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本章核心考点试题
考点1 德尔菲法
例:某地区政府部门委托某工程咨询公司对本地区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市场调查。调查统计的该地区2013年能源消耗和产值情况见表2-1。
表2-1 2013年某地区能源消耗和产值统计

为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地区政府部门要求到2018年该地区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在700万t标准煤以内,并据此制订相应的5年规划。
按照目前发展思路,初步规划方案预计2018年该地区各类用户的数量分别达到:居民家庭150万户,工业企业2.3万户,服务企业1.4万户,其他行业0.3万户,机关事业单位数量不变。
问题
1.若各用户的年单位能源消耗量不变,用消费系数法预测2018年该地区各用户能源需求量和地区总需求量,并判断是否符合该地区能源消耗总量控制指标要求。
2.若采用德尔菲法对该地区能源消耗情况进行预测,写出工程咨询公司的工作程序。
3.按照地区政府部门对2018年能源消耗的控制要求,依据目前该地区能源消耗和产值状况,量化分析该地区的产业能源消耗结构和产业产值贡献比例,并分析两者的关系。
4.通过上述分析,为合理降低该地区2018年能源消耗总量,阐述在规划中应提出的建议措施。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综合分析
本案例考查侧重点是市场需求预测。主要考查了消费系数法、德尔菲法、能源消耗的扩展题。
本案例是考查市场需求预测与能源扩展题的综合型案例。关于消费系数法和德尔菲法的考查,计算简单,内容明确。能源扩展题目,在书中并没有明确的答案,这就要依托于考生平时的知识储备,还有就是考生运用相关概念性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考查考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问题1:
【答案】计算各类用户的消费系数:
居民家庭消费系数=100万t标准煤/125万户=0.8万t标准煤/万户
工业企业消费系数=500万t标准煤/2万户=250万t标准煤/万户
服务企业消费系数=30万t标准煤/1.2万户=25万t标准煤/万户
机关事业单位消费系数=2万t标准煤/0.1万户=20万t标准煤/万户
其他行业消费系数=8万t标准煤/0.2万户=40万t标准煤/万户
计算各类用户2018年各用户的能源需求量:
居民家庭能源需求量=150万户×0.8万t标准煤/万户=120万t标准煤
工业企业能源需求量=2.3万户×250万t标准煤/万户=575万t标准煤
服务企业能源需求量=1.4万户×25万t标准煤/万户=35万t标准煤
机关事业单位能源需求量=0.1万户×20万t标准煤/万户=2万t标准煤
其他行业能源需求量=0.3万户×40万t标准煤/万户=12万t标准煤
地区总需求量=(120+575+35+2+12)万t标准煤=744万t标准煤
因为744万t标准煤>700万t标准煤,所以不符合该地区2018年能源消耗总量控制指标要求。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1考查了消费系数法。该考点在2014年进行了考查,考生要掌握其相关要点。消费系数法是对某种产品在各个行业的消费数量进行分析,在了解各个行业规划产量的基础上,汇总各个行业的需求量,从而得出该产品的总需求量。关于消费系数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某部门的消费系数ei=某部门产品消费量xi/该部门产品的产量yi
部门需求量x′i=部门规划生产规模量y′i×该部门的消费系数ei
产品总需求量x′=∑各部门需求量x′i
问题2:
【答案】若采用德尔菲法对该地区能源消耗情况进行预测,工程咨询公司的工作程序为:
(1)建立预测工作组。
(2)选择专家。
(3)设计调查表。
(4)组织调查实施。
(5)汇总处理调查结果。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2考查了德尔菲法的基本步骤。本考点在2014年、2017年、2019年、2021年考试中进行了考查,属于重要考点,需要考生重点掌握。下面对德尔菲法的相关要点(表2-2)进行阐述。
表2-2 德尔菲法的相关要点

