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河南金塔现状勘测与研究
一、登封少林寺塔林现存金塔概况及历史沿革
嵩山属伏牛山系,坐落于中原腹地的河南省登封市。
登封市位于嵩山南麓,距离郑州市区约75千米,居郑州、洛阳之间,处郑汴洛黄河文化旅游带重要节点,1条国道、3条省道、6条高速穿境而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登封属暖温带大陆性山地季风气候区,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冷少雪。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0%,境内有雄伟险峻的嵩山、箕山、大小熊山等,有错综起伏的丘陵,如玉案岭、卢店岭、牧子岗、花椒岭等。形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地势,地貌形态复杂,有山地,有丘陵,有盆地,也有河谷平原。登封地区河流密度大,地下水丰富。以嵩山为分水岭,域内河流分属淮河、黄河两大水系:北坡归属黄河水系,南坡归属淮河水系。
登封因武则天封禅嵩山而得名,中岳嵩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并称五岳。嵩山为五岳之首,历史文化厚重。历史文献、田野考古证实,嵩山地区是中国早期王朝的建都之地,长期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嵩山在中原古文化形成中起到发动机与孵化器的作用”, “嵩山文化圈是全国古文化的核心,也是嵩山地区与周边地区文化不断交流的结果”,嵩山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中心发源地和中华文明的中心地区”,以嵩山为核心的登封地区文物古迹众多,古建筑类型异常丰富,汉、北魏、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时代的建筑均有遗存,堪称古建筑文化宝库。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大会审议通过,将登封市8处11项历史建筑组成的“天地之中”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是其组成部分。
千年古刹少林寺位于登封市西北13千米的中岳嵩山南麓,东距郑州市区约88千米,西北与古都洛阳隔山相望。少林寺因位于少室山麓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庭。寺院背依五乳峰,四周山峦环抱,山色深幽,古木环列,溪涧纵横,素有“古刹中州数少林”之誉。
少林寺塔林为历代少林高僧的墓地,位于常住院西280米的坡地上,南临少溪河,北依五乳峰。塔林内古塔巍然屹立,造型各异,古塔周边古树森森,幽静、庄严。少林寺塔林现存古塔243座,其中金塔16座,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对登封少林寺塔林遗存的这16座金塔,我们分别进行了现状勘测和三维数字化扫描,进一步明确了其类型、形制。比对唐、五代、北宋时期的墓塔,参考前人研究,我们认为对少林寺金代墓塔的勘测、研究尤应注意:
一是古印度窣堵波形制在中原地区的传播与演变。窣堵波,是梵文Stupa的汉译,又译作窣堵坡、窣堵婆。“《大唐西域记》所载佛教遗迹包括讲堂、石柱、石室、石窟以及佛之澡罐、扫帚、钵、锡杖等等,其中最多的是窣堵波,其地遍及于今新疆、中亚和南亚等地区,所涉为66国。除去玄奘未明确交代者之外,《大唐西域记》所记录的窣堵波达到420处以上。”《 大唐西域记》记载唐代高僧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游历西域各地的亲见亲闻,成书于贞观二十年(646年),由其记载可见窣堵波在当时西域各地分布之多。“在印度本国,公元1世纪后期、2世纪和3世纪,佛教(及耆那教)的卒塔婆成了艺术家关注的中心,它的装饰更加扩大,也更加精致。卒塔婆本身起初是一座有圆顶的坟墩,在其顶端的附近有佛陀及其圣徒的圣骨置于龛内;后来增加了较高的底部,顶部又加上伞形尖锥,于是发展成高塔。”据研究,窣堵波原指以土、石等材料堆积起来供奉、安置舍利、经书、法器等的台子,“由台(基台)、覆钵(台上半球部分)、平头(祭坛,方箱形)、竿、伞五部分组成。最初形式为圆冢,即埋遗体或舍利于土中,垒土石于基上。至阿育王时,始造覆钵式塔”。中原地区少见窣堵波形制的墓塔,少林寺塔林中窣堵波形制的金代墓塔——衍公长老窣堵波、铸公禅师塔,较多保存了古印度窣堵波的形制特征,但与印度地区现存的一些窣堵波又有所不同,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应重点关注和研究。
二是喇嘛塔与窣堵波建筑形制的关联与差异。少林寺塔林遗存有16座金代塔,其中7座为喇嘛塔。喇嘛塔与窣堵波,形制上既有相似又有不同,由勘测看主要表现为,自1世纪佛教传入中原后,佛教建筑得到了较快发展,喇嘛塔、窣堵波形制的墓塔多为石构塔。喇嘛塔的下部做法采用了须弥座形制,塔身与窣堵波式形制则颇多相似。比较少林寺塔林现存的喇嘛塔、窣堵波,可发现两者均为圆鼓形塔身。7座金代喇嘛塔塔身上部雕刻有塔檐,塔檐采用八角形亭阁式,雕刻有戗脊、围脊和筒板瓦。2座金代窣堵波均为方形平面,塔身上部处理较为简洁。可惜的是,少林寺塔林多座喇嘛塔的塔刹已不存在,给深入研究造成困难。
三是考察金代密檐塔承上启下的形制特征。辽金密檐塔的主要形制特征向上可追溯至唐、五代,向下则影响至明、清。少林寺塔林有7座金代密檐塔,具有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现将对少林寺塔林金塔的勘测、研究成果,分述如下。
(一)西堂老师和尚塔
1.建筑及结构现状勘测
(1)外部形制及结构
西堂老师和尚塔位于塔林北区,建于金正隆二年(1157年)。坐北面南,南偏东35°。平面呈正方形,由基座、塔身、塔刹组成,系二层叠涩密檐式砖塔,塔内实心,塔身采用0.355米×0.175米×0.065米青砖卧砌,通高7.985米。
基座由基台和大、小须弥座组成,基台平面3.600米×3.600米,高0.390米。基台承托的大须弥座雕刻精美,其下层须弥座做法为基台上置3.320米×3.320米,高0.140米的小基台。小基台上为单混肚砖、牙脚砖、罨牙砖,总高0.310米。牙脚砖四面正中砖雕卷云如意头装饰图案,四隅砖筑反叶足饰。罨牙砖上依次砌筑单混肚砖、素面合莲砖、束腰砖、素面仰莲砖、涩平砖,总高0.380米。束腰砖层2.850米×2.850米见方,束腰砖四面及中间做惹草,惹草间素面立砖,高0.130米。束腰砖上为素面仰莲砖、涩平砖,分别高0.060米,涩平砖层2.850米×2.850米见方,顶坐小须弥座。小须弥座自下而上依次为单混肚砖(2层)、合莲砖、束腰砖、仰莲砖、壸门柱子砖、罨涩砖(2层)、上涩平砖。其中合莲砖、束腰砖、仰莲砖,合计高0.320米。合莲砖、仰莲砖均雕饰莲瓣,雕工精细,束腰砖为素面。壸门柱子砖层高0.200米,每面镶嵌7块壸门砖,砖与砖间以槏柱分隔,壸门内砖雕焚香炉与供品、折枝莲花、奔马云气、盆栽花卉、衔枝飞鸟、双如意头、衔枝奔鹿等图案。2层罨涩砖高0.120米。再上为涩平砖层高0.120米。涩平砖层上为一层塔身。
一层塔身平面为正方形,边长2.440米,高2.335米,无收分,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一层塔身下部置莲台,莲台3层,自下而上分别为合莲砖、束腰砖、仰莲砖,高0.195米,莲台素面未雕刻仰覆莲图案。南侧塔身辟有券门,门宽0.770米,高1.380米(直高1.040米),深0.300米,门内嵌石质实榻门,门楣素面无雕饰,两扇门扉雕刻铺首衔环和5路门钉,每路5钉。门簪4个,两侧为2个正方形门簪,中部为2个菱形门簪。门簪雕饰四平花瓣。北侧塔身嵌砌1.200米×0.670米石质塔铭,楷书“少林禅寺西堂老师和尚塔铭并序……师姓李氏,讳法和,道号无迹庵主、善应道人,乃许州颍顺军韩城人也,俗寿七十九,僧腊五十七……正隆二年十月一日”等文字。塔身上为2层拔檐砖,出挑0.020米,高0.130米,拔檐上为10层正叠涩,正叠涩上为斜坡檐口砖,高0.025—0.060米,檐口砖上11层反叠涩砖,均做斜抹角。反叠涩砖上坐二层塔身。
