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疾病药物治疗的药学监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药学监护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

一、概 述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精神障碍,系由多种具有相似症状和体征的疾病组成的一种综合征。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患者常有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多迁延,并有明显的社会功能或职业功能障碍,是导致精神残疾的主要疾病。通常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是由复杂的遗传因素与生物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一种疾病,其病因学复杂、病理机制不明。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为大脑神经发育障碍导致脑内存在微小的病理变化是发病的基础;遗传和环境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存在不同的学说:大脑神经发育障碍学说、遗传和环境因素学说、神经递质假说等。

1. 神经发育障碍学说

在脑内神经元及神经通路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出现的紊乱导致发病,有可能存在大脑神经环路的病理改变。

2. 遗传和环境因素学说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单卵双胎(其基因100%相同)的同病率为40%~50%,而双卵双胎(其基因50%相同)的同病率为10%~15%,说明遗传是一个重要因素,同时环境因素也参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目前认为该病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疾病,遗传度为70%~85%,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3. 神经递质假说

神经递质与精神分裂症密切相关,影响最大的学说是多巴胺假说,而谷氨酸假说、γ-氨基丁酸(GABA)假说和5-羟色胺假说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妊娠早期和中期母体的感染暴露(流感病毒、弓形虫、单纯疱疹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导致母体内的细胞因子浓度增加,而细胞因子又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胎儿大脑,刺激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因子、氧自由基和兴奋性谷氨酸,构成神经细胞毒性损伤,通过影响神经发育或变性损伤,引起精神分裂症的有关神经通路发育障碍等。

三、临 床 表 现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可出现各种精神症状。前驱期患者常常出现不寻常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如注意力减退、动力和动机下降、精力缺乏、抑郁、睡眠障碍、焦虑、社交退缩、猜疑、角色功能受损和易激惹。发病时可出现思维障碍,患者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与脱离现实。病情严重者,言语支离破碎,根本无法交谈。发病时临床主要表现为思维形式和内容上的障碍。思维形式障碍是患者的认知、情感、意志和思维内容出现障碍。思维内容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多见被害妄想与关系妄想,感到自己的躯体运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冲动都是受他人或受外界控制的;或存在被控制感、被洞悉感等。②感知觉障碍,如幻觉,以言语性幻听最为常见。③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迟钝或平淡。④意志与行为障碍,患者的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变得孤僻、被动、退缩。

四、药物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一般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尽早药物治疗

患者一旦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需要尽早开始有效的足剂量、足疗程的药物治疗。根据临床症状群的表现,首选一种非典型(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经济条件有限者也可选择典型(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二)以单一用药,小剂量起始

治疗应个体化,因人而异。治疗药物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至有效剂量,药物滴定速度视药物不良反应及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而定。维持治疗剂量可酌情减少,足疗程治疗。

(三)急性发作者(包括复发和病情恶化者)

根据既往用药情况,继续使用原有效药物的剂量低于有效治疗剂量者,可增加至治疗剂量继续观察;如果已达治疗剂量仍无效者,酌情加量或考虑换用另一种化学结构的药物。

(四)定期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

保证疗效的同时,用药安全性在治疗过程中仍需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可引起或加重精神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