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杨坚平定“三总管之乱”的关键性一步
就在战争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有一个人对战局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个人就是镇守在晋阳的并州总管李穆。
为什么说李穆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呢?原因有两点。
第一,李穆是北周的元老重臣。
李穆有两个哥哥,大哥是李贤,二哥是李远,李氏一门三兄弟早年都是追随宇文泰一起打天下的。北周风风雨雨几十年过去了,宇文泰死了,李贤和李远也死了,宇文泰的很多手下大将都凋零了,而李穆还活在世上,在当时他堪称国宝级的元老重臣。
而且,宇文泰一直把李穆当作救命恩人,这是怎么回事儿呢?这还得从一桩陈年旧事谈起。
在邙山之战的时候,宇文泰的军队被东魏打散了,宇文泰所骑的战马也被流矢射中,致使宇文泰落马倒地。眼看着几个东魏士兵就要追上来了,在这危急时刻,李穆突然冲了过来,拿起马鞭就抽向了宇文泰,大声叱骂宇文泰,然后把战马给了宇文泰,宇文泰骑上战马扬长而去。东魏士兵见李穆如此轻侮眼前这个人,就没太当回事儿,以为不过是个小喽啰,就没有放马去追,宇文泰这才得以在乱兵之中捡回一条性命。
事后宇文泰感激涕零,赏赐李穆丹书铁券,可免十次死罪。此后,李氏家族和宇文泰就不仅是政治同盟的关系了,而且是过命之交,关系十分亲密,宇文泰甚至把两个刚出生的儿子宇文宪和宇文邕寄养在了原州李贤家中。
第二,李穆任总管的并州战略意义重大。
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时期,李贤病逝,伐齐之役后,李穆因功坐上了并州总管的位子。
并州,是原北齐陪都所在地,对于北方草原民族,军事意义尤其重大,因此,并州常年配备有精兵良将,辎重无数。
尉迟迥发起反叛之后,并州正好处于尉迟迥集团和长安杨坚集团的中间地带,并州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如果李穆站到了杨坚这一边,关陇长安就有了屏障,而如果李穆站到了尉迟迥一边,尉迟迥集团便会如虎添翼,长安也就岌岌可危了。
基于以上两点,李穆当时的站队就显得极为重要,可以说关乎天下大势的走向。如果站队杨坚一边,天下可能就是杨坚的;如果站队尉迟迥一边,天下可能就是尉迟迥的了。
杨坚和尉迟迥都知道李穆的重要性,战争还没开始,双方就纷纷派使臣去游说李穆,向李穆抛出橄榄枝,许以高官厚禄,请求得到李穆方面的支援。
那么,李穆的态度是怎样的呢?《隋书》记载,李穆是“颇怀犹豫”,他自己也不是很清楚该站在哪一边。
两边的使臣都到了并州,都开始了对李穆的游说,具体是怎么游说的,史书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得而知,但结果是,李穆最终选择站到了杨坚这一边。同时,他把尉迟迥的使臣扣押,又把尉迟迥的书信原封不动地转交给了长安的杨坚。
李穆的儿子李荣[1]觉得,父亲所统辖的地盘地势险要,兵精粮足,就劝说父亲投靠尉迟迥。如果联合尉迟迥一同进攻长安的话,那么胜算实在太大了,跟着杨坚反而要冒风险。李穆不为所动,还是坚定地站在了杨坚这一边。
杨坚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又把李穆的儿子李浑派到了李穆身边。李浑当时在京任职,大战在即,杨坚完全可以把李浑当作要挟李穆的工具,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
杨坚这一举动让李穆深受感动,他没想到大丞相杨坚竟然会如此赤诚以待。既然大丞相如此赤诚,李穆也不能太小气,他没有让儿子李浑多做停留,就让李浑立刻赶回长安去了。同时,李穆还让李浑捎带了一把熨斗和一条十三环的金腰带,并且给杨坚带话说“愿执威柄以熨安天下也”。
李穆托李浑给杨坚带的这两件东西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熨斗的含义是,李穆会坚定地拥护杨坚,并且希望杨坚“熨安天下”;而金腰带的含义就更深了,十三环的金腰带是天子御用之物,把它送给杨坚也就意味着支持杨坚称帝。
那么,李穆为何会如此坚定地投靠杨坚呢?
史书记载,杨坚派去游说李穆的使臣名叫柳裘,柳裘对李穆“盛陈利害”,李穆才“归心于高祖”。在我看来,李穆是70岁的老政治家了,他政治经验丰富,不可能会因为某个人的游说而下定主意,真正让他下定决心追随杨坚的原因,应该还是在他的内心。
李穆内心究竟是如何考虑的呢?笔者认为有四点。
第一,李穆和宇文家族有仇。李穆虽然是北周奠基人宇文泰的救命恩人,但是他的哥哥李远一家却惨死于宇文护之手,这毕竟是丧兄之痛,很难说他对宇文家没有仇恨。
第二,杨坚挟天子以令诸侯,代表着正统的力量。杨坚掌控着京师,也就意味着他掌握了国家的话语权,而尉迟迥所拥立的是赵王宇文招的小儿子,没有一点正统性可言,这在政治上是非常吃亏的。
第三,杨坚表示出了足够的赤诚。杨坚把在京师任职的李浑派到李穆身边,这一招可谓棋高一着,极具政治智慧,把尉迟迥远远地比了下去。
第四,杨坚更具投资潜力。尉迟迥既是外戚,又是功勋卓著的老将,他本来就有很高的威望。相比较而言,杨坚的资历就浅多了,实力也不如尉迟迥。如果李穆追随尉迟迥的话,事成之后最先赏赐的一定是尉迟迥的亲信,但如果扶持杨坚上位的话,自己就是以后的开国第一功臣。
后来的历史确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下《隋书》的目录就会发现,李穆的传记是排在《隋书》所有列传的第二篇,仅次于第一篇的后妃传,其他的文武宗室大臣都在他之后。而且,《隋书·李穆传》说:“穆之贵盛,当时无比。”李穆在隋朝享有的尊崇程度,是满朝无人可比的。
李穆归附杨坚之后,随即发兵北上,抓获了尉迟迥的长子朔州(今山西朔州)总管尉迟谊,移交长安。然后,李穆又进攻潞州(今山西长治)刺史郭子胜,一举将其擒获。
可以说,只要有李穆的存在,山西这片地盘便稳如泰山,尉迟迥就无法放手西进长安。因为一旦尉迟迥举兵西进,邺城就会直接暴露在李穆面前,即便到了函谷关,他的老巢也将失守。
杨坚成功拉拢到李穆,这也是他最终能够取得平定“三总管之乱”胜利的最主要原因。
注释
[1]《隋书·李穆传》作“李士荣”,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