图2-1 1936年的西堂老师和尚塔及细部(引自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
表2-1 西堂老师和尚塔一层、二层正、反叠涩尺寸表 (单位:厘米)
二层塔身,边长1.500米,高0.195米,无收分,塔身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塔身四面均无门、窗洞口。二层塔身下部三层仿须弥座,分别高0.065米、0.130米、0.065米,其中,束腰部分每面开壸门2个,槏柱分隔,壸门内卧砖砌筑,素面。塔身上部1层拔檐砖,出挑0.030米,高0.065米,拔檐上1层正叠涩砖,上为仰莲檐口砖,高0.060米,檐口砖上为4层反叠涩砖,均做抹角。反叠涩砖上为塔刹。塔身砌筑光洁平整,灰缝细腻,具有明显的金代砖构建筑特点。
塔刹由刹座、刹身、刹顶组成,总高1.170米,刹座底面0.940米×0.940米,由5层青砖反叠涩砌筑而成,高0.300米,其上承托青石雕覆莲覆钵,覆钵上腰鼓受花及雕刻3层仰莲的露盘,再上为葫芦宝瓶。
(2)内部形制及结构
西堂老师和尚塔内部为青砖实心砌筑。
2.建筑形制、价值研究
西堂老师和尚塔的主人法和禅师(1079—1157年),名西堂老师,道号无迹庵主、善应道人,系北宋末金初时期曹洞宗高僧大德。文献载,法和禅师少年时期在位于今禹州的善才寺出家,拜大悲院主海潮禅师为师,后赴汝州香山寺向枯木法成禅师学习曹洞宗佛法。金兵占领中原后,法和禅师住持少林寺,其间“提纲法要,举唱宗乘。示狮子频呻,显轮王三昧。规仪建立,祖令当行。毳客盈席,衲僧竞至。遍施法乳之恩,广布慈悲之慧……住持二载,天下知闻”。两年后,住持普照寺。九年后,退居天清寺。晚年回归少林寺,任“西堂”,金正隆二年(1157年)三月二日圆寂于少林寺,少林寺住持祖端等在塔林为其建塔安葬灵骨。
“西堂”系佛门职位,又称“西庵”, 《禅林象器笺·称呼门》的解释是:“他山前住人,称西堂。盖西是客位,他山退院人来此山,是宾客,故处西堂。”西堂是参与管理寺务的四大班首之一。另有说法认为寺院的住持为东堂,辅佐住持、德高望重的长老则为西堂。
西堂老师和尚塔北侧塔身镶嵌的塔铭,记载了西堂老师的生平、该塔建造年代等信息,塔铭由牛寂撰文、书丹,是少林寺塔林现存建造年代最早的金塔,对研究金代佛教制度、佛教人物、建筑形制、丧葬风俗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西堂老师和尚塔采用的二层须弥座做法在登封少林寺塔林的北宋、金代墓塔上较为常见,须弥座做法、形制与《营造法式》须弥座制度吻合。西堂老师和尚塔为密檐式砖塔,一层、二层塔檐均采用叠涩密檐式,叠涩檐幽頁度明显,沿袭了唐塔、宋塔的建筑形制,与唐代登封永泰寺塔、金代登封三祖庵塔等有较多类似。西堂老师和尚塔反叠涩檐砖均采用斜抹角做法,使塔的反叠涩檐形成优美的弧线。这种处理手法不仅增强了视觉美感,而且可使塔檐遇雨水下泄时产生向外的冲击力,使水流得更远,减小雨水对塔体的损害。塔身青砖砌筑,用黄泥白灰浆为黏合剂,白灰浆勾缝。这种材料、做法,在登封地区的古塔中较为常见,具有较典型的地域建筑特征。西堂老师和尚塔呈现出的技术手法和艺术造型,达到了实用与审美的和谐统一,堪称匠心独运,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西堂老师和尚塔须弥座部位砖雕的焚香炉与供品、折枝莲花、奔马云气、盆栽花卉、衔枝飞鸟、双如意头、衔枝奔鹿等图案,雕刻细腻,刀法精美,在河南现存金塔中较为少见。其塔刹刹座、覆钵、腰鼓受花、露盘、宝瓶形制保留了唐塔、北宋塔的遗风,露盘3层仰莲雕刻精美,河南现存金塔中少见保存如此完整的塔刹。整体看,西堂老师和尚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端禅师塔
1.建筑及结构现状勘测
(1)外部形制及结构
端禅师塔位于塔林北区,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坐北朝南,南偏东24°。平面呈正方形,系单层单檐亭阁式砖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塔内实心。基座、塔身采用0.350米×0.175米×0.070米的青砖卧砌,叠涩檐采用0.350米×0.162米×0.060米的青砖砌筑,通高7.010米。
基座由基台和大、小须弥座组成,基台坐于自然地面(坡地)上,南低北高,平面3.040米×3.040米,高0.670米,上承托雕刻精美的大须弥座。大须弥座自下而上做法为单混肚砖、牙脚砖、罨牙砖,总高0.240米。牙脚砖层平面2.890米×2.890米,四面正中砖雕卷云如意头图案,四角砖雕卷云足饰,牙脚砖层略有收分。罨牙砖层平面2.900米×2.900米,高0.060米。罨牙砖层上为2层单混肚砖,高0.140米。再上为壸门柱子砖层,平面2.670米×2.670米,高0.145米。壸门柱子砖每面砌筑5个壸门,方形槏柱分隔,壸门内砖雕麒麟、牡丹、缠枝花卉、禽鸟、云纹等精美图案。壸门柱子砖上依次为罨涩砖、涩平砖,分别高0.055米、0.060米。上部为小须弥座,做法为单混肚砖高0.140米。再上为合莲砖、束腰砖、仰莲砖,分别高0.070米、0.060米、0.055米,其中束腰砖层2.260米×2.260米见方,合莲砖、仰莲砖均符合《营造法式》制度,砖雕仰覆莲瓣,造型精美。仰莲砖上为壸门柱子砖,通高0.275米,形制与《营造法式》中须弥座壸门柱子砖做法稍有差异:壸门层不仅有槏柱,上下还各多1层卧砖。南侧壸门柱子砖层镶嵌5块壸门砖,砖与砖间以槏柱分隔。壸门内砖雕奔鹿、狮子绣球、供器供品等精美图案。其他三面中部未施槏柱,为通幅缠枝牡丹纹砖雕,两端饰以反叶收边。壸门柱子砖上为2层罨涩砖,高0.115米。再上为涩平砖层,平面2.310米×2.310米,高0.120米。涩平砖层上为塔身。
塔身平面为正方形,边长2.120米,高1.810米,无收分,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手法。塔身下部置3层莲台,自下而上为合莲砖、束腰砖、仰莲砖,高0.210米,莲台砖未雕刻仰莲、覆莲图案。塔身正面无塔额,其中央砌筑半圆拱券门,门内嵌砌高0.110米、宽0.062米的石质实榻板门,门楣浮雕花卉图案。门簪4枚,2枚为花卉形,2枚为菱形,上皆雕刻花瓣装饰。门枕石上雕狮已残。两扇实榻门上各雕一铺首衔环和5行门钉。塔身背面嵌砌石质塔铭,楷书“前住持嵩山少林禅寺端禅师塔铭并序”等文字。塔身东西壁各砌筑两扇高1.240米、宽1.040米的砖雕四抹隔扇门。门隔心雕刻双交四椀球纹格眼,腰华板和障水板均雕刻有精美的花卉图案。塔身上部2层砖拔檐,高0.120米,出0.020米,拔檐砖上9层正叠涩,正叠涩上2层挑檐砖,下出0.900米,上出0.150米,高0.095米,挑檐砖上10层反叠涩檐。反叠涩檐上坐塔刹。
表2-2 端禅师塔正、反叠涩尺寸表 (单位:厘米)
图2-2 1936年的端禅师塔及细部(引自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
塔刹刹座平面1.210米×1.210米,四角砌筑3层青砖,中间施陡板砖,高0.250米。再上4层混砖,高0.670米。混砖层上置青石雕覆莲覆钵,覆钵上腰鼓受花及雕刻3层仰莲的露盘,高0.525米。刹顶宝瓶遗失。
(2)内部形制及结构
端禅师塔内部为青砖实心砌筑。
2.建筑形制、价值研究
端禅师塔的主人祖端(1115—ll67年),金初少林寺名僧。据端禅师塔塔铭载,其俗姓蒋,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少时出家法王寺,遍游丛林,后至少林寺任住持长达15年。其住持少林寺期间,“阐扬法化,四众皈依”。后赴南京住持法云寺数载,晚岁回归少林寺。金大定七年(1167年)圆寂,世寿五十三岁,僧腊二十五年,葬于少林寺塔林。该塔由其门人道海等立石于“大金大定戊子岁乙卯旦日”, “大金大定戊子岁”为金大定八年(1168年), “乙卯旦日”为农历二月初一,该塔建于端禅师圆寂一年后。塔铭由少林寺住持智宁撰文,塔由祖端的门人道海等建造。
端禅师塔系单层单檐亭阁式砖塔,塔内实心。一层塔身外檐采用密檐式做法,叠涩檐幽頁度明显,沿袭了唐塔、北宋塔的建筑形制。底部采用二层须弥座做法,其做法、形制与《营造法式》须弥座制度吻合,与西堂老师和尚塔须弥座做法相似。塔身青砖砌筑,用白灰浆为黏合剂,白灰浆勾缝。这种材料、做法,在登封地区的古塔中较为常见,具有较典型的地域建筑特征。
