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学不会理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涨薪等于变富吗

我属于比较幸运的小孩,出生在中产家庭,从小到大没怎么为钱烦恼过,也有机会出国读书,看看这个世界,体验不同的文化。但同时,和大部分国内长大的小孩一样,我也并没有接受过太多关于金钱方面的教育。

小时候爸妈会告诉我:钱的事情你不用管,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考个好学校,找份好工作,你就会赚到钱,拥有好生活,至少是安稳的生活。

于是,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就能赚到钱,便是我对于金钱的全部认识。我从来没想过为什么要这么做,也从没有人告诉过我什么是投资,对财富的概念也并不明确。我理解的收入,就是直接和工资画等号。

我从硅谷回国后找的第一份工作,月薪3万,我简直开心到飞起,觉得自己一跃成了有钱人,生活质量也跟着大幅提高。我开始租高级公寓,购物只去进口超市,几乎每顿饭都在外面吃,办美容卡、美甲卡、SPA卡、健身卡,买了一个又一个奢侈品包……

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为了匹配自己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我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努力工作,赚更多钱,过更好的生活。

于是,我开始拼命加班。每天晚上12点后回家、周六日也要去公司成为常态,生活被工作填满,也导致了我拿到工资之后就想要更疯狂地消费,拼命犒劳自己。虽然赚得不少,信心满满,以为自己正走在升职加薪的致富大道上,其实根本没存下太多钱。

一次,一位刚生完小孩儿的同事跟我抱怨,在北京的私立医院生个孩子要花10万元,去月子中心住两个月需要10万元,想让孩子上国际幼儿园要20万元,国际学校更不用说,每年20—30万元起步的学费根本拦不住家长们挤破头想把孩子送进去;每月还有好几万的房贷、车贷、保险费,孩子的早教班、兴趣班的费用也得筹备起来了……她压力很大,于是生完孩子赶紧回来上班,很怕时间长了自己手头的项目被人抢走、饭碗受到威胁,那可就陷入家庭财务危机了。

在那之前,我是个从不关注理财、财商为零的人。我觉得自己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有一小笔存款,每月收入不错,于是去超市购物从来不看价格,也从来不记自己的开销,多年的文艺情结让我觉得谈钱太俗了。虽然我知道在国内一线城市生存压力很大,但当时生活质量还不错的我,还没想过买房,更没有想过生孩子,也从来没有仔细计算过这个所谓的“压力”到底意味着多少钱。

因此,当同事把这一个个具体项目罗列出来,我有点傻眼了,我发现我的存款还不够买下北京的一个厕所,也头一次对于北上广的生活成本有了更具象、更长远的认识,突然就有了危机感。

在如此高额的生活成本压力下,似乎再高薪的工作,也离财富自由很遥远,那么努力工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从小到大老师和爸妈告诉我,我也一直深信不疑的“好好学习,考个好学校,找份好工作,赚到很多钱”的逻辑闭环,在我的内心开始动摇。

作为一个文艺女青年,我并不是精英文化的追随者,也从没计划过这辈子要赚够多少钱,爬到怎样的职位,但终归对人生还是有一些憧憬的,比如想要人生经历更丰富,希望生活更自由,做一点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寻找商业跟公益之间的平衡点等。

我总是很天真地想,等我赚够多少钱,我就不干了,然后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我想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我从没有具体地想过。因为不知道我想要什么,这个不确定才会带来恐惧,“赚够多少钱”的数额,也会随之无限增长。

如果只是为了钱而工作,赚得越多,花得越多,时间也越不自由,那我什么时候才能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去尝试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呢?

有一次,我在书店里闲逛时读到了一本叫《富爸爸穷爸爸》的书,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有两个爸爸,一个是他的亲生父亲,一个拥有高学历的政府官员,被他称为“穷爸爸”;另一个是他好朋友的父亲,一个高中都没毕业却非常善于投资理财的企业家,被他称为“富爸爸”。作者一边走着“穷爸爸”为他设计的人生道路,上大学,服兵役,参加越战……一边跟随“富爸爸”的建议,不断学习赚钱之道。年轻时的他也一直在纠结:到底应该听哪个爸爸的话?

