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的文化自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 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2013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2]2013年11月,他在山东考察时再次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3]文化是一个民族灵魂之所系、血脉之所依,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是民族生命力的基因,民族的生命力在于其民族文化。文化具有建构民族心理、造就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包含着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传统在内的有机整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传承绵延的精神命脉,是形成民族归属感认同感的精神纽带,是孕育民族气质品格的精神基因。这种精神基因是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4]还曾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5]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一个没有根的民族就犹如“漂泊的心灵,失根的兰花”。文化在则民族在,文化灭则民族亡。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一定的民族必然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土壤才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界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在本民族成员之间以及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是该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基本模式,并以之影响其后代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是维系民族生存、繁衍、发展、壮大的精神基因和精神标识。它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展示着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

文化是无形的,但文化的力量却是有形的。文化可以孕育一个民族,文化也可以毁灭一个民族;文化可以砸碎一个旧世界,文化也可以建立一个新世界。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也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已经证明,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历史的凝结成的生存方式,是一个民族历史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息的血脉和内在机理。可以说,对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疆域固然重要,但文化更加重要,因为文化是它的根。根在,树尚可发芽;根失,树必死无疑。在中东,古巴比伦曾经是人类灿烂群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文化发展的不连续性使这颗明珠终如一颗流星,在人类历史的天幕中悄然而逝,只留下淡淡的回忆。在非洲,古埃及也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可是由于其文化传统的丢失,至今只留下了历史的记忆。在亚洲,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独特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生存方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万变不离其宗的根。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维护和培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无论兴衰成败,其历史文化的根脉始终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源远流长、自强不息、精诚团结、守望相助的民族共同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生命力的基因。在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决定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和兴衰成败。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根基,民族凝聚力来源于民族的文化。民族凝聚力在深层次上就是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即在共同的语言、习俗、思想道德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基础上所形成的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向心力、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这种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向心力、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着巨大的凝聚力量、动员力量和鼓舞力量。

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强盛、民族振兴的条件。民族的凝聚力决定民族的生命力,民族的凝聚力取决于民族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产生凝聚力的根基。文化是孕育梦想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强盛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6]这一共同愿景蕴含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价值理想,成为当下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必然离不开繁荣的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中华文化,必然引领和支撑中国梦在中华大地早日实现。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以一定的文化作为自己的思想标识和精神力量,这些文化叠加起来,经过积淀、融汇和升华,便形成了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与强大凝聚力。中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如一条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大江,从远古走来,奔向未来。远在5000年前,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就开创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使中国开始进入文明时代。此后,历经夏、商、周、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显示着共同的文化生命体征。在这一历程中,中华大地上曾经存在过许多氏族和部族,中华文化内部也存在着许多地区性、民族性的差异,但在华夏文化的主导作用下,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汇众系于一体,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体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异域文化也曾大规模传入中国,但是中华文化并没有被全盘外化,而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化吸收,在丰富自己、发展自己的同时,继续保持着自身独特的稳定性。正是由于中华文化的这一特质,才使得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不仅不溃散,反而不断壮大。历史表明,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已成为凝聚社会、凝聚人心的动力之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曲折而始终能保持民族统一的一个根本原因。

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力量源泉在于文化。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7]这就鲜明地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在于文化。文化的发展,继承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成果,开辟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境界,发展体现着民族的创造性。文化的发展累积着民族的智慧,从根本上促进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育,促进着民族创造力的提升。民族的文化积淀越深厚、文化精神越先进,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就越丰富、越能持续。中华民族有着优秀深厚的精神文化传统,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文化传统。这一传统不断发展,成为引领我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撑。

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一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就能够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形势下,保持团结统一、共同奋斗,表现出深厚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就能够不断保持创新优势,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财富、新的文明。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物质贫困不是强大的民族,精神空虚也不是强大的民族。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民族。因此,民族的兴盛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