端禅师塔采用大、小须弥座做法,束腰每面砌筑5个壸门,方形槏柱分隔,壸门内砖雕麒麟、牡丹、缠枝花卉、禽鸟、云纹等精美图案,雕刻细腻,雕工精美,在河南现存金塔中较为少见。塔刹刹座青石雕覆莲覆钵,覆钵上腰鼓受花及雕刻3层仰莲的露盘,形制保留了唐、北宋塔的遗风,露盘3层仰莲雕刻精美,虽刹顶宝瓶遗失,整体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海公禅师之塔
1.建筑及结构现状勘测
(1)外部形制及结构
海公禅师之塔位于塔林北区,建于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坐北面南,南偏东23°。平面呈六边形,由基座、塔身、塔刹组成,系五层叠涩密檐式砖塔,塔内实心,采用0.345米×0.175米×0.065米的青砖卧砌,通高7.270米。
基座由基台和须弥座组成,基台平面每边长1.520米,高0.260米,上承托做工精美的须弥座,基台顶为单混肚砖,上承牙脚砖。牙脚砖四角为砖筑反叶足饰,每面中间部位砖雕反叶装饰图案,牙脚砖每边长1.440米、高0.190米。牙脚砖上置罨牙砖。罨牙砖上为二层单混肚砖,高0.130米,层层内收。其上3层分别为合莲砖、束腰砖、仰莲砖,总高0.195米。合莲砖、仰莲砖素面,皆未雕饰莲瓣。仰莲砖上为壸门柱子砖层,高0.250米,壸门柱子砖层每面镶嵌有3块素面壸门砖,砖与砖之间槏柱分隔,6个转角立竹节形角柱。壸门柱子砖上为3层罨涩砖,高0.195米。再上为涩平砖层,高0.110米。涩平砖层上为2层混砖,层层内收,高0.130米。混砖上为一层塔身。
一层塔身平面为六边形,边长1.100米,高1.040米,塔身下部由1层高0.650米的单混砖层作为莲台。莲台为斜面,无雕刻,上为一层塔身。塔身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无收分。南侧塔身辟有青石多叶拱券门,门宽0.500米,高0.703米(直高0.512米),深0.260米,门内嵌石质实榻门,门楣素面无雕饰,两扇门扉雕刻门闩,各扇门有4路门钉,每路4钉。门上嵌砌石质塔额,隶书“海公禅师之塔”。北侧塔身嵌砌石质塔铭,书“少林禅寺海禅师塔铭并序……”等文字。其余各面无门、窗。塔身顶部施2层砖拔檐,高0.130米,平出0.020米。拔檐砖上6层正叠涩,正叠涩上为檐口砖,高0.085米,下平出0.120米,上平出0.106,檐口砖各转角部位略有起翘,檐口砖上4层反叠涩砖。反叠涩砖上坐二层塔身。
二层塔身平面为六边形,边长1.194米,高0.260米,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无收分,各面均无门、窗洞口。塔身顶为单层拔檐砖,出挑0.040米,高0.065米。拔檐砖上4层正叠涩,正叠涩上为檐口砖,高0.085米,下平出0.065米,上平出0.090米,各转角檐口砖上部略有起翘,檐口砖上3层反叠涩砖。反叠涩砖上坐三层塔身。
三层塔身平面为六边形,边长1.149米,高0.195米,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无收分,各面均无门、窗洞口。塔身顶为单层拔檐砖,出挑0.025米,高0.065米,拔檐砖上3层正叠涩,正叠涩上为檐口砖,高0.085米,下平出0.065米,上平出0.120米,各转角檐口砖上部略有起翘,檐口砖上2层反叠涩砖。反叠涩砖上坐四层塔身。
表2-3 海公禅师之塔一、二层正、反叠涩尺寸表 (单位:厘米)
四层塔身平面为六边形,边长1.079米,高0.195米,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无收分,各面均无门、窗洞口。塔身顶为拔檐砖,出挑0.030米,高0.065米,拔檐砖上2层正叠涩,正叠涩上为檐口砖,高0.085米,下平出0.075米,上平出0.110米,各转角檐口砖上部略有起翘,檐口砖上2层反叠涩砖。反叠涩砖上坐五层塔身。
表2-4 海公禅师之塔三、四层正、反叠涩尺寸表 (单位:厘米)
五层塔身平面为六边形,边长1.000米,高0.195米,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无收分,各面均无门、窗洞口。塔身顶为拔檐砖,出挑0.030米,高0.065米,拔檐砖上2层正叠涩,正叠涩上为檐口砖,高0.085米,下平出0.075米,上平出0.155米,各转角檐口砖上部略有起翘,檐口砖上3层反叠涩砖。反叠涩砖上坐塔刹。
表2-5 海公禅师之塔五层正、反叠涩尺寸表 (单位:厘米)
塔刹由覆莲覆钵、腰鼓受花、仰莲露盘及葫芦宝瓶等青石构件叠垒而成,其中覆钵高0.290米,2层腰鼓分别高0.180米、0.240米,仰莲露盘高0.210米,刹尖高0.190米。该塔塔刹雕工精美,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金代塔刹特点。
(2)内部形制及结构
海公禅师之塔内部为实心砌筑。
2.建筑形制、价值研究
海公禅师之塔的主人是法海禅师。据该塔塔铭介绍,法海禅师俗姓王,“宁州襄乐县人也”,于“(大)定十八年二月十五日于灵泉寺权示微疾俨然而去”, “春秋四十七,僧腊十有五”,而后“门人弟子焚收灵骨来于寺西古坟之内建兹塔”,该塔于“大定岁次己亥丁卯朔戊戌日建”。由这些信息可知,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二月十五日,47岁的法海禅师在灵泉寺因病圆寂,门人弟子将其火化后,于“大定岁次己亥”,也就是大定十九年(1179年)携其灵骨来少林寺塔林建塔瘗葬。与法海禅师相关的历史文献较少,由该塔的形制、体量推测,其应是门人众多、影响广泛的一代名僧。法海禅师圆寂于灵泉寺而在少林寺塔林造塔瘗葬,其间缘由、过程暂不可考,应含有研究金代少林寺对外交流等活动的线索。另据考证,该塔塔额“海公禅师之塔”(隶书)由金代少林寺名僧、书画家祖昭题写。祖昭书画俱佳,书法尤擅隶书,金大定时期来少林寺为僧,曾任少林寺都维那等僧职。现存少林寺的《观音赞像》《三教圣像》《达摩只履西归图》《二祖慧可禅师像》等画作,三教圣像碑中的唐肃宗赞文、崇公禅师之塔塔铭等书作,均见其手笔。塔铭由少林寺住持悟鉴撰文、书丹。该塔由法海禅师的门人宗朗等建造。“少林武学”名扬天下,海公禅师之塔塔额、塔铭等则是研究“少林文脉”乃至嵩山文化的珍贵文献。
海公禅师之塔基座由基台和须弥座组成,须弥座形制、做法与《营造法式》须弥座制度吻合。塔身一至五层均采用叠涩密檐式形制,叠涩檐幽頁度明显,沿袭了唐塔、宋塔的建筑形制,与唐代登封永泰寺塔、金代登封三祖庵塔等有较多类似,具有河南唐宋密檐式砖塔的建筑特征。
海公禅师之塔塔刹的青石质刹座雕覆莲覆钵,上为腰鼓受花、雕刻仰莲的露盘及葫芦宝瓶,刹件遗存较完好,在河南现存金塔中较为少见。塔的拱券门采用多叶拱券做法,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西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融。
海公禅师之塔塔身用青砖砌筑,用黄泥白灰浆为黏合剂,用白灰浆勾缝,塔身光洁平整,灰缝细腻,工艺精湛。
图2-3 1936年的海公禅师之塔(引自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
(四)无名塔(一)
1.建筑及结构现状勘测
(1)外部形制及结构
无名塔(一)位于塔林北区,建于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石构喇嘛塔,坐北面南,南偏东22°。由基座、塔身、塔刹组成,通高1.690米。
基座为双层须弥座做法,底层须弥座现被土掩埋,仅露2层青石,一层青石0.770米×0.770米见方,高0.060米,四边素面;二层青石0.870米×0.870米见方,高0.080米,四边素面。再上为圆形合莲石,高0.040米,直径0.636米,雕饰覆莲莲瓣。束腰圆鼓形,上下端直径0.516米,鼓径0.590米,高0.170米。束腰上为圆形仰莲莲台,高0.290米,雕饰上下两层仰莲莲瓣。莲台上立竖长圆鼓形塔身。
塔身为圆鼓形,高0.750米,上下直径0.456米,中间圆鼓形直径0.668米,塔身南面阴刻塔铭,字迹漫漶,尚能辨识“塔之记,大定十年四月日建”等文字。据此可断定该塔建于金大定十年(1170年)四月。塔的主人等信息不可考,为便于论述,暂定名“无名塔(一)”。
图2-4 少林寺塔林鸟瞰