直到1977年,两个爸爸遭遇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辛劳一生的“穷爸爸”失业了,生活一片困顿;而“富爸爸”则成了夏威夷最富有的人之一。

看到这本书时,我仿佛被当头一棒敲醒:安于现状往往经不起突然变故的重击。

不知道你小时候有没有养过宠物仓鼠?即使没有,应该也在宠物店里或电视里看到过:仓鼠的笼子里总是有一个轮子,它们会在轮子上拼命奔跑。小时候我总看着飞快跑着的仓鼠,问爸妈,它为什么要在轮子上一直跑呀?它不累吗?我爸妈总是随口回答我:“因为它是老鼠呀,老鼠都这样。”

可老鼠即使跑得再快,也无法摆脱这个轮子。并且,它并不会意识到自己被困在了一个轮子里,因为其他老鼠也这样。它或许会觉得,在轮子上拼命奔跑,就是老鼠该做的事。正如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一样:拿到工资后就开始消费,买房、买车、买奢侈品、还信用卡,然后付出更多青春和精力,升职加薪,再开始新一轮的消费升级,买更大的车、更大的房、更多的奢侈品以及随之而来的更多的信用卡账单……

就好像老鼠一样,我们永远无法摆脱忙碌的生活现状,永远为钱奔波,为生活焦虑,也从未想过为什么要这样,反正周围的其他人也都这样。而一旦他们停止工作,收入就会立刻归零。因此大部分人和老鼠一样,在人生赛道上拼命奔跑,即使跑得再累,看不到尽头,也不敢停下来,一直在这个“赛道”上无限循环。

换言之,很多人的高薪是用大量的时间和专业技能换来的,赚得越多付出越多,一旦停下来,生活就没了保障。如果一直在这个“老鼠赛跑”的怪圈里努力,月薪再高,也摆脱不了穷忙的命运。

我和我身边的大部分人,其实都是沿着作者所谓的“穷爸爸”设定的路径,一路做优等生,拿到一份社会很认可的学历,找一份光鲜的职业,赚一份不错的薪水。这份收入是对我们曾经在学业中付出的辛劳的回报。

虽然拿到了工作的报酬,但生活开销也相应提高,慢慢发现工作的报酬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开销,便想努力精进业务、升职加薪,接着发现工资再怎么加也就那么点儿,依然买不起房子养不起孩子。于是我们开始抱怨,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直到忍无可忍的时候和老板提出辞职,然后休整一段时间,寻找另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然后以更高的开支,重复这种循环。

我们大多数人每天的状态是起床—上班—消费,可能有些人会在其中增加不同的活动,例如健身、阅读、旅行、购物……看似丰富精彩,但本质并没有任何改变,依然在无限次地重复同样的每一天。如果我们有了下一代,可能也会一样告诉他们:你们要好好学习,获得比自己更高的学历,找到工资高的好工作,去当律师、医生,或者去商学院读MBA,去过一个好的人生。

我们虽然都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富人,但却无法教给他们任何方法。哲学家康德曾说:“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通常只是让他们适应当前的世界——即使它是个堕落的世界。”

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是不是钱越多,人生价值越大?大部分的家长从不和孩子讨论这些问题,只是让他们看到眼前的利益。于是我们的下一代,很可能依然受限在一个小小的轮子里,拼命而无力地奔跑着。

而与“老鼠赛跑”相反的,是另一种生活方式,《富爸爸穷爸爸》书里称之为“人生快车道”。

在“人生快车道”上的人不怕失业,因为他们不单纯靠工资吃饭。即使他们不工作、不上班,也能有收入。他们拥有选择的自由,可以更加从容不迫地生活。

富人不会像穷人和学校一样教孩子,而是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会思考,从不断的体验和尝试中获得热情,鼓励自己的孩子也成为富人。富人知道商学院培养的只不过是精于计算的人,而不是拥有财富思维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拥有MBA学位的人大多都是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而不是公司和财富的所有者。富人往往会利用这些高学历的人,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

因此,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

穷人和富人最大的差别并不是他们拥有的钱的多少,而是他们思维方式的不同。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把钱当作工具,后者把钱当成目的。把钱当工具,你就是钱的主人;把钱当目的,你则会一直被钱绑架。

不想一辈子做穷人,第一件事,就是要扭转观念,想办法让自己从“老鼠赛跑”的陷阱里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