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框架
目前对就业质量的研究还不多,而且大多遵循较为单一的研究思路。已有研究主要通过对劳动者就业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集中展示就业质量诸多方面要素的情况。加上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就业质量概念和指标体系相关理论,所以在判断就业质量水平的高低方面存在依据不足的问题。总之,当前还没有对就业质量研究提出科学而规范的模式,具体应用何种模式,往往取决于研究者所选择的目标群体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两个方面。本书力求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就业质量的研究模式进行归纳,并以我国各地区转型时期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对宏观层面的地区就业质量和微观层面的劳动者个人就业质量进行测算、评价。更重要的是,利用该模式对我国转型时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对就业质量的研究范式进行有益尝试。
转型时期的劳动力市场变化明显,将所有内容纳入显然超过了本书研究的范围。因此,本书选择了与就业质量关系比较密切的经济发展和个人主观感受等因素,来考察劳动力市场与就业质量的关系、经济发展与就业质量的关系、个人特征和工作特征与就业质量的关系,主要目的是探讨转型过程中哪些因素对就业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哪些因素阻抑了就业质量的提升,以便得出有针对性的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政策建议。从分析框架来看,本书首先对就业质量的内涵进行论述,然后通过建立宏观、微观指标体系,对就业质量进行测算、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了主要的影响因素。具体过程如图1-1。

图1-1 研究框架
本书的研究主要沿着提出问题、理论分析、经验研究、国际对比、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五个部分展开。提出问题部分,主要阐述了本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梳理、评述了国内外已有研究。在理论分析方面,结合我国转型时期就业质量的具体特点,重新界定了就业质量的内涵,并给出本书后续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经验研究方面,利用国家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测算和评价了2000~2010年我国各地区的就业质量、当前时期个人就业质量水平,并以此为基础,利用计量模型进行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检验。接着对国际上主要国家的就业制度和就业质量与我国的情况进行了比对,最后是研究的结论和建议。具体研究路线如图1-2。

图1-2 研究路线
具体来讲,本书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就业质量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框架和研究路线,说明研究的总体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主要对国内外对就业质量的研究情况进行详细总结,以便对已有研究有一个全面而直观的了解,同时还对本书的研究需要进行评价,分析已有研究的得失,引出本书分析的切入点。
第三章着重给出就业质量的定义与内涵,尤其是不同时期对就业质量的不同理解,并对比分析、评价就业质量的各种方法,从而为后文实证研究中的方法选择提供依据。
第四章和第五章通过构建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利用国家统计数据对我国近年来各地区就业质量进行测算,从总体上判断我国就业质量的基本水平和变化趋势,并对就业质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2011年中国就业质量调查数据,对个体的就业质量进行微观层面的实证分析,从性别、年龄、户口状况、受教育程度、所有制、行业、职业等角度观察不同群体的就业质量状况,全面判断我国就业质量的基本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首先建立模型对就业质量进行回归分析,具体检验影响各地区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就业质量的作用效果,在此基础上分析转型时期就业质量的决定机制,包括收入、职业等多个视角。该章的后半部分主要对我国当前时期个人就业质量进行多元定序Logistic回归分析,找到影响个人就业质量的主要变量,为后文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奠定基础。
第七章则主要进行就业制度和就业质量的国内外对比分析。与国际上主要国家的不同时期就业制度设计和就业质量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以期对我国转型时期就业制度和就业质量的基本水平做出判断。
第八章是对这一研究的一个总结,并对研究结果进一步概括和讨论,提出政策建议,最后是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