塔身上为塔檐。塔檐采用八角形亭阁式,总高0.300米,坐于塔身之上,塔檐雕刻有脊、瓦饰。塔檐檐口高0.060米,伸出塔身0.170米,各翼角微微翘起,幽頁度明显。
塔刹遗失。
(2)内部形制及结构
无名塔(一)为青石实心叠砌而成。
2.建筑形制、价值研究
喇嘛塔本是藏传佛教的建筑形式,具有塔基硕大、塔身雄壮、塔尖高耸等特点,是一种覆钵式佛塔,塔因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而得名,形制与古印度的窣堵波多有相似。这种塔式随藏传佛教由藏地传入中原,元代、清代的中国北方尤其流行喇嘛塔,既做寺塔样式,也做墓塔之用。少林寺塔林中的这座金代石构喇嘛塔,保留了较多早期喇嘛塔的形制特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该塔须弥座雕刻精湛,塔基须弥座、塔身、塔檐具有中原喇嘛塔建筑的显著特征。塔檐雕刻有脊、瓦饰,瓦垄分布清晰。塔檐幽頁度明显,与河南现存唐宋时期石塔塔檐平缓、深远等形制有明显不同。
(五)崇公禅师之塔
1.建筑及结构现状勘测
(1)外部形制及结构
崇公禅师之塔位于塔林北区,建于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坐北面南,南偏东21°。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系五层叠涩密檐式砖塔,塔内实心,采用0.350米×0.158米×0.050米的青砖卧砌而成,通高6.500米。
图2-5 1936年的崇公禅师之塔及细部(引自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
崇公禅师之塔基座的须弥座采用2层壸门柱子砖层做法。现在由于地面逐年抬高,该塔下部牙脚砖、束腰等部位被掩埋,一层壸门柱子砖层与散水平齐,壸门柱子砖层边长2.110米,高0.130米。壸门柱子砖层四隅施角柱,四面分别各饰5个壸门,壸门间以竖向长方形槏柱分隔,壸门内砖雕折枝牡丹、莲荷纹、菱花纹、团花纹、荷叶纹及卐纹等精美图案。壸门柱子砖上为1层罨涩砖,高0.050米。罨涩砖上1层涩平砖,高0.050米。再上分别为合莲砖、束腰砖、仰莲砖,合莲砖层高0.050米,束腰砖层高0.050米,砖雕精美的太阳花图案;仰莲砖层高0.050米,砖雕花卉图案。仰莲砖上为2层壸门柱子砖层,底边长2.010米,高0.170米,四面各饰5个壸门。壸门间以竖向长方形雕花槏柱分隔,壸门内砖雕盆栽牡丹、花卉孔雀、花草水禽、花鸟、荷叶、奔马、折枝莲花、鱼化生、花卉凤凰等精美图案。再上为2层雕花罨涩砖层,高0.100米。罨涩砖层上为涩平砖层,高0.100米。涩平砖层上为一层塔身。
一层塔身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940米,高1.400米,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无收分。南侧塔身辟有4扇四抹隔扇门,高0.620米,宽0.840米,西边2扇残损不存,东边2扇一残一完整,残者为双交四椀纹格眼,障水板雕刻卷云如意头图案,整者为菱格填花格眼。腰华板雕刻残缺,障水板内雕刻牡丹花纹。隔扇门上横披高0.230米,宽0.840米,现仅残余东部约三分之一,砖雕花纹模糊可辫为龟背纹格眼(填花卷云),隔扇门为砖雕假门。横披上嵌砌石质塔额,高0.260米,宽0.370米,楷书“崇公禅师之塔”。东侧塔身嵌砌高0.520米、宽0.560米的砖雕假窗,窗心为三交六椀纹格眼。西侧塔身砖雕假窗,高0.520米、宽0.560米,窗心为米字花瓣纹格眼。北侧嵌砌青石质塔铭,高0.625米,宽1.060米,楷书“大金嵩山少林寺故崇公禅师塔铭并序”等文字。塔身顶部2层拔檐砖,高0.100米,平出0.020米。拔檐砖上6层正叠涩。正叠涩上为檐口砖,高0.080米,下平出0.040米,上平出0.050米,各转角檐口略有起翘,檐口砖上4层反叠涩砖。反叠涩砖上坐二层塔身。
二层塔身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770米,高0.450米,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无收分。南侧塔身辟有横长方形佛龛,高0.200米、宽0.360米,佛龛内置4块佛像砖,均雕一佛二菩萨。东、西、北侧塔身无佛龛。塔身顶部为拔檐砖,出挑0.010米,高0.100米。拔檐砖上5层正叠涩,上为檐口砖,高0.080米,下平出0.040米,上平出0.070米,各转角檐口略有起翘,檐口砖上3层反叠涩砖。反叠涩砖上坐三层塔身。
表2-7 崇公禅师之塔一、二层正、反叠涩尺寸表 (单位:厘米)
三层塔身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580米,高0.400米,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无收分。南侧塔身残缺圆弧形洞口,疑原有佛龛,后遗失。其余各侧塔身均无门、窗洞口。塔身顶部为拔檐砖,出挑0.010米,高0.100米,拔檐砖上4层正叠涩,上为檐口砖,高0.080米,下平出0.040米,上平出0.100米,各转角檐口略有起翘,檐口砖上2层反叠涩砖。反叠涩砖上坐四层塔身。
四层塔身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440米,高0.350米,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无收分。塔身各面均无门、窗洞口。塔身顶部为拔檐砖,出挑0.010米,高0.100米,拔檐砖上3层正叠涩,正叠涩上为檐口砖,高0.080米,下平出0.040米,上平出0.110米,各转角檐口略有起翘,檐口砖上2层反叠涩砖。反叠涩砖上坐五层塔身。
表2-7 崇公禅师之塔三、四层正、反叠涩尺寸表 (单位:厘米)
五层塔身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260米,高0.150米,四隅砖雕山花蕉叶插角,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无收分。塔身各面均无门、窗洞口。塔身顶部为拔檐砖,出挑0.020米,高0.050米,拔檐砖上1层正叠涩,正叠涩上为檐口砖,高0.050米,下平出0.020米,上平出0.100米,各转角檐口无起翘,檐口砖上3层反叠涩砖。反叠涩砖上坐塔刹。
表2-8 崇公禅师之塔五层正、反叠涩尺寸表 (单位:厘米)
塔刹残损较严重,从现状勘测看,五层塔身顶部反叠涩砖上坐方形须弥座状刹座,须弥座上为牙脚砖层及罨牙砖层。因残损下陷,其形制不详。刹座上仅存雕刻覆莲瓣的石覆钵。
(2)内部形制及结构
崇公禅师之塔内部为实心砌筑。
2.建筑形制、价值研究
崇公禅师之塔一层北侧塔身嵌砌有“大金嵩山少林寺故崇公禅师塔铭并序”。这篇塔铭由金代少林寺名僧、书画家祖昭撰文,“侍者比丘僧□柔”书丹。这篇碑铭文采斐然,内容翔实,既似崇公禅师的人物传记,又记录了当时佛教的一些史实。
崇公禅师法名兴崇,俗姓侯,“汾阳西河人也”。他幼年丧父,少年时“笃养于母”,因母患病而“自剔身肉令母服之,数获痊愈”,其孝行名动乡里。冠岁,说服母亲,到本州太平法兴院拜忠上人为师学习佛法。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 “诵华法经中选,受具之后,粗历讲肆,究其义理,未惬所怀”,后来到嵩山少林寺参拜高僧、住持普照禅师,“机缘相契,有所悟入,果熟香飘,因缘时节自然至矣”。罗汉寺住持空缺,蒲察、许中顺等官员推荐兴崇“开法住持”。不久,普照禅师“退席少林”,有朝廷官员以“师道风清苦,而又得法于照公”,请其住持少林寺。兴崇住持少林寺后,为中兴少林寺做了很多工作,“栋宇颓弊,完补于内。檀越财施,诱化于外。或数月不归,或经岁忘返,晟涉寒暑,勠力忘倦”,十几年后,“山门内外稍稍就序”。金泰和四年(1204年)五月,南京统军镇国徒单等官员“具疏请师开堂”。而后,兴崇主导铸造了重1.1万斤的铁钟,该钟至今仍悬于少林寺常住院。泰和八年(1208年)九月二十七日,兴崇因病圆寂于少林寺,临终作偈语:“四十三年一梦中,如今撒手任西东。密密不行凡圣路,绵绵独步太虚空。”而后坐逝,“俗寿四十三,僧腊二十七”。其佛法继承人为道逯,度门弟子有瑞清、瑞仁、瑞云、瑞璨、瑞祥、瑞泰、瑞朗、瑞珏、瑞海、瑞安等,众门人“依法茶毗”, “收奉遗骨,并得舍利数百粒,起塔于少林祖坟”。“直岁僧智深”“知客僧元江”“典座僧瑞濮”“维那僧祖昭”“副寺僧瑞云”“首座僧善富”“监寺僧□□”“教监僧□璨”等参与建塔活动。
