像石上面刻有织机。其中江苏铜山县洪楼(图2-27)和江苏泗洪县曹庄出土的两块画像石中都有“曾母投杼”故事图,内容是讲春秋时孔子的学生曾参幼年时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天曾参的母亲正在织布,有人进屋告诉她曾参杀了人,曾母起初不信,但后来经不住人们接二连三地告知,于是误信了,并生气地将手中的杼子掷在地上教训儿子。图中坐于机内,转身作训斥状的人即为曾母,拱手跪于落杼旁的是曾参。这些难得的刻有经典故事的汉代装饰石砖,是我们了解古代家庭纺织生产情况及早期斜织机结构极为重要的资料。
图2-25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织机
图2-26 东汉釉陶织机模型
图2-27 江苏铜山县洪楼出土东汉画像石
中国古代用于麻纱织造的常用踏板织机有单蹑单综机(图2-28)、双蹑单综机(图2-29)、双蹑双综机(图2-30、图2-31)、双蹑四综机(图2-32)等几种形制。主要构件有机身、马头(或鸦儿木)、蹑、椱、滕、综、筘等,其中综、蹑、马头(或鸦儿木)系织机的提综装置(马头或鸦儿木因其外观形状酷似所言而得名)。筘的作用是用来控制经密、布幅和打纬,筘在织机上有两种安装方式:一是将竹筘连接在一个较重摆杆上,借助摆杆的重量打纬;二是将竹筘用绳子吊挂在两根弯竹杆下,借助弯杆的弹力打纬。
图2-28 单蹑单综机
图2-29 汉代双蹑单综机复原图
图2-30 南宋梁楷的《桑织图》中的双蹑双综机
图2-31 《桑蚕萃编》中的双蹑双综机
图2-32 河北魏县仍在使用的双蹑四综机
除这些用于织造简单平纹、斜纹或变化斜纹组织的织机外,还有一种可织造提花组织的踏板织机,研究者将其命名为竹编花本机。在现在的广西境内少数民族地区,还可看到这种织机的两种不同形制。其中一种形制在广西侗族中广为使用,他们称之为“斜织机”(图2-33、图2-34);另一种形制在广西壮族中广为使用,他们称之为“竹笼机”(图2-35、图2-36)。
图2-33 “斜织机”结构示意图
图2-34 “斜织机”实景
图2-35 “竹笼机”结构示意图
1—排雁;2—前档;3—后档;4—前机脚;5—联体机柱;6—机脚档;7,8—摆臂杆肖;9—竹笼摆臂;10—地综摆臂;11—花蹑;12—地蹑;13—蹑杆肖;14,15—牵引绳;16—垂袋;17—地综杆;18—地综;19—环笼绳;20—竹笼;21—纹竿;22—纹综;23—H形轴板;24—经轴;25—斜撑;26—分经筒;27—筘框;28—竹筘;29—框闸栓;30—卷布棍;31—腰带
图2-36 “竹笼机”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