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看到这本书出中文版,是一件格外让人高兴的事情。对我当然是这样,但更重要的,对苏珊·桑塔格本人也是如此。中国是这位最具世界主义情怀的美国作家第一个念念不忘的地方。这完全是出于个人原因。20世纪20年代,在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时,苏珊的父亲就到了这个国家。他为一家毛皮公司做事,并曾进入戈壁沙漠。这也是她母亲在婚后去到的国家;在日本侵略中国从而永远改变了历史之前,她母亲在那里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多年以后,在一栋摆满中国古玩的房子里,她还会幻想着那失去的时光。这还是她父亲去世的地方;他于1938年死于天津一家医院,年仅33岁,苏珊当时才5岁。她对父亲的记忆来自一组照片,还有一段反映中国场景的几分钟短片——以及她在那里出生的幻想。
她最终在人到中年时才来到中国,那是在毛泽东与尼克松签署了历史性的协定之后;此前,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对美国人封闭的国家。她到了中国以后,却发现这个国度迥异于她童年时代的想象;她在日记中表达了这种强烈的情绪。这是她的重大主题之一的又一例证。她梦幻中的中国与真实的中国,现实与影像之间的差别,一个人与其照片之间的差别,一个词与它所描述的物之间的差别:这些是理智问题。但是,它们有扎根很深的情感支柱,这体现在她充满激情的论辩中,体现在她渴望知道如何去观看、如何去思考上。通过观看亡父的一张照片,你对他有些什么了解?照片究竟是让我们更接近某物,还是给我们一个虚假的影像?
凭借着个人的经历,她完成了大量哲学著作,使自己成为全世界当代思想家的楷模。然而,从我写作本书的经历看(我花了七年时间来研究她,并因此奔走于世界各地),对这位魅力四射、知天下事、识天下人的知名女性,人们更了解的是她的形象,而不是她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她的戏剧性生活取代了她根据这种生活经历而创作的作品。我认为这是十分遗憾的事情。不过,我也能理解:她的生活有趣有料,风云变幻,穿梭其中的名流络绎不绝,谁还会把注意力放在她要求我们看的更艰涩的作品上呢?但是,她的作品的确值得一看。没有哪位当代思想家比她更能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这个世界了。我希望中国读者可以渐渐了解她,并进而去阅读她那一部部具有挑战性的杰作。
本杰明·莫泽
2020年6月于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