金代,少林寺虽饱经战乱侵扰,但传法活动未受干扰。由这篇塔铭看,金代少林寺架构完整、僧职齐全。“直岁僧”是禅宗寺院东序六知事之一,掌营缮耕耘;“知客僧”,专司接待宾客,负责迎送、接待等任务。“典座僧”,掌管斋粥等事务。“维那僧”,掌管寺院规矩、礼仪,“副寺僧”“首座僧”“监寺僧”“教监僧”皆僧职。由此可见金代少林寺僧职齐全,班首、执事各司其职,进而可推断金代的佛教政策。这座塔,历史价值多元、重要。
科学价值层面,崇公禅师之塔亦意义重大。塔基须弥座采用2层壸门柱子砖层做法,这在金塔中较为少见,但壸门柱子砖层做法与《营造法式》吻合。外檐采用密檐式形制,沿袭了唐塔、北宋塔的建筑形制,与唐代登封永泰寺塔、金代登封三祖庵塔等有较多类似,具有河南唐宋密檐式砖塔的建筑特征。
塔门窗采用四抹隔扇门,墓塔中较为常见,但在河南金代木构建筑中较为少见。塔门窗菱格、腰华板、障水板做法符合宋代《营造法式》制度。
塔身五层砖雕山花蕉叶插角及塔刹须弥座做法沿袭了登封法王寺等唐、北宋塔的建筑形制。
崇公禅师之塔塔身青砖砌筑,用白灰浆为黏合剂,白灰浆勾缝。塔身光洁平整,灰缝细腻,工艺精湛。
(六)衍公长老窣堵波
1.建筑及结构现状勘测
(1)外部形制及结构
衍公长老窣堵波位于塔林北区,建于金兴定二年(1218年)。坐北面南,南偏东12°。青石叠砌,由基座、塔身、塔刹组成,通高2.330米。
基座由基台、须弥座组成。基台由3层青石叠砌,底层平面0.980米×0.980米,高0.340米,四边素面,青石顶抹角0.050米;二层平面0.820米×0.820米,高0.310米,四边素面,青石顶抹角0.050米;三层平面0.700米×0.700米,高0.230米,四边素面,青石顶抹角0.050米。三层青石上为须弥座,由牙脚石、束腰、仰莲石组成,牙脚石呈八边形圆弧覆盆状,高0.210米,底边长0.600米,顶边长0.210米,每面雕刻蕉叶壸门装饰,转角处形成反叶足饰。束腰八边形,高0.230米,边长0.210米,南、东南、西南、西侧刻壸门,角柱雕惹草如意头装饰图案。另外四面阴刻楷书“西京灵源禅院衍公禅师塔铭并序”等字样。仰莲石为圆形,雕刻3层莲瓣,高0.210米,下部直径0.5000米,上部直径0.740米。其上为塔身。
塔身为半球形覆钵,高0.800米,直径0.600米,南侧塔身雕刻塔额,楷书“西京灵源院衍公长老窣堵波”。塔身底部雕刻拱券形素龛。塔身顶部有卯洞,推断其上可能有塔刹或与卯口相配的构件。
图2-6 1936年的衍公长老窣堵波(引自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
(2)内部形制及结构
衍公长老窣堵波为青石叠砌而成。
2.建筑形制、价值研究
衍公(? —1215年),法名慧衍,西京大同里人,西京灵源院僧人,金贞祐三年(1215年)圆寂,世寿四十七,僧腊二十五。金兴定二年(1218年),门徒明德和少林寺住持志隆为其建塔安葬灵骨于少林寺塔林。衍公长老窣堵波在素腰处阴刻楷书“西京灵源禅院衍公禅师塔铭并序……兴定二年十月十五日志隆同建”等文字。金兴定二年,是公元1218年,金代西京即现在的山西大同。参与建塔的志隆,即东林志隆,金末佛教曹洞宗高僧,系金元之际北方佛教领袖、邢台净土寺住持万松行秀的主要弟子之一。志隆号东林,世称东林志隆、东林隆公,金贞祐三年(1215年)至元光元年(1222年)任少林寺住持。东林志隆之后,木庵性英、乳峰德仁、雪庭福裕、复庵圆照等曹洞宗高僧陆续住持少林寺。东林志隆住持少林寺期间,兴办了许多影响至今的活动,最著名者当数创办了少林药局,“兴定末,东林隆住少林,檀施有以白金为百年斋者,自寇彦温而下百家,图为悠久计,乃复用青州故事,取世所必用疗疾之功博者百余方,以为药,使病者自择焉。僧德、僧浃靖深而周密,又廉于财,众请主之。故少林之有药局,自东林隆始。”文中说的“东林隆”,当是指东林志隆。金兴定二年(1218年),元好问为避战乱而移居嵩山地区,与少林寺交往较多,与东林志隆、木庵性英等少林高僧交际较多。除了创立少林药局、兴建衍公长老窣堵波,东林志隆还在金兴定四年(1220年)与居士王知非等人募捐重修了面壁庵(初祖庵)、雪亭西舍,金代文学家、大臣李纯甫为此写有《重修面壁庵记》《新修雪庭西舍记》。“重修面壁庵记”碑上有“都劝缘少林禅寺住持传法嗣祖沙门志隆立石”“住持少林志隆施银五十两”等文字。“新修雪庭西舍记”碑文末有“劝缘住持传法嗣祖沙门志隆立石”等文字,这两通碑的刻石时间均为金兴定六年(1222年)二月。兴定五年(1221年),东林志隆牵头于少林寺常住院立“二祖大师像”等碑,“二祖大师像”碑刻有“五乳峰前,断臂立雪。求法安心,法无可说。觅心不得,狂机顿灭。结草石城,凡圣路绝。邺都城里恣调心,万载嘉声播不彻”的赞语,款为“少林住持嗣祖比丘志隆谨赞”。东林志隆与金、元两朝风云人物耶律楚材同为万松行秀的重要弟子,耶律楚材传世文稿中多处涉及东林志隆的生平、行止。金朝重臣、诗人赵秉文与东林志隆也有交往。囿于文献,我们暂无法详细考证该塔主人慧衍的生平、行止,但东林志隆参与为其建塔,可推测慧衍应是当时的高僧大德。至于弟子为何在少林寺塔林为西京灵源院僧人慧衍建塔,且少林寺住持参与“同建”,有待进一步研究。
衍公长老窣堵波是中原地区现存的保存古印度佛塔特征较多的石构窣堵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衍公长老窣堵波须弥座采用牙脚石、束腰、仰莲石层,各层壸门内雕惹草如意头装饰图案,雕刻细腻、精美,艺术价值较高。
(七)铸公禅师之塔
1.建筑及结构现状勘测
(1)外部形制及结构
铸公禅师之塔位于塔林北区,窣堵波式石塔,建于金正大元年(1224年)。坐北面南,南偏东13°。青石叠砌,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通高2.700米。
基座由基台和须弥座组成,基台由3层青石叠砌,底层青石平面1.200米×1.200米,高0.230米,下部被土掩埋,无法勘测;青石四边素面,青石顶抹圆弧边。二层青石平面0.900米×0.900米,高0.360米,青石四边素面,青石顶抹圆弧边。三层青石平面0.770米×0.770米,高0.380米,青石四边素面,青石顶抹圆弧边。三层青石顶上为须弥座,由牙脚石、罨牙石、束腰、仰莲石组成,牙脚石、罨牙石为八边形,高0.340米,边长0.260米,每面雕刻蕉叶壸门装饰,转角处形成反叶足饰。束腰为八边形,高0.310米,边长0.210米,南、东南、西南三面刻壸门,壸门内雕惹草如意头装饰图案。其余五面阴刻碑铭,楷书“铸公禅师塔铭”, “师姓杜,应州浑源人也”, “世寿五十有一,僧腊二十有八。大金正大元年重五日立”等文字。仰莲石做圆形仰莲露盘,露盘下部直径0.570米,上部直径0.640米,高0.240米。露盘上为塔身。
铸公禅师之塔塔身为半球形覆钵,高0.850米,直径0.600—0.740米,底部雕刻拱券形素龛。塔身顶部有卯洞,深0.035米,直径0.050米,推测其上可能有构件或塔刹。南侧塔身雕刻塔额,楷书“铸公禅师之塔”。
图2-7 1936年的铸公禅师之塔(引自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
(2)内部形制及结构
铸公禅师之塔为青石叠砌而成。
2.建筑形制、价值研究
铸公法名广铸,应州浑源(今山西浑源)人,俗姓杜,曾任少林寺住持。正大元年(1224年)圆寂,“世寿五十有一,僧腊二十有八”,建塔时间为“大金正大元年重五日”。“重五”又称“重午”,即端午,五月初五日。建塔人为“法弟明德”“少林寺住持传法嗣祖沙门性英”。
铸公禅师之塔与衍公长老窣堵波形制相似,系保存较为完整的石构窣堵波,是少林寺塔林现存的建造年代最晚的金塔。
铸公禅师之塔须弥座采用牙脚石、罨牙石、束腰、仰莲石层做法,壸门内雕惹草如意头装饰图案等手法,雕刻更加细腻、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八)德公殿主之塔
1.建筑及结构现状勘测
(1)外部形制及结构
德公殿主之塔位于塔林北区,石构喇嘛塔,坐北面南,南偏东20°。青石叠砌,由基座、塔身、塔刹组成,通高2.115米。塔铭漫漶不清,尚可辨识“大定三年春”等文字,据此推测该塔可能建造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