问题3:
【答案】(1)分析该地区的产业能源消耗结构:
居民家庭:100/640=15.63%
工业企业:500/640=78.13%
服务企业:30/640=4.69%
机关事业单位:2/640=0.31%
其他行业:8/640=1.25%
(2)分析该地区的产业产值贡献比例:
居民家庭:0
工业企业:250/980=25.51%
服务企业:600/980=61.22%
机关事业单位:50/980=5.10%
其他行业:80/980=8.16%
(3)两者的关系: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所占比例较大,为78.13%,但相应的产值贡献率仅为25.51%,能耗产值贡献差;服务企业所占比例最小,为4.69%,却贡献了61.22%的产值。故产业能源消耗结构和产业产值贡献不成正比关系,产业能源消耗量大,产业产值贡献量不一定大。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3属于能源消耗扩展性的知识点。考生平时要多积累相关知识,对书中知识多多熟悉,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问题4:
【答案】在规划中应提出的建议措施:提高工业企业能耗标准,降低单位产值排放;关停效率较低的高耗能企业;推广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降低工业企业和居民家庭能耗;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大企业转型,推进服务业发展。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4属于能源消耗扩展性的知识点。根据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案例掌握相关内容。
考点2 利益相关者分析
例:某企业为所在地区国有大型制造企业。目前,该企业产品已定型,成本呈下降趋势,利润较高,市场需求逐渐满足,所处行业增长速度减慢,竞争日趋激烈。该企业所在地区实施“退城入园”,企业必须对现有产品生产线进行搬迁改造。该企业搬迁改造项目选址涉及3个村庄1203户5209人搬迁。企业在决策前委托咨询公司进行可行性研究。因该项目选址涉及搬迁人口较多,咨询公司在社会评价中进行了利益相关者分析。
问题
1.该企业产品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哪个阶段?企业结合本次搬迁采用差异化战略,有哪些差异化战略可以选择?
2.在编写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方案时,应考虑哪些内容?
3.咨询公司在社会评价时,应按哪些步骤进行利益相关者分析?
4.是否适宜采用PPP模式,说明适宜采用PPP模式项目特征。
综合分析
本案例综合考查了产品生命周期及战略要求、工艺技术及设备方案、利益相关者分析的步骤、PPP模式的特征。案例分析考试并不局限于《现代咨询方法与实务》这个科目的内容,还涉及其他科目的内容,因此考生要将重要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并注意相关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及运用。
问题1:
【答案】在题目背景资料中已经说明:该企业产品已定型,成本呈下降趋势,利润较高,市场需求逐渐满足,所处行业增长速度减慢,竞争日趋激烈。因此,该产品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
差异化战略包括产品质量差异化战略、销售服务差异化战略、产品性能差异化战略、品牌差异化战略等。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1考查了产品生命周期及战略需求。产品生命周期及战略需求这个考点在2010年、2013年、2017年、2019年、2020年、2021年的考试中进行了考查,考生要对该考点涉及的内容重点掌握、理解并记忆。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传统上可分为四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判断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主要的依据是产品在特性、生产和市场表现方面的不同特点。
问题2:
【答案】在编写生产工艺技术方案时,生产工艺技术选择应考虑的内容包括:
(1)先进性。
(2)适用性。
(3)安全性。
(4)可靠性。
(5)经济合理性。
(6)符合清洁生产工艺要求。
在编写技术设备方案时,设备选择考虑的主要因素:
(1)满足生产能力、生产工艺和产品技术标准要求。
(2)优先选用国产设备、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行、力求经济合理。
(3)设备引进,研究工艺上可靠性、技术上先进性和稳定性、运输可能性。
(4)不同设备的匹配性与相互适应性。
(5)安全、节能、环保。
(6)慎重选用二手设备。
(7)管理与操作的适应性。
(8)技术改造项目要对被改造或替换的关键设备的现状、改造目的、改造原因进行说明。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2考查了工艺技术及设备方案。工艺技术及设备方案属于建设方案的主要研究内容,而建设方案的主要研究内容在历年考试中均为案例考试的重点内容,考生要重点掌握。生产工艺技术方案编写时,生产工艺技术选择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六项内容,即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合理性、符合清洁生产工艺要求。技术设备方案编写时,设备选择考虑的因素包括八项内容,考生在作答时,要尽量答对关键点。
问题3:
【答案】咨询公司在社会评价时,应按下列步骤进行利益相关者分析:
(1)识别利益相关者。
(2)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构成。
(3)分析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4)制订主要利益相关者参与方案。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3考查了利益相关者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也属于本章的重点内容,需要考生掌握的是概念、规划咨询领域利益相关者识别、规划咨询领域利益相关者类型划分、利益相关者分析的步骤(2019年考试中进行了考查)。对利益相关者分析的相关要点进行小结:
(1)利益相关者就是任何可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群体或个人,或者是在这一过程中受其影响的群体或个人【重点内容】。
(2)根据威勒的分类,规划咨询领域利益相关者主要涉及的类别包括规划委托方、受影响的政府、受影响的企业与居民、规划编制单位。
(3)根据影响力—利益矩阵(2020年考试中考查了矩阵绘制)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分为:高影响力、高利益性的利益相关者(关键利益相关者);高影响力、低利益性的利益相关者;低影响力、高利益性的利益相关者;低影响力、低利益性的利益相关者。
(4)利益相关者分析步骤【重点内容】:识别利益相关者(项目利益相关者分为项目受益人、项目受害人、项目受影响人、其他利益相关者)→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构成→分析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从权利和地位的拥有程度、组织机构的级别、对战略资源的控制力、其他非正式的影响力、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关系、对项目取得成功的重要程度等方面分析)→制订主要利益相关者参与方案。
问题4:
【答案】本项目适宜采用PPP模式。
PPP模式项目特征:主要适用于政府负有提供责任又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项目。该企业搬迁改造项目涉及3个村庄1203户5209人搬迁。本项目涉及片区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属于政府负有提供责任又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项目(商业、道路、公租房等可通过可行性缺口补助及使用者付费解决)。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4考查了PPP模式。PPP模式含义和适用范围需要考生掌握。根据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是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不但可以用于新建项目,而且也可以在存量、在建项目中使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投资项目是特许经营类项目的一种,主要适用于政府负有提供责任又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项目。
考点3 区位熵
例:为指导产业合理有序发展,推动区域产业优势组合,A市委托某咨询公司提供产业发展规划咨询服务。通过实地调查,咨询公司了解到该市主要产业包括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木材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和汽车制造业等,并测算了这些产业的区位熵,结果见表2-3。
表2-3 A市主要产业的区位熵