基座为须弥座做法,做法为底层牙脚石、罨牙石平面0.950米×0.950米,高0.250米。目前,此两层部分埋入泥土中,西南角可看到牙脚石角部反叶足饰。罨牙石上置下罨涩石、束腰石、上罨涩石,总高0.120米,素面无雕饰。再上为涩平石,平面0.950米×0.950米,高0.085米,四边素面。涩平石上为圆形合莲石、仰莲石。合莲石雕刻覆莲一周,下部直径0.880米,上部直径0.780米。仰莲石坐于合莲石之上,雕刻3层仰莲,下部直径0.780米,上部直径0.880米,仰莲石上为竖长鼓形塔身。
德公殿主之塔塔身为鼓形,高0.930米,上下直径0.540米,中间圆鼓直径0.665米,南侧塔身阴刻塔铭,遗存“嵩山少林禅寺殿主德公塔铭并叙”“大定三年春”等文字,其余文字风化、漫漶不可识。塔身背面阴刻“德公殿主之塔”。按照前额后铭的常规,该塔目前塔背刻文显然应为塔额。据调查,1980年之前,该塔长期淹埋于泥土中,仅露塔尖,1980年修缮时挖出全塔。该塔目前情形,应为建塔或者修缮时前后颠倒所致。
塔身上为塔檐、塔刹。塔檐采用八角形亭阁式,坐于塔身之上,雕刻有脊、瓦饰。塔檐高0.270米,伸出塔身0.190米,各翼角微微翘起。塔檐幽頁度明显。塔刹遗失。
(2)内部形制及结构
德公殿主之塔为青石叠砌而成。
2.建筑形制、价值研究
依德公殿主之塔残存的塔铭文字,结合有关文献,可知塔的主人法名道德,俗姓李,河南孟州人,出家少林寺,曾任殿主。殿主是僧职,是寺院掌管神佛殿堂的职事人员。
德公殿主之塔系保存较完好的金代石构喇嘛塔,其须弥座采用罨牙石、合莲石、仰莲石等做法,较为符合宋代《营造法式》须弥座制度的特征,沿袭了唐、北宋须弥座的建筑遗风,在河南现存金塔中较为少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塔檐雕刻脊、瓦饰,瓦垄清晰。塔檐幽頁度明显,与河南现存唐塔、北宋塔塔檐平缓、深远有较大的不同。其须弥座、塔身、塔檐具有中原喇嘛塔的显著特征,是研究喇嘛塔建筑形制的实物例证。
(九)悟公禅师之塔
1.建筑及结构现状勘测
(1)外部形制及结构
悟公禅师之塔位于塔林北区,坐北面南,南偏东23°。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三层楼阁密檐式砖塔,塔内实心,采用0.345米×0.165米×0.060米的青砖卧砌,现存塔体通高5.510米。
基座由基台和双重束腰须弥座组成,基台平面边长2.710米,高0.130米,上承托雕刻精美的须弥座,做法为底层单混肚砖,高0.650米。上层牙脚砖每边长2.710米,高0.130米。牙脚砖四角砖筑反叶足饰,每面中间砖雕反叶足饰、波浪纹垂幔图案。牙脚砖上盖2层罨牙砖,高0.120米。其上壸门柱子砖层高0.140米,四隅立角柱,当心用槏柱分隔,每面分砌2个壸门,壸门四角施括线纹砖雕,内心素面,壸门柱子砖上为1层涩平砖。涩平砖上为上层须弥座,做法为2层合莲砖,高0.120米。其上为上、下罨涩砖,罨涩砖每面满施砖雕缠枝花卉、仰覆莲瓣、三角填花纹等图案。壸门柱子砖层高0.150米,四隅立角柱,四面各砌4个壸门,壸门间用雕花槏柱分隔,内雕券龛饰。上涩平砖顶砌3层形似露盘的莲台,高0.150米,再上为一层塔身。
一层塔身平面为正方形,边长2.090米,高1.760米,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无收分。南侧塔身开长方形门洞,高1.050米,宽0.960米,门洞内砖雕2扇四抹隔扇门,每扇高0.770米、宽0.640米,隔扇门采用菱格填花格眼,腰华板雕刻残缺,障水板雕刻卷云如意头图案。门下槛高0.060米,上槛高0.160米,上槛镶砖雕花卉门簪4枚,中心2枚八边形门簪,两边各1枚方形门簪。门上方嵌砌半圆形石额,楷书“悟公禅师之塔”。东、西侧塔身各施高0.665米、宽0.970米的砖雕直棂窗,窗棂9根。北侧塔身嵌砌高0.640米、宽0.870米的青石塔铭,四周有线刻花纹,但铭文风化、漫漶不可识,故建塔时间不可直接稽考。
一层塔身四角砖筑小八边形倚柱,倚柱根部砖雕八边形抹角柱础,倚柱上阑额连接并承托普柏枋,阑额不出头,高0.120米,普柏枋出头平齐,高0.060米,二者断面呈“T”形。其上为砖制铺作,塔南壁施补间铺作1朵,做法为四铺作单抄出耍头计心造。东、西、北侧塔身无补间铺作。四隅置转角铺作各1朵,转角铺作和补间铺作的耍头均为单材蚂蚱头形,其上置齐心斗。栌斗、散斗、交互斗、齐心斗的耳、平、欹三者之比基本符合4∶2∶4的比例关系,各斗皆有明显斗幽頁。补间与转角铺作泥道慢拱间素枋上部当心各置1枚散斗,散斗上承柱头枋,散斗斗底素枋凸起长六边形砖雕装饰。令拱承托出头平齐的橑檐枋,橑檐枋上承托方椽,檐部为砖雕板瓦。由于檐口残损严重,檐椽、板瓦数量不详。塔的西南角可见翼角有明显翘起。檐椽上为4层反叠涩砖。反叠涩砖上为二层塔身。
图2-8 1936年的悟公禅师之塔(引自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
二层塔身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710米,高0.140米,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无收分。四角砌砖筑小八边形倚柱,南侧塔身当心立小八边形中柱,角柱与中柱间施括线纹砖雕,构成2个壸门。东、西、北侧塔身未立中柱,角柱间施括线纹砖雕,为1个通壸门。塔身各侧均无门、窗洞口。塔身顶为拔檐砖,出挑0.040米,高0.060米,拔檐砖上为2层正叠涩,正叠涩上为檐口砖,高0.060米,下平出0.070米,上平出0.100米。檐口砖上为5层反叠涩砖。反叠涩砖上坐三层塔身。
表2-9 悟公禅师之塔一、二层正、反叠涩尺寸表 (单位:厘米)
三层塔身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080米,高0.140米,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无收分。四角砌砖筑小八边形倚柱,南侧塔身当心立小八边形中柱,角柱与中柱间施括线纹砖雕,构成2个壸门,其余各面未立中柱,角柱间施括线纹砖雕,为1个通壸门。东、西、北侧塔身均无门、窗洞口。塔身顶为拔檐砖,出挑0.040米,高0.060米,拔檐砖上为2层正叠涩,正叠涩上为檐口砖,高0.060米,下平出0.070米,上平出0.050米。檐口砖上为8层反叠涩砖,顶部为正方形,边长0.880米。反叠涩砖上原有塔刹,现已不存。
表2-10 悟公禅师之塔三层正、反叠涩尺寸表 (单位:厘米)
(2)内部形制及结构
悟公禅师之塔内部为实心砌筑。
2.建筑形制、价值研究
悟公禅师之塔塔身嵌砌有石质塔铭,但铭文漫漶、风化不可识,故建塔时间不可直接稽考,但“根据仿木构的斗拱形制、雕刻手法、甃筑技艺、塔体造型、塔砖型号、门窗装修等建筑特征推断,此塔当为金代建筑”。悟公禅师之塔采用基台和双重束腰须弥座做法,与《营造法式》的须弥座制度相吻合。塔身一层外檐为仿木构架建筑形制,塔身二、三层采用密檐式结构,在河南现存金塔中较为少见。
2-9吉祥寺前殿铺作
悟公禅师之塔的铺作采用四铺作单抄出耍头计心造,补间与转角铺作泥道慢拱间素枋上部当心各置1枚散斗,散斗上承柱头枋,散斗斗底素枋凸起长六边形的砖雕装饰,此做法可见于宋代建筑山西陵川礼义镇南吉祥寺前殿铺作(图2-9),该殿铺作形制为五铺作单抄双平昂计心造,铺作间素枋也上置散斗,散斗斗底素枋凸起菱形木雕装饰,散斗上隐刻扶壁拱。该做法还见于唐代建筑五台山南禅寺大殿铺作。
悟公禅师之塔门洞内砖雕四抹隔扇门,格心采用填花格眼,腰华板雕刻括线纹装饰,障水板雕刻卷云如意头图案,与《营造法式》的规范较为一致,此做法在少林寺塔林的唐代、北宋墓塔上也较为常见。
悟公禅师之塔青砖砌筑,用白灰浆为黏合剂,白灰浆勾缝,塔身光洁平整,灰缝细腻,工艺精湛。
(十)无名塔(二)
1.建筑及结构现状勘测
(1)外部形制及结构
无名塔(二)位于塔林北区,坐北朝南,南偏东17°。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系单层单檐亭阁式砖塔,塔内实心。基座采用0.355米×0.175米×0.060米的青砖砌筑,塔身采用0.350米× 0.165米×0.060米的青砖卧砌,通高3.420米。
基座由基台、束腰须弥座组成,基台平面边长1.590米,高0.120米。基台上承托须弥座,须弥座自下而上做法为:牙脚砖层平面1.350米×1.350米,高0.180米,略有收分。牙脚砖上为罨牙砖,高0.060米。再上为合莲砖,高0.180米。束腰砖层边长1.100米,高0.060米。再上为仰莲砖,高0.060米。仰莲砖上为壸门柱子砖层,平面1.040米×1.040米,高0.180米,壸门柱子砖层各面镶嵌3块壸门砖。壸门内无砖雕。壸门柱子砖上为3层罨涩砖,高0.180米。再上为涩平砖层,平面1.210米×1.210米,高0.110米。涩平砖层上为塔身。
表2-11 无名塔(二)塔檐正、反叠涩尺寸表 (单位:厘米)
塔身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050米,高0.850米,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无收分。塔身正面无塔额,四面均无门、窗洞口。塔身上部为2层拔檐砖,高0.120米,出0.015米,四角略有翘起。拔檐砖上为4层正叠涩,正叠涩上挑檐砖,下出0.070米,上出0.050米,高0.090米,挑檐砖上砌4层反叠涩斜面砖,使塔顶形成缓坡状。斜面砖层之上施4层反叠涩檐砖。反叠涩檐上坐石质塔刹。
塔刹为青石叠砌的束腰须弥座,刹座平面0.450米×0.450米,高0.050米。束腰素面,平面0.360米×0.360米见方,高0.110米。再上一层为拔檐,高0.050米。拔檐上为涩平石,高0.050米。涩平石为石雕山花蕉叶插角装饰,再上置宝珠。塔刹总高0.502米。
(2)内部形制及结构
无名塔(二)内部为青砖实心砌筑。
2.建筑形制、价值研究
分析该塔遗存状况,参考杨焕成先生的研究,可断定该塔从基座、塔身、塔檐、塔砖、塔刹的形制到砌筑手法、艺术雕刻等,均与少林寺塔林可明确断代的金塔建筑手法相同。“少林寺塔林,由于地形和占地面积关系,又鉴于实行的是家族式的‘子孙堂’制度,所以常以家族式的师徒关系在塔林(祖茔)中选择一片开阔地布塔安葬灵骨”,分析少林寺塔林多座墓塔的空间布局可见建造年代、师承关系等线索和信息,由无名塔(二)所在的空间位置,结合其周边可准确断代的多座墓塔而综合分析,该塔应为金代建筑。
该塔的束腰须弥座做法,与《营造法式》的须弥座制度极为相似,在少林寺塔林的北宋、金代墓塔中较为常见。外檐采用密檐式手法,沿袭了唐塔、北宋塔的建筑形制,与唐代登封永泰寺塔、金代登封三祖庵塔、金代登封永泰寺均庵主塔等有较多类似,具有河南唐宋密檐式砖塔的建筑特征。
该塔的反叠涩檐砖采用斜抹角做法,使反叠涩檐形成优美的弧线,这种处理手法不仅增强了视觉美感,而且可使塔檐遇雨水下泄时产生向外的冲击力,使水流得更远,减小雨水对塔体的损害,其技术手法和艺术造型,达到了实用与审美的和谐统一,堪称匠心独运,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塔刹部位的青石须弥座及山花蕉叶插角装饰,做法与登封法王寺唐塔相近,具有典型的唐塔建筑遗风。
塔身用水磨砖精工砌筑,壁面平整光洁,具有较典型的时代、地域建筑特征。
(十一)无名塔(三)
1.建筑及结构现状勘测
(1)外部形制及结构
无名塔(三)位于塔林北区,坐北面南,南偏东17°。平面呈正方形,由基座、塔身、塔刹组成,五层叠涩密檐式砖塔,塔内实心,塔身采用0.355米×0.175米×0.060米的青砖卧砌,通高7.660米。
塔基须弥座采用双束腰双壸门层做法。由于年代久远,须弥座下部牙脚砖层被淹埋,现底部罨牙砖层边长2.450米,高0.060米,罨牙砖上为下束腰,由下至上分3层,依次为合莲砖、束腰、仰莲砖,各高0.060米,束腰、仰莲砖为素面,合莲砖雕刻有精美的如意缠枝花瓣纹,仰莲砖上为下壸门层。壸门层四角立角柱,每面均当心立槏柱,分2壸门。壸门两端由反叶如意头装饰,内饰天马、神牛、羊等瑞兽、动物砖雕。下壸门层高0.120米。其上为罨涩砖、涩平砖。涩平砖雕刻三角填花纹图案。涩平砖上为上束腰,分3层,依次为合莲砖、束腰、仰莲砖。由于风化严重,其上砖雕纹饰已模糊不清。上束腰层上为上壸门层,高0.190米,四隅立角柱,四面各砌1个壸门,壸门内砖雕缠枝花卉图案。上壸门层上部罨涩砖雕饰有精美的仰莲花瓣纹饰。罨涩砖上部为上涩平砖,高0.060米。再上为一层塔身。
一层塔身平面为正方形,边长2.100米,高1.720米,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无收分。南侧塔身辟有门洞,高1.100米,宽0.920米,门洞内雕饰2扇四抹隔扇门,高0.920米,宽0.680米,隔扇门采用“卐”纹格眼,腰华板雕刻括线纹装饰,障水板雕刻如意头图案。东、西侧塔身无门、窗洞口。塔身顶出拔檐砖,高0.120米,平出0.025米。拔檐砖上为6层正叠涩,正叠涩上为檐口砖,高0.130米,下平出0.060米,上平出0.145米,檐口各转角略有起翘,檐口砖上为4层反叠涩砖。反叠涩砖上坐二层塔身。
二层塔身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860米,高0.620米,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无收分。塔身各面均未开门、窗洞口。塔身顶出拔檐砖,出挑0.025米,高0.060米。拔檐砖上为4层正叠涩,正叠涩上为檐口砖,高0.130米,下平出0.060米,上平出0.210米,檐口各转角略有起翘,檐口砖上为3层反叠涩砖。反叠涩砖上坐三层塔身。
表2-12 无名塔(三)一、二层正、反叠涩尺寸表 (单位:厘米)
三层塔身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550米,高0.480米,塔身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无收分。塔身各面均未开门、窗洞口。塔身顶为拔檐砖,出挑0.030米,高0.060米。拔檐砖上为3层正叠涩,正叠涩上为檐口砖,高0.130米,下平出0.060米,上平出0.240米,各转角檐口略有起翘,檐口砖上为2层反叠涩砖。反叠涩砖上坐四层塔身。
四层塔身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260米,高0.300米,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无收分。塔身各面均无门、窗洞口。塔身顶为拔檐砖,出挑0.035米,高0.060米。拔檐砖上为2层正叠涩,正叠涩上为檐口砖,高0.130米,下平出0.065米,上平出0.170米,各转角檐口略有起翘,檐口砖上为2层反叠涩砖。反叠涩砖上坐五层塔身。
表2-13 无名塔(三)三、四层正、反叠涩尺寸表 (单位:厘米)
五层塔身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070米,高0.180米,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无收分。塔身各面均无门、窗洞口。塔身顶为拔檐砖,出挑0.030米,高0.060米.拔檐砖上四隅砖砌山花蕉叶翼角,高0.120米,翼角之间砖雕波浪纹。再上为3层反叠涩砖。最上层反叠涩收为圆形,其上坐石质塔刹。
塔刹为青石材质,一层为石雕圆形覆莲覆钵,高0.195米,直径0.770—0.510米。二层为腰鼓受花,高0.170米,直径0.51 0—0.610米,上雕精美的花卉图案。三层为圆形仰莲露盘,高0.160米,直径0.510—0.770米。刹顶遗失。
表2-14 无名塔(三)五层正、反叠涩尺寸表 (单位:厘米)
(2)内部形制及结构
无名塔(三)内部为实心砌筑。
2.建筑形制、价值研究
该塔不见塔额、塔铭,但其建筑形制、工艺与少林寺塔林建于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的崇公禅师之塔有颇多相似之处,极具金塔特征,且两塔空间位置相邻,故推断其为金代建筑。而且据其体量、形制分析,该塔当为金代少林寺某地位较高的大德之墓塔。
塔基须弥座采用双束腰双壸门层做法,与《营造法式》须弥座制度相吻合。塔外檐采用密檐式形制,一至五层均采用叠涩密檐式,沿袭了唐塔、北宋塔的建筑形制,与唐代登封永泰寺塔、金代登封三祖庵塔、金代登封永泰寺均庵主塔等有较多类似之处,具有河南唐宋密檐式砖塔的建筑特征。
塔身装饰砖雕四抹隔扇门,格心采用“卐”纹格眼,腰华板雕刻括线纹装饰,障水板雕刻卷云如意头图案,与《营造法式》的规范较为一致,此做法在少林寺塔林的唐代、北宋墓塔中较为常见。
塔刹覆莲覆钵、腰鼓受花、仰莲露盘保存完好,是研究金代塔刹特点的珍贵例证。塔身青砖砌筑,用黄泥白灰浆为黏合剂,白灰浆勾缝,塔身光洁平整,灰缝细腻,工艺精湛。
(十二)无名塔(四)
1.建筑及结构现状勘测
(1)外部形制及结构