问题
1.除了“指导产业合理有序发展,推动区域产业优势组合”的作用外,产业发展规划还有哪些作用?
2.咨询公司对A市产业分析的重点内容包括哪些?
3.根据区位熵计算结果,判定A市哪些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哪些产业具有较高的工业水平,并说明理由。
4.区位熵方法有哪些局限性?
综合分析
本案例知识点涉及《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中产业发展规划的作用、产业发展规划报告编制,《现代咨询方法与实务》中区位熵的内容。可以看出本题考查的综合性较强,考生要注意相关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及运用。
问题1:
【答案】产业发展规划的作用还有:引导和约束投资方向、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优化完善产业结构、为专项规划提供基础和依据。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1以补充类型的问答题型考查了产业发展规划的作用。项目规划包括产业发展规划、企业发展规划、园区发展规划,简要说明一下其他两种发展规划的作用:
(1)企业发展规划:①对于制订企业具体目标的指导作用;②对企业选择投资方向、企业战略制订、企业资源优化配置、企业组织架构设计等都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
(2)园区发展规划:服务招商引资、落实资源条件、促进园区建设。
问题2:
【答案】咨询公司对A市产业现状分析的重点内容应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内部资源分析、产业政策分析、SWOT分析。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2考查了产业现状分析的内容。产业发展规划报告编制要完成产业现状分析、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和目标、提出规划实施方案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中,产业现状分析的内容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内部资源分析、产业政策分析(国家宏观政策、行业发展政策、行业准入/规范条件、标准和规范)、SWOT分析。
问题3:
【答案】根据区位熵计算结果,A市中的纺织业、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的区位熵大于1,具有比较优势。区位熵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所以纺织业、汽车制造业的专业化水平较高。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3考查了区位熵值的判断。区域产业集聚度和比较优势产业可以采用区位熵来分析。当该值>1,可以认为该产业是区域的专业化部门;该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该值≤1,则认为该产业是自给性部门。因此判定A市哪些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哪些产业具有较高的工业水平,根据区位熵的值进行判断。纺织业的区位熵为6.63,金属制造业的区位熵为1.12,汽车制造业的区位熵为3.05,区位熵>1,可以认为这些产业是区域的专业化部门,纺织业、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的区位熵大于1,具有比较优势。区位熵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所以纺织业、汽车制造业的专业化水平较高。
问题4:
【答案】区位熵方法的局限性包括:①区位熵是静态分析,难以反映产业优势的动态变化情况和产业之间的互动关联;②区位熵方法基于每一个产业在国家和区域层面具有相同劳动生产率这一前提假设,但实际中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肯定存在差别;③区位熵没有考虑企业规模因素的影响。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4以直接问答型题目考查了区位熵方法的局限性。本题考查难度较为简单,考生只要记住了该知识点,即可答出本题。本题还可以这样出题:区位熵方法有哪些优点?
考点4 城市首位度
例:西部某省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拟在从具有相关产业均衡和配套条件的A市和B市中选择一个区县重点布局产业集聚发展区,并委托一咨询公司开展相关研究。经过初步分析,咨询公司从A市和B市各筛选出前两位区县G、H和K、M,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选,为研究经济发展的集聚程度,该咨询公司拟从城市首位度分析这个维度开展研究,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见表2-4。
表2-4 2018年某省前六位城市的GDP及人口数据表