无名塔(四)位于塔林北区,系石构喇嘛塔,坐北面南,南偏西9°。青石叠砌,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通高1.380米。
塔基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方形束腰石座,边长0.540米,高0.100米;上部为八边形青石,顶为圆形小覆盆,底部边长0.500米,高0.200米,均为素面。
塔身为圆鼓形,高0.510米,上下直径0.434米,中间圆鼓形直径0.500米。西侧开半圆拱形塔门,门高0.255米,宽0.300米,门扉残留有石雕门锁。塔身背面刻塔铭,但风化严重,无法辨识。再上为塔刹。
现存塔刹与塔身尺寸明显不协调,且少林寺塔林喇嘛塔塔刹无此造型,疑该塔刹系后人从他处移来,非原有刹件。
(2)内部形制及结构
该塔为青石叠砌而成。
2.建筑形制、价值研究
此塔塔铭风化严重,无从辨识,缺少断定建筑年代的直接证据,但其塔身造型与邻近的金代石构喇嘛塔颇多相似,且与多座可明确断代的金塔空间位置相邻,加上其雕刻具有金代特征,因而推断该塔建造于金代。
(十三)□□和尚之塔
1.建筑及结构现状勘测
(1)外部形制及结构
□□和尚之塔位于塔林北区,石构喇嘛塔,坐北面南,南偏东28°。青石叠砌,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通高1.900米。
塔基由下层方形须弥座、上层圆形莲台组成。下层方形须弥座大部分被泥土淹埋,局部露明,其束腰、罨涩石均为素面。涩平石边长0.740米,高0.070米。上涩平石上为莲台,莲台由3层组成,由下至上分别为覆莲石、鼓形束腰、仰莲石。覆莲石上雕刻一周精美的单瓣覆莲,高0.040米。覆莲上承托鼓形束腰,高0.200米,鼓形束腰周边分别雕饰8个椭圆球状壸门,其内刻双菱及花卉图案。束腰上置仰莲露盘,直径0.700米,浮雕3层单瓣仰莲。圆形莲台高0.440米。其上为塔身。
塔身为圆鼓形,高0.650米。塔身南壁刻塔额,字迹漫漶,可见“□□和尚之塔”字样。额下刻方形塔门,宽0.200米,高0.270米,上槛雕门簪2枚。双扇实榻门各雕门钉3路,每路3钉。门前雕刻方形门墩。
塔身上部现遗存塔檐、覆钵两部分,塔檐为八角形亭阁式,雕刻有戗脊、围脊和筒板瓦,每面雕7垄筒瓦。塔檐高0.300米,出檐0.121米,翼角略有起翘。塔檐之上为覆钵,雕刻一周仰莲瓣,高0.200米,顶部直径0.400米,底部直径0.274米,覆钵上部缺失其他塔刹构件。
(2)内部形制及结构
□□和尚之塔为青石叠砌而成。
2.建筑形制、价值研究
该塔须弥座、圆形莲台,与少林寺塔林可明确断代的其他金代喇嘛塔做法、形制相近。塔檐为八角形亭阁式,雕刻有戗脊、围脊和筒板瓦,塔檐幽頁度明显,与建造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的德公殿主之塔塔檐做法相同。塔门形制、门簪做法具有显著的宋金时期特征。综合推定,此塔建筑时代应为金代。
该塔的须弥座、塔身及塔檐,具有中原金代喇嘛塔的显著特征,是研究金代喇嘛塔建筑形制的实物例证。
(十四)无名塔(五)
1.建筑及结构现状勘测
(1)外部形制及结构
无名塔(五)位于塔林北区,系石构喇嘛塔,坐北面南,南偏东15°。青石叠砌,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通高1.410米。
塔基底部为八边形基座,现大部分埋于土中,仅露1层八边形青石。上为莲台,莲台自下而上分别为覆莲石、束腰、仰莲石。覆莲石为圆形,高0.050米,雕饰一周覆莲瓣。束腰为素面圆鼓形,高0.090米,圆鼓上承托圆形仰莲露盘,总高0.200米,上部直径0.782米,露盘浮雕2层仰莲。
塔身为圆鼓形,高0.760米,素面。南侧塔身施券形塔门,总高0.400米(直高0.300米),宽0.280米。门上槛施门簪2枚,门扉上刻有门锁。塔身背面刻有塔铭,因风化严重已无法识别。
塔身上部现遗存塔檐、覆莲塔刹座,塔檐为八角形亭阁式,高0.130米,檐角略有起翘,无雕饰。塔檐之上雕刻2层覆莲,高0.130米,非原有刹件,系后人从他处移置。其余构件无存。
(2)内部形制及结构
无名塔(五)为青石叠砌而成。
2.建筑形制、价值研究
该塔覆莲石、束腰、仰莲石,与少林寺塔林可明确断代的其他金代喇嘛塔做法、形制相近。塔檐为八角形亭阁式,虽未雕刻戗脊、筒板瓦件,但塔檐幽頁度明显,与建造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的德公殿主之塔塔檐做法相同。塔门形制、门簪做法具有显著的宋金时期特征。综合推定,该塔建筑时代应为金代。
该塔整体具有中原金代喇嘛塔的显著特征,是研究金代喇嘛塔建筑形制的实物例证。
(十五)方公监寺塔
1.建筑及结构现状勘测
(1)外部形制及结构
方公监寺塔位于塔林北区,石构喇嘛塔,坐北面南,南偏东30°。青石叠砌,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现状通高1.580米。
塔基由下层方形须弥座、上层圆形莲台组成。方形须弥座束腰以下被泥土淹埋,束腰边长0.370米,高0.050米,素面。束腰上为方形涩平石,边长0.530米,高0.080米。涩平石上为莲台,莲台自下而上分别为覆莲石、束腰、仰莲石。覆莲石上雕刻一周精美的单瓣覆莲,高0.040米。覆莲石上承托鼓形束腰,高0.200米,直径0.430—0.520米。鼓形束腰周边雕饰8个球状壸门,原刻有花卉雕饰,现因风化严重而不可细辨。束腰上置仰莲露盘,直径0.430—0.630米,露盘浮雕3层单瓣仰莲。圆形莲台总高0.440米。再上为塔身。
塔身为圆鼓形,高0.650米,南侧塔身刻有塔额,文字风化、漫漶不可识别。塔额下雕刻双扇实榻门,各雕门钉横向3路,纵向4路,门高0.300米,宽0.180米。塔身背面刻有塔铭,依稀可识“方公监寺塔铭”“法师俗姓李,法讳镜方”“五十三”“而少林寺”等文字。
塔身上部遗存塔檐为八角形亭阁式,未雕刻脊、筒板瓦,檐高0.190米,出檐0.170米。再上,塔刹遗失。
(2)内部形制及结构
方公监寺塔为青石叠砌而成。
2.建筑形制、价值研究
综合少林寺七十字辈世系谱、方公监寺塔塔铭残存文字“法讳镜方”等信息,可断定该塔建造于元代以前,再考虑方公监寺塔与少林寺塔林可明确断代的其他金代喇嘛塔做法、形制相近,我们认为该塔为金代建筑。
“监寺”,又称“监院”,是佛教寺院的高级僧职,成书于宋代的《禅苑清规》说:“监院一职,总领院门诸事,如官中应副及参辞谢贺,僧集行香,相看施主、吉凶庆吊,借贷往还,院门岁计,钱谷有无,支收出入,准备逐年受用斋料米麦等,及时收买;并造酱醋,须依时节;及打油变磨等,亦当经心。”由此,不仅可知方公监寺塔的主人镜方生前总揽少林寺寺务,而且可结合金代崇公禅师之塔等的塔铭,研究金代少林寺的僧职设置、管理架构,分析金代佛教政策。
(十六)淳公之塔
1.建筑及结构现状勘测
(1)外部形制及结构
淳公之塔位于塔林北区,石构喇嘛塔,坐北面南,南偏东30°。青石叠砌,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现状通高1.690米。
塔基由基座、八角形须弥座和上层圆形莲台组成。基座边长1.000米,高0.120米。须弥座由罨牙石、束腰、涩平石组成。罨牙石为八边形,边长0.270米,高0.150米。束腰石为八边形,边长0.240米,高0.120米。涩平石为八边形,边长0.270米,高0.070米。涩平石上为莲台,莲台由覆莲石、仰莲石组成。覆莲石为圆形覆盆状,素面,高0.070米。上置仰莲石露盘,高0.200米,直径0.530—0.690米,仰莲露盘浮雕单瓣仰莲。再上为塔身。
塔身为圆鼓形,高0.600米。南侧塔身刻有塔额“淳公之塔”。塔身背面有塔铭,但风化、漫漶严重,铭文不可识。
塔檐为八角形亭阁式,雕刻有戗脊、围脊和筒板瓦,每面雕6垄筒瓦。塔檐高0.270米,出檐0.129米,翼角略有起翘。塔刹遗失。
(2)内部形制及结构
淳公之塔为青石叠砌而成。
2.建筑形制、价值研究
淳公之塔的覆莲石、束腰、仰莲石,与少林寺塔林可明确断代的其他金代喇嘛塔做法、形制相近。塔檐为八角形亭阁式,虽未雕刻戗脊、筒板瓦件,但塔檐幽頁度明显,与建造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的德公殿主之塔塔檐做法相同。综合推定,该塔建筑时代应为金代。
淳公之塔的罨牙石、束腰、涩平石与《营造法式》须弥座制度较为一致,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