问题
1.计算A市的两城市首位度指数和四城市首位度指数。
2.结合计算的首位度指数,分析该省的区域结构和城市集聚状况。
3.基于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应选择哪个市布局产业集聚发展区,说明理由。
综合分析
本案例知识点涉及城市规模等级模型中的城市首位度的内容,考生要熟悉城市首位度的相关计算公式。
问题1:
【答案】(1)A市的两城市首位度指数:

(2)A市的四城市首位度指数: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1考查了两城市首位度指数、四城市首位度指数的计算。我国人口统计不准确,大小城市间的人均GDP相差是较大的,因此,这里用GDP比用人口首位度来衡量城市首位度更符合实际。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S2=PGDP1/PGDP2
S4=PGDP1/(PGDP2+PGDP3+PGDP4)
S11=2PGDP1/(PGDP2+PGDP3+…+PGDP11)
问题2:
【答案】A市的两城市首位度指数为6.215>2,四城市首位度指数为2.354>1,指数过大,表明城市区域结构可能过度集聚,大城市病突出,首位城市压力明显,对该省的经济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2考查了城市首位度分析。本题应结合问题1计算的两城市首位度指数、四城市首位度指数的值进行分析判断。当两城市指数在2以上时,四城市指数、十一城市指数在1左右时,说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指数过大时,可能导致结构失衡和城市过度集聚,大城市病突出,首位城市压力明显;指数过小时,集聚效应不明显,不能体现大城市的引领作用。
问题3:
【答案】基于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应选择B市布局产业集聚发展区。
理由:因为A市城市区域结构过度集聚,大城市病突出,首位城市压力明显,反映出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失衡,应注重其他城市的发展,基于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应选择B市布局产业集聚发展区。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3考查了城市首位度分析。本题结合问题2的答案进行分析判断。
考点5 区域发展阶段分析
例:某市为编制“十四五”规划,委托一家咨询机构开展研究工作,咨询人员收集了该市近1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三次产业增加值及比重、城镇人口数量及比重数据(表2-5),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该市经济发展阶段。
表2-5 该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三次产业增加值及比重、城镇人口数量及比重数据

(续)

问题
1.分别计算该市2010年和2019年的人均GDP。
2.从产业结构角度看,说明该市2019年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哪个阶段?理由是什么?
3.根据表2-5中数据,该市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哪个阶段?说明理由。影响城镇化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4.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通常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对就业结构(就业人口、城镇化人口)的影响是什么?
(计算部分要求列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综合分析
本案例完整地考查了区域发展阶段分析的内容,主要涉及工业化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内容。
问题1:
【答案】由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得,总人口=城镇人口/城镇化率。
2010年总人口=城镇人口/城镇化率=117.70万人/42.6%=276.29万人
2019年总人口=城镇人口/城镇化率=128.86万人/49.6%=259.80万人
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总人口(万人)。
2010年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总人口(万人)=1180.13亿元/276.29万人=4.27万元/人
2019年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总人口(万人)=1709.79亿元/259.80万人=6.58万元/人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1考查了人均GDP的计算,可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总人口=城镇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总人口(万人)。
问题2:
【答案】从产业结构角度看,该市2019年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理由:该市2019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1.7%<10%,第二产业产值比重49.9%>第三产业产值比重48.4%,符合工业化后期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2考查了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工业化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特征,如图2-1所示。
问题3:
【答案】根据表2-5中数据,该市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理由:根据表2-5中数据可以看到,该市自2010年以来城镇人口不断增长,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城镇化率处于30%~70%,该市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图2-1 工业化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特征
影响城镇化水平的因素有:人口数量、国土面积、资源条件、经济结构、历史基础等,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关系最为密切。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3考查了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判断及影响城镇化水平的因素。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划分一般用城镇化水平来衡量。根据诺瑟姆曲线,城镇化发展阶段可分为:初期阶段(当城镇化水平处于10%~30%,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快速发展阶段(当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后,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城镇化水平发展快速)、后期阶段(当城镇化水平提高到70%,城镇化水平发展相对稳定,甚至停滞)。城镇化水平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比如人口数量、国土面积、资源条件、经济结构、历史基础等,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关系最为密切。
问题4:
【答案】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人口、环境、制度等方面,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产业结构的最基本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经济总量规模和增长程度等。劳动力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与城镇化水平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城镇化水平越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对如商贸、餐饮、房地产、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保健等生活服务业,以及金融、保险、通信、交通运输、仓储等生产服务业的巨大需求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人口和产业向第三产业集聚,提高城镇化水平。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4考查了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中合理化和高级化。产业结构优化体现在产业的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高集约化、高加工度,表现为第一产业比例缩小,第二、三产业比例提高。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决定产业结构的最基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具体内容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经济总量规模和增长程度等)、人口(劳动力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环